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楊堅死亡真相與風水 ............
中國歷史上有一個朝代很重要,雖然短壽,卻是結束中國南北分裂局面、封建社會走向鼎盛的關節點,它就是隋朝。從西元581年至617年,連頭連尾也不過38年。但因為歷史地位的重要和相承關係,史學界多將之與後來的盛世大唐王朝相提並論,慣稱為“隋唐”。
隋,共曆三帝,即開國皇帝、文帝楊堅、煬帝楊廣、恭帝楊侑。從道理上說,應該有三位帝王陵寑,但事實上只有一座帝王陵寑,即楊堅的太陵。第二代皇帝、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荒淫之君楊廣未得善終,被禁軍將領宇文化及等人勒死在揚州,葬身異地。楊侑是楊廣的孫子,系元德太子楊昭的之子。在楊廣被農民起義軍逼得逃亡揚州的背景下,於西元617年攻入長安的李淵,立時年只有13歲的楊侑為帝,遙尊楊廣為太上皇。次年五月,李淵取代楊侑稱帝,隋亡唐興。自然,楊侑是不可能有陵了。
楊廣實際上是有墳墓的,但因為簡單,不能稱陵,位於今楊州邗江區境內的“雷塘”。當年,50歲的楊廣被宇文化及他們逼到行宮寑室內勒死,皇后蕭氏令宮人把床當棺,將楊廣就地給埋了。後來重新收斂,葬于吳公台下。這裏有一個說法,就是當楊廣的屍體被從臨時棺材里弄出來後,竟然如活著一樣,大家都覺得驚奇。此即史書上所說的,“發斂之始,容貌若生,眾鹹異之”。後來,唐王朝平定江南後,才將之改葬在名叫雷塘的地方,做了像樣的墳墓。再後來成一堆荒塚,至宋時已無地面建築,當地人形象地稱之為“皇墓墩”。
太陵,也稱泰陵,當年的規模很大,“高五丈,周數百步”。據說因為楊廣弑殺了父親,覺得內疚,特地為楊堅營建一座氣派的陵寑,以示自己的孝心和忠心,彰顯清白。據《隋書》所記,這種說法是不準確的,太陵的營建時間應該不晚于楊堅駕崩前三年,即西元602年。《隋書•後妃傳》記載,楊堅的皇后文獻獨孤皇后病死于仁壽二年,即西元602年,“後崩于永安宮,時年五十歲,葬於太陵”。實際上,楊堅死時已64歲,這在過去也算是高夀。他41歲時稱帝,在位共24年,依過去皇帝即位第二年即卜選寶地的舊制,楊堅的太陵肯定是生前即著手築建的。有資料稱,太陵是楊堅生前自己擇選出來的風水寶地,而且規制都是他定的,遺詔囑,“既葬公除,行之自昔,今宜遵用,不勞改定。”(《隋書高祖本紀》下)
楊堅與漢高祖劉邦一樣,鍾情于渭水兩岸。楊堅稱帝建都時沿用漢長安城,但經過幾百年的風雨、戰亂,此時的長安城破敗不堪。於是,在開皇二年(西元582年),即稱帝次年,楊堅下令在龍首原以南的平原上建立新都,命名為大興城。自然,楊堅對風水寶地的蔔擇也不會不重視。太陵在渭水北岸的三疇原上(今陝西咸陽楊陵區境內),離中國古代早期王朝周朝的發祥地岐山並不算太遠。極目遠眺,近可聞渭水聲響,遠可見終南山背影。
從當年的地理、自然環境來看,三疇原確是一個好地方,作為開國之君,楊堅還是頗有眼光的。但楊堅的風水沒有看錯,在接班人的選擇上卻看走了眼,讓自己的太陵成了這塊龍脈興旺之地上的一座孤塚,無兒孫相伴,本該建陵在太陵附近的楊廣魂斷江蘇揚州,讓親戚李淵輕易佔有了應該屬於楊姓的三百年綿長國運,李姓的真龍天子穴是李淵結織成的,隋的風水實際上是庇蔭了大唐王朝的子孫,這恐怕是文武全才、聰明過人的一帶英雄楊堅斷然沒有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