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經講義 第二十一卷
憶棲法師講述
請掀開經本《地藏經科注》卷中第三十九面,看經文:
【複次普廣,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對菩薩像前,作諸伎樂,及歌詠贊歎,香花供養,乃至勸於一人、多人。如是等輩,現在世中,及未來世,常得百千鬼神,日夜衛護。不令惡事,辄聞其耳,何況親受諸橫。】
看這段。在《地藏經》上我們看到供佛的方式有很多種,這地方是以“伎樂”,‘伎’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歌舞、音樂。在大乘佛法裏面,在古代我們所看到,世尊弘法變相圖裏面許許多多,世尊在講經說法諸天載歌載舞來供養。這些事情小乘佛法裏頭決定沒有,像‘八關齋戒’、‘沙彌戒’、‘比丘戒’,決定禁止歌舞的場所。可是大乘菩薩就不一樣,非常明顯能夠看到,小乘是對保守的社會,對保守人佛所設施的善巧方便;大乘佛法是對開放社會,是對一些開放這一類衆生。這就說明佛確實沒有定法,沒有一定的法,佛教化衆生都是恒順衆生,隨喜功德。我們在《華嚴》裏面特別談清楚這些地方,他的確是應機。
當然佛有智慧、有德能,看一個衆生能夠看無量劫前的因緣,我們沒有這個能力,所以佛攝受衆生是圓滿的四攝法。四攝法末後利行、同事,同事這就開放,如果不開放的話,怎麽能跟衆生同事?這是高度的智慧,甚深的禅定。他能夠順衆生,能夠在其中誘導衆生,讓衆生覺悟、讓衆生回頭,改邪歸正,斷惡修善,佛有這個能力。如果自己沒有智慧、沒有定功,也要學這樣子很難抗拒外界的誘惑,許許多多人定慧不足,被外面境界誘惑而退轉,而喪失道心,比比皆是。從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每一個時代都有。出家人墮落,出家人還俗,其實還俗比墮落還要好,他舍出家人的形象,去還俗做在家修行人,也不錯,也能成就。所以在佛門裏面出家還俗,是一個很正常的現象,也是一個好現象,我們不能拿另外眼光去看,我們自己就有罪。像現在小乘國家他們有短期出家,在泰國連國王都要出家三個月,三個月之後再還俗,這是接受佛教教育,過佛教的生活,對社會決定有好處、有幫助。
這段是說明以歌舞、音樂供養菩薩所得的福報。前面一段是講供養,後面一段是講他得福。從這段經文我們也能夠體會得到,引伸到以藝術的方式來弘法利生。在《大藏經》裏面,我是在《嘉慶藏》裏面看到,《嘉慶藏》是明朝時候編輯,《藏經》裏面有厚厚的,現在是用精裝本,大概有這麽厚兩冊,內容是什麽?全是歌詞,譜上曲,歌詞譜上曲,都可以演唱。由此可知,古時候用這種方式來勸化衆生很常見,因爲衆生喜歡接受這種方式。編成劇本來表演比較少,爲什麽?條件要多,不是一個人、兩個人可以能夠做得到。一、兩個人用歌唱,兩個人這種表演,民間的藝術,在古時候是很常見。
特別是在法會當中來表演,因爲法會的時候人多,以這種方式來宣揚佛法,以這種方式來勸化衆生,是一個非常好的說法。《地藏經》如果我們將前面光目女、婆羅門女這些故事,以歌舞、戲劇這種方式表演出來,效果比我們在講台上講經效果大很多。這個理念希望同修們要記住,我們今天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果條件具足,大乘佛法要搬上舞台;如果能夠編成電視連續劇,在電視台廣播,你想想看教化多少衆生?普遍受到大衆的歡迎。這是我們應當要想到。
