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2711 個閱讀者
命理服務》 數位論命舘 | 免費排盤 | 星僑易學 | 五術書籍 | 線上論命 | 影音論命 | 八字命書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數 | 周公解夢 | fackbook 粉絲專頁 |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分享] 自性清淨圓明體

圖 1.

圖 2.

圖 3.

圖 4.




自性清淨圓明體
【顯一體者。謂自性清淨圓明體。
然此即是如來藏中法性之體。
從本已來性自滿足。
處染不垢。修治不淨。
故云自性清淨。性體遍照,
無幽不燭,故曰圆明。】
法藏法師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唐大薦福寺翻經沙門法藏述.


夫滿教難思。窺一塵而頓現。圓宗叵測睹纖毫以齊彰。然用就體分非無差別之勢。事依理顯。自有一際之形。其猶病起藥興。妄生智立。病妄則藥妄。舉空拳以止啼。心通則法通。引虛空而示遍。既覺既悟。何滯何通。百非息其攀緣。四句絕其增減。故得藥病雙泯。靜亂俱融消。能所以入玄宗。泯性相而歸法界。竊見玄綱浩瀚妙旨希微。覽之者詎究其源。尋之者罕窮其際。是以真空滯於心首。恒為緣慮之場。實際居於目前。翻為名相之境。今者統收玄奧。囊括大宗。出經卷於塵中。轉輪于毛處。明者德隆於即日。昧者望絕於多生。會旨者山嶽易移。乖宗者錙銖難入。輒以旋披往誥。糸丐覿舊章。備三藏之玄文。憑五乘之妙旨。繁辭必削。缺義複全。雖則創集無疑。況乃先規有據。窮茲性海會彼行林。別舉六門通為一觀。參而不雜一際皎然。冀返迷方情同曉日。佩道君子俯而詳焉。今略明此觀。總分六門。先列名。後廣辨一顯一體。謂自性清淨圓明體二起二用。一者海印森羅常住用。二者法界圓明自在用。三示三遍。一者一塵普周法界遍。二者一塵出生無盡遍。三者一塵含容空有偏。四行四德。一者隨緣妙用無方德。二者威儀住持有則德。三者柔和質直攝生德。四者普代眾生受苦德。五入五止。一者照法清虛離緣止。二者觀人寂怕絕欲止。三者性起繁興法爾止。四者定光顯現無念止。五者事理玄通非相止。六起六觀。一者攝境歸心真空觀。二者從心現境。妙有觀。三者心境秘密圓融觀。四者智身影現眾緣觀。五者多身入一境像觀。六者主伴互現帝網觀


一顯一體者。謂自性清淨圓明體。然此即是如來藏中法性之體。從本已來性自滿足。處染不垢。修治不淨。故云自性清淨。性體遍照無幽不燭故曰圓明。又隨流加染而不垢。返流除染而不淨。亦可在聖體而不增。處凡身而不減。雖有隱顯之殊。而無差別之異。煩惱覆之則隱。智慧了之則顯。非生因之所生。唯了因之所了。起信論云。真如自體。有大智慧光明義故。遍照法界義故。真實識知義故。自性清淨心義故。廣說如彼。故曰自性清淨圓明體也。


  自下依體起二用者。謂依前淨體起於二用。一者海印森羅常住用。言海印者。真如本覺也。妄盡心澄。萬象齊現。猶如大海因風起浪。若風止息海水澄清無象不現。起信論云。無量功德藏法性真如海。所以名為海印三昧也。經云。森羅及萬象。一法之所印。言一法者所謂一心也。是心即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妄念唯一真如。故言海印三昧也。華嚴經云。或現童男童女形天龍及以阿修羅乃至摩睺羅伽等。隨其所樂悉令見。眾生形相各不同。行業音聲亦無量。如是一切皆能現海印三昧威神力。依此義故。名海印三昧也。二者法界圓明自在用。是華嚴三昧也。謂廣修萬行稱理成德。普周法界而證菩提。言華嚴者。華有結實之用。行有感果之能。令則托事表彰。所以舉華為喻。嚴者。行成果滿契理稱真。性相兩亡。能所俱絕。顯煥炳著。故名嚴也。良以非真流之行無以契真。何有飾真之行。不從真起此則真該妄末。行無不修。妄徹真源相無不寂。故曰法界圓明自在用也。華嚴經云。嚴淨不可思議刹。供養一切諸如來。放大光明無有邊。度脫眾生亦無限。施戒忍進及禪定智慧方便神通等。如是一切皆自在。以佛華嚴三昧力。依此義故。名華嚴三昧也。


