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引用爱美丽于2007-06-10 14:53发表的 :
http://stev.mywe...t.net/
这边有相当清楚的Adobe Audition 1.5教学哦
怕文章不见!就先偷过来啰!
Adobe Audition 1.5 使用教学完整版原作者:
rbrtchen@微风论坛前言
Adobe Audition 提供专业音效的编辑与混音环境。专为从事视听、广播及影视制作的音效与影像专业人员设计,具有先进的混音、编辑、母带后期处理及特效处理功能。系统需求:- 400MHz 或速度更快的处理器〔建议使用 2GHz 或更快速的处理器〕
- Microsoft® Windows® 2000 或 Windows XP® Professional 或 Home Edition
- 64MB RAM〔建议使用 512MB 或更多〕
- 75MB 可用硬碟空间〔如要安装额外音讯片段,建议使用 700MB〕
- 800x600 彩色显示〔建议使用 1,024x768〕
- 立体声音效卡〔建议使用多音轨音效卡〕
- CD-ROM 光碟机
- CD-RW 烧录机〔用来建立音效 CD〕
- Microsoft DirectX 9.0 软体〔用于视讯汇入〕
- 建议使用喇叭或耳机
- 麦克风〔选用〕
Adobe Audition 台湾官方网站正式切入主题以前,先提醒大家几个要点,既然是用电脑做录音与混音的工作,电脑的效能不能太差,当然不是叫大家换电脑,而是尽量关闭不必要的程式,因为软体是以即时〔Real Time〕运算模式工作,特别是同时开启很多轨,或加入很多处理效果时,将会耗费不少 CPU资源,不过大家如果只是拿来录自己的歌声,只要不是年代太久远的设备,基本上都不会有问题,另外要注意录音时的背景杂音一定要小,虽然杂音可以透过软体来修饰,可是也会对想要保留的声音作修饰,所以尽可能在
安静的录音环境操作,〔这好像有点难,可是却非常重要〕,同时耳机是绝对必要的投资,如果预算可以的话,最好是买全罩式耳机〔就是可以把耳朵全部盖住那种〕。
常常有网友询问,应该买什么样的设备才可以把声音录好,在这里一并提出个人的一点意见,最常问到的就是该买什么样的麦克风?我通常建议
动圈式〔就是在家里唱卡拉OK,或到 KTV 唱的那种〕,另一种称为
电容式,虽然收音效果较好,灵敏度也比较高,但是对于杂音的收音当然也比较好,除非录音环境背景杂音很小,否则不建议使用,如果家里刚好有卡拉OK麦克风,只要买一个
大转小的转接头,就可以直接在电脑上使用,同时因为导线够长,可以离电脑远一点,就不太容易收到电脑风扇的杂音。
如果真的很有钱,可以买一块
录音卡〔非
音效卡〕,价位大概在 3~5 千元起跳到数万元不等,最基本的功能大概有 4 组输出/输入,24bit/96K的取样与数位转换,全双工录音及播放,内建的麦克风前级放大……等功能,买了这个东东,不但录音效果可以提升,透过全双工的功能,录音的同时还可以听到自己的歌声,好了,废话就此打住,正式进入教学主题〔以下内容以卡拉OK为主,多轨音乐创作不在讨论范围〕:
开始教学文章之前,我要特别感谢
网路歌后 May.jyuen,无私的提供她的歌声原始档,我才可以用比较完整的范例来写作,同时她也非常大方的同意,把原始未经修饰的歌声档案,提供给大家练习 Audition 的操作,请大家多多给她鼓励的掌声,并且粉用力的继续支持她
相见太晚:伴唱档
相见太晚:歌声首先开启 Adobe Audition v1.5〔旧版为 Cool Edit 2.0 或 2.1,介面功能没差太多〕,Audition 有三个检视视窗:
- 编辑检视:可以对声音档案做编辑工作,静音、降噪、降低杂讯等工作只能在这里执行,还有频谱与相位的分析,也是在这里完成,不建议在这里加入效果,除非有特殊需求与考量。
- 多轨检视:主要的混音工作区,歌声的基本编辑完成后,就是在这里加入其他效果,与伴唱乐的音量平衡与混音也是在这里完成。
- CD专案检视:当完成的作品想要烧成光碟,就到这里完成美好的回忆。
先认识一下操作介面:
编辑检视视窗:
- 有三个选项…左边为编辑检视,中间为多轨检视,右边为 CD 专案检视,两个地方都可以做切换。
