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引用got于2007-12-20 07:42发表的 :
听说要研拟草案管制钓鱼,这草案要是过了,各地应该都会效法
海岸线那么长根本没人力管,会导致直接禁钓的可能性比较高!
各有所本~~,拉拉杂杂一堆也看不出谁有理~~搞到最后还有”阴谋论”~~如果是真那就恐怖喽~~如果没这回事何毕乱扣帽子~~自由社会正反言论都该尊重~~
看了半天有一段连结文章我觉得值得大家一看在看,原创说”
有需要的请剪过去用”,那我就不客气喽~~原创eji6(世国)出处”
还是KO好玩!”部落格~~
~~~~~~~~~~~~~~~~~~~~~~~~~~~~~~~~~~~~~~~~~~~~~~~~~~~~~~~~~~~~~~~~~~
全本「落汤矶」
钓客落海事件频传,让人不禁感概:到底为了什么?
找出以前写过的相关文章,发现还真的是老生常谈啊!都已经讲过N遍了,言之者谆谆,听之者藐藐........
但我还是要把其中一篇贴出来,并请大家发挥影响力,在钓场上碰到不知死活的家伙时,用力给他教育一下,让他们不要太「勇敢」。
↑↓ 注意看图片右边!
全本「落汤矶」 (原文刊于钓鱼人杂志第120期)这个矶钓期,钓客落海的事件好像特别多,有一阵子甚至每个星期都要发生一、两起,真是堪称前仆后继!令人不禁纳闷,那些罹难者是不是都太勇敢了?还是说……他们太愚蠢?
其实我很不想写这篇稿子,原因有三个:一、每当必须要写这种文章的时候,就代表近来又有「不少人」落海了。二、写了又有什么用?以前本刊讲过的还嫌少吗?我看加一加起码也有好几万字,足够编成一大本书了!三、本人并没有落水过(感谢老天爷以及我自己那颗超小的胆子),水性也不甚精良,写来似乎有点缺乏说服力;钓鱼界多得是身手了得、落水经验丰富的前辈,他们才应该站出来讲几句话。
但这种「前辈」似乎又不太值得效法,所以,我就再一次勉为其难吧。
为了加强临场感,我特别访问了两位过来人,请他们谈谈各自的心得与建议;一位是本刊前业务主任张俊杰,他落海记录相当辉煌--简直跟下水饺一样!另一位是本刊前采访编辑黄仲霖,他只落海过一次,但却在海上漂流了将近一小时才被救起来--获救之处离下海地点足足差了好几公里远。
前车之鉴
先说张俊杰吧,他是个教练级的潜水高手,小学还没毕业就成天在海里厮混,曾经救过人、下海清过废线,还协助找过罹难者尸体,至今已有二十多年潜水经验,所以对他而言,下海可能比走在忠孝东路上还要安全。
前面不是说他落海经验多得像下水饺吗?那可不是乱讲的,因为有时看到大浪来袭,这家伙不但不赶快撤退,反而还会主动往前冲、往海里跳!
他天生喜欢冒险吗?还是经常有厌世的念头?抑或是想要证明自己身手不凡?都不对,真正原因是在他的经验里,对某些钓场环境而言,当大浪扑来时,待在水里比在岸上还安全!
这论调看起来实在匪夷所思,但却也不无道理,举个例子来说吧:台湾许多矶钓场的地形都是怪石峋嶙、呈陡峭斜坡状者,万一碰到疯狗浪,人会被巨大水势冲倒、贴着岩面拖下海、埋入深处一阵子,然后在好不容易浮起时(假如有穿救生衣的话),紧接着被另一股浪头抬着「砸向」岩岸!
