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3010 個閱讀者
命理服務》 數位論命舘 | 免費排盤 | 星僑易學 | 五術書籍 | 線上論命 | 影音論命 | 八字命書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數 | 周公解夢 | fackbook 粉絲專頁 |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俊桐 會員卡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社區建設獎 特殊貢獻獎
小有名氣
級別: 小有名氣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89 鮮花 x1619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版主評分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2
[分享] 佛經共享之《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

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卷上


  聞如是:一時,佛遊王舍城靈鹫山,與大比丘十萬衆俱。及諸菩薩八萬四千,皆不退轉無所從生,逮得權慧神通無極,隨時而化救濟三界,其名曰:文殊師利、光世音、大勢至諸菩薩等鹹來雲集。七十二億諸天子俱,皆志大乘。四天王、帝釋、梵天王,各與四萬二千諸釋梵俱,悉慕大道。四方阿須倫王,難頭和難龍王、和倫龍王、娑竭龍王、摩那私龍王、持地龍王、阿耨達龍王、山積龍王、降魔龍王、上月龍王,如是龍王,各從其民六萬二千。金比鬼神、曠野鬼神、妙毛鬼神、普等鬼神、善普鬼神、善財鬼神、普像鬼神、無诤鬼神,是諸鬼王,各與等類百千衆俱來詣佛所,皆各稽首以次就位,悉都專精志願經道饑虛於法,身口意並加敬歸佛,靜心而聽。
  爾時,國王太子、大臣百官、長者居士、民衆大小、天龍鬼王,鹹共供養隨其所安。時佛明旦,著衣持缽與大衆俱,天龍鬼王侍從左右上虛空中,四種蓮華紛紛如雨,百千伎樂不鼓自鳴,皆作釋梵雅頌八聲,詣阿阇世就王之請。佛顯神足光照十方,七寶蓮華隨迹處生,有化菩薩皆坐其上,光像分明不可稱紀,繞城七匝而歎頌曰:

  “其導師至神, 所愍哀無量,
   方便護衆生, 消病愈諸瘡。
   能仁無所著, 心寂善調和,
   彼吼護世明, 今日欲入城。
   其意已解脫, 度生老病死,
   諸天衆集會, 各懷欣樂志。
   其心甚堅強, 降魔並官屬,
   釋師子至聖, 尊導已來到。
   壞世衆不消, 至真音難致,
   甚猛能制禦, 行道億千劫。
   意抱大慈愍, 普護於一切,
   今日真正覺, 當入王舍城。
   本所行布施, 難量無涯底,
   衣食衆寶乘, 無複有計限。
   惠所愛男女, 妻室及國界,
   今彼釋師子, 欲入國王宮。
   宿世施手足, 頭目及耳鼻,
   普惠無所逆, 不貪吝重珍。
   總攝衆功勳, 施一切所有,
   尊人以是故, 得入一切智。
   常以勤修學, 布施至戒慧,
   護戒無缺漏, 故曰真丈夫。
   逮戒照忍辱, 持功勳無量,
   彼寂然心定, 今日當入城。
   於百千億劫, 行精進解脫,
   哀傷衆生故, 心未曾懈倦。
   一心不可極, 已度於彼岸,
   音聲越梵天, 今日欲入城。
   其聖明道慧, 無限不可量,
   不可得邊涯, 假喻如虛空。
   人中寶如是, 智德不可盡,
   緣從達衆行, 嚴淨至尊惠。
   因坐佛樹下, 降魔及官屬,
   逮無退道明, 永安無憂戚。
   道聖轉法*, 所度不可極,
   今日釋師子, 欲入王舍城。
   若有發道意, 我當得成佛,
   處世逮究竟, 諸相三十二。
   常興意無量, 至誠發道心,
   辄歸於最勝, 供養人中聖。
   欲斷淫怒癡, 消衆塵勞穢,
   志降伏一切, 無益瑕疵難,
   便宜速行詣, 釋師子聖尊,
   奉貢衆好養, 恪心不可限。
   若欲生天上, 天帝釋梵王,
   百千億諸天, 所知見宗仰,
   常遭值安樂, 在天不失時,
   當詣釋師子, 所宣辭至真。
   其欲慕聖帝, 王於四方城,
   自然致七寶, 令我逮尊貴,
   千子諸德具, 殊傑甚勇猛,
   常勤奉事歸, 至真大尊人。
   若好尊者位, 長者積財寶,
   其生業廣大, 常遊得自在,
   眷屬悉豪貴, 端正顔殊好,
   當詣釋師子, 名好物供尊。
   其有已解脫, 方應求度者,
   鹹當谛聽受, 大聖說寂寞,
   以聞甘露句, 寂然無憂患,
   人中之尊導, 音聲甚難值。”

