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6096 個閱讀者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viviali 手機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頭銜:路人甲路人甲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4 鮮花 x39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嬰兒] 嬰幼兒的溼疹
嬰幼兒的溼疹

溼疹是皮膚科門診中最常被診斷的疾病,也可以說是最常見的皮膚病。
但是一般人很難從“溼疹”這兩個字瞭解到它究竟是什麼樣的疾病?因此當
你告知病人他的皮膚得了溼疹,一連串的問題便接腫而至:「什麼是溼疹?
」,「皮膚為什麼會長溼疹?」,「溼疹為什麼會癢?」,「它會不會傳染
?」,「我的皮膚又不溼,怎麼會得溼疹?」………。溼疹並非因皮膚本身
或環境潮溼而得名,根據醫學上的定義,它是指一種具癢感而且會產生丘疹
或水包的皮膚變化,在急性期時可能會有明顯的紅斑、水腫,甚至產生水包
及滲水現象,在慢性期時則會出現表皮增厚及脫屑現象。溼疹便是以急性期
的特徵而得名。我想大部分人看了以上的敘述,還是弄不懂它是什麼東西, 
簡單地說,溼疹是一種內因性或是皮膚受到外界刺激所引起的表皮反應,而
表皮可因刺激的方式、時間與強度不同而產生不同的變化,因而出現各種不
同的疹子,如紅斑、丘疹、水包、膿包、脫屑甚至整個表皮變厚而成的苔蘚
化反應。表皮的反應過程中,會製造一些因子刺激皮膚中的神經纖維,因而
產生癢感。由此可見,濕疹本身的臨床床表現可說是千變萬化,而且只有皮
膚的地方皆可能出現濕疹,只是每次影響的面積與部位有所不同罷了!
  由於溼疹是表皮受刺激而產生的變化,因此不管是外在或內在的因素,
只要能影響到表皮細胞的都有可能產生溼疹反應。舉凡日曬、風吹、溫溼度
變化等自然環境的影響,或是接觸到多種動、植物(如昆蟲、水母、雜草、
爬藤類等),人工合成品(如金屬、香料、水泥等),甚至空氣中的植物孢
子、灰塵、璊等微生物皆可能刺激皮膚產生濕疹。因此每個人都有可能出現
或多或少或輕或重的溼疹樣變化,而若本身是過敏性體質,或是皮膚防禦能 
力較差,或是因職業關係容易接觸或暴露在過敏原或是刺激物的環境中,則 
獲得濕疹的機會也就較高了。嬰幼兒也同成人一樣有可能罹患溼疹,尤其是 
嬰幼兒的皮膚相對於成人顯得較為單薄,毛髮較少,汗液與皮脂腺的分泌也
較不足,因此皮膚的保護層相對地減了很多,於是各種物理、化學或生物性
的刺激使可能傷害到嬰兒的皮膚了!以下便介紹一些較常出現在嬰幼兒身上
的溼疹類疾病與處理方法:
1.嬰兒臉部溼疹:由於新生兒及嬰兒的皮脂保護層分泌不足,在溫度、溼 
         度較低的環境下無法適應,因此在冬天裏常可見到許多 
         小寶寶臉上紅通通的,皮膚表面乾而粗糙,甚至會有脫
         屑或是皸裂的現象;因此保護之道當給予足夠的油脂保
         護層,即視情況輕重給予嬰兒油或凡士林類油膏的塗抹    
         ,並減少暴露於冷空氣中,嚴重時則應該給醫師診治。
2.對磨疹:相對於嬰兒臉部濕疹,對磨疹則好發於溫度較高的環境,主要   
      原因是汗液聚積於容易磨擦的屈側關節,如脖子、腋下或腹股   
      溝等處,高溫、潮溼再加上磨擦頻率較高而使患處皮膚產生紅 
      斑、丘疹,嚴重時甚至併發念珠菌感染。對磨疹好發於無法自 
      由活動的襁褓中嬰兒,以及體重較重的胖寶寶,因此隨時保持 
      彎曲處皮膚的乾燥、涼爽是最佳預防之道,不要因怕小寶寶感 
      冒而給予層層衣物的包裹,高溫易流汗時,應隨時準備溼冷毛
      巾擦拭,尤其是小胖子更應特別注意。    
3.痱子:由於幼兒的汗腺尚未完全成熟,因此排汗時很容易造成汗孔阻塞 
     而有汗液滯留的現象發生。幾乎每個小朋友都長過痱子,天熱時 
     溫度溼度高會長,天涼時怕小孩感冒,包裹的像粽子似地,也會
     長痱子。痱子看似小毛病,但卻會造成奇癢,有時汗液阻塞較厲  
     害或發炎反應較強時,也會有大的丘疹或膿包出現,而若過度搔
     抓亦可能導致其他微生物的感染。因此,選擇輕便吸汗佳的衣物
     ,用空調保持適當的溫溼度是預防及治療痱子的重要步驟。
    
4.尿布疹:幾乎每個嬰兒都發生過程度不一的尿布疹,也因此幾乎每一父    
      母都曾為小寶寶的紅屁股而傷透腦筋。造成尿布疹的可能因素 
      很多,尿布的材質,個人的體質,尿液的滯留、局部的微生物  
      等都會相互影響。以前常以為是尿液中的氨(即阿摩尼亞)刺 
      激皮膚引起尿布疹,最近的研究卻發現氨與尿布疹並無直接關
       係,反而是尿液被細菌分解後使局部環境的酸鹼值(即pH值 
      )提高,而使糞便中一些效素活性升高,因而刺激皮膚所致。 
      當然,不用尿布便不會有尿布疹,但在目前的社會環境中這似
       乎是個天方夜譚。因此選擇尿布或尿片應慎選材質,減少材料 
      本身引起的過敏,此外,吸收力佳的尿布,能將尿液與糞便儘 
      可能隔離也可減少尿布疹發生的機率。而勤換尿片保持局部乾 
      爽,則是最重要的步驟。由於尿布內的溫、溼度較高,因此也
      常會併發念珠菌感染,而使原本的病況更為加重。值得注意的
      是,念珠菌感染也常因使用的局部藥膏不適當而引發;所以,
      有問題應請教醫師,切莫拿小寶寶的皮膚當試驗品!