这段过程之中,人体很可能首先因跌倒而受伤,然后在滚下海时遭到刮伤、割伤,再因惊骇与下沈而呛水,之后又被摔到岩石上而撞伤……。假如经过这一连串蹂躏还没变成肉酱(或肉饼),接下来还有被海流冲走失踪或因失温导致昏迷、休克等危险横在前面,所以张俊杰会在必要时采取主动跳海的策略,趁浪头还未到达之前冲出去,尽量跳远一点,并且一入水立刻往外游,再寻找浪平的地点或时机爬上岸。
不过呢,这方法可不是「放诸四海皆准」的,更不是人人都玩得起的,因此他的建议是:
一、危险钓场绝对不要去。像他就坚持不去爬肉粽角、不钓消波桩,因为这种地方多半连跳下去的机会都没有,且就算跳下去也讨不到好处(水流诡异、水下环境紊乱),更很难找到爬上岸的适当地点。而泳技不是很好的一般人,则连许多岩石海岸矶钓场都应禁止进入,否则就是跟自己过不去!
二、绝对要穿好救生衣。根据统计,大约百分之七十五的落水获救者是因为穿了救生衣才能逃出生天,而张俊杰也的确曾救过穿妥救生衣的落水者,也捞过没穿的 Body,所以郑重提醒大家,千万不要只把这句话当作老生常谈,即使夏天也要穿着自动充气式救生衣,绝对不可轻忽。
接下来看看黄仲霖的经历。他虽水性不比张俊杰好,但也不是旱鸭子,有很长一段时间,每天早上他都跑到青年公园游泳池长泳两小时,论技术、论体力可谓远胜一般人多多矣,可是几年前某个吹西南风的好天气,在苏澳港外的「尖礁」钓场上,他却碰上了性命交关的场面……
那是个秋高气爽的九月天,他和几名好友一起去钓外海荒矶;气象预报虽然说太平洋上有台风正在运动,但距离还十分遥远,连海上警报都还没发布,眼前正是微风小浪的多云时晴天气,所以众人十分写意地拉了几条收获。中午以后,风力渐渐增强,但也没到需要落跑的程度,所以大家只是把家私往高处挪一挪,就继续享受搏鱼之乐。
谁知正在快乐的当儿,一个突如其来的涌浪猛地从正面扑上礁岩,把他和另一个钓友以及两人的冰箱、竿袋等等,一股脑儿全部扫落海去,完全不留任何走避的机会!刚入水时,两人相距不过两、三公尺,他还曾试图游过去好互相照应一下,可是海流势力却出奇的强劲,任凭他再怎么努力也难以抗衡,只能眼睁睁看着彼此越离越远,一下子就看不见对方了。
他事后回想,好在当时没有第二道浪把人往石头上摔,才让他们能够漂在海上等待救援,但饶是如此,孤伶伶浮在冰冷、波涛起伏、流速极快的海上,还是够吓到需要收惊的!但除了听天由命之外还能怎样呢?所以他只好仰躺在水上,任凭海流将自己往北推送。
大约过了半个多小时吧?他觉得苏澳港与北方澳的相关角度已改变不少,原本立足的「尖礁」更早已看不见,这表示他已经漂流一段不算小的距离了,于是恐惧感再度袭上心头:假如没有人知道他们落水该怎么办?或者,就算有人知道出事,但大海茫茫,又有多少机会能被救起?
正惶急间,一阵渔船引擎声隐隐传来,他感到心头一热,赶紧奋力踩水直起上身,并用力挥手大叫救命,然后顺利被那艘捕鱼经过的船只搭救起来。
那天的结果还算圆满,没有出人命,甚至连装备也捡回来了,但那种经验可一点也不值得高兴,因此黄仲霖给大家的建议是:
一、密切注意台风及锋面消息。台风容易在海上引起「长浪」,这种浪的推进速度,往往比台风本身移动速度快得多,所以千万不要以为台风中心距离尚远就安啦,其实危险已经等在那里了。另外锋面的影响也很可怕,这种出现在大型气团前缘的天气系统,当它通过的时候,会有强烈的风变与大浪伴随而来,这就是渔民们所称的「起报头」,这种突然的变化,常常令钓客走避不及,或上外礁后无法接下来。
二、要会看风向。台湾地区冬天盛行东北季风,夏天主吹西南气流,两者之间又夹杂着梅雨锋面、台风等气候变化,使得钓鱼变成真正「看天吃饭」的游戏。假如你想玩得安心、愉快,请先彻底了解所要前往的钓场之位置、地形、立足点高度、进出途径,以及什么风向可以钓、什么风向会危险等等,并预先根据浪势、水流估计可能的落海情状与漂流方式,设想好万一下水的话该如何求生、往哪里逃。
疯狗为何咬人?
