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1976 個閱讀者
命理服務》 數位論命舘 | 免費排盤 | 星僑易學 | 五術書籍 | 線上論命 | 影音論命 | 八字命書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數 | 周公解夢 | fackbook 粉絲專頁 |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分享] 大願船-第一義諦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臺灣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5-01-29 20:25 |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慧律法師講:敬師如敬佛,此人必得道,
事師如事佛,此人必證果。

也就是第一個,起步要到深具信心。
所以廣欽老和尚講了一句話,說:師父再大的過失,
作徒弟的人,人要一直傳、一直講。
如果你的上人有百分之九十的優點,不是酒精(優碘),
你的上人有百分之九十的,優點,
就看你的上人百分之九十的優點,你的上人如果有0.1的缺點,
不要一直講,一直說。這樣,整個僧團會失去信心,
對佛教也沒有什麼好處。
所以,廣欽老和尚講的那一句話很是重要。
你的師父再大的過失,都不能去說。
如果要理性的溝通(眾鼓掌),要……諸位!
這個佛教要隨喜功德,稱讚如來,這樣法才一直傳嘛!
今天我看你的過失,師父看徒弟的過失,
徒弟看師父的過失,我批評你,你批評我。
我請問你:佛教怎麼興盛啊?你沒聽過嗎?若要佛法興,
一定要僧贊僧,在這裡要補一句哦!(眾鼓掌)若要佛法興,
居士也贊僧(眾鼓掌)。那麼,這樣子的話,佛教慢慢就興盛了。

慧境界第一義諦。我們前面說,真如之心相應,這是起步,
第一步。第二個,久修則發慧。與真如心相應了,久修則發慧。
諸位!這個是建立在次第裡面,一步一步,
這個就是一步一腳印,要建立在次第,最後再回歸圓頓,
把次第打破。所以,久修則修慧。
第二個叫做:慧境界第一義諦。那麼有慧,來自於哪裡?
來自那顆心,還是唯心啊!

第三個叫做:智境界第一義諦。理第一義諦的第三種,叫做智,
我們說智慧的智,智境界第一義諦。慧開則智明,
諸位!一般慧跟智都搞不清楚,慧可斷惑,智可以證真。
證,親證如來的真如;慧,是斷惑用的。但是到最後成佛,
一定要智,智可證真。慧可斷惑,智可證真,
所以嚴格講起來,智比慧更高一層。我們說成佛有哪三種智?
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為什麼不講慧?
為什麼不講“一切慧、道種慧、一切種慧”?為什麼不這樣講?
對不對?你就知道,智比慧更高一層。
所以,我們要了解,智、慧聽起來好像差不多,
但是這裡還是有所分別的,智的境界更高一層,
所以說,慧開則智明。前面講的,與真如心相應,
叫做心境界第一義諦。久修則發慧,叫做慧境界第一義諦,
慧開,智慧開,慧開則智明,智慧就明了。
智明,不是“春嬌與志明”,那個“志明”,不是啊!
是智慧之明;不是那種世俗、世間那個,
是出世間的那個“智明”——智慧非常的開明。

接下來,叫做:見境界第一義諦。這個就更高了,
“見”就是看到,比如說,智明則能照見。
我們講:照見五蘊皆空那個見。見境界,
照見五蘊皆空那個見,既見真,既見真諦,又見俗諦,
發現真即是俗,俗即是真,就是平等不二​​啦!
那麼就知道了,雖然我們悟到第一義諦,為人要謙卑。

我們二十年前有一個居士,人家去拜訪他,
他也不請人家去坐,他以為自己很有修行,
每次就說:我開悟了,我跟你印證一下你有沒有開悟。
所以,有人到他家的時候,他也不請人家坐。

他(客)說:老師,你為什麼不請我坐?

(主:)我心誠意就好。

(客:)大悟見性,不增不減,對不對?

(主)他說:嗯!

坐在這個客廳裡面,坐了很久,也沒一杯茶。

(客)說:老師,老師,這裡有沒有茶喝一口?

(主:)我心誠意就好,喝什麼茶呢!