  三示三遍者。謂依前二用。一一用中普周法界。故云遍也。言三遍者。一者一塵普周法界遍。謂塵無自性攬真成立。真既無邊塵亦隨爾。經云。華藏世界所有塵。一一塵中見法界。寶光現佛如雲集。此是如來刹自在。准此義故。當知一塵普周法界也。二者一塵出生無盡遍。謂塵無自體起必依真。真如既具恒沙眾德。依真起用亦複萬差。起信論云。真如者。自體有常樂我淨義故。清涼不變自在義故。具足如是過恒沙功德。乃至無有所少義。故經云。如此華藏世界海中。無問若山若河乃至樹林塵毛等處。一一無不皆是稱真如法界具無邊德。依此義故。當知一塵即理即事。即人即法。即彼即此。即依即正。即染即淨。即因即果。即同即異。即一即多。即廣即狹。即情即非情。既三身即十身。何以故。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法如是故十身互作自在用故。唯普眼之境界也。如上事相之中。一一更互相容相攝。各具重重無盡境界也。經云。一切法門無盡海。同會一法道場中。如是法性佛所說。智眼能明此方便。問據其所說則一塵之上。理無不顯。事無不融。文無不釋。義無不通。今時修學之徒。云何曉悟達於塵處。頓決群疑。且於一塵之上。何者是染。云何名淨。何者為真。何者稱俗。何者名生死。何者名涅槃。云何名煩惱。云何名菩提。云何名小乘法。云何名大乘法。請垂開決聞所未聞。答大智圓明睹纖毫。而周性海真源朗現。處一塵而耀全身。萬法起必同時一際理無前後。何以故。由此一塵虛相能翳於真即是染也。由此塵相空無所有。即是淨也。由此塵性本體同如。即是真也。由此塵相緣生幻有。即是俗也。由於塵相念念遷變。即是生死。由觀塵相生滅相盡空無有實。即是涅槃。由塵相大小皆是妄心分別。即是煩惱。由塵相體本空寂緣慮自盡。即是菩提。由塵相體無遍計。即是小乘法也。由塵性。無生無滅依他似有。即是大乘法也。如是略說。若具言之。假使一切眾生懷疑各異一時同問如來。如來唯以一塵字而為解釋。宜深思之。經云。一切法門無盡海。一言演說盡無餘。依此義故。名一塵出生無盡遍。三者一塵含容空有遍。謂塵無自性即空也。幻相宛然即有也。良由幻色無體必不異空。真空具德徹於有表。觀色即空成大智而不住生死。觀空即色成大悲而不住涅槃。以色空無二。悲智不殊。方為真實也。寶性論云。道前菩薩。於此真空妙有猶有三疑。一者疑空滅色取斷滅空。二者疑空異色取色外空。三者疑空是物取空為有。今此釋雲。色是幻色必不礙空。空是真空必不礙色。若礙於色即是斷空。若礙於空即是實色。如一塵既具如上真空妙有。當知一一塵等亦爾。若證此理即得塵含十方無虧。大小念包九世延促同時。故得殊勝微言。纖毫彰於圓教奇特。聖眾輕埃現于全軀。迥超言慮之端。透出筌罤之表。經云。如有大經卷。量等三千界。在於一塵內。一切塵亦然。有一聰慧人。淨眼普明見。破塵出經卷。廣饒益眾生等。若據理而言。即塵眾生妄計經卷。即大智圓明。智體既其無邊。故曰量等三千界。依此義故。名一塵含容空有遍也。


