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1918 個閱讀者
命理服務》 數位論命舘 | 免費排盤 | 星僑易學 | 五術書籍 | 線上論命 | 影音論命 | 八字命書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數 | 周公解夢 | fackbook 粉絲專頁 |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分享] 心於存在與不存在兩者之間無有牴觸,
心於存在與不存在兩者之間無有牴觸,
即心超越存在與不存在之間的牴觸,是中觀的原則。
我們不需要去想有個具體的心或沒有一個具體的心,
心本身即是本然之「真如」(thatness),
代表它是空虛與覺察非造作之雙運。⋯⋯
佛陀稱這種非造作的雙運為「空性」
(emptiness;梵shunyata)。
在梵語中,「shunye」意指空虛,
而我們應該把「shunyata」的「-ta」
和「emptiness」的「-ness」了解為「能夠覺察」。
如此,心就是空虛的覺察,
本然真如是指它本來的面貌。我們的自性就像那樣,
我們只要認識那個事實即可,不要用任何想法來渲染它。
-烏金仁波切-

非有,非非有 心曉得快樂和痛苦,
在這個世界上所有不同的事物之中,
只有心能體驗和覺知,
沒有其他事物能夠體驗與覺知。
所以,心是所有狀態的根本──
所有輪迴狀態和涅槃狀態的根本,如果沒有心,
這個世界上就沒有會感覺或會覺知的事物。
如果在這個世界上沒有會感覺、會覺知的事物,
這個世界就會徹底空虛,不是嗎?
心是完全空虛的,但是它同時能夠覺知、了知。
根據每個眾生所體驗的痛苦程度,而排列出下三道,
正如同上三道也是根據每個眾生所體驗的歡樂程度
而被排列出來。
一切事物都以那個感覺快樂和痛苦的事物為基礎,
而那個事物即是心。換句話說,
心是一切事物的基礎或根本。
心是空虛的,但是在空虛的同時,
它仍然有所了知或體驗。虛空是空虛的,
而且一無所知,這是虛空與心之間的差異。
心類似虛空,不具實體,不是有形的物質。
這個心不具實體,卻能夠有所體驗,不是相當不可思議嗎?
有心,但它不是有形或具實體的。你不能說沒有心,
因為心是一切事物的基礎,是心體驗每一件可能的事物。
你無法真正地說有一個東西稱為「心」,
但是在此同時,你也不能說沒有心。
它超越存在和不存在的兩個極端,
所以說:「非有,佛亦不見;非非有,輪涅之基」
(〔心〕不存在,因為連佛都沒有看見它;
〔心〕不是不存在,因為它是輪迴與涅槃的基礎)。
如果沒有心,我們就會是一具屍體。
你們不是屍體,不是嗎?
但是你能夠說有個你可以看見、聽見、聞到、品嚐到
或抓到的心嗎?老實說,你可以像這樣繼續尋找、
檢查心十億年,將永遠無法找到存在或不存在的心。
心真的超越「存在」和「不存在」兩個極端。
心於存在與不存在兩者之間無有牴觸,
即心超越存在與不存在之間的牴觸,是中觀的原則。
我們不需要去想有個具體的心或沒有一個具體的心,
心本身即是本然之「真如」(thatness),
代表它是空虛與覺察非造作之雙運。
佛陀稱這種非造作的雙運為「空性」
(emptiness;梵shunyata)。
在梵語中,「shunye」意指空虛,
而我們應該把「shunyata」的「-ta」
和「emptiness」的「-ness」了解為「能夠覺察」。
如此,心就是空虛的覺察,
本然真如是指它本來的面貌。我們的自性就像那樣,
我們只要認識那個事實即可,不要用任何想法來渲染它。
如果你相信有一種東西稱為「心」,
那麼它只是一種念頭;
如果你相信沒有一種東西稱為「心」,
那麼它只是另外一種念頭。你的本然狀態,
離於任何種類的念頭,那即是佛性。
在一般的有情眾生之中,這種本然狀態被思惟帶著走,
陷入念頭之中。忙碌於思惟,
就如同一條把你往下拉的沈重鐵鏈。
現在是脫離那條鎖鏈的時候,
在粉碎那條思惟的鐵鏈的那一刻,
你就脫離了輪迴的三界。在這整個世界上,
沒有什麼比知道如何切斷這條鐵鏈更殊勝、珍貴。
即使你掃描這整個世界,或把它一片片地用篩網篩過,
企圖去尋找更殊勝、珍貴的事物,那麼你會一無所獲。
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一切諸佛,
都沒有發現一個更甚深或更直接能告訴我們如何
獲得證悟的教導。請求關於心性的教法,
就表示去了解如何認識心性。我非常多話,
我會試著長話短說。
在傳統上,如果要領受如何了悟心性的教法,
我們首先要從事「四次十萬遍」的前行法。
繼此之後,要從事本尊的修持,留在閉關之中,
完成固定數量的持咒。在完成這一切之後,
上師才會傳授這個教法。但是今日我們活在不同的時代,
人們如此忙碌,沒有時間坐下來完成這所有的修持。
我們稱之為物質發展的進展,
但是它不是只讓我們更加忙碌嗎?
這樣是很難去尋找學生,
而且如果一個佛教上師必須四處尋找學生,
那就會有點尷尬。事實上,
我們所有的人今天能夠聚在一起,
是一個非常幸運的順緣,
因為人們能夠有足夠的時間像這樣聚在一起,
是非常難得的。
我的根本上師曾經告訴我,不同的時代來臨了。
他說:「如果你碰巧在一群人前面,
他們詢問並想要聽聞關於心性的種種,
你就對他們解釋。如果他們的業已經成熟,
就會了解你所說的內容;如果不了解,
也會因此而受益。利益眾生本是佛陀教法的目的,
對人們談心性是沒有關係的。」
如我稍早所說的,當我年輕時,常常試著那麼做,
就如同某個人指出日出那樣。人們常常望向西方,
看到陽光已經照到山頂上,
那是他們知道太陽已經升起的方式。但是事實上,
他們要做的是轉過身來,看太陽從東方升起。
當某個人告訴他們這麼做時,他們轉過身來說:
「喔,是呀,太陽正從東方升起!」
那一直是我傳法的方式,現在我也將繼續如此傳法。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臺灣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6-09-12 00:19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14565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