這個居士覺得很不舒服,很不舒服。

有一次,他就說:我很有見地,我要去參慧律法師。
他的參,不懷好意,這個“來”,要跟我較量較量,較量較量。

來到這個講堂,來到這個地方,
我的雙手(交叉抱在胸前)這樣子,然後看著他,他也看著我。
在門口,我就擋住他了。
他說:慧律法師!你不請我進去坐嗎 ​​?我誠意就好了,幹嘛坐咧?

執理廢事,久了以後,他就說:慧律法師!你這裡有茶嗎?
我誠意就好,喝什麼茶咧?啊!這個人根器還是很好,
他說:哎呀!我錯了!我執理廢事。

所以,在座諸位!真的有修行的人,
心證得第一義諦,柔軟心、柔軟腰、柔軟的身體,迎來送去,
一切依照禮節,一切依照次第,哪一個環節都不可以遺漏,
這才是真正的修行人,所以叫做:見境界第一義諦。
開悟見性,了悟了,照見了真諦跟俗諦平等不二的時候,
理就是事,事就是理,真就是俗,俗就是真,
所以該有的禮貌,統統不能免,更為謙卑。有朋自遠方來,
不亦什麼?樂乎!是不是啊?欸!所以我們雖然證果,
不是說證果來傲視別人的,證果,證得第一義諦,
反而更加地謙卑,心等如虛空。所以,越謙虛的人,
越不狂妄的人,就越容易入道。

接下來,叫做:超二見境界。超二見:
超凡夫的知見,超邪、小——邪見跟小乘,列為一起談。
超越凡夫的知見,超越邪見跟小乘的知見,叫做:超二見——
超二見境界。這個超二見,超凡夫見、超邪見、超小乘的二乘人。
簡單講,心如如不動,這個是八地菩薩所證的。
前面所講的:心境界第一義諦,大概在三賢位——
十住、十行、十迴向。慧境界第一義諦,大約初地、二地、三地。
智境界第一義諦,大約四地、五地、六地菩薩。
見境界第一義諦,見真也見俗,平等不二,第七地叫做見境界。
諸位,這個見境界就非常不得了了,叫做遠行地。
諸位!很多人對第七地(遠行地)弄不清楚,
這個遠行地到底是怎麼來解釋呢?就是說:第七地菩薩,
就不退轉了,阿鞞跋致(即不退轉。),
第七地菩薩見真見俗,叫做遠行地,遠,
就是離佛道還有一點距離,遠。行,因為他知見正確,
見真又見俗,超然契入佛的薩婆若海
(薩婆若海:一切智或一切種智,
指了知內外一切法相之智,即佛智。),
他一定成佛。遠,是指離佛道有點距離。行,是契入薩婆若海。
因為見真見俗,都是平等嘛!
所以,見境界第一義諦是第七地遠行地菩薩。接下來,
叫做:超二見境界,超凡夫、超邪小,邪見還有小乘。
這是第八地(不動地),這個時候叫做證得無生。
所以,八地、九地、十地、等覺、妙覺,統統共證無生。
一切法無生,但是,佛不是證得一切法無生,
佛證得大寂滅法,不與菩薩共。證一切法無生,
無生就是無滅,叫做八地(不動),
八地、九地、十地、等覺、佛,都證得無生法忍。
但是,唯佛一人證得大寂滅忍,佛不是證得無生法忍,
叫做:大寂滅忍,諸法證得畢竟空寂,
成就無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第五個,
叫做:超二見——超凡夫見、超邪見、小乘見,邪、小,
這兩個一起講。超凡夫見,超邪小二見境界,八地菩薩。

第六種理第一義諦,叫做:超子地境界,子就是佛子,
地就是十地。超越佛子十地的境界第一義諦,
這當然就是每日等覺菩薩了,等覺菩薩。
所以,超子,子就是佛子,簡單講,超越佛子十地的境界,
叫做:超子地境界。超子地境界,這個就是等覺所修行的,
以理相應的第一義諦,當然也是唯心啦!