  自下依此能遍之境而行四德。謂依前一塵能遍之境。而修四種行德。一者隨緣妙用無方德。謂依真起用。廣利群生。眾生根器不等受解萬差。樂欲不同應機授法。應病與藥令得服行。維摩經中具明斯義。又以大悲故。名曰隨緣。以大智故。名為妙用。又大壞假名而常度眾生。故曰隨緣了知眾生性空。實無度者名為妙用。又理即事故名隨緣。事即理故名妙用。又真不違俗故隨緣。俗不違真故妙用。又依本起末故隨緣。攝末歸本故妙用。良以法無分齊。起必同時。真理不礙萬差。顯應無非一際。用則波。騰鼎沸。全真體以運行體。則鏡淨水澄舉隨緣而會寂。若曦光之流彩。無心而朗十方。如明鏡之端形。不動而呈萬像。故曰隨緣妙用無方德也。二者威儀住持有則德。謂行住坐臥四威儀也。大乘八萬。小乘三千。為住持之楷模。整六和之紊緒。出三界之梯蹬。越苦海之迅航。拯物導迷莫斯為最。但以金容匿彩正教陵夷。傳授澆訛師於己見。致使教無綱紀。濫挹淳流得失齊舉妄參真淨。故令初學觸事成非不依經律。混亂凡情自陷陷他甚可悲矣。故瑜伽論云。非大沈非小浮。常住於正念。根本眷屬淨修梵行。華嚴經雲。戒是無上菩提本。應當具足持淨戒。梵網經云。微塵菩薩眾由是成正覺。起信論云。以知法性體無毀禁。是故隨順法性行屍波羅蜜。所謂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遠離貪嗔。欺詐諂曲邪見。亦應遠離憒鬧少欲知足。乃至小罪心生大怖不得輕。於如來所制禁戒常護譏嫌。不令眾生妄起過罪。用此威儀住持。以化眾生也。問准上文所說。真如一相。佛體無二。具足一切功德者。何故要須威儀等戒行耶。答譬如大摩尼寶。體性明淨久被塵累。而有粗穢之垢。若人唯念寶性。不以種種磨治。終不得淨真如之法體性空淨。久被無明煩惱垢染。若人唯念真如。不以持戒定慧種種熏修。終無淨時。准此義故理須持戒也。問出家五眾。超然出俗可具威儀。在家之流。身纏俗網寧無愆犯。答出家之輩自有嚴科。在家之儔通持五戒。夫三歸五戒者。蓋是出苦海之津梁。趣涅槃之根本。作毗尼之漸次。為七眾之崇基。萬善藉此而生。寔佛法之平地。經云。屍羅不清淨三昧不現前當知。戒為定體。慧為定用。三學圓備即證菩提。四分律雲。第一持戒不毀犯。比丘威儀自端嚴。怨家之人不能近。若不如法即被訶。依此義理故。云威儀住持有則德。三者。柔和質直攝生德。謂大智照真名為質直。大悲救物故曰柔和。又質直者。約本性不遷。柔和者。約隨流不滯。柔則伏滅煩惱。和則順理修行。用茲調和之法。以攝眾生也。又質直者。體無妄偽言行相符。蘊德居懷不拘名利。輕金若塊。重教逾珍。但為正業調生。速願自他圓滿。故曰柔和質直攝生德也。四者普代眾生受苦德。謂修諸行法不為自身。但欲廣利群生冤親平等。普令斷惡備修萬行速證菩提。又菩薩大悲大願以身為質(音致)。於三惡趣。救贖一切受苦眾生要令得樂。盡未來際心無退屈。不于眾生希望毛髮報恩之心。華嚴經云。廣大悲雲遍一切。捨身無量等刹塵。以昔劫海修行力。今此世界無諸垢。謂眾生妄執念念遷流名之為苦。菩薩教令了蘊空寂自性本無。故云離苦。問眾生無邊苦業無邊。雲何菩薩而能普代眾生受苦。答菩薩代眾生受苦者。由大悲方便力故。但以眾生妄執不了業體。從妄而生無由出苦。菩薩教令修止觀兩門。心無暫替因果喪亡。苦業無由得生。但令不入三塗。名為普代眾生受苦德也。雜集論云。於不堅堅覺深住於顛倒。離煩惱所惱。得最上菩提。已上明四種行德竟。