5.脂漏性皮膚炎:我們也常看到在嬰兒的頭上有一些黃色的鱗屑,這些鱗
         屑與頭皮有一定的黏著度而不易去除,有時甚至連結成
         一大片黃色的油狀斑塊覆蓋住整個頭部。相同的鱗屑也
         會出現在眉毛、臉頰、耳朵附近或是手肘、腹股溝等屈
         關節處,有時底下還會出現紅斑。這便是常發生於嬰兒
         的脂漏性皮膚炎。由於絕大部分的嬰兒患者會於一歲內
         自癒,而且病灶多不具癢感,因此並不需要太積極的治
         療。對於頭上鱗屑的去除,可增加洗頭的頻率,並在洗
         髮時給予輕輕的按摩與梳理,對於較厚的油屑則可加用
         礦物油或凡士林類油膏幫助軟化後,用梳子輕輕去除,
         而對於較嚴重的紅斑或不易去除的油屑,則需由醫師診   
         治。
6.蚊蟲螫咬症:台灣夏季溼熱,蚊蟲滋生速度快,一不小心在一夕之間可 
        能佈滿了蚊蟲肆虐過的痕跡。由於蚊蟲叮咬人體後,其分 
        泌物或蟲體本身會引發過敏反應,因而引起局部紅色丘疹 
        ,或是如風疹塊般的突起,而中間的叮咬部位常會出現小
        紅點或是小水包。心急的爸爸媽媽常會問到底是哪一種蟲
        “幹得好事”,事實上,不同的昆蟲叮咬人體產生的皮膚
        反應大多是類似的,很難單憑皮膚上的變化正確的抓出“
        兇手”,有趣的是,同樣的昆蟲在不同人身上可引發不同
        程度的反應,而即使是同類的昆蟲在不同的時間叮咬同一
        個人,也不一定產生相同的結果。不過,嬰幼兒及小孩的
        過敏反應多半較強,引起的紅、腫、癢也較劇烈,甚至可
        能出現大水包。由於蚊蟲螫咬的反應在幼兒較為厲害,且
        治療上並無速效的方法可馬上止癢,為避免寶寶過度搔抓
        引發後遺症,最好的方法還是減少露出部位,必要時可事
        先用防止蟲咬的藥劑,塗抹於露出部位,免得小朋友的手  
        腳一不小心便成“紅豆冰”!