最後一個,叫做:如來自到境界第一義諦。
唯佛(​​如來)自到,就是如來自覺聖智獨到的境界,
不與菩薩共。只有佛有,不與菩薩共,叫做:如來自到——
如來自到境界第一義諦,如來自己到達,
不與菩薩共的境界,叫做自到。

好,我們現在把理第一義諦,唯是一心,唯是真如,
在理第一義諦建立的次第裡面,簡單地詮釋一下,
再來詳細講。所謂:心境界、慧境界、智境界、見境界、
超二見境界、超子地境界、如來自到境界,
是如來所說理第一義諦,七種理第一義諦。唯是一心,
唯是真如。解釋,簡單解釋一下:
復次,大慧!有七種理第一義諦,
所謂:心境界第一義諦,大約在十住、十行、十迴向;
慧境界第一義諦,久修則發慧,大約在初地、二地、三地菩薩;
智境界第一義諦,慧開則智明,大約在四地、五地、六地;
見真又見俗,叫做見境界第一義諦,是第七地(遠行地),
所謂遠行地,就是雖離佛道很遠,但是契入究竟薩婆若海,
所以,一定不退轉,名第七地,見境界第​​一義諦。
超二見境界第一義諦,這是八地菩薩,超越凡夫、邪見、
小乘見,其心如如不動,超二見境界第一義諦。接下來,
超子地境界第一義諦,超越一切佛子,超越十地菩薩,
簡單講,就是等覺。如來自到境界第一義諦,
只有如來自己能夠單獨到達的境界,不與菩薩共的第一義諦,
唯佛證得大寂滅海。

以上這七種理第一義諦,統統是用什麼修行?
統統是用不生不滅的真如心修行,不是用生滅的意識心修行。
所以,在座諸位!兩本經典你一定要看,《楞嚴經》,
那是捨識用根,捨掉生滅,用不生不滅的根性修行,
開慧的楞嚴,是不是?我們說:成佛的法華,
成佛講授記,《法華經》講授記,但 ​​是,如何成佛?
卻是《楞伽經》講得最詳細,因此這個《楞伽經》你一定要看。
那麼,《楞嚴經》、《楞伽經》,
這是自古以來公認為最難的經典。“二楞”諸經最難解,
《楞嚴經》跟《楞伽經》,是所有經典最難解的。那麼,
我已經把它,我們在文殊講堂,我把《楞嚴經》、
把《楞伽經》,全部講完了。
現在正在積極地把它做出來(眾鼓掌),
積極地把它做出來,啟動整個佛教的靈魂,
就是《楞嚴經》、《楞伽經》,《楞嚴經》、《楞伽經》。

好!那麼,接下來,我們慢慢來解釋,為什麼咧?
因為這個法沒有那麼容易,剛剛是蜻蜓點水,點到為止,
現在呢?稍微詳細一點。七種理第一義諦,
第一義諦是諸佛如來,依第一義不生滅的覺心所證的智慧境界,
這是第一義諦,
是如來用不生不滅的自覺聖智所證得的智慧的境界,
共有七種。而且這個如來又與七種第一義諦的智慧,
證知前面所說的一切法,共有七種性自性,
就是由七種理第一義諦,證得前面七種事第一義諦。
為什麼今天不厭其煩地再把事第一義諦再講清楚?
因為,這理跟事,今天要徹底地發揮。
因此,這七種第一義諦,剛剛講的:
心境界、慧境界、智境界、見境界、
超二見境界、超子地境界、如來自到境界,可以說是理第一義諦。
而前面講的:性自性,可以說是事第一義諦,
這就是我們所講的事理圓融。理不離事,事不離理,
以理涉事,有體有用。這七種第一義諦,智慧的境界,
有通還有別,別就是只有佛有,
通就是所有的菩薩有這個七種第一義諦。

那麼,有通有別,前面六種是菩薩與佛共通的,
意思就是,佛跟菩薩都有心境界第一義諦,
佛跟菩薩都有慧境界第一義諦,佛跟菩薩都有智境界第一義諦,
佛跟菩薩都有見第一義諦,佛跟菩薩都有超二見境界第一義諦,
佛跟菩薩都有超子地境界第一義諦。但是,最後一個,
如來自到境界第一義諦,唯佛有,菩薩沒有。
前六種是菩薩與佛共通的,而最後一種,是如來自到境界,
這是佛所特有的,不與菩薩共。

接下來,再簡單講一下。什麼叫做心境界第一義諦?
剛剛我們講,修行的關鍵在開悟見性,證到不生不滅的本體,
與真如心相應的第一義諦,所以叫做心境界。

菩薩自初發心以來,由於久遠修習第一義諦,
所以能證入真如的本心本性所修恆與真如的本心相應,
這個境界稱為心境界,這大約三賢位。那麼,三賢位,
就是:十住、十行、十迴向,也就是十信後的地前菩薩,
這個大家都很清楚,信、住、行、向、地嘛!