- 编辑功能区…分别切换:档案、效果、我的最爱三个子功能目录。
- 进阶选项与切换按键。
- 主要录音/播放控制区,多了一个播放键加小圆圈,可以从波形视窗标记处开始播放。
- 波形视窗缩放控制区…可以垂直或水平放大缩小波形图,对编辑工作特别方便。
- 水平电平表〔音量表〕…这个不用解释了吧。
- 时间码显示…有多种格式可以选择,例图中的单位为「分:秒.1/1000秒」。
- 波形显示窗…显示左右声道的波形,每声道可以显示正负弦波形。
- 时间设定控制区…可以直接键入数值,设定起始与结束时间,非常方便编辑工作。
多轨检视视窗:
- 有三个选项…左边为编辑视窗,中间为多轨视窗,右边为 CD 方案视窗,两个地方都可以做切换。
- 多轨主功能按键…分别切换音量/EQ/汇流排功能。
- 各单轨子功能按键… R/S/M表示录音╱独奏╱静音,以及相关功能参数调整。
- 预演控制区…选择档案以后,可以先听取音讯档案内容
- 主要录音/播放控制区…多了一个播放键加小圆圈,可以从波形视窗标记处开始播放。
- 波形视窗缩放控制区…可以垂直或水平放大缩小波形图,对剪辑工作特别方便。
- 水平电平表(音量表)…这个不用解释了吧。
- 时间码显示…有多种格式可以选择,例图中的单位为「分 : 秒 . 1/1000 秒」。
- 波形显示窗…每一轨可以显示左右声道,每声道可以显示正负弦波形。
- 时间设定控制区…可以直接键入数值,设定起始与结束时间,对于区块设定非常方便。
- 音乐创作辅助工具…可以设定调性,节拍,速度,创作音乐时非常方便,还可以开启节拍器。
CD 专案检视视窗:
重复的地方就不再多做介绍,把档案直接拖曳到视窗,安排好曲目顺序,并且编辑轨道属性,输入相关资讯,确认时间长度未超过光碟容量,就可以「写入 CD」。
操作介面介绍完了,接着到多轨检视视窗,在轨道1的空白处,按滑鼠右键,选择
插入→
音讯〔或
视讯;KTV 档〕,开启伴唱音乐档并插入轨道1。
连击两次伴唱档,回到编辑视窗调整速度与音高〔如果速度与音高都 OK,就跳过这里〕,选择
效果→
节拍/音调→
伸展,开启
伸展视窗,中间靠上面有一个
比率小视窗,可以调整速度参数,数字越大速度越快,反之则越慢,先修改参数以后,按下右下角
预演钮,可以先试听调整后的速度,不满意就按下
停止钮,再重新输入参数,比率小视窗的右边,有一个
转置小视窗,按下下拉钮,会出现转调参数选择,
none 就是保持原调,
1b 降 1 key,
1# 升 1 key,依此类推,有一个重点要注意,左下角的伸展模式要先选定,如果只是调整速度,就选择
时间伸展〔保持音调〕,如果只是转调,就选择
音调转换〔保持节奏〕,如果两者皆要调整,就选择
重新取样〔两者都不保持〕,调整好了以后,按下
确定键并回到多轨视窗,准备开始录音。
先点选轨道2的
录音钮,接着再按下
主要录音钮,就可以跟着音乐唱了,唱完了就可以按下
主要录音钮或
停止〔不需等音乐结束〕,最后再点选轨道2的
录音钮,取消录音功能,以防止不当操作而洗掉。
录完以后会产生一个新档案
轨道2,在档案名称连点两次,会进入
编辑检视视窗,从波形图可以看的出来前奏与间奏都有杂讯,有两种方式可以处理,如果可能的话,以第一种为佳。先仔细听一下歌声,如果听到其他人的声音或室外汽车声等杂讯,只能选择第二种方式补救,如果只是听到微弱的风扇声或电子杂讯等,就可以选择第一种方式处理,因为唱歌时的小杂讯在混音时会被音乐盖掉,不管哪一种情形,杂讯大到无法补救时,只能选择找时间重录,并且记得把麦克风音量调小,然后靠近嘴巴一点,这样对杂讯的收音就会比较小。
一、静音:利用刚才介绍的缩放控制把波形水平放大,把游标移到杂讯的最末端〔以前奏为例,点在两声道中间附近,太上或太下只会选择单声道编辑〕,往左边拖曳到开始处,标记的区块会以反白显示,这就是我们要编辑的区块。
到目录区选择
效果→
静音,就会把刚才的区块设为静音,重复同样的动作,把间奏与尾奏同样设为静音。
二、降低杂讯:一样把前奏的杂讯区块摽记起来,这次选择
效果→
降低杂讯→
降低杂讯。
系统会跳出
降低杂讯小视窗,选择
捕捉线图。
系统会根据预设数值捕捉杂讯线图,接着选择
选取整个档案,然后按下