  於時,王舍城中無央數衆,聞此歎頌勸訓之音莫不欣悅,皆發道心,各赍衆華諸雜妙香,幢幡寶蓋伎樂百千,出城迎佛,稽首足下,退從佛後。世尊入城足蹈門阃,地則尋時六反震動,箜篌樂器不鼓自鳴,婦女珠環相[打-丁+長]作聲,天雨華香其下紛紛,盲視聾聽啞言跛行,病愈狂正拘躄得伸,諸被毒螫毒螫不行,裸者得衣,貧者得財,飛鳥走獸相和悲鳴。當爾之時,衆生慈心無淫怒癡,滅除貢高猜恚恨疑,和悅相向如父如母,如兄如弟如身如子,各各欣喜而歎頌曰:

  “人中之上,如月盛滿, 爲正導師,丈夫師子。
   世尊入城,利益衆生, 普安一切,盲聾視聽。
   饑飽寒溫,亂者得定, 貧者得富,狂邪得正。
   諸天在上,散雨華香, 作衆伎樂,以爲供養。
   衆生慈心,無三毒名, 下心悅意,除憍慢情。
   如父如母,如弟如兄, 如身如子,心同意並。
   世尊法澤,等潤十方, 天人群類,解無希望。
   功勳如是,所現難量, 十方威德,班宣三藏。”

  於時城中,有貴姓子名棄惡,遙睹世尊行步正齊,容儀端正威神光曜,諸根寂定恬淡玄默,和雅其性如水澄渟,中表清淨猶猛師子獸中之王,如日初出照於朝陽,譬月盛滿衆星中明,佛在大衆巍巍堂堂,相好昉著汪汪洋洋,心懷欣悅敬進迎佛,稽首足下右繞三匝,叉手自歸長跪白佛:“願聞菩薩爲行幾法,疾逮正真爲最正覺,從心辄成嚴淨佛國?唯垂愍哀分別具說。”
  佛言:“善哉!棄惡菩薩,乃問如來嚴淨之德,是諸菩薩衆行殊特。谛聽!谛受!善思儀則。”棄惡菩薩一切衆會,莫不喜踴一心恭肅,皆前禮佛受教而聽。
  佛言:“菩薩有一法行,疾成正真爲最正覺,從心辄成嚴淨佛國。何謂爲一?心常哀愍濟度衆生,興發至真仁和道心。何謂至真仁和道心?曰以發道心不行諸法。何所不行?曰不行三垢家業諸利,志存出家不猗衆養,從心本願常崇斯法。何謂出家所崇法行?曰修正真行奉一切法。何謂正真一切之法?曰分別曉了陰種諸入。何謂陰種何所曉了?曰有爲、無爲法皆是五陰,解陰如幻所著,名爲知陰本空,是謂曉了幻法本寂,從對而有,剖判本末不見,有二不見,無念亦無望想。此乃專修奉行出家,成菩薩行不舍衆生。所以者何?能自調已暢達諸法,爾乃習辯爲諸法衆生,不得衆生亦無諸法。”
  佛言:“族姓子,是爲菩薩一法之行,疾逮正真爲最正覺,從心辄成嚴淨佛國。”棄惡菩薩,聞佛所說欣悅踴躍,即便逮得不起法忍,身升虛空去地七仞。彼時衆中睹斯變化,有二千人發無上正真道意,萬四千天人遠塵離垢諸法眼淨。
  時佛因笑,無數光色從其口出,照於十方無量世界,還繞佛三匝從頂上入。賢者阿難即從坐起,偏袒右肩長跪叉手,以偈贊佛:

  “遊於諸法度無極, 最勝至真導以力,
   皆了衆生化上智, 唯願宣現是笑義。
   十力已達往過世, 愍哀亦暢將來業,
   悉明現在十方事, 今用何故顯笑意?
   解於衆生之所行, 今如師子睹諸心,
   其智慧明無等侶, 唯宣衆人調法禦。
   諸天億垓普來集, 鹹共叉手禮至聖,
   願演第一妙光音, 無數衆會觀法器。

   其慧度無極, 世俗無疇匹,
   皆知一切人, 善惡行所趣。
   至仁今所笑, 願爲分別義,
   當決衆疑網, 普宣最尊法。
   今諸會大衆, 巨億百千載,
   以法故雲集, 諸比丘默然。
   如敬修供養, 百千伎樂音,
   奉行靖心聽, 唯願決衆疑。”

  佛告阿難:“汝乃見此棄惡菩薩住空中不?”
  對曰:“已見。”
  佛言:“阿難,是棄惡菩薩,卻後六百二十萬劫當成爲佛,號曰寂化音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爲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禦、天人師、爲佛世尊,世界名安隱,劫名離音。其國比如阿閦如來妙樂世界,功勳嚴淨等無有異。”佛歎是已,乃便詣王阿阇世宮。
  王及夫人、太子、百官,華香伎樂歡喜迎佛,稽首足下退在佛後。佛入就座,菩薩聖衆名以次第坐如常位。王睹坐定寂靜無聲,與後、太子手自斟酌百種供膳食皆飽訖,行澡水畢,兼施奇寶好衣貢佛,別取小床在佛前坐,專心叉手聽受道教,欲化中宮及來會者。
  爾時,王阿阇世長跪白佛:“唯然,世尊,嗔恨厭嫉從何所生?其愚無明從何所來?慧何所滅?”
  佛告王曰:“從其吾我生嗔恨厭嫉,住於自大則生其愚,不別正谛是曰無明,見正從谛斯則爲慧。慧除衆惡如明消冥,見正從谛亦複如是。”
  王重啓曰:“見正從谛願分別之。”
  佛言:“大王,法本空無從意生形,解意無處則無去來,了一切空是爲見正,見正不轉則曰從谛,具解如是乃曰爲了。”
  王聞佛言應心說法,欣然大悅善心生焉,即便歎曰:“善哉!世尊,至未曾有,斯則如來之善言教。假令我身中壽終者,心不疑亂必能奉之。”
  佛從座起,與諸大衆即皆俱還於靈鹫山,敕諸直使布設衆座,請諸會人皆令就坐。
  時,舍利弗承佛聖旨,即從坐起,偏袒右臂,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向城中棄惡菩薩,所問微妙嚴淨佛土,世尊即答粗舉義要,棄惡尋便受佛記拜,聞者解釋各獲果證。意不達者鹹用瞢然,唯願世尊,加哀重說具敷演之,令諸菩薩堅固其行,住於正道而不動轉,成一切智降魔官屬,攝諸異學滅諸塵勞,勸化邪業使入正道,舍小乘地轉不退輪,具悉至願利益衆生,蒙嚴淨力致無限明,未度者度未成者成。今現衆會族姓子女,虛心樂聞,唯重散說,願令法澤潤及後世,加哀慈念當爲衆會。”
  爾時,世尊心念:“是法微妙殊特,乃是菩薩大士之業,今當班宣不宜小會,甯可現瑞感十方世界。”即如所念,便放其身毛孔之光,普照十方恒沙世界。
  十方諸佛各遣菩薩,神智無量微妙明達,各從菩薩百億之衆,皆現神變來入忍界,見能仁佛供侍拜谒,稽首佛足各自陳曰:“睹佛光瑞垂恩見接,憑恃四等聽受法說。我本土佛而見難曰:‘汝曹何爲詣忍世界?忍土五逆,剛強弊惡,貪嫉淫妒罵詈咒咀,心多嗔毒轉相傷害,粗犷[怡-台+龍]悷侜張難化,勿至忍界自深勞穢!’我等皆複重自啓曰:‘力能堪任來至忍界!正使遭值衆惱諸害火燒刀割終無恨意。世尊及諸正士,乃能勞謙忍誨群生,願樂禮侍咨受深經。’我本土佛乃見遣聽,重複敕曰:‘往族姓子,從意順時,牢自持心慎勿懈疑。如我本土百千劫行,不如忍世精進一旦!’是故世尊,曆恒沙界不以爲遠,願聞世尊說嚴淨經,及諸正士論講要言。”
  於是彌勒菩薩即從坐起,偏袒右臂,長跪叉手前詣佛所,以偈歎曰:

  “無量威德聞十方, 光照上下恒沙界,
   一切衆生無能稱, 人中聖慧不可議。
   十方世界恒沙國, 菩薩大衆爲法會,
   用樂道法亦恪住, 唯人中尊宣法訓。
   世尊名稱遍十方, 禁戒三昧智慧然,
   儀好無動如師子, 猶若日光曜虛空。
   諸天龍王及鬼神, 其比丘衆比丘尼,
   清信士女叉手住, 愍哀安住唯宣法。
   以知過去及當來, 分別曉了今現在,
   爲衆生本所應度, 以律開化決狐疑。
   雲何菩薩造立行, 國土嚴淨光所照?
   何因具足衆大願? 唯人中上宣此意。
   何緣此等無貪嫉? 何謂禁戒無所犯?
   以何爲衆修勤行? 因群黎故行愍哀。
   何從奉行無數劫, 用精進故勢力上,
   智慧不倦脫無爲, 濟度衆生勤苦患,
   其意清定恒一心, 行淨脫門住禅思,
   修無所著如蓮華? 雲何立行消殄欲?
   從何奉行深妙業? 何因志行度世法?
   何緣伏魔及兵衆, 以降化之即成佛?”

  於時,世尊告彌勒曰:“布法高座,如來今當並爲十方諸菩薩衆,敷演往古性和佛國功勳嚴淨願行法典。”
  彌勒受教,即心念言:“如來何故使我施座,不令阿難、目連等乎?”
  文殊師利即知彌勒心之所念,便答彌勒:“當知如來使仁布座,說是法時,非諸聲聞、緣覺之等所能受持,純爲菩薩宣是法耳!”
  於時,彌勒即如其像三昧正受,爲佛設座高四百萬裏,以無數寶而校成之,天缯綩綖而布其上,座之光明照此三千大千世界。佛起升座,三千世界六反震動。
  於時,如來告舍利弗:“菩薩有四事法具足所願。何謂爲四?一曰、志性仁和;二曰、愍哀衆生;三曰、精進不懈;四曰、一心常安,習善親友。是爲四法具足所願。”
  佛告舍利弗:“菩薩複有一法不失所願。何謂爲一?於是開士,當學追慕阿閦如來宿命本行菩薩道時,志願出家樂沙門行,世世所生不違本誓,乃能進至得如來號無所從生。是則菩薩第一之利用,舍家故得致十德:一者、無有貪欲放逸之態,二者、常好閑居不習愦鬧,三者、常奉佛行舍遠小節,四者、棄捐癡冥無益之法,五者、不慕妻子家居恩愛,六者、釋置惡趣非法之患,七者、攝取安樂天上善處,八者、未曾違失宿命本德,九者、諸天愛敬常戀侍衛,十者、諸龍神王常擁護之。是爲十德。若有菩薩不舍大乘慕度衆生,常當追樂出家之業,是爲一法不失所願,隨志所好致何佛土,如意辄成嚴淨佛國,是則菩薩第一善利。”