  自下攝用歸體入五止門。五止門者。謂依前能行四德之行。當相即空相盡心澄而修止也。所言入者。性相俱泯體周法界。入無入相名為入也。華嚴經云。如來深境界其量等虛空。一切眾生入而實無所入。又准入佛境界。經云。入諸無相定見諸法寂靜。常入平等故敬禮無所觀。此乃一切眾生本來無不在如來境界之中。更無可入也。如人迷故謂東為西。乃至悟己西即是東。更無別東而可入也。眾生迷故。謂妄可舍。謂真可入。乃至悟已妄即是真。更無別真而可入也。此義亦爾。不入而入。故云入也。何以故。入與不入本來平等。同一法界也。起信論云。若有眾生能觀無念者。是名入真如門也。言五止者。一者照法清虛離緣止。謂真諦之法本性空寂。俗諦之法似有即空。真俗清虛蕭然無寄。能緣智寂所緣境空。心境不拘體融虛廓。正證之時因緣俱離。維摩經云。法不屬因不在緣故。依此義理故。云照法清虛離緣止也。二者觀人寂怕絕欲止。謂五蘊無主名曰寂怕。空寂無求名為絕欲。故云觀人寂怕絕欲止也。三者性起繁興法爾止。謂依體起用名為性起。起應萬差故曰繁興。古今常然名為法爾。謂真如之法。法爾隨緣萬法俱興法爾歸性。故曰性起繁興法爾止。經云。從無住本立一切法。即其義也。四者定光顯現無念止。言定光者。謂一乘教中白淨寶網。萬字輪王之寶珠。謂此寶珠體性。明徹十方齊照。無思成事。念者皆從雖現奇功。心無念慮。華嚴經云。譬如轉輪王成就勝七寶。來處不可得。業性亦如是。若有眾生。入此大止妙觀門中。無思無慮任運成事。如彼寶珠遠近齊照。分明顯現廓徹虛空。不為二乘外道塵霧煙雲之所障蔽。故曰定光顯現無念止也。五者理事玄通非相止。謂幻相之事。無性之理。互隱互顯。故曰玄通。又理由修顯故。事徹於理。行從理起。理徹於事。互存互奪。故曰玄通。玄通者。謂大智獨存體周法界。大悲救物萬行紛然。悲智雙融性相俱泯。故曰理事玄通非相止也。上來明五止竟。