在古時候劇本裏面,古德也有編輯,我看到的是平劇的劇本《歸元鏡》。這裏面是三個故事,都是我們淨土宗,第一段是慧遠大師的故事,第二段是永明延壽大師的故事,第三段是蓮池大師的故事,編得好。它是以平劇方式,在舞台上表演。演員那就是菩薩,就是在講經說法。上一次遊本昌居士到新加坡來訪問,來看我,特別提到他願意用藝術的方法來幫助佛教;我說錯了,不是幫助佛教,你不是幫助法師,你就是大囧琺師,你就用這個方式弘法利生,這才是正確。所以他計畫這一次第二集推出來之後,第三集他要演濟公說法,正式當大囧琺師。我們非常期望他的願望能夠實現,也歡迎他來演地藏菩薩。過去我聽說電影裏頭拍觀音菩薩、地藏菩薩,但是沒有按照經文經義來表演,按照經義來表演才真正是利益一切大衆。
這段經文裏面關鍵的字眼,還是“善”字,‘善男子、善女人’,還是在‘善’字。可見得他歌舞表演的目的是勸化衆生,而不是營利,現在世間種種娛樂的目的都是在營利。如果利潤欠佳,他就不肯做,表演一定要賣座。善男子、善女人,他的用心就不一樣,他的目的是教化社會,目的是宣揚佛法,利益衆生。關鍵的字眼在此地。“能對菩薩像前,作諸伎樂,及歌詠贊歎,香花供養。”下面“乃至勸於一人、多人。”最好是利用法會場合,古時候常有,佛菩薩節日都演戲。演戲是有根據,這經文上就有。但是看你是演的什麽戲?演戲的內容,演戲目的之所在。如果演戲目的是招攬信徒,那就錯誤。目的一定是用這種手段來講經說法,普度衆生,這就善了。關鍵就在這一點。
我們要談一談,他究竟得到一些什麽功德?他好處從哪裏來?現在世間一般人,把佛法這些作爲都看作迷信,於是他們觀念當中,修福應該在哪裏修?應該多做慈善事業,多幫助社會貧苦的衆生、年老的衆生、殘障的衆生、多病的衆生。做這些慈善事業,國家政府獎勵,社會大衆贊歎,我們佛教一個法會,在這裏面演一場戲沒有人重視。在他們眼光當中,哪能跟社會慈善家相比?我們這在迷信,我們這在斂財,給社會都是很不好的印象。這些事情我們不敢說沒有,但是真正佛法一切的設施,它都是教學的目標,將教學跟藝術結合成爲藝術的教學,這是教學手段裏面最高明的,達到登峰造極。世尊時時刻刻在提倡,我們在一切經裏面,哪一部經都重複很多遍,佛陀教我們‘受持、讀誦、爲人演說’,演就是表演,我們要了解世尊的意義。
昨天我們在華嚴會上講到主藥神,順便談到修福,因爲主藥神是爲人治病。世間有三種人不生病,要知道最高明的大夫,是可以令人不生病,這大夫才高;病了給他治病,不算高明。如何能叫一切衆生不生病?佛是大醫王,佛有能力。這三種人是:第一種人是有福報的人,所以你要會修福,有福的人不生病;第二個是有定功的人不生病;第三個是有智慧的人不生病。那個慧不是我們世間聰明智慧,佛家講的明心見性、大徹大悟。爲什麽說這三種人不生病?這三種人能夠把生病的因素給它止住。有福報的人,生病的因素少;有禅定功夫的人,能夠把生病的因素控制住,讓這些因素不起作用,所以他不生病;開悟、明心見性的人更不得了,把所有疾病的因素,像現在化學一樣,把它化解都變成智慧,都變成功德,所以他們不生病。這道理、事實真相唯有佛懂得,佛教導我們,我們要相信。所以佛法是九法界衆生至善圓滿的教育,理論圓滿,方法巧妙,佛經上講善巧到了極處。
可惜我們學佛的同修們愚昧無知,體會不到佛的心意,不了解佛教化衆生的方式,雖然學佛依舊得不到佛法的利益。說得不到佛法的利益是講現在,可是真實的利益、深遠的利益都得到。報不在這一生、不在這一世,因此世間人也就不能相信,對於供佛這樁事情他也就看輕,也就疏忽。學佛的同修我們常常聽到,古德常說‘一曆耳根,永爲道種’,一曆眼根也永爲道種;根是六根,六根是用眼根來做代表,說眼根是六根都說到,要曉得這意思。講一根你就執著在一根,你就難教,世法教學還講求舉一反三,聞一知十。楞嚴會上講六根,佛也只講一個,講一個見性,十番顯見。你懂得十番顯見,同樣道理也就顯聞、顯覺、顯知,全都有了。