为什么钓客会落海?撇开那些不小心自己掉下去的个案不谈,被浪扫入海中的情况都是怎么发生的?新闻里常说「某某人不慎被疯狗浪卷落海里……」,这疯狗浪到底又是什么?钓客都是被这种浪请下去的吗?让我们先来看看学界的讲法。
身兼海洋大学与台湾大学海洋科学系教授的许明光博士认为,疯狗浪是一个民间(渔民)泛用的称呼,并无明确定义;新闻界每遇到有人被大浪卷走的事件,就都报导为疯狗浪肆虐,其实这里面有些可能是钓客或游人不小心失足落海,或者是在大风大浪持续侵袭的时刻还跑到海边垂钓、游憩,因而被大浪卷走,像这类事件实不应一并称之为疯狗浪作怪。
同样任教于前述二校的蔡政翰博士也认为,只有当某人被「突如其来的大浪」卷走时,那个浪才叫做疯狗浪,意即「持续的大风浪」并不能算是疯狗浪。而且他还主张,所谓的疯狗浪并非无法避免的,甚至不应该如此称呼它,因为这种名称会误导人认为它是神秘而不可预测的;蔡教授直接了当将这种噬人大浪称为「大涌浪」。
至于多大的浪才算大涌浪?他说:「这就与为什么被称为疯狗浪有关,所谓大浪是与当时其他波浪相对而言,因为每个波浪的高度变化没有规则,也就是所称的不规则波。而所谓的疯狗浪就是在海象已经不好而浪高已不小时,忽然有一个或多个比其它浪高很多的浪进来,而且波峰高度超过防波堤或礁石,因此将其上之人冲倒并带回海中。」
李贤文博士--前面二位教授的同事--则有另一个看法,他把疯狗浪分成两种,即:
一、凶猛强烈的海浪,不断地侵袭海岸,岸边只要有人垂钓或游泳,则很容易被海浪卷入,这是「第一类型疯狗浪」--如同真正的疯狗,见到人就攻击,避免灾害的方式,就是远离它。
二、天气良好,海上平静无风,突然在岸边出现一道大浪,冲击海岸,此时如岸上有人,则很容易被卷入海中,这是「第二类型疯狗浪」--如同正常的狗,突然张口咬人,很难预防。
看来这问题还需要一个更权威的发言人来给它下定义!但无论如何,钓客落海事件多发生于锋面来临和台风侵扰期间,并且往往跟潮汐现象有某种牵连。
那么「锋面」是什么呢?它是一种当冷、暖气团交会时所产生的带状界面;假如冷空气势力较强,这个带状界面会被推着往暖空气方向移动,这就是「冷锋」,它过境时地面气温会降低、天气变冷;反之,若暖空气的势力强过冷空气,带状界面就会向冷空气方向运动,于是形成「暖锋」,它会使经过地区的气温增高、天气变暖。
有没有冷、暖空气双方刚好势均力敌的情形?这种现象确实会出现,而且在台湾地区还颇为常见;此时那个带状界面就会在某区域内停滞或缓慢推移,造成冷锋与暖锋同时出现的云雨天气,这就是「滞留锋」。
既然锋面系统是冷空气与暖空气的拉锯战,在那个交锋的界面上必然就有着极不安定的大气扰动、经常会发生风变,因此浪况也就容易在短时间内被快速增大,使得垂钓作业变成危险的游戏。
那么冷空气与暖空气又是打哪来的?在台湾地区,它们主要来自「大陆冷气团」和「热带海洋气团」。前者是形成于北极地带的气团,性质比较干冷,因受高空气流的推送而进入中国大陆,然后经华中地区再转向东海及太平洋。后者为经常处于太平洋上的高气压,也被称做「副热带高气压」,它的边缘是广大的云雨地带,容易造成大量降雨,亦是我国季节性暴雨的主要原因。
