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原襌師將修證的歷程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開悟前,此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因為凡夫的執著,執著外面虛妄的境界為實有,所以「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第二階段是透過參襌、參話頭的方法,找到一個入處,此時「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因為參到了話頭,可以從八識田的種子來返照自心,從自性真空當中,知道從前所認識的自己、所認識的世界都是幻假,因而否定自己、否定世界,這個身心世界的大否定,就是所謂的「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第三階段是從開悟的一瞬間起,悟到現前這念心就是本具的佛性,所以說「見山又是山,見水又是水」;一切諸法不離當下這念心,安住在當下這念心,這就是一個歇處。
古德曾說:「踏破鐵鞋無覓處,尋來全不費工夫。」當下這念心就是,不必向外尋求。《華嚴經》講:「不起凡夫染污心,即是無上菩提道」。可是,不是悟到這念心之後就了了,還要時時刻刻保任這念無住心,這就進入修道位的階段了。悟到這念心是屬於見道位,修道就是依照所見到的道理來修行,修行有了功夫,最後就能找到一個歇處,就是「一念萬年、萬年一念」的境界。
宋朝大文豪蘇東坡先生以三首詩,來表現青原禪師修證的三個階段。「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盧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首詩是藉盧山為譬喻,來表顯第一階段凡夫的境界。因為被我執、我所蒙蔽,因此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偏見,所以始終看不到事情的真相、看不見自己本具的心性;如同世界各個宗教,都標榜自己是真理的道路,事實上都是各執其所;唯有佛陀是站在最客觀的立場來看待事物,所以才能清楚明白事物的真相。
第二首詩「盧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原來無別事,盧山煙雨浙江潮。」這是描述修行悟道的心路歷程,最後「見山又是山,見水又是水」。悟道以後還要修道,如果以為凡夫心就是佛心,而不繼續修道,生死還是生死,煩惱還是煩惱,眾生還是眾生,永遠不能成佛。所以悟後起修更是重要,要能保養聖胎。
第三首詩描述修行有了真功夫的境界:「溪聲盡是廣長舌,大地無非清淨身;夜來八萬四千偈,明日何曾舉示人。」修證得道之後就有大智慧、大定力,乃至於大神通。可是,這念心無量無邊的功德妙用是不可思、不可議的,是不可說、不可說,所以「明日何曾舉示人」;當下這一念心不生不滅、不去不來,真正得到受用的還是自己。
http://www.ctworld.org.tw/tur...999_1029.htm中台世界
http://www.bloghk.com/...id=290969見山仍是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