确定〔为简化范例,不对其他参数做修改,有兴趣可自行研究,不另做说明〕。
很明显的刚才的杂讯不见了,可是波形也被改变了,因为对声音做了破坏性的处理,大家可以对照前后两个图片,以上为音讯档案的基本编辑功能,主要用意是移除不必要的杂讯,人声的部份尽可能不用降低杂讯功能,因为人声只要加入降低噪讯功能,多少都会对于声音产生破坏。
在继续下面的教学之前,我想先介绍整个录音工程的基本流程与观念,这样大家在录唱的时候,可能就会避免一些错误的操作与疏忽。虽然在以下的介绍,有很多内容与各位学习的录唱看似无关,但是很多的专业术语,在接下来的课程将会陆续出现,特别是在调整参数时一定会出现,我尽量将中英文写出来,并试图用比较浅显的叙述来解释。
通常我们将整个录音工程概略分为
录音〔Recording〕、
混音〔Mixing-down〕、
后制作〔Mastering〕三大领域…
录音〔Recording〕:这是最基本的前期工作,需要注意的事:麦克风的选择,角度与位置的摆设,防震与防噪的处理,串音的抑制处理,音源的足够动态反应〔也就是音量要够〕,监控音压是否过载〔Overload,也就是失真〕,频域干扰与相位位移的处理……等,这是最基本的工作,在外国通常有专门的录音师负责,在台湾通常会由混音师兼任,这个部份有两派理论,一为对拾取的声音做基本的修饰处理,另一为不做任何修饰,留待混音时再做处理,当然都各有理论基础,个人倾向于第二派理论,所以并未对声音多加处理,只是原音录下来而已。
混音〔Mixing-down〕:这个工作就是让器材大显身手的时候,当然也是考验混音师听力与功力的时候,首先必须对每一轨做处理,例如:音量大小、音色润饰、音场定位、动态处理、音效调整……等工作。
- 音量大小:
任何一个音源被处理之前,第一个要调整的就是前级增益〔Gain〕,藉此来调整出足够的电平〔Level〕,再经由音量滑杆〔Volume Slider〕,调整出相对其他轨道的适当音量来求取平衡〔Balance〕,一个简单的测试方法就是,开启任何一个效果视窗,大概都会有 Gain 与 Output Level 的选项,试着把 Gain 调到最大,Output Level 调小,此时的音量不大,可是很明显的声音是破声〔失真〕,这就是前级增益的重要性,太大肯定不行,调太小的话,则动态反应不足且音量太小,若勉强把音量调大,就会把底层噪音跟着放大,不过在 Adobe Audition 里面,各单轨并无 Gain 的调整,这里说的是一般专业调音台的模式。
- 音色修饰:
调整出适当的音量大小,再来就是对音色做修饰,让声音听起来不会太尖锐,也不会太沉闷,简单的说就是让声音听起来尽量舒服,线性反应尽量平顺,这必须利用等化器〔Equalizer、EQ〕来完成,针对每个频域做适度的增益/衰减,这个时候最容易犯的错误是,感觉低频不足就加低频,加完以后觉得中低频不足,又再加中低频……,最后怎么又变成低频不足,再继续加低频,造成整体音压过载,爆音、失真也就无可避免,建议先仔细聆听,觉得哪个频段足够了,把它适度衰减,以求取与其他频段的平衡,虽然整体音量会变小,但是可以透过下面的动态处理来解决,同时也避免把底层噪音放大。
- 音场定位:
最基本设定是利用 Pan〔摇摆,俗称的左右平衡〕功能,来定位出声音在整个音场的位置,透过现在 DTS音效处理技术,还可以模拟出音场的三度空间感,如果在前面的等化处理时,产生相位〔Phase〕偏移时,也是在这里做补救,最主要的目的是要让每个音源有明确的空间定位,并且适度的模拟出空间感〔Spaceing〕。
- 动态处理:
这是混音过程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决定混音成功与否的重要工作,通常会利用四个工具来处理:Gate〔闸道器〕、Limiter〔限制器〕、Compressor〔压缩器〕、Expander〔延展器〕,Gate 有点类似 Limiter,但是工作原理不太一样,Gate是让基准点以上的音压通过,以下关闭闸门,通通不准过,通常是拿来消除背景噪讯或不必要的杂讯,Limiter则是反向工作原理,让基准点以下的音压通过,以上全部切除,用意是让超过设定音压的音讯不作用,通常用来保护机器,以避免凸波对器材造成损害,Compressor 