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amlee9
&n ..
|
分享:
▼
x0
|
[分享] 观因果品
龙树菩萨中论
注:破二不着一,这是中论至高明的要处,也是一般人学习『中论』 最感困惑的地方。但愿在读此品之前,能先有个心理准备。(释果煜)
(破有果无果) 若众缘和合,而有果生者;和合中已有,何须和合生? 若众缘和合,是中无果者云何从众缘,和合而果生? 若众缘和合,是中有果者;和合中应有,而实不可得。 若众缘和合,是中无果者;是则众因缘,与非因缘同 。
(破与不与) 若因与果因,作因已而灭;是因有二体,一与一则灭。 若因不与果,作因已而灭;因灭而果生,是果则无因。
(破俱不俱) 若众缘合时,而有果生者;生者即可生,则为一时俱。 若先有果生,而后众缘合;此即离因缘,名为无因果。
(破变不变) 若因变为果,因即至于果;是则前生因,生已而复生。云何因灭失,而能生于果?
(破在与见) 又若因在果云何因生果?若因遍有果,更生何等果?因见不见果,是二俱不生。
(破合不合) 若言过去因,而于过去果;未来现在果,是则终不合。若言未来因, 而于未来果;现在过去果,是则终不合。若言现在因,而于现在果; 未来过去果,是则终不合。若不和合者,因何能生果?若有和合者,因何能生果?
(破空不空) 若因空无果,因何能生果?若因不空果,因何能生果?果不空不生,果不空不灭; 以果不空故,不生亦不灭。果空故不生,果空故不灭;以果是空故,不生亦不灭。
(破一与异) 因果是一者,是事终不然;因果是异者,是事亦不然。 若因果是一,生及所生一;若因果是异,因则同非因。
(破定不定) 若果定有性,因为何所生?若果定无性,因为何所生? 因不生果者,则无有因相;若无有因相,谁能有是果?
(结论) 若从众因缘,而有和合法;和合自不生,云何能生果? 是故果不从,缘合不合生;若无有果者,何处有合法?
观缚解品
(观流转) 诸行往来者,常不应往来;无常亦不应,众生译复然。若众生往来,因界诸入中; 五种求尽无,谁有往来者?若从身至身;往来即无身;若其无有身,则无有往来。
(观环灭) 诸行若灭者,是事中不然;众生若灭者,是事亦不然。
(总观缚解) 诸行生灭相,不缚亦不解;众生如先说,不缚亦不解。
(别观缚者) 若身名为缚,有身则不缚;无身亦不缚,于何而有缚? 若可缚先缚,则应缚可缚;而先而先时缚,余如去来答。
(别观解者) 缚者无有解,不缚亦无解;缚时有解者,缚解则一时。 若不受诸法,我当得涅盘;若人如是者,还为受所缚。
(结成正义) 不离于生死,而别有涅盘;实相义如是,云何有分别?
◎ 章节大意
从束缚而得解脱,虽是学佛者梦寐以求的目标;但如详细问之 「如何才能从束缚而得得解脱?」,则很多人便将张口结舌而不知如何回答。 或很多自以为是者,如更问之曰「了生死、出三界」后,其到哪里去? 于是有的便惑以为将至第四界而不生不死;若此云何非常见乎? 也有的以为既出三界,则一切乌有,不再受生;若此云何非常见乎? 也有的以为既出三界,则一切乌有,不再受生;若此则云何非常见乎? 也有的以为既出三界,则一切乌有;不再受生;若此则云何非断见乎?
于是因不明从缚道解的症结,很多人便将「因求解而更缚」,愈学佛, 愈修行,反烦恼愈多、痛苦愈甚。因此我们今天就来论究「从缚到解」的关键吧!
说道「束缚」,我们很容易联想到:以身体被绳子紧紧绑住了,故成为束缚。反之,若将绳子解开, 甚至割断,则成解脱也。然而如身体非被绳子紧紧绑住,而是被异性紧紧搂住;则这仍是束缚吗?