所以說‘一曆耳根,永爲道種’,我們統統就明白了,眼見也是道種,身觸也是道種,舌嘗也是道種,鼻嗅依舊是道種。這樣你才曉得佛法裏面造像,造佛像的功德大,《大藏經》裏面有《造像功德經》,果報不可思議。你要問爲什麽?塑造的像傳之久遠,彩畫的像令人見到種下成佛的種子。他見到佛像、菩薩像,將他阿賴耶裏面含藏十法界的種子,菩薩法界、佛法界的種子,他就現一次行。世出世間一切功德、福德,還有哪一種能比這個更大?每一個衆生阿賴耶識裏面,十法界的種子都充滿,我們在十法界哪一個法界去受生,過哪一個法界的生活,那就要看你臨命終時最後那個念頭,這個念頭是個什麽念頭。如果臨終一念是念佛,他就到佛法界,臨終一念是念菩薩,他就到菩薩法界,明白這道理才曉得佛門當中修福是不可思議。造像的功德哪裏是迷信?不但不是迷信,真實智慧,無量的福報。這一尊像不但令自己得福,凡是有緣見到的人,都引發他八識田中佛菩薩的種子,見一次就像閃電一樣放一次光。要知道放這次光,非常希有難得,因爲他要不得人身、不遇佛法,他沒有這緣,沒有這機會;八識田中雖然有佛的種子,沒有緣把它引發出來。
造福的人,前面講塑造佛菩薩形像,彩畫佛菩薩形像,能夠引發許許多多衆生,阿賴耶識裏面最寶貴的光明,這光明要常常引起,他修行證果的距離就縮短。他要成佛、成菩薩,諸位想想度多少衆生?他所度的衆生,我們在因地上給他修的這點福,我們就沾他的光,跟佛菩薩有緣。何況自己修行,自己在佛菩薩形像面前,恭敬作禮,香花供養,表演給別人看。尤其是不相信的人,他看看我們這些人,我們不迷信、不愚癡,也不傻、也不呆,見到佛菩薩形像爲什麽那麽樣的禮敬?他見到,有時候他也發問請教,你爲什麽這樣作法?這就機會教育,你就可以給他說明這功德利益,這屬於機會教育。中國佛教寺院幾乎每一個縣市,乃至於鄉鎮道場林立,有曆史、有藝術價值這些道場,現在國家開放做觀光旅遊,你要曉得這功德多大?許許多多外國的觀光客,一生當中從來沒有接觸到佛法,沒有見過佛菩薩形像,他到這地方觀光旅遊見到,阿賴耶識佛菩薩種子種下去,利益的殊勝,我們沒有辦法說得盡,可是世間人不知道。這是講見像聞名。
如果再有通達佛法的佛弟子,無論是在家、出家,能藉這機會將佛菩薩形像表法的義趣詳細介紹,他現前就得利益;他這利益不是來生、不是後生,他現在就得利益。等於說到這裏來觀光旅遊,是到這邊來上課,你給他上了一課。他到這裏來觀光旅遊,送的這些錢是交學費,學費沒有白繳,我們收的學費很少,他得的利益很大。這是爲什麽在這種場合當中,我們要做得特別的如法,我們在演戲,表演給那些沒學佛的人看,讓他們生恭敬心,讓他們生起疑問,我們再爲他解答。我們對一個人解答,觀光旅遊的很多,一片都圍起來,大家都來聽。這種場合要懂得表演,沒有人問,找個內行的人預先約好,我在這裏表演,你來問;唱戲,唱給別人看、給別人聽。這種發問經上有,利樂有情問;他們不懂,他們能問,好!看看旁邊沒有人問,沒有人問我們自己人來問,問了叫他得利益。所以中國這些寺院道場,是教化全世界衆生的課堂、教室,這是大乘佛法對全世界人民的貢獻。我們要懂得這意思,然後你才曉得功德利益的殊勝,決不是世間那些慈善家能夠相比,慈善家幫助人一世一生,佛法幫助人生生世世,這利益怎麽能相比,所以果報當然不相同。