          此外,有一種稱為“蕁麻疹樣苔蘚”的過敏反應常伴
        隨蚊蟲叮咬後發生,亦即是嬰幼兒常在昆蟲叮咬後,於身
        體其他未被叮咬的部位,產生類似的病灶,也就是說可能
        小寶寶被咬了三、四個地方,但全身卻陸續長了幾十個疹
        子;有時候,也會“喚醒”以前舊病灶的記憶,而使原本   
        好不容易才平靜的疹子又活躍起來,可謂一波未平,一波
        又起,因此千萬別忽視這些不起眼的蚊子、跳蚤或臭蟲, 
        它往往是您心肝寶貝搔抓得過遍體鱗傷的原凶。
7.接觸性皮膚炎:接觸性皮膚炎的發生必須有二個條件,一是必須有機會
         接觸到過敏原,二是身體的免疫系統必須經過一段時間
         的“醞釀”,才會使皮膚再接觸到過敏原時產生反應。
         而對初來乍到這花花世界的嬰幼兒,需要一段時間的成
         長期以便接觸各種可能的過敏原,因此接觸性皮膚炎發
         生的機率較低。但是一些較常發生在成人的過敏物質如
         :鎳、鈷金屬、香料、膠類以及一些膏藥、草藥類等也
         可能引起小寶寶的接觸性皮膚炎,而產生局部的紅斑、
         丘疹或水包。過敏原的確定可由病史,發生部位作初步
         的推測,並可由貼膚試驗獲得進一步的答案。
8.異位性皮膚炎:常見到許多家長帶著渾身抓痕的小朋友,一邊阻止小朋 
         友繼續搔抓,一邊很憂心地問:“我已經看了很多醫師
         ,有的說是濕疹,有人說過敏,也有醫師診斷異位性皮 
         膚炎,到底是甚麼毛病?”誠如開頭所述,濕疹涵蓋的
         範疇很廣,異位性皮膚炎的皮疹也是屬於濕疹的變化,   
         只是要診斷這個疾病需要符合幾個條件:一是它必須是
         慢性,反覆再發且具癢感的皮疹,其次它有特定的好發
         部位如二歲前皮疹易出現在臉、腹及四肢外側關節處,
         在二歲之後則會慢慢轉移到頸部及四肢屈側關節處;第
         三則是病童或家族內有過敏性疾病,如過敏性鼻炎、氣 
         喘或是異位性皮膚炎。因此若臨床症候不足以診斷異位
         性皮膚炎時,會告訴家長小朋友得了溼疹,或是本身是
         過敏性或異位性體質,所以皮膚比較敏感。一旦確定診
         斷為本病,等於宣判了幾年的“有期徒刑”;小孩與父
         母都得經歷一段艱辛的“抗戰”過程。動輒得“癢”,
         是這個病的特徵,太熱、太冷、太溼、太乾,皮膚馬上
         拉警報,汗一流多衣服材質不對,海鮮、蛋白質吃太多  
         ,渾身就不對勁;一有病痛、情緒緊張,皮膚也跟著遭  
         殃,因此不管是襁褓中的嬰兒、學步的嬰幼兒及在學的
         小朋友,一有機會就“抓、抓、抓”,抓不到的地方身    
         體就會蹭來蹭去,藉磨擦以解癢感,所以全身散布了抓
         痕、丘疹、水包,甚至苔癬化病變便是這類小孩的共同
         特徵!
           由於異位性皮膚炎少輒一、二年,拖個十年、八年
         也是常事,少部分還會持續到青少年期甚至成人,因此
         父母照顧起來也就倍感艱辛!病童與家長無不希望找出
         “根治”的辦法,雖然醫界不停地在尋找新的治療方法
         但到目前為止還不能有效地改變或縮短其病程。事實上
         ,治療過程中最重要的事情也是最耗費工夫的便是:依
         症狀輕重給予適當頻率的泡澡或沐浴;(但宜避免使用
         清潔力太強的皂類);並隨時在沐浴後給予全身性的保
         濕液或保濕霜(需要一段時間來找尋最適合的成分與劑 
         型);有溼疹變化的地方需依醫師指示給予適切的藥物
         治療;以上方法看起來雖簡單但要確實執行則需很大的
         毅力與耐心,並需要家人的分工合作才能完成,而且有
         時費了一般手腳來照顧,病情還是不定時的惡化,給予
         患者與家屬很大的挫折感,所以心理上的調適是很重要
         的,必須將治療融入全家的生活中,成功的機率才會提
         高。至於生活上其他需注意的細節還很多,應與醫師作
         詳盡的討論。一般來說,應避免太熱或太冷的環境,溫
         度、溼度都需加以調節;避免過激烈的運動,選擇吸收 
         力佳、不刺激皮膚的棉質衣服,避免尼龍類、毛料直接
         刺激皮膚;少用肥皂或選用過敏體質或乾性皮膚專用的
         皂類;天冷時要時常加擦保護霜;生活作息要正常,並
         要注意海鮮、蛋白類、乳製品或是刺激性香料對皮膚的
         影響。最重要的是,要接受它是慢性病的事實與挑戰,  
         找出最適當小孩的生活方式與活動,幫助他們度過這段
         艱困的時期。
  最後要強調的是,由於溼疹類疾病多半需要使用局部類固醇藥膏,長期
使用或是使用不當強度的類固醇,很可能對局部皮膚產生副作用,如皮膚萎
縮、色素變化、血管擴張或是併發微生物感染等,嚴重時還可能引起全身性
的副作用而影響小朋友的生長與發育,尤其是嬰幼兒的皮膚薄,吸收力佳,  
更不可輕易用效力太強的類固醇藥膏,因此皮膚上的任何問題,應請醫師診
治後再用藥,用藥的方法與時間亦應與醫師充分的討論,切莫自行用藥或是  
未經複診長期塗抹;當然,也不必過於害怕藥物的副作用而完全不敢用藥,
如此反而會延誤病情。


[ 此文章被子恆在2004-12-01 08:09重新編輯 ]



幸福是一種感覺。
沒有道理,沒有原因。
當我看見你,甜美的微笑自然湧上眉間,
那就是一種幸福。
來自於你給的,幸福。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香港特別行政區 | Posted:2004-11-30 09:17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19090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