有心想:若是被漂亮宝贝抱住,就不是束缚了吧! 但如她紧紧抱住,只为你曾欠债不还,其又将如何呢?唉!天可怜见。
因此被紧紧套住,是否成为束缚?还只在于你喜不喜欢,接不接受而已! 由是从束缚到解的关键,反而不是「绑不绑」,而是「受不受」也。
由是,束缚不出两种典型。二、欲而不得。虽喜欢钱,而前不来;虽贪求名, 而名不就。于是欲而不得,亦成为束缚的类典型。以欲与得间有矛盾故, 心不能坦然接受,故成为束缚。
至于解脱,亦不出两种模式:一、顺欲而得;二、不欲亦不得。此以欲与得之间, 不成为矛盾;故心坦然接受而成解脱。于是乎,从束缚道解脱,便不出四种途径:
从欲而不得,到不欲亦不得:这一般人皆能了解。世间人所汲汲营营者,多为此类。
从欲而不得:这即是一般佛书所常标示的少欲知足。以若能无欲者,即无不得之烦恼。
从不欲而得,到顺欲而得:有些事情,如你改用坦然的心去涵容她;则亦将能减却烦恼,安和自在。
从不欲而得,到不欲亦不得:譬如最初生病,而经治疗后, 乃能慢慢痊愈也。 以上四种解脱模式,又可归为两大取向:
(一)、调心法门:从欲到不欲,即是常说的「放下」。 从不欲到欲,则是常说的「提起」「承担」或「忍辱」。
(二)、转境法门:从不得到得。这有些部分颇近于世俗法,有些部分乃有更高的佛理在。 因所谓「得」者,并不是已占有、或能主宰,这么单纯的关系而已!以我分析, 其略可归为三类变化:
从无到有:譬如本未有孩子的,而今却怀孕生下了。 由小便大:譬如初由种子发芽,而渐长大,至于开花结果。 从远而近:譬如此书,本在书店里,故跟我关系较为疏远;而今花钱将之买为家去, 关系便相近多了。.又如娶太太,以关系已变成至亲密故,曰之为「得」。
然而即使境界有合离,也不能说是全然地「得」呀!因为若曰「从无到有」, 其也不是从绝然地无,到永存地有呀!因为若曰「从无到有」其也不从绝然地无, 到永存地有呀!曰「由小便大」也不可能无止尽地一直大下去!曰「从远而近」 更不可能近得贴在一起,黏成一团。
如买书回去了,你说「得于什么?」难道只未取得六百页的稿纸吗?当然不是! 为里面有很多的文章,有很多的义理!在!但你看了吗?懂了吗?是否真「会得」 硕者的本意?大可未必也!又如太太娶回去了,难道就真的变成「你」的了吗? 更是未必!她必仍将有她的思想、见解、感情和工作。她的父亲也仍将说 「这是我的女儿」,她的老板也仍将推派她许多工作;于是你若太在乎, 未免不了许多的无奈与惆怅。虽「娶」而未必「得」呀!或如一杯水, 既被喝入我肚子里,她就当跑不掉了吗?嘿!过几小时后,她竟便成溺尿出去了!
所以什么叫做「得」只是得到满意(欲)的关系而已!得未必是占有,更未必能主宰, 得且非真得。反过来说,不得也未必全隔离。计诸法于缘起中,本事相关互动;者; 则何谓得?何谓不得呢?
其次,如更从前所谓「法法不相及」与「法法不相离」的缘起关系看, 则更不可能有「得」与「不得」的差别。 A2 A3 -甲 -A1 B3 -乙-B1 B2
如上图所示:A1、A2、A3乃甲所藉以成立之因缘,B1、B3亦为乙所藉以成立之因缘; 于是乎A1、A2、A3,既以维持甲的存在,同时也必限制假的行动。同理B1、B2 、B3于乙亦然。因之,假便不可能得于乙,或不得于乙;以甲若能有所变动, 则早已非原来的甲矣!由是而言,既诸法自成于因缘网中,则何谓束缚与解脱? 譬如我们身体中,皮包着肉,竟何者被束缚?何者为解脱? 既法法接于因缘网中不可思议地幻起幻灭;则我们还须分别什么? 取舍什么?故前已为「束缚或解脱」,不是绑不榜的问题, 而是受不受的差别?既缘起如幻,则得由不得,受即不受。
「若不受诸法,我当得涅盘;若人如是者,还为受所缚。」 既缘起如网,则人如何能离却诸因缘而另成解脱呢? 于是心若能于一切境界中,非得非不得,非受非不受,斯乃「出三界、了生死」矣!