下面這是說他的福報。“如是等輩”,就是這些修福的人。“現在世中,及未來世”,後頭這一句重要,他不是一世,他還有來世的福報。“常得百千鬼神,日夜衛護”,護法神保佑你,祂爲什麽保佑你?因爲你弘法利生,因爲你弘揚佛法,這些護法神都是佛弟子。乃至於這些鬼神裏面,確確實實有諸佛如來、法身大士在裏面示現,鬼神縱然愚昧無知,他們在那裏教導,在那個地方做示範,這是勸善。做這麽一點善事,得這麽大的利益,誰不願意去做善事?誰不願意去做好事?這是勸善的一種手段。“不令惡事,辄聞其耳,何況親受諸橫”,這就是我們現前講的消災免難,所有一切災難不但你自身遇不到,災難的音聲你都聽不到,訊息你都聽不到,能得這麽大的福報。我們要肯定相信,佛在經上講的話句句真實,沒有一個字是妄語,如來確確實實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妄語、不诳語,句句是誠實之言。注解裏面希望同修們細細去看,青蓮法師這段注,注得非常之好,引用古時候的典籍來說明樂教,音樂教化的功能。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經文:
【複次普廣,未來世中,若有惡人,及惡神、惡鬼。見有善男子、善女人,歸敬供養,贊歎瞻禮,地藏菩薩形像。或妄生譏毀,謗無功德,及利益事。】
也就是說沒有功德、沒有利益,說你迷信。
【或露齒笑,或面背非。】
面是當面,背是背後。
【或勸人共非,或一人非,或多人非,乃至一念生譏毀者。】
這是講造業。現在造這種惡業的人確實有,我們常常聽到,有時候也見到。特別是在我們這時代,《楞嚴經》所說,這時代‘邪師說法,如恒河沙’;邪師是誰?妖魔鬼怪。《楞嚴經》第四卷佛給我們講四種清淨明誨,那一段經文非常重要,爲我們說明這世間哪一類是妖?哪一類是魔?哪一類是鬼?哪一類是怪?我們看到都是人,面貌是人,他心不是人心,是妖魔鬼怪的心。所以佛在《滅法經》裏頭預言,現在人講預言,佛法將來第一個消滅是《楞嚴經》,最後消滅是《無量壽經》。《楞嚴經》爲什麽第一個消滅?我看到那一篇經文,我就知道這個經一定會先消滅。這個經沒有了,妖魔鬼怪在世間你就不認識,你不但不認識他是妖魔鬼怪,你還把他當佛菩薩看待,他裝得很像,很像佛菩薩,他不是真的佛菩薩。所以清淨明誨那一章的經文,我過去講《楞嚴》,我說這一段叫照妖鏡,妖魔鬼怪對這個頭痛,總得想辦法把這經消毀,不讓你流通,他好作怪。
儒家《左傳》裏面有一句名言,教給我們辨別什麽是妖,左丘明說:‘人棄常,則妖興。’這句話給我們很大的啓示。常是什麽?儒家講的五常:仁、義、禮、智、信,人要把這東西舍棄掉,不要了;換句話說,他所做的不仁、不義,不講禮、不講信用,這個人就是妖。無論他在社會上地位多高,他有多少財富,他不是人。儒家認定肯定人的標準,一定要講仁義禮智信,也就是說做人五個基本條件。在佛法裏面自古至今,這些祖師大德們就把五常配在五戒,不殺生是仁,不偷盜是義,不邪淫是禮,不妄語是信,不飲酒是智。由此可知,五戒具足這是人,五戒統統毀犯是妖、妖魔,不是人。現在雖然得的是人身,他造的是妖魔鬼怪的業,將來必墮三途,這是一切大、小乘經裏面都講得很詳細。佛法是一切大衆公認的人天眼目,是光明的指引,別人修學贊歎,你要去障礙、你要去毀謗,那罪業可重了。