第二種剛剛講的:慧境界。三賢位菩薩,
因為證得真如不生不滅之心,依此心一直久修,
依此真如不生不滅的心,久遠修習故發慧,發佛的智慧,
這個境界叫做慧境界第一義諦,
這大約菩薩的初地、二地、三地。
所以,(初地)菩薩叫做歡喜地,什麼叫做歡喜地?
因為見到真如,知道成佛有望,所以初地菩薩叫做歡喜地。
為什麼歡喜呢?證得不生不滅,得大歡喜,知道成佛有望,
絕不會落入外道跟凡夫,是慧境界第一義諦。

接下來,從粗到細囉!接下來就更高一層的,叫做:
智境界第一義諦。慧開了,智就明。所以這個境界稱為:
智境界第一義諦。籠統來講,智跟慧是一樣,但是細細地分,
則智的層次高於慧。所以,我們不稱:一切慧、道種慧、
一切種慧。為什麼?因為智,成佛是智,不是慧囉!
所以我們說成佛: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慧是破惑,
惑就是無明,慧破無明,智則證真。真就是真如之心,
慧可破惑,慧是破無明惑,智是證得真如。所以嚴格講,
智比慧更高一層。所以,有時候慧是指菩薩的境界,
而智是指如來的境界,也就是:菩薩有慧,​​如來有智。
但是在此只表示智比慧的層次要高而已,
所以智的境界大概等於四地菩薩、五地菩薩、六地菩薩。

接下來,見境界第一義諦,這是第四種理第一義諦,
智明了則能見,能見真,也能見俗。真俗等觀,平等平等。
所以證得第一義諦的人,一定是很有禮貌的,為人謙卑的,
哪一個世間人所有的禮節,他都能夠面面俱到的,
他不會說:我證得聖果了。就起驕傲的心。
世間的禮一點都不會去輕忽,有事就有理,
有理就一定不壞事,所以,智明則能見,見是指見真,
真諦的真;見俗,俗諦的俗。真是人,俗是指有,
有就是緣起,也是不壞緣起。擁有真的空相,
也不壞緣起的假相,所以,以真俗俱見,能夠真跟俗等觀、
明見無礙。那你就知道,菩薩是很有修養的,
證得第一義諦的菩薩,是絕對很謙卑,也絕對不會出口傷人,
也絕對三業是完全清淨的。他每講一句話都是斟酌的,
就像無量無邊的眾生來殘害他,他也會方便用慈悲的心對待他。
但是有一種沒有辦法用慈悲心的,就是有的人一直跟佛教作對。
譬如說:來佔用你的土地,出家人很吃虧,不懂得法令,
買了這個土地,又跟人家有糾紛,處理不了。
人家看你這“吃素仔”,就意味著好欺負。快凝死了,
凝死就是快氣死了!人家是拿槍、拿武士刀的,
我們是拿香的,又拼不過他。一直……快要氣死!
我告訴你:像這種情形,就走法律途徑。
出家人當然要保護常住物啦!對不對?說這個人很惡劣、
很惡質,一直偷常住的東西。行!走法律的途徑,告!
諸位!當然要告啊!出家人甚麼都原諒,那不可以的呀!
軟土深掘啊!軟土深掘,聽不懂?軟土深掘啊!
不就是軟土深掘,對不對?出家人拿香的,
人家是持槍拿刀的,我們拼不過他,
那就是訴諸法律(眾鼓掌)。對不對?你該有的權利要行使,
該有的義務不要忘記,出家人要行使自己的權利,
也要行使自己的法律。出家人不是讓人欺負著玩的,
不是這樣的。對不對?所以,我們一定要了解,
讓這些極惡劣的眾生,來告訴他:國家是有法令的,
不要得寸進尺,該怎麼處理就是怎麼處理。有的人講說:
師父!不要跟他結惡緣。我何時跟他結惡緣?
是他要跟我結惡緣,我何時跟他結惡緣?(眾鼓掌)你也好了!
我要告他就是不跟他結惡緣,他老找我麻煩,我還不告他?
那有什麼辦法呢?我也不是故意的。所以說:我們沒有什麼錯,
他一直找我們麻煩,走法律途徑,就是這樣子。
有的人講說:師父!師父!菩薩要講慈悲、容忍,
天下無不可原諒的眾生。我說:沒錯!
可以原諒的眾生可以原諒,有的眾生他不原諒我們哪!
要不然外面為什麼擺兩尊韋陀尊天菩薩,還有伽藍聖眾菩薩?
難不成那兩尊是擺好玩的?那就是要護我們的法啊!
對不對?(眾鼓掌)所以,出家人受到委屈,我建議你:
該有的義務,採取法律行動。就是這樣子,因為沒有辦法,
眾生那個沒辦法講道理的,只有用這個方法讓他覺醒。

