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广告
  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3682 个阅读者
命理服务》 数位论命馆 | 免费排盘 | 星侨易学 | 五术书籍 | 线上论命 | 影音论命 | 八字命书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数 | 周公解梦 | fackbook 粉丝专页 |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james00779
数位造型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路人甲
级别: 路人甲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鲜花 x2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推文 x0
[禅定][分享] 禅的领悟

不知道与至道最为亲近;也最为相印!因为,此毫无觉知故!
岩阳尊者问赵州和尚:我抛弃了一切,两袖清扬,心中坦荡荡的来到这里,我悟道了么?
赵州说:如此,且再将心中怀抱的东西再放下吧!
岩阳又问:我说连心中一物也无,究竟还要放下什么呢?
赵州揶揄说道:看吧!你还带着呢!
觉知,对我们来说,也是一念!而且是最难察觉的心念!先师在时,有时候当自认有所体觉时,便要欣愉的向老师禀告;这时候老师还要不厌其烦的多敲两下脑袋说「这不算体悟什么,相反的只让你离道更远!」这是令人更加震憾的!好像说:了解了道理,是那么自然的一件事。你不明白祂时,祂本来就一直存在,当你发见明了时,他仍就如此,又有什么体悟可言呢!倘若把他当成一种体悟证解,不是更增强了知见的妄执吗?
华严经如是说
无见乃能见
一切真实法
于法有所见
彼则无所见




献花 x0 回到顶端 [楼 主] From:台湾中华电信HINET | Posted:2008-09-25 16:34 |
wicky
个人头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小人物
级别: 小人物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鲜花 x41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境来心应,
境去心无....... 表情


献花 x0 回到顶端 [1 楼] From:香港网上行 | Posted:2008-09-25 16:57 |
james00779
数位造型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路人甲
级别: 路人甲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鲜花 x2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平常心是道。
道非知之;亦非不知!
道是平常心,平常心只是自然且自在的无所执、无能执的心。
赵州和尚问南泉和尚:道是什么?
南泉和尚:道即是平常心。
赵州和尚:那么把平常心当作是修行的目标就可以了吗?
南泉和尚:那是不行的,因为那样只有更偏离道而已。
赵州和尚:如果不起心修行,又怎么体证那就是真道了呢?
南泉和尚:道,不属于知或不知的范筹。知是觉妄,不知就只是虚无而已。如果真实的到了【不疑】这一步,那么心就像太空一般,洞澈明朗,无遮无碍,这时候还有什么可言呢?
心理学上说:操纵是人根深蒂固的行为特质。佛法的究竟之处,就是要把这一个操纵欲求之心,从根处伐除。所以,经上说明我们这一种操纵的心,应该称作是:所知障!这一个所知障,让我们说着随缘,却丝毫不能真正自在的随缘。要革除这一个所知之障,世尊首要教导我们要持戒,不仅止是有相的戒,无相心戒才是一切菩提之本;你不持戒,不断除欲念,便不能断除操纵的妄想执欲,那么便仍要时时的在五蕴尘中分别执取,那里能真的体解随缘的真义呢?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反倒是一种自我欺骗的口号了!想想,是不是因为无奈的面对着无法操纵的虚妄相时,不得不放时,无可奈何时才来说随缘!


献花 x0 回到顶端 [2 楼] From:台湾中华 | Posted:2008-09-29 08:04 |
james00779
数位造型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路人甲
级别: 路人甲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鲜花 x2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释尊有一次登上法座准备说法,这时候司仪文殊菩萨就在释尊座定后,随即击响醒堂木喝道:【请诸位认真谛观法王所说的法!法王的无上大法就是如此!】
文殊菩萨话说完,释尊亦静默的离开法座。
(醒堂木原本在向法席上的人示意警讯而用的;且司仪也只在说法完毕时,才会依照礼制这么样说)
禅,不能以文字表达;也无法言说!是因为我们太过执着表相,也太过依赖文字,所以便要乎略了真实的禅境,便是自然无为之道。
末学曾引喻自身经历;有一次,末学到一位长者家作客,席间对于佛道之学多有涉及并广范讨论。
偶然于席中,另一长者责难其子而说:看这茶杯,倘若其中的水是满的,那么你想在倒茶进去,便要满出来了;又如果这茶杯中的茶只有半杯的话,人家说半瓶水特别响呢!末学不讳而言:长者,这一个譬喻原本没什么不对,立意也甚好!但是,倘若要以茶杯来比喻的话,为什么不以水来比喻,它的意境就更好了!长者询;这话应该怎么说起?末学答道:长者,且请看看,茶杯的形体已经固定,要改变恐怕很难;他的外形与容量也可以说是固定死的,一个人倘若他的心量与智慧也像这个茶杯一样,岂不是很糟糕呢!?倘若,我们的心量与智慧如同水一般,这水遍及宇内,无所不在;你将这水倒进什么样形体的容器中,它的本质也不改变,只是外形随顺着外境圆转而已。你看这水,他可以是固体,可以是液体,更可以是气体,可是它的本质仍就不变。就好像我们人的这一个自性宝藏一样,那里是外境所能增损坏灭半分呢!?
禅者云:随流(缘)认得性。禅,不是高妙的玄谈;也不是任何人都听不懂的话,就显得深奥!一言一行,一字一句本身就是禅,只是能不能体悟他的而已。所以说是因为我们太过执着表相,也太过依赖文字,所以才乎略的!


献花 x0 回到顶端 [3 楼] From:台湾中华电信 | Posted:2008-09-29 20:53 |

首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88316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