的工作原理则类似Limiter,但是超过设定音压的部份,则是透过参数〔Parameter〕的调整,将超过的音压,做适度的压缩,以求取最大的动态反应,例如乐器中的大鼓和低音贝斯,频域大约在 400Hz 以下,适度的加上压缩效果可以增强节奏的力度〔Punch〕,却又不会造成音乐底层的松散,至于Expander 则补足 Compressor的缺失,可以将中高频的声音做适度的修补,因为中高频的特性是音压无法持久,透过延展功能可以适度的增加声音的穿透性,特别是人声〔Vocal〕的部份,可以增加很多的清晰度,以下介绍的几个参数,在上述处理工具中经常出现,一并解释一下,让各位在调整时有所依据:
- Threshold〔门槛、触发点〕:设定启动处理器的门槛,当音压大于或小于此时,启动处理功能,反之则不处理。
- Ratio〔比率〕:设定处理时的比率,比值越大则处理的效果越大,相对于声音的影响〔破坏〕也越大,设定为 1:1 时则不做处理,小于 1:1 时则反向处理。
- Knee〔弯曲度〕:设定处理时的线性曲线,弯曲度越大线性越平顺,但是对于门槛的影响也越大。
- Attack〔启动时间〕:设定开始处理的启动时间,单位为毫秒〔ms〕,当音压到达门槛后多少时间才处理。
- Release〔释放时间〕:设定处理完的释放时间,单位为毫秒〔ms〕,当音压退出门槛后多少时间来释放。
- 其他还有 Input、Output、Gain 等参数就不再多做解释。
- 音效调整:
当以上的参数都调整好以后,最后还要加上音效调整,适度增加声音的圆润与甜美,并增加声音的深度与宽广度,营造出更佳的空间感,在人声部分通常加的就是大家说的回音,在乐器的部份可能会再加上Phaser、Flanger、Wahwah、Distortion、Overdrive……等效果,以增加音乐的多样性与乐趣,在 Adobe Audition预设的音效其实已经蛮好用的,各位可以直接套用不同的预设值试试看,只需调整混响的大小即可获得不错的效果,如果手痒想要自己动手,以下介绍各参数的解释与作用:
- Lowcut〔低频滤切〕:将设定的频率以下,通通消除不准通过,有时会写为 Highpass〔高频滤通〕。
- Highcut〔高频滤切〕:将设定的频率以上,通通消除不准通过,有时会写为 Lowpass〔低频滤通〕。
- Dimension〔空间大小〕:设定要模拟的混响空间大小。
- Roomsize〔房间尺寸〕:设定要模拟的混响空间尺寸,通常需输入长、宽、高的数据。
- Distance〔距离〕:设定模拟空间内,发音源与反射墙面的距离。
- Diffusion〔扩散〕:设定混响的扩散程度。
- Predelay〔早期延迟〕:设定启动混响效果的时间。
- Decay〔衰减〕:设定混响效果的衰减时间。
- Crossover〔分频点〕:设定混响效果高低频域的分频点。
至此已经把混音的准备都做好了,由于大家都是用伴唱音乐,基本上都不需做修饰,只要调整人声的部份,所以很快就可以把混音工作完成,在正式的作业里,真正的混音工作才要开始而已,那可是一件漫长而繁琐的工作。
接着我们就要用 Adobe Audition V1.5 的强大功能来修饰干涩单调的歌声。
把杂讯消除以后,初期的准备工作已经好了,接着就要进入实际的调整音质与音效,切换到
多轨检视视窗,在轨道2开启 FX,选择
滤波器→
图示均衡器,按下
加入→
确定,我觉得范例档的中低频有点太多,以致女声的主频域有点不足,所以我将中低频作一些衰减,〔500Hz → -1db,400Hz→ -3db,315Hz → -5db,250Hz → -4db,200Hz → -3db,160Hz→ -2db,125Hz →-1db,其他频段不做任何修改,当然这只是为了方便示范,并不是很精准的修饰,各位可以听一下修改前后的差异〕。
如果对于调整没有把握,可以先用滑鼠标记一段音频〔建议选择副歌的部份〕,按下
播放键再选取不同的预设值,通常就可以得到不错的效果,如果都不满意的话,就挑一个比较接近的预设值,然后利用手动调整来修饰,当然这需要相当的功力与经验才可以完成,很难用文字来详细叙述,唯有靠不断的尝试与摸索才能进步,有一个原则要说明,在进行均衡操作时,增益的效果不如衰减的效果好〔因为音频提升噪讯也会跟着提升〕,例如觉得低频不足,可以试着衰减中频或是高频,而不要一昧地将低频进行增益,如果不得不进行增益操作,应该使用小的增益值,并且对上下频域也做少许的增益,以得到比较平滑的线性。