這地方所說的三類衆生,“惡人”,多半是愚癡之人,愚癡才容易被這些妖魔鬼怪利用,聽信他們的妄言,懷疑正法。妖魔鬼怪也有辯才,也有邪慧;《楞嚴》後面所講的五十種陰魔,種是種類,將這些魔分做五十類。每一類裏面,我們在經裏面所看到,如果不是真正通達大乘佛法,確實都把他們看作佛菩薩。他們在這世間有福報,福報很大,有徒衆,徒衆很多,有勢力,他也有護法神,他的身也是金色光明,凡夫哪裏能比得了他?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佛菩薩的光明柔和,你接觸感覺得很舒適。魔的光明是有威猛,你接觸感覺得恐懼,他的光刺眼。像太陽光一樣,我們沒有辦法睜開眼睛久看,久看光裏頭有紫外線,眼睛會瞎的,所以太陽光決定不能久看。魔光就是這一類。佛光柔和。爲什麽會有這現象?佛光是從自性慈悲心裏頭流出來,魔的光還是從貪嗔癡裏面出來,所以雖然光明很大,性質不一樣,這是我們要曉得。魔利用人,有的時候人也利用魔。人喜歡求名聞利養,魔給他名聞利養,於是魔道、魔法出現在這世間,能令一切衆生迷惑顛倒,棄善向惡;這造惡業,不肯修善,舍棄正法。我們常常感觸到,許許多多人信邪不信正,聽騙不聽勸,這真正是經典裏面所講的可憐憫者,真正可憐可憫,他還自以爲聰明,自以爲是。
對於他見到善男子、善女人,皈依恭敬供養、贊歎瞻禮地藏菩薩形像,這就是我們一般所講的拜佛、拜菩薩,看到有人拜佛、拜菩薩。諸位一定要曉得,凡是見到拜佛、拜菩薩,他是正信好,迷信也好,只要肯拜就好。正信的人現前得利益,迷信的人來生得利益,沒有不得利益。《法華經》上講‘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那個‘已成佛道’不是現前,也許在無量劫之後。就是他今天迷信,見到佛菩薩,他恭敬供養禮拜,就修這麽一次福,無量劫後如果要遇到有佛出世的時候,可能這個因緣就能跟佛出家修行證果,我們在經上看到很多。他並不是很明了,也並不是很懂得道理,急難當中情急的時候念一句觀音菩薩,念一句阿彌陀佛,功德都不可思議。何況我們對這些道理深深的了解,一聲佛號一聲心,恭敬作禮、贊歎供養,都是性德的流露。明心見性,性在哪裏?性就在這裏流露。
對於修積真實功德的人,修積真正福德的人,他“妄生譏毀”。‘妄’,他是不了解其中的道理,不了解事實真相,隨著自己的知見妄想,從他的妄想生出來的譏諷毀謗,說這是迷信。這話如果要深入去探討意思很深,佛教不是迷信,所以迷信佛教的人也不是迷信。你們想想我這話對不對?佛教本身不迷信,你迷信它也不迷信。歐陽竟無說,宗教是迷信,正知去相信它還是迷信,它本質是迷,佛教本質不迷,你要明白這道理。所以佛教,你從迷進去,後來會開悟,如果真正它本質上是迷信,他知進去也被它迷了,這道理很深,很值得去玩味。然後你才能開導一切大衆,決定不可以諷刺毀謗,那造的業造重了。你說他沒有功德,說他沒有利益,實在講他的功德利益都是無邊。你“露齒笑”,恥笑他,“面背非”是批評他,當面批評、背後批評,或者你還勸導一些人共同來批評他。末後總結,“或一人非,或多人非”,非分的批評、非理的批評。“乃至一念生譏毀者”,這是講最少,動了念頭。下面講他的果報:
【如是之人,賢劫千佛滅度,譏毀之報,尚在阿鼻地獄,受極重罪。】
果報還沒有完,後頭很長。這些人往往自以爲聰明。佛門裏頭無論他是智信、是迷信,我們見到都歡喜贊歎。爲什麽?本質是正覺,迷信的人也得福,跟經上講的沒有兩樣,功德利益真的是無量無邊,無可窮盡。毀謗批評的罪報,也不可思議,也是無有窮盡。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 此文章被amore12在2023-11-11 20:27重新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