  自下依止起觀。問准上義理。依之修行。足為圓滿。云何更要入止觀兩門耶。答起信云。若修止者。對治凡夫住著世間。能舍二乘怯弱之見。若修觀者。對治二乘不起大悲狹劣之過。遠離凡夫不修善根。以此義故。止觀兩門。共相成助不相舍離。若不修止觀。無由得入菩提之路。華嚴云。譬如金翅鳥以左右兩翅鼓揚海水。令其兩辟觀諸龍眾。命將盡者而搏取之。如來出世亦複如是。以大止妙觀而為兩翅。鼓揚眾生大愛海水。令其兩辟觀諸眾生。根成熟者而度脫之。依此義故。要修止觀也。問止觀兩門既為宗要。凡夫初學未解安心。請示迷徒令歸正路。答依起信論云。若修止者。住於靜處端坐正意。不依氣息。不依形色。不依於空。不依地水火風。乃至不依見聞覺知。一切諸想隨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本來無想。念念不生。念念不滅。亦不隨心外念境界。然後以心除心。心若馳散即當攝來令歸正念。常勤正念唯心識觀一切魔境自然遠離。凡夫初學邪正未分。魔網入心欺誑行者。又無師匠咨問莫憑。依四魔功將為正道。日月經久邪見既深。設遇良緣終成難改。沉淪苦海出離無由。深自察之無令暫替。此義如起信論中說也。六起六觀者。依前五門即觀之止。而起即止之觀。何以故。理事無礙法如是故。定慧雙融離分齊故。一多相即絕前後故。大用自在無障礙故。言六觀者。一者攝境歸心真空觀。謂三界所有法唯是一心造。心外更無一法可得。故曰歸心。謂一切分別但由自心。曾無心外境。能與心為緣。何以故。由心不起外境本空。論云。由依唯識故。境本無體故。真空義成。以塵無有故。本識即不生。又經云。未達境唯心起種種分別。達境唯心已分別即不生。知諸法唯心便舍外塵相。由此息分別悟平等真空。如世有醫王。以妙藥救病。諸佛亦如是。為物說唯心。以此方知。由心現境由境現心。心不至境境不入心。當作此觀智慧甚深。故曰攝境歸心真空觀也。二者從心現境妙有觀。即事不滯於理隨事成差。謂前門中攝相歸體。今此門中。依體起用。具修萬行。莊嚴報土。又前門中。攝相歸體顯出法身。今此門中依體起用修成報身。故曰從心現境妙有觀也。三者心境秘密圓融觀。言心者。謂無礙心。諸佛證之以成法身。境者。謂無礙境。諸佛證之以成淨土。謂如來報身。及所依淨土圓融無礙。或身現刹土。如經雲。一毛孔中無量刹。各有四洲四大海。須彌鐵圍亦複然。悉現其中無迫隘。或刹現佛身。如經云。華藏世界所有塵。一一塵中佛皆入。普為眾生起神變毗盧遮那法。如是就此門中。分為四句。如玄談疏中說。如是依正混融無有分齊。謂前兩觀各述一邊。今此雙融會通心境。故曰心境秘密圓融觀也。四者。智身影現眾緣觀。謂智體唯一能鑒眾緣。緣相本空。智體照寂。諸緣相盡如如獨存。謂有為之法無不俱舍真性。猶如日輪照現迥處虛空。有目之流無不睹見。生盲之輩亦蒙潤益。令知時節寒熱之期。草木無情悉皆滋長。如來智日亦複如是。故曰智身影現眾緣觀也。五者。多身入一鏡像觀。即事事無礙法界也。謂毗盧遮那十身。互用無有障礙也。經云。或以自身。作眾生身。國土身。業報身。聲聞身。緣覺身。菩薩身。如來身。智身。法身。虛空身。如是十身隨舉一身攝餘九身。故曰多身入一鏡像觀。如一身有十身互作。一一毛孔。一一身分。一一支節中。皆有十身互作。或以眼處作耳處佛事。或以耳處作眼處佛事。鼻舌身意亦複如是。何以故。證此大止妙觀法力加持。得如是故。經云。或以多身作一身。或以一身作多身。或以一身入多身。或以多身入一身。非一身沒多身生。非多身沒一身生。皆由深定力故得有如是。或以異境入定同境起。或以同境入定異境起。或以一身入定多身起。或以多身入定一身起。故曰多身入一鏡像觀也。六者。主伴互現帝網觀。謂以自為主。望他為伴。或以一法為主一切法為伴。或以一身為主一切身為伴。隨舉一法即主伴齊收。重重無盡。此表法性重重影現。一切事中皆悉無盡。亦是悲智重重無盡也。如善財童子。從只桓林中漸次南行。至毗盧遮那莊嚴大樓閣前。暫時斂念。白彌勒菩薩言。唯願大聖。開樓閣門令我得入。彌勒彈指其門即開。善財入已還閉如故。見樓閣中有百千樓閣。一一樓閣前各有彌勒菩薩。一一彌勒菩薩前。各有善財童子。一一善財童子皆悉合掌在彌勒前。以表法界重重。猶如帝網無盡也。此明善財童子依此華嚴法界之理修行位極頓證法界也。此舉一樓閣為主。一切樓閣為伴也。故云主伴互現帝網觀。亦是事事無礙觀也。此上所述六重觀門。舉一為主餘五為伴。無有前後始終俱齊。隨入一門即全收法界。此理喻如圓珠穿為六孔。隨入一孔之中。即全收珠盡。此亦如是。開為六門。隨入一門即全收法界圓滿教理。法自爾故。善財一生皆全證故。卷舒無礙隱顯同時。一際絕其始終。出入亡於表裏。初心正覺。攝多生於刹那。十通道圓。一念該於佛地。致使地前菩薩觸事生疑。五百聲聞玄鑒絕分。融通無礙一多交參。圓證相應名為佛地。然此觀門名目無定。若據一體為名。即是海印炳現三昧門。若約二用而論。即名華嚴妙行三昧門。若據三遍為言。即是塵含十方三昧門。若准四德為名。即名四攝攝生三昧門。若約五止而言。即為寂用無礙三昧門。若取六觀為名。即是佛果無礙三昧門。如是等義隨德立名。據教說。為六觀。隨入一門眾德鹹具。無生既顯幻有非亡。攝法界而一塵收。舉一身而十身現。如斯等義。非情所圖。識盡見除思之可見。餘雖不敏素玩茲經。聊伸偶木之文。式集彌天之義。頌曰。
備尋諸教本 集茲華嚴觀
文約義無缺 智者當勤學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紀重校 宋晉水沙門淨源述