接下來,超二見境界第一義諦,以有智能見,
見已則能超兩邊的邪見,是有智則能見,
見已則能超兩邊的邪見,永斷邪網,入於聖智不動,
證得無生法忍。這個境界稱為超二見境界,
超越凡夫的境界、超越邪小的境界。邪是指邪見還有外道,
那麼小就是指小乘。超二見境界大概是第八地(不動地),
所以,第八地名如如不動之地。以其不為凡夫煩惱,
還有外道、二乘之邪見所動,所以稱為不動。
是凡夫常常心煩意亂,所以,很正常。在座諸位!
要到八地菩薩,才會達到如如不動,因為證得一切法無生,
所以有很多女眾或者是男眾,或者是法師,剛初學、
剛出家的法師:慧律法師!您修學佛道四十年了?嗯!
是的。我請問您一個問題,我不曉得為什麼心中總是糾結鬱悶,
無緣無故就起煩惱,一直生氣,無緣無故就生氣,
無緣無故就起煩惱?我也找不到什麼原因,也找不到源頭,
要縛住煩惱卻找不到源頭,要斬斷它又找不到其尾,
真的不知該如何是好。我就告訴他:正常、正常。
為什麼講正常?八地菩薩才沒有煩惱,你是幾地啊?
他說:沒有,我只剩下掃地。那掃地就會有煩惱(眾鼓掌),
掃地。心不會煩,八地菩薩心才不會煩,你現在心會煩,
那正常。英文講的:It's normal. 欸!很正常的!非常正常的。

接下來,第六點理第一義諦,
第六、超子地境界,超子地,“子”就是佛子,“地”就是十地。
超越佛子十地的境界,指的是什麼境界?
當然就是等覺的境界啦!子就是佛子啦!
菩薩十地都是佛子所行的境界,所以通稱為子地。
超子地就是超越佛子十地的境界,當然就是等覺後心,
因為等覺已經超出十地之外,所以稱為超子地。

如來自到境界,這是唯佛如來所自證的境界,不與其他十聖共。
有的翻譯本翻譯成:如來自證聖智所行。其他的唐朝的譯本,
翻譯成:如來自證聖智所行,或者是翻譯成:如來自到境界。
簡單講,你聽得懂的,就是:如來自己獨到的境界,不與菩薩共。

好!那麼我們這段經文,把它消文釋義一下。

復次,大慧!

我現在直接用白話文把它講,直接消文釋義,你比較容易聽得懂。

(復次,)大慧菩薩!有七種諸佛如來依第一義心的真如,
不生不滅的真如心,所建立的智慧境界。

(第)一、三賢位(十信、十行、十迴向)菩薩,
以真如不生不滅相應心修行的境界,稱為:心境界第一義諦。

第二、菩薩的最初初地、二地、三地,因為得到真如之心,
因為還存少許的習氣,久修就發慧的境界,稱為:慧境界第一義諦。

第三、四地、五地、六地菩薩,因慧開而智明的境界,
稱為:智境界第一義諦。

第四、第七地菩薩(遠行地),由智照了,見真見俗,平等不二,
超然遠引,遠是指離佛道還有一段距離,引,就是他見真見俗平等,
決定可以引入薩婆若海,就是一定成佛的境界,
叫做:見境界,即見真又見俗,平等不二,叫做:見境界第一義諦。

