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脸书好友 Chang Sheng Hsien 的文章,我觉得很棒,所以转贴过来
这个东西个人使用一阵子了,因为它测量的是天空的表面亮度(单位 mag/arcsec2 ) ,天空背景亮度还可以应用在许多方面的估算,个人就自己使用的经验与略知的皮毛提供一些关于使用者还可以借由这个小工具来如何辅助自己的观测与摄影的小小资讯(若只是拿来侦测光害程度有点可惜),当然仪器有它的误差值,不过作为大概的参考是足够的。
首先,天空的表面亮度对于目视观测有重要的决定性的影响因素,譬如它关系到要让某目标天体(某表面亮度的天体)达到人眼可侦测到的对比门槛,与这个最低对比门槛相应的,可以得到一个 Critical Visual Angle,即某背景天空亮度与某表面亮度的天体的条件下的,天体能被人眼侦测出的所需最小视角,使用者必须将倍率放大到天体大小超过这个CVA,人眼才有办法侦测出,随着继续放大倍率,虽然目标与背景的对比不变,但人眼能侦测到的对比门槛却会越降低,也就是会更容易辨识目标,这的对比门槛的降低的情况会一直到放大到某一特定的极限倍率(OMVA)为止。
请参考 Roger N. Clark 所着 "Visual Astronomy of the Deep Sky” 中的表2-6
(参考:
http://www.clarkvision.com/articl...va1/index.htmlhttp://gleeman.blogspot.tw/2015/03/visual-...ky-by-roger-n.html)
在经验方面,譬如,专攻目视素描的TS兄(
http://s00639.b...ot.tw)也有一台(他用得比我久),他经常在他家顶楼目视观测,他的设备又不少,所以可以参考他使用的设备与观测结果以及他当时测量的SQ值(他应该都有记录),可以归纳出许多经验值。譬如就我的观察,如果一个如TS兄这样有经验的目视观测者,在一个天空亮度有比18.5暗的夜空就已经可以8” 镜做不少的观测,比19暗(数字越大)更佳,使用者借由这种观察可以累积自己的经验,以及评估大概在什么样的环境需要用到怎样的设备。
就摄影方面,天空表面亮度也可用来估算适当的单张曝光时间,以及在某背景天空亮度下的所需的适当的总曝光时间,详见王维豪《星野摄影II》。
(请参考
http://gleeman.blogspot.tw/...g-post.html)
除此外,若使用者每次拍摄时都能记录该天区的SQ (这个值会随着时间、方位、仰角与天候状况而变动,尤其是有光害的地方更为明显。SQM-L 因为有经过小镜头,所以侦测范围较窄,即指向性较强。),长期下来就可以建立可供自己参考的一个经验数据,尤其是对同一地点的长期记录,譬如就我个人在阳明山长期使用的经验,藉由每次的记录比较下,也可以大概知道,大概当天的天空背景亮度的状况是否适合拍摄某类天体,又当使用者测量到南方台北盆地上空的夜空表面亮度暗到某一个值,应该可以隐约看到并用固定摄影曝到台北市的夏季银河(虽然是淡淡的),又譬如在大概多少的表面亮度时仍可以轻易曝到六等的彗星之类的,又大概要时间过了多晚以后光害的影响能达到最低,这些当然都是经由长期的记录,整理出的可以提供给自己参考的一个参考。另外在寻找或估计一个地点是否适合观测/摄影(或哪个方位适合,哪个方位比较吃力),或相应的适合的设备也是有参考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