修改前修改后接着在轨道2的效果器支架,选择
振幅→
动态处理,按下
加入→
确定,第二个效果加进来了,在下拉功能键,我选择预设的「VocalComp 8 : 1,-24,FastAttack」,这个效果的预设效果为「人声压缩比率 8 : 1,门限 -24db,快速启动」。
为什么要做动态处理,我们针对人声来说明,前提当然是你已经完成前面的工作,但可能还是会觉得声音有点空空的,有时好像太硬,有时又好像太软,甚至于觉得有气无力,这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压缩功能,将最大音量与平均音量拉近,这样就可以得到比较饱满而且有力的声音,同时最大峰值也会因为压缩作用而变小,这样我们就有了更多音量提升的空间,但是过度的压缩会对中高音产生比较多的破坏,所以做压缩处理时必须非常小心,而且各参数之间也会相互影响,必须仔细的聆听,同时反覆的做比较,才能获得满意的动态处理效果,有兴趣研究的网友,可以自行调整每个参数,了解一下声音的改变在哪里,下面的范例档案是我撷取压缩前与压缩后的档案,压缩后最大与最小音量差距拉小,而且预设的输出补偿〔增益〕为 8db,所以整体音量也提升了。
压缩前压缩后处理完压缩效果以后,接着就是要处理延展效果,提升整体音频的动态范围,特别是中高音的部份,以弥补压缩处理时对整体音压与中高频域的压抑,提升人声的透明与清晰度,跟我们做压缩处理时一样,开启动态处理器,这一次因为预设效果我都不是很满意,所以我采用手动调整参数,首先在
传统页面的
区域选择
延伸功能,参数设为比率 2 : 1,门限 -24db,输出补偿〔增益〕0db。
接着到
上升/释放页面,我在
增益处理器修改
输出增益 0db,
上升时间 10ms,
释放时间 300ms,
电平检验器修改
输出增益 0db,
上升时间 25ms,
释放时间 300ms,而且勾选
RMS〔平均音压〕。
接着到
频带限制页面,因为我们的目的是提升人声效果,所以我设定
低截止 100Hz,
高截止 6300Hz,各位可以发现我一直没有做增益,因为刚才的压缩效果已经加了 8db,所以接着的范例档案可能听起来没差多少,但是注意听的话,可以发现中高频变的比较明亮,这也达到我们
延展〔Expand〕的目的了。
延展前延展后再来准备帮声音做最后的美化工作,这次我选择
延迟效果→
快速混响,我设定的参数如下:
空间大小 10,
衰减 2500ms,
平滑 100,
高截止频率 6300Hz,
低截止频率 100Hz,
原信号 100%,
混响20%,混响的比率千万不要设太高,适度的混响效果,可以帮歌声加分,同时提升歌声的宽度与深度,但是过度使用只会得到浑浊肮脏的效果,这也是很多初学者容易犯的错误,同时混响的时间长度不要太长,以免每个音相互产生干扰,有一个原则可以参考一下,快歌使用少一点混响,且时间长度短一点,慢歌则多一点混响,时间可以长一点。
混响前混响后最后当然是把伴唱轨道一起做混音,选择
编辑→
混录到空轨道3→
所有的音讯片断,这样就会把轨道1与轨道2的所有设定全部混音到轨道3,以下就是完成的作品,在此要特别感谢网友 may.jyuen 提供原始档案,我才可以把我的范例写出来,同时为了方便写比较浅显的内容,只做了简单的修饰,没能为她的歌声多加点分数,在此对她说声「抱歉」。
完成作品--相见太晚《为了把 may.jyuen 的声音呈现更好的一面,又另外做了比较细部的混音,可以听听看》
相见太晚-ReMix-12-23以上只是个人的简单混音流程,而且全部使用内建效果,这样大家都可以练习,在我的实际操作上,其实还加上一些外挂效果器,上面的参数设定也是以最简单的方式,让大家〔特别是初学者〕了解,当然对于高手可能会觉得太粗糙一点,我只是试着以初学者的角度来设定发文的出发点,欢迎大家提出更好的意见交流,因为我也还在学习阶段,只是把我学习的一些心得提供出来,内容如有错误或误导,敬请告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