偈颂解说
「诸行往来者,常不应往来;无常亦不应,众生亦复然。」在生死流转中, 竟是谁在流转呢?若谓有一个常住不变的意志体;则既无形者,当无所谓的流转。 同理,未由常性众生,或谓无常性众生,皆不能成于生死的流转同理, 未有常性众生,或谓无常性众生,皆不能成于生死的流转。
「若众生往来,因界诸入中;五种求尽无,谁有往来者?」若以在六道中,必 实有众生的体性,才能呈现出生死流转的现象。但我们从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中, 用武种方法去探求,皆不可得于众生实体。故不当言:实有生死往来的众生者。
所谓五种方法者乃:色不是我,离色没有我,不离色也没有我,我中没有色,色中也没有我。
「若从身至身,往来即无身;若其无有身则无有往来。」若以前世为天身,此世为人身故, 说有生死轮回。则既有天身与人身之不同,则以非实有不变的身;而既无不变的身,则谓谁在轮回?
「诸行若灭者,是事终不然;众生若灭者,是是亦不然。」以上从实有的观点, 欲成立「因生死流转而有束缚」既是不可能的。同理,若以实我的观点, 而欲达成「从断灭诸行与众生而有解脱」也是不可能的。
「诸行生灭相,不缚亦不解;众生如先说,不缚亦不解」既诸法本是在缘起的梵网中互动相摄, 本不相及,复不相离;则当无束缚,亦无解脱。同理,众生于缘起中亦然。
「若身名为缚,有身则不缚,无身亦不缚,于何而有缚?」若谓;未有此五阴身故, 得名为缚。但即使有身,也不能自理哩!或说:身虽不自缚,但为五阴、业障等所系缚。 然而五阴、业障等不正是身之所安立者吗?譬如为有头、脚等故,得名为身;其云何曰: 身被头、手、脚等所系缚呢?
「若可缚先缚,则应缚可缚;而先实无缚,余如去来答。」或曰:但为前后阴不同故, 后五阴所系缚。但是后五阴既生,前五阴已灭;已灭者云何能束缚正生者? 至于「已缚者不缚,未缚者不缚,正缚者亦不缚。」详于《观去来品》中以申论也。
「缚者无有解,不缚亦无解;缚时有解者,缚解则一时。」其次,在观解者,竟是从何得解? 已缚者不解;既缚已过去,当不必更解,未缚者不解;既还未缚,云何得解?缚时亦无解; 以若谓服时能解,则一时共有缚与解。但既缚时能解,则一时共有缚与解。但既缚则非缚, 故不当言缚解同时。
其次,「缚者无有解」又可解释为:既某法乃被所藉以安立之因缘所缚,则彼终不能解也。
「若不受诸法,我当得涅盘;若人如侍者,还为受所缚。」因此欲求解脱,就已是错了; 更何况要从「离于诸法」而别得解脱。若人执于此,则不但不能解脱, 返将招致更大的烦恼与束缚。以诸法缘起中,既如网牵连不断,其如何能离于诸法呢?
「不离于生死,而别有涅盘;实相义如是,云何有分别?」固佛教所谓的「涅盘」, 并非离于缘起的幻化相外,别有涅盘。而是心能在一切境界中,了了得知其缘起性空, 如梦如幻,而不取不舍;虽照而常寂,虽寂而常照。心物非异,能所双泯, 斯为捏盘寂静之真义也。故大乘名之为「无住大涅盘」也!
中观论颂直了-佛法的心要 释果煜
不生亦不灭 不断亦不常 不一亦不异 不来亦不出 诸法因缘生 诸法因缘灭 是诸法因缘 善灭诸戏论 佛大沙门说
[ 此文章被adamlee9在2006-07-27 12:04重新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