如果看倌经常注意气象预报的话,至此必然已经知道,大陆冷气团就是影响台湾冬季气候的主要因素,而太平洋高气压则跟我们夏季的气候关系密切。
说到太平洋高压,就不能不提提另一个同样耳熟能详的名词「热带低压」。它是发生在热带地区海洋上的气候现象,成因为海水表面受太阳照射而被加温,大量水分蒸发到空中,形成一团温度高、湿度大的空气,这种空气会因温度高而膨胀,致使密度减小、质量减轻,于是开始向上空蒸腾。
热空气上升后,低处(海平面附近)空出来的空间会由周边较冷的空气弥补进来;这些温度较低的空气流入后,也会涵容海面蒸腾的热水汽,继续变成高温、潮湿的上升气流,从而发生大气对流作用。此种循环动作最终会使整个气柱皆成为温度高、重量轻、密度小的空气,是即所谓的「热带性低气压」。
但空气的流动就和水从高处往低处流一样,也是自高气压流向低气压的,是故在热带低压出现的地方,四周气压较高的空气必定会向气压较低处流动,因而形成「风」;另由于地球转动与太平洋上夏季盛行风的影响,这种空气流动会呈漩涡状的以逆时钟方向(对北半球而言)往低压中心跑,当其近地面最大风速达到每秒十七‧二公尺(约相当于时速六十二公里)以上时,就成为台风了。
大家当然都知道台风的厉害,所以敢在其来袭期间跑到海边玩命的人,究竟不多,但就算台风距离甚远,它的危险性还是不容轻忽--甚至更应该加以重视,原因就是它会引起前面那位蔡教授提到的「涌浪」。
所谓涌浪,是一种来自远方海域、已经脱离其发源地(例如由远处台风所引起)的海浪,也有人叫它做「长浪」,英文称之为「swell」。这种浪传递的速度很快(比风暴本身的移动还快)、波长很长,较不容易在行进途中衰减掉,所以能够影响到很远的地方。
当这种长浪推进到陆地附近时,因为海域深度变浅,波浪中蕴蓄的动能就开始转变为位能,使波长缩短、波幅加大,用白话文来讲,就是海水出现「向上堆叠」的现象;水深变得越浅,堆叠高度就越高,最后浪峰会高到无法维持稳定状态而崩溃,于是大股海水便倾倒下来,产生大量碎波。
这堆叠现象如果发生在深度变化缓和的沙滩地带,充其量只是引起浪花飞溅的壮观场面而已,破坏力不算太大,但若发生在陡峭、急深的岩石海岸或防波堤前端,由于深度是在短距离内迅速变浅,波峰就有可能叠高到超过人们立足点还不崩塌,这时海浪便会夹着大量尚未释放的动能与位能,一股脑儿撞上走避不及的倒楣鬼,于是钓客落海事件就发生矣!
还有,潮汐涨落的影响也不可小觑,许多落海事件都发生在满潮前后(尤其是每月大潮水那几天),这可能是因为满潮时水位最高,相对而言波浪高度也大。或者也有一说认为,潮水从流动到停滞再到开始反方向流动,这期间有庞大的能量转换和水势激荡,就算平常日子也会自然出现几波大浪,如果再加上锋面或台风助兴,当然就更会造成猛烈而突兀的巨浪了。
如何趋吉避凶?
台湾地区矶钓场多集中于北部、东北部、东部以及各地的离岛、外礁,这些去处都是东北季风与台风涌浪「照顾」得到的地方,所以看倌除了必须知道何时易有危险之外,还务必了解什么地形是海龙王选女婿的所在,假如你不想早早给祂招赘,就请敬而远之!