第五、第八地菩薩,超越凡夫、邪小二見,而不動的境界,
叫做:超二見境界第一義諦。

第六、等覺菩薩,因為十地菩薩接著就是等覺嘛!等覺後心,
超越子地——就是十地,佛子十地叫做子地,
(超越十地)的境界,則稱為超子地境界第一義諦。

第七、諸佛,唯佛證得的如來自覺聖智,所獨到的境界第一義諦,
叫做:如來自到之境界第一義諦。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0 回到頂端 [1 樓] From:臺灣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5-01-30 02:53 |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慧律法師講:以上這七種理第一義諦,統統是用什麼修行?
統統是用不生不滅的真如心修行,不是用生滅的意識心修行。
所以,在座諸位!兩本經典你一定要看,《楞嚴經》,
那是捨識用根,捨掉生滅,用不生不滅的根性修行,
開慧的楞嚴,是不是?我們說:成佛的法華,
成佛講授記,《法華經》講授記,但是,如何成佛?
卻是《楞伽經》講得最詳細,因此這個《楞伽經》你一定要看。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0 回到頂端 [2 樓] From:臺灣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5-01-30 12:51 |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慧律法師:如,為什麼要講當下呢?所以,佛說剎那,即非剎那;
佛說無常,即非無常;佛說緣起,實無緣起;
講到究竟義,就是這樣講的囉!在二乘人、凡夫,
才講凡夫建立在共業、別業,建立在因、緣、果,
可是在究竟義的實相裡面,回歸到當下的實相裡面:
佛說緣起,實無緣起;佛說無常,實無無常;
佛說剎那,實無剎那……這個時候就看你的功夫能不能體會佛意。
所以,佛說:非因非緣,是諸佛之本源。也就是說,
你想要體會諸佛的本源,一定要了悟第一義諦——事第一義諦、
理第一義諦,方便建立因果(因、緣、果),
體、相、用、因、緣、果、事跟理;方便建立,
全部打散,回歸當下,這個就是諸佛的本源;
體會任何一個時間、任何一個空間交付點;
緣起,當下就是畢竟空,萬法唯心現量的境界,
哪一個人能夠契入大寂滅法,那個就是佛。
成佛以後,沒有新,也沒有舊,它本來就存在在那個地方,
只是你體悟不出來。說:啊!我成佛啦!錯!
你的佛性早就存在那個地方啦!
我們說: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錯!新大陸早就在那邊了。
我們說:修行修行,我修行成佛。錯!佛性早就在那邊了,
成什麼佛呢?成佛沒有新、沒有舊;沒有起點,沒有終點,
更沒有中間這個點;時空完全靜止,大徹大悟,
證量的解脫境界,時空完全靜止,時間和空間是妄想的產物,
是一念無明所幻化出來的,是二十四種不相應行法
(即五位百法中的24位不相應行法。同異得根滅想速,
文句報名時和住,常轉定相生第方,心不相應添老數。),
也就是時間、空間是意識形態的產物。

