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1/09 聯合報】 @
http://ud...om 【申一中/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主治醫師】
天氣轉涼,因臉部、耳朵和頭皮有脫屑性紅斑而前來門診的患者,有逐漸增多之勢。經診察後,發現多數人患有脂漏性皮膚炎。
脂漏性皮膚炎常見於三個月大以內的嬰兒、18~40歲的成人及老人,男性患者多於女性。秋冬時為此病的活躍期,夏季時則稍緩。
許多人將本病誤認為一般濕疹。脂漏性皮膚炎好發於頭皮(尤其額頭髮緣交界處)、鼻翼兩側、眉毛弓、眼皮、耳際,少數皮疹會出現在胸前、肚臍、腋下、腹股溝、會陰等區域,這些地方都有一些共同點,就是均為皮脂腺分布較多且分泌旺盛的部位。症狀輕微者頭皮屑搔癢,嚴重者皮膚油亮發紅乾癢脫屑,若患者搔抓厲害時甚至會出水,產生感染則會出現黃紅色的結痂斑塊。一般濕疹會紅癢,但不會油亮脫屑。
本病發生的原因還不是很清楚,可能與體質、荷爾蒙的變化、皮屑芽孢菌、青春痘、肥胖症、神經系統疾病、心臟病、免疫系統疾病、愛滋病等有關。臨床也觀察到當壓力大或生活作息不正常時容易發作,因此推測本病與情緒壓力有一定關係。
脂漏性皮膚炎相對於中醫的病名為「面遊風」,外科心法記載:「面遊風燥熱濕成,面目浮腫癢蟲行,膚起白屑而癢極,破津黃水津血疼。此證生於面上,初發面目浮腫,癢若蟲行,肌膚乾燥,時起白屑,次後極癢,抓破,熱濕盛者津黃水,風燥盛者津血,痛楚難堪。」
在治療方面,根據病因病機分為兩類:
l.乾燥型:風熱血燥風熱之邪外襲,鬱久則使血燥,陰血不足,肌膚失去濡養,以致皮膚粗糙表現以乾燥為主,治以養陰清熱化濕,常用藥物為生地、玄參、麥冬、生石膏、蛇舌草、生山楂、側柏葉、車前草、虎杖。
2.濕熱型:由於過食肥肉油膩,辛辣酒類等,腸胃濕熱運化失常,生濕生熱,濕熱蘊積肌膚而成,皮膚表現可見滲水或出血。治以清熱化濕通腑,常用藥物為茵陳、生山梔、黃芩、黃柏、生大黃、蛇舌草、生甘草。
平日預防之道應該要避免誘發的因素和適當的皮膚照顧,忌食辛辣,少吃油膩、肥肉和濃茶、咖啡、菸酒等,並保持正常的生活作息、減輕身心的壓力、避免過度勞累等。若合併有頭皮屑的問題,即使在冬天,洗頭的頻率也要維持和平常相同,不可減少,以維持頭皮的乾淨清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