  昔孤山智圓法師嘗稱。杜順尊者。抉華嚴深旨。而撰斯文。蓋准唐中書舍人高郢序北塔銘耳。淨源向讀唐丞相裴休述妙覺塔記。記且謂。華嚴疏主仰賢首還源玩味亡斁。若驪龍之戲珠也。乃知斯觀實賢首國師所著斷矣。抑又觀中。具引三節之文。皆國師之語章章焉。熙甯元年冬十一月。特抱諸郡觀本再請錢唐通義大師。子寧重校其辭。甯公學深知古。力考諸文。朝而思夕而玩。因與源曰。賢首所集具引之語救而得之矣。請試陳其一二焉。觀不云乎。用就體分。非無差別之勢。事依理顯。自有一際之形。茲乃義海百門之一也。又曰。拯物導迷莫斯為最。豈非般若心經疏序歟。又謂就此門中分為四句。此亦晉疏玄談。又已明矣。源應之曰。夫有條不紊。表其網之在綱。探乎深辭。貴其通於輿義。然則君子僧博覽祖訓。負卓卓之識。豈獨疇昔有之乎。源愛通義師傳慈恩祖教。講儒者五經。而考文責實。章灼同異意。猶吾心也。於是乎題之卷末。云耳。紀重校(竟)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臺灣凱擘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22-07-14 15:35 |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Be Water My Friend.
empty your minds,
be formless,shapeless,
like water.
now you put water
into a cup,it becomes
the cup.
you put it into a bottle,
it becomes the bottle.
you put it in a teapot,
it becomes the teapot.
water can flow,
or it can crash.
Be water ,my friend.
做水我的朋友。
清空你的頭腦,
無形無形,
像水一樣。
現在你放水
放進杯子裡,
它變成杯子。
你把它裝進瓶子裡,
它變成了瓶子。
你把它放在茶壺裡,
它變成了茶壺。
水可以流動,水可以撞擊。
成為水,我的朋友。
按這裡檢視影片,登入論壇可以直接觀看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0 回到頂端 [1 樓] From:臺灣凱擘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22-07-14 15:36 |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圖 1.



not containing any things
or people
空的;無人的
an empty house/street
空屋/空無一人的街道
Shall I take the empty bottles
for recycling?
我把這些空瓶子拿去回收吧?
The train was empty 😊
there were no passengers)
by the time it reached London.
火車到達倫敦的時候,
車內已經沒有乘客了。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0 回到頂端 [2 樓] From:臺灣凱擘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22-07-14 15:38 |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圖 1.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發菩提心品》中,
文殊菩薩請問佛陀:
世尊!
心無形相亦無住處,
凡夫行者最初發心,
依何等處?觀何等相?
佛言:善男子!
凡夫所觀菩提心相,
猶如清淨圓滿月輪,
於胸臆上明朗而住。
若欲速得不退轉者,
在阿蘭若及空寂室,
端身正念,
結前如來金剛縛印,
冥目觀察臆中明月,
作是思惟:
是滿月輪,五十由旬,
無垢明淨,內外澄澈,
最極清涼。月即是心,
心即是月,塵翳無染,
妄想不生,
能令眾生身心清淨,
大菩提心堅固不退。
《金剛頂瑜伽中發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論》:
云何能證無上菩提?
當知法爾應住普賢大菩提心。
一切眾生本有薩埵,
為貪瞋癡煩惱所縛故,
諸佛大悲,以善巧智,
說此甚深祕密瑜伽,
令修行者,於內心中,
觀白月輪,由作此觀,
照見本心,湛然清淨,
猶如滿月光,遍虛空無所分別,
亦名覺了,亦名淨法界,
亦名實相般若波羅蜜海,
能含種種無量珍寶三摩地,
猶如滿月潔白分明。何者,
為一切有情,悉含普賢之心,
我見自心,形如月輪,
何故以月輪為喻?
謂滿月圓明體,
則與菩提心相類。
菩提心
(梵語:बोधिचित्त,Bodhicitta)
菩提達支達.
即是成佛的心。
梵文為 बोध(bodhi),
意譯為覺。大乘佛教中,
佛菩提稱為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即無上正等正覺。
發心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名為發菩提心。
發菩提心為菩薩
因行與如來果證的動力。
《華嚴經》中說:
「菩提心者,
如一切佛法種子」。
菩薩是大乘佛教的理想,
其基本前提是發菩提心,
立誓願要為眾生
利益不入涅槃。
「四無量心」
是發菩提心的前行。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0 回到頂端 [3 樓] From:臺灣凱擘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22-07-14 15:40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60755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