有的人說:開悟見性是證得第八意識,這是完全錯誤的。
大悟見性,第八意識是什麼?第八意識是微細的生滅法,
第八意識是空無自性法,第八意識是有為法,
第八意識是染淨和合法。我們說:阿賴耶識又名空如來藏。
為什麼阿賴耶識又名空如來藏呢?
因為阿賴耶識有兩種執著:根本無明不談,一念不覺不談,
它有俱生法執、俱生我執、分別法執、分別我執,
這第八意識是生死法,千萬莫把第八意識當作是真心,
把第八意識當作真心來證,
就是把生死的根本解讀成不生不滅的涅槃,是從根本上的錯。
第八意識是有為法,第八意識是流註生、流注住、流注滅,
第六意識是依他起性,是空無自性法,第八意識是微細的。
我看一本書,他竟然寫說:佛性從見分顯現出來。
哦!真是錯得離譜!
慧律法師:見分是因為相分才有見分,因為見分才有相分,
第八意識的識體是生滅的,才有變現見、相二分,
見相二分收攝回來,叫做自證分。自證分就是自體分,
自體分(第八意識的自體分)是生滅的,它才有三能變啊!
初能變,真如一念不覺變第八意識
(在這裡師父是方便說。真如應不會變第八意識。
一念不覺而使得第八意識成阿賴耶識。——整理者自解);
二能變:第八意識變成染有我、法二執,
變成第二能變(第七意識);三能變,就變成前六識。
說佛性從見分顯現出來,是錯得離譜!
講見分是因為相分所引起的覺受,是見聞覺知,生滅的東西,
每一識都有四分——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
而說:佛性是由見分顯露,那是錯得離譜。
因為有相分才有見分,因為有見分才有相分,
就像蝸牛的兩支角,收攝回來,就是識所變現出來的,
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攝大乘論》裡面講:
第八意識是毒藥,不是甘露,第八意識是生死根本,是染污法。
為什麼說:第八意識是空如來藏?為什麼?
因為第八意識有染法跟淨法,這染法是可以去除,可以斷除的,
所以染法本性是空的,是沒有自體性的。
染法斷盡了以後,剩下淨法,就是所謂真如。
所以,第八意識有的人說:開悟是證第八意識,
是從根本上的錯——就是把生死解讀成涅槃,
起點就是完全錯誤的。大悟見性證得的,
是本不生本不滅的體性。真如本性是什麼?
離一切妄想、顛倒、執著的真心本體,
它不是第八意識,你要弄清楚!第八意識是生死的根本。
“大般涅槃”裡面沒有任何的污染,
所以開悟見性是真的契入佛的大般涅槃,
是本不生本不滅、大寂滅的東西。
有的人說:師父!經典裡面講的,說:開悟見性就是佛。
這個講起來義理真的很複雜,不是今天很容易去理解的。
我再舉一個例子,你要注意聽!今天這個,你要傾心貫注,
看看我這個比喻你能聽得懂嗎?比如說,我們這個家,
這一家人從五里外走到、走向這個家。
譬如說:信、住、行、向、地,都向著佛道。
諸位!這裡是如來家,那麼從五里外,十信位往如來家走,
信、住、行、向、地,那麼在我的角度就是說,
朝這個家走的,統統會成佛。所以,為什麼說開悟見性,
大悟見性即心就是佛?好,十信位在五里外,十住位在四里,
十行位在三里,十迴向位兩裡,十地剩下一里,
等覺剩下最後一步,諸位!只有一個人真正地回到家,
是誰咧?是如來。好,方便說,這方圓五里內,
只要朝著這個方向的,統統是一家人。對不對?
在座諸位!大家都有佛性,我們將來必定成佛,是不是?
是的!(眾鼓掌)都會成佛。
好!朝這個方向走的,統統叫做向著佛道,對不對?對!
開悟見性的統統向著佛道,對不對?對!
但是只有一個人到家,就是佛。
因為只有他跨進最後一步,真的到家。
所以,你要了解:法,什麼是方便說?什麼是究竟義?
法,什麼是方便說,什麼是究竟義?因此,我告訴諸位,
我們今天作住持和當家的,或者是知客的,一定要小心,
那個壞佛正見的書,絕對不能讓它進去你的道場,
你要有分辨的能力。今天你要弘傳如來(正法),
每一個要砍掉惡知見、邪知邪見的。
那個不能讓它進去你的道場,不可以的。一定要把關,
這個正知正見,這個知見完全符合佛的正見,讓它進來,
這一點要特別交代一下。

好!什麼叫做:緣性自性?譬如說,種子為因,有水、
有陽光為緣,但是,水、陽光則是空無自性。緣當下就是空,
所以,非因非緣是諸佛的本源。所以,我們要了解,
緣性自性就是以方便的緣為其性質,
以此為其自性,名:緣性自性第一義諦。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0 回到頂端 [3 樓] From:臺灣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5-01-31 19:10 |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慧律法師*
今天我們一定要講理第一義諦。
諸佛妙理,不是講理就是講事。
諸位!諸法三分:體、相、用。
生起三由:因、緣、果。
法有兩端:事法,還有理法。理不離事,事不離理,
理事平等不二,這是佛的究竟義。