民生报着名钓鱼记者何安华,曾为东北角风景区管理处义务制作了一份「东北角钓场矶钓安全解说褶页」,里面把危险钓场的特征做了一番详细归纳,我想我就不用再画蛇添足了,此地谨征得何兄同意转载如后。
历年来经常发生危险的钓场,主要有以下特征:
一、地形低平、毫无掩蔽,大浪来袭能把人直接打下海中。
二、后高前低的斜坡地形,不论海浪从正面或侧面袭来,均能将钓者卷入海中。
三、数块大石衔接延伸入海,钓者在干潮或浪平时跨越石缝出去垂钓,但浪大或涨潮想回来时,容易在跨越缝隙时被打入海中。
四、岬角中央低陷呈鞍部,钓友行经此处时,容易被骤起的浪涛打入海中。
五、岩石突出海中,一侧是极深的水湾,浪从另一侧来袭,能将站立其上的钓者打入水湾之中。
六、背后是高耸峭壁的岩盘,海浪从前方或侧面袭来冲激峭壁,反卷的浪花皆能将岩石上的钓者拖下水。
七、渔港防波堤上或消波桩上,立足不易,容易滑落水中。
选择钓场时,务必避开这些危险地形。
那么失足落水会发生哪些危险呢?一般来说落水有三怕,曰:惊慌、失温与严重受伤。
关于受伤--头部撞伤会导致昏迷、脑震荡等严重后果,身体的重大创伤也会引起骨折、大出血等危险,且两者都会影响运动能力,使求生的努力无法发挥,所以矶钓时最好戴上安全头盔,并在落水之际尽量避免撞击到岩石。但……做得到的有几人?几乎是零!
关于失温--人类其实相当脆弱,当体温下降到摄氏三十五度以下时,人体即已进入失温状态,会出现四肢冰冷、剧烈寒颤、言语含糊、反应迟钝、脉搏减缓、意识不清等症状,且失温数小时后患者即可能死亡。
因此,理论上矶钓客最好穿着厚度五公厘以上的湿式防寒衣(也就是潜水衣),既可保落水后不致失温,还兼有相当程度的防撞击、抗刮伤功能。问题是,万一天气放晴出日头怎么办?捆扎在密不透风、包裹紧密的潜水衣里晒太阳根本就是一种酷刑!所幸台湾附近海域水温还不算太低,通常总有个十五、六到二十度左右,只要不泡水太久(一小时内吧?),穿一般衣物应该也还冻A条,只是必须尽快救起送医而已。
关于惊慌--水性不佳的人(天生有恐水症者就更不用说了)在突然落海时,通常都无法及时冷静下来看清处境,以采取远离危险礁岩&踢水上浮等的必要动作,因此容易导致受伤与呛水,并极可能引起窒息、休克或失去行动能力。
我曾于出国旅游玩香蕉船的时候,趁机模拟了一下突然跌落海中的状况,老实说,那个滋味并不好受!因为即便是在风平浪静的海域、即便是那种游乐器材、即使有穿救生衣、即使早已有心理准备,忽然掉入踩不到底的水里,也会让人兴起一股难以名状的恐惧!
这时候少不了会吞几口咸水、呛一些到气管里,还会暂时忘了该立刻往水面游,而救生衣把人体托起来的速度其实并不快,浮出水面时更不见得都是脸朝上、鼻孔高于水面的,所以在各项条件都严酷得多的野外钓场,落水者会发生什么问题实在令人不敢乐观。
更糟糕的是,以上还是对有穿救生衣的人而言者,假如阁下是那种既不谙水性又懒得穿的……我看您就别去钓鱼吧。
但就算你泳技可比梁山泊好汉「浪里白条」张顺,以下几个规则也请认真做到,否则嫂夫人恐怕就要给别人养了!
