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不明 , 以全身或局部出汗異常增多為主要表現 , 本病屬中醫 " 汗証 " 的範疇 , 因其病機和發病的情況不同 , 又有 < 自汗 > 和 < 盜汗 > 之分別 , 早在 < 內經 > , 中醫就對本病有了基本的認識 , 在許多篇章中都論述了 < 汗與五臟 > 的關悉及汗的生理 , 病理和不同的臨床表現 , 為後世認識和治療汗症奠定了基礎
自汗証多屬 < 陽虛 > , < 衛陽不固 > 所致 , 盜汗多為 < 陰虛 >
一 :中醫對多汗症有著較早的認試與文字的計載 :
1 : 諸病源猴論 > > 有"虛勞汗侯" , "虛勞盜汗侯" , "風虛汗出侯" 等記載
2 : 千金要方 > > 記載 <治汗証> 藥方 , 其中 " 牡散蠣 " 自謂為 " 治汗之驗無出於此方 "
3 : 丹溪心法 > > 為 " 自汗 " 屬 氣虛 , 血虛 , 濕痰 , 陽虛 等多種病症引起
4 : 治療自汗時 , 在用藥大忌 < 生姜 > , 以其能開 < 腠理 > 之故也
5 : 盜汗屬血虛 , 氣虛 , 在治療上倡用 < 當歸六黃湯 >
二 : 中醫的 < 辨証診斷 > 與 < 論治用藥 >
引起多汗症的原因很多 , 其主要的發病原因與治療方法如下 :
注意 : 下列的 < 症狀 > 與 < 藥方 >僅供參考 , 一切以醫生的 < 診斷 > 和 < 處方 > 為依據
1 : 營衛不和 > > 全身或偏身多汗 , 活動及情緒激動時加劇出汗 , 氣短
病狀 : 惡風怕冷 , 容易感冒 , 面色蒼白無華 , 舌質淡 , 舌苔薄白 , 眿細弱
治法 :調和營衛 , 固澀止汗
方藥 : 桂枝骨牡蠣湯加減 , 惡風汗出明顯者加防風 , 汗多者加浮小麥
2 : 濕熱阻絡 > > 全身或頭額多汗 ,胸部滿悶 , 身重倦怠 , 惡心納呆
病狀 : 舌體胖 , 舌質淡 , 舌苔厚膩 , 眿濡滑或滑數
治法 : 除濕清熱 , 宣暢三焦
方藥 : 三仁湯加減 , 納呆明顯者加陳皮 / 麥芽 , 氣虛不固加黃耆 / 白术
3 : 肺胃濕熱 > > 頭部或手掌 , 足底 , 腋下多汗 , 頭重惡風胸滿 , 情緒緊張及進食時尤甚
病狀 : 倦怠乏力 , 形體消瘦 , 大便稀溏或祕結 , 舌體胖嫩 , 舌苔黃膩 , 眿滑數或濡數
治法 : 芳香化濁 , 除濕清熱 , 益氣散風
方藥 : 大豆蔻丸加減 , 出汗以頭面部為主加升麻
4 : 陽明胃熱 > > 手掌及足底經常出冷汗 , 尤其在情緒緊張時特別明顯
病狀 : 汗臭 , 口臭便秘 , 多食善飢 , 舌質紅 , 舌苔薄黃 , 眿洪大
治法 : 清陽明熱
方藥 : 清脾散加減 , 胃熱善飢者加 知母 / 黃芩 , 便秘者加大黃
5 : 腎虧火旺 > > 頭部多汗 , 一側臉部和太陽穴部位發紅 , 食酸味 , 辣味刺激後發生多汗
病狀 : 有耳鳴 , 腰膝酸軟 , 舌質紅 , 舌苔薄黃 , 眿細數
治法 : 滋陰清熱
方藥 : 麥味地黃湯加味 , 陰虛加女貞子 / 枸杞 , 虛火旺加 知母 / 黃柏
6 : 心脾兩虛 > > 全身及手足多汗 , 勞累或飲食時加劇 , 面色蒼白無華
病狀 : 氣短乏力 , 倦怠懶言 , 心悸健忘 , 舌質淡 , 舌苔薄白 , 眿細弱無力
治法 : 補益心脾 , 益氣養血
方藥 : 歸脾湯加減 , 神疲乏力倦怠懶言者加山藥 / 肉豆蔻 , 心慌失眠加 炒棗仁 / 龍眼肉
7 : 陰虛內熱 > > 全身或手足心出汗 , 或頭部多汗 , 五心煩熱 , 頭暈耳鳴
病狀 : 怔忡惊悸 , 腰膝酸軟 , 遺精多夢或月經不調 , 舌質紅 , 舌苔薄黃 , 眿細數
治法 : 滋陰清熱 , 固表
方藥 : 當歸六黃湯加減 , 汗出潮熱者加地骨皮/丹皮 , 心陰不足怔忡加麥冬/五味子/生牡蠣
三 :西醫對多汗症的認試與分析 :
自發性多汗症的病因大多不明 , 臨床上常見到下列情況
1 : 局限性及全身性的多汗症 , 常發生于神經系統的某些器質性的疾病 , 如丘腦 / 內囊 , 小腦或神經節的損傷 , 和交感神經系統的疾病均會引起全身或局部的多汗
2 : 先天性多汗症 , 多局限於腋部 . 手掌 . 足趾等處 , 某些內科疾病如結核病 . 傷寒 . 甲狀腺機能亢進 . 肥胖症等 , 也會出現全身汗液分泌過多
四 : 西醫的 < 辨証診斷 >
1 : 經常發生全身或身體的局部自發性出汗
2 : 大多數的病人發病的原因不明
3 : 少數的病人可能伴有腦損害的症狀和體征出現
4 : 排除其它內科有關疾病所引起的症狀性多汗
本網頁由會員 CHEN 1127 提供 , 特此致謝
本篇節取自 > > 山西出版社 > > 中西醫結合專科病診療大系
轉貼這個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