我們先回憶一下,
用少許的幾分鐘,把去年的簡單地解釋一下。

去年講七種事相的第一義諦:
如來依“性自性第一義心”,性自性就是事第一義諦,
第一義心就是理第一義諦,建立了七種第一義諦,
那麼理七種第一義諦,最後回歸一心,回歸真如。
回歸一心,回歸真如,是說:
所有的體相用、因緣果、事跟理,都空無自性,
它有共同的性,就是空無自性。
所以平等法就是佛法。究竟空無自性就是佛法。
能夠證理的,唯有心。事既然不離理,理不離事,
事跟理沒有辦法離開這個心;離開心就不是佛法,
佛法是心法。那麼離開這個心,就是外道。
所以,佛法是心法、是內典。那麼,外道是心外求法,
所以回歸一心、回歸真如,必須達到事第一義諦空無自性,
理第一義諦空無自性,究竟平等,回歸一心,回歸真如。
了諸法無性,即入第一義諦,即見如來的法身。

什麼叫做“了諸法的無性”?無性這個非常難體會。
無性叫做空無自性。那麼這個空無自性又分:
事相空無自性,跟理的空無自性。
事相的空無自性,叫做空相,就是不生不滅的空相,
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講空相。
空相跟空性是不太一樣的,空相是破除相的東西,
表示相本身是緣起性,是剎那生滅性,是無常性,
是空無自性,是無我性,叫做空相。
空性不是這個意思,空性是空無自性,求其體性不可得。
一個是空相,是站在事相的角度講的:
空無自性,求其體性不可得,講空性,是站在體性講的,
植物跟礦物空無自性,沒有自體性。
那麼,為什麼我們講心又講空無自性?萬法回歸一心,
講心空無自性是什麼意思?就是說:當我們回歸到一心,
回歸到真如的時候,講空無自性,
這個時候叫做:不立知、不立見、不立相、不著一法。
如果說真如有其自性,是說:真如是存在的。
如果說:諸法空無自性,
那麼如來百千萬劫所修來的善根、福德、因緣即成斷滅
(這句是說:把空無自性當作“空”,會落入斷滅。——
整理者自解。)——佛不作如是說。
佛所說法,不偏事、不偏理,
佛陀說法不會落入常見,也不會落入斷見。
如果說諸法是有,即落入常見,如果說諸法是有,
求其體性不可得;如果說諸法是無,就會落入斷見。
那麼你今天在這裡聽經聞法,所修的善根、福德、因緣,
便沒有任何的意義,因為是斷滅嘛!
所以,諸法不能講有,也不能講無——如來不作如是說。
何以故?皆有過故。如來說法不落兩邊,既然沒有兩邊,
當然就更沒有中道了——中道是對治兩邊的,
有兩邊才顯中道啊!沒有兩邊,哪來的中道呢?
沒有兩邊就沒有中道。
所以,佛陀在心的角度來講,講空無自性的時候,
動物空無自性,植物空無自性,礦物也是空無自性——
顯空相不生不滅的時候,
是這樣講的。講空性則不是這樣子的。

講空性是說:我們今天,諸法空無自性,
求其體性不可得,站在理上講的“空無自性”。
但是,你講空無自性也不對,如果我們的心空無自性,
那麼就變成斷滅了。所以,後面又補上一句,
說:諸法回歸一心,心有其自體性。
這個時候才講心有其自體性,就是存在的一顆般若、
摩訶般若的心,就是佛性、就是如如、就是第一義諦心,
它是存在的;但是,沒辦法說。
如果不存在,我們修行做什麼?
如果我們大家都沒有佛性,你今天要修什麼行呢?
所以講空無自性,是不立知、不立見、不立相、不著一法;
講有其自體性,是說:我們有佛性,它是存在的。
所以必須講:諸法有其自體性。
所以,這個時候就變成,勝義無性。
勝義無性就是說:諸法空無自性,但是不離第一義諦;
諸法雖然不生不滅,空相、空性;
但是,當下就是不離第一義諦,第一義諦心就是佛的心,
所以這個第一義諦,就是成佛的臨門一腳,
說:了諸法無性,好入第一義諦。理不離事,事也不離理,
理外無事,理外無理。理如,事就如。
如則無相,如則無念,如則無所住,如則畢竟空,
如就是平等,法界如,諸佛心如,眾生的心還是如。
離一切相,即名諸佛。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諸法如義,就是證得第一義心。
第一義心叫做諸法如義,萬法皆如,
就是佛。體如、相如、用如、因如、
緣如、果如、事如、理如,萬法皆如,叫做佛的心。http://yxxf11.blog.163.com/blog/st...01491974124779/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0 回到頂端 [4 樓] From:臺灣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5-02-01 12:05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53573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