一、绝对要先买好寿险、意外险、医疗险等,且额度永不嫌高。
二、绝对不要单独出钓,且同伴中至少要有一个经验老到的人。
三、绝对不要在错误天候下跑到错误的钓点下竿。我曾说过,要钓得好就必须在正确的时间去到正确的钓场,使用正确的家私与技术,钓取正确的目标鱼。避险原则也是一样的,请勿在不恰当的时间(即有大风浪出现之可能时)去到不恰当的钓场(如前述经常发生危险之处),以不完整的安全装备跟自己小命开玩笑。
四、出发前务必确实搞清楚钓场的天气、风向、风力和干潮、满潮时刻。以东北角海岸而言,通常吹东北风时三貂角以北(即由马岗往基隆的方向走)风浪较大,但吹东南风或偏东风时,三貂角以南(从莱莱往宜兰方向走)风浪较大。
五、垂钓时若出现变天的迹象,请立刻收竿离开钓场,切勿贪钓。变天迹象包括风力增大、岸边浪脚变粗、原本晴天却渐有乌云靠近、逼近海岸线的山头被云雾遮蔽、远方海平面变成雾濛濛一片、海面出现白浪帽、气温突然降低或升高等等;看倌务必时时注意周遭变化,提早因应,并绝对不要自恃艺高人胆大就冒险顶浪,更不可学张俊杰那套「铁达尼式逃生法」,明哲保身才是最好的策略。
六、绝对不要到未开放的钓场下竿,或以不合法的方式前往钓场垂钓,因为万一发生意外,不但保险公司可能会拒绝理赔,就算阁下福大命大,安然无恙归来,一些奇怪的法律问题(例如违反国安法之类的)恐怕还会让你忙一阵子!
七、即使没发现变天迹象,也绝对要随时注意浪况。这就是说,无论你做任何事时都应面向大海,随时对海浪运动方式保持警觉;许多过来人都说,当涌浪来的时候,海面会先无声无息深陷下去,然后一道比寻常波浪略高的海水紧跟着涌进,它的样子也许貌不惊人、看似无害,可是侵袭范围却相当宽广、相当高,打击威力更是可怕……
八、若发现任何异状,请不要客气,立刻高声提醒其他钓友注意就对了。
九、假如家私不慎掉入海中或滑到接近浪脚的地方该怎么办?赶快下去捡吗?当然不对!贸然跑到水边去拾取(或打捞)绝对是愚蠢的举动,因为下一波海浪很可能就是海龙王派来的媒婆。
十、绝对要穿救生衣、钉鞋(必要时包括头盔)--而且要穿对!包括救生衣裆带、钉鞋拉炼、头盔系带等等,都要确实绑好,否则有穿跟没穿一样。另外救生衣上最好附一个求生专用高频音哨子,以备不时之需。
十一、绝对要先学会踩水上浮和保持身体直立的技巧,并在落水时设法脱掉钉鞋、抛弃所有额外重量与妨碍游动的衣物,这样才能提高获救的机会。
十二、万一真的落海,绝对要保持冷静,先尽快浮出水面,游离岸际浪脚翻腾的礁石区,然后将身体保持在直立而微向后仰的姿势,面朝岸上等待救援。
十三、不论是自救或被救,都应选择水流较缓、没什么浪脚的地方上岸,千万不要急着在落海的地方直接爬上来,或企图由尖锐凸岬、狭窄内湾、海流汹涌之处上岸。
最后,好好祷告吧!
如果你无法克制出门下竿的欲望,就祈祷钓场上不会有大风浪;
如果钓场上难免会有大风浪,就祈祷你不是那个被请下海的倒楣鬼;
如果不幸真的落海了,请祈祷不会在岩石上撞伤或呛水;
如果既没有撞伤也未呛水,就要祈祷不会失温且不会被潮流冲走;
万一真的被潮水冲走,就祈祷海鸥部队赶快飞来……
啊万一海鸥也没很快飞来哩?
那就祈祷海龙王的女儿长得很漂亮吧! ■
附记:这是2001年初刊登的文章,距今已近七年矣,七年来又挂了多少人?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