  佛告舍利弗:“菩薩複有二事法不舍所願。何謂爲二?一曰、不樂小乘,不學其行,不與從事願開度之,不說其法用教化人;二曰、常以無上正真之道,勸進衆生令成佛法。是爲二法,勤心正真等誨不倦,則便逮受十功德福處。何謂爲十?一者、攝取佛土無小乘學;二者、純諸菩薩聖衆來會;三者、諸佛世尊常念護之;四者、十方諸佛所見歎譽,稱其功德面爲說法;五者、發微妙心常修正真;六者、不願天帝釋、梵王,心常精勤志存正道;七者、若生人間作轉輪王,主四天下以道教導;八者、所生之處不違道業,常見諸佛無上正真;九者、諸天人民所見愛敬;十者、受不可計無量功德。是爲十處。所以者何?說能化度一佛國衆生之類,皆令致得無著果證,不如菩薩彈指之頃,勸化一人發無上正真,何況十處功德妙深,隨意所欲在取何國,如願辄成嚴淨之德!是爲二法不違本願。”
  佛告舍利弗:“菩薩複有三法不失所願,能具功德嚴淨佛土。何謂爲三?一曰、尊樂閑居心習靖寂,二曰、常以殷勤謹護禁戒未曾阙漏,三曰、常惠法施無衣食望。是爲三法,堅護禁戒行菩薩禁,因此辄逮十無畏:一者、能護戒行入於城邑,若至聚落心無所難;二者、若在衆會說法勇猛;三者、入衆中飯食不恐;四者、在家講頌心無所懼;五者、若入精舍亦無所畏;六者、居在聖衆不懷怯弱;七者、言談說事不以恐懼;八者、往奉師父及諸和尚,恭恪不慢無畏所犯;九者、若有所說,常抱慈心心不畏惡;十者、若受衣食、床臥、醫藥亦無所難。是爲十。又加十事乃具嚴淨。何謂爲十?一者、不畏惡業,二者、不貪親族,三者、不求名稱,四者、不慕家種,五者、不姤種姓,六者、常知止足,七者、衣食床臥、病瘦醫藥而知節限,八者、雖在家居歎說道法,九者、諸天往造稽首禮侍,十者、未曾思念非宜之想,心常念佛,欣然專精無衣食意,是乃具足嚴淨佛土。又複十事受德名稱。何謂爲十?一曰、棄舍衆會不慕因緣,二曰、常習宴處不思城邑,三曰、心存禅思無有邪念,四曰、不志多事愦鬧之中,五曰、心常念佛無他之思,六曰、不舍身安而爲危害,七曰、淨修梵行未曾中礙,八曰、以少事故得三昧定,九曰、聞所說義要妙章句識念不失,十曰、如所聽經解義歸趣能爲人說。是爲十法。”
  佛告舍利弗:“複有四法不失所願。何謂爲四?一曰、菩薩所作言行相應,二曰、棄捐自大,三曰、舍於貪嫉,四曰、見他人安代之悅豫。是爲四。又有四事至誠谛教。何謂爲四?一曰、所生之處口常清淨氣優缽香,二曰、言辭辯慧無所阙漏,三曰、諸天世人皆保信之,四曰、不失好聲必獲佛音。是爲四。複有四法所修訓誨。何謂爲四?一曰、不生三趣無憎惡者,二曰、所學不慕九十六種所見迷惑,三曰、怨家惡友不得其便,四曰、天上世間鹹共歸禮。是爲四。複有四法流布訓誨。何謂爲四?一曰、不舍布施之心,谷米踴貴因時惠施;二曰、不慕世榮所有財業;三曰、往奉自歸禁戒之士;四曰、若有布施不懷貪嫉。是爲四。複有四法,可悅他人心知止足。何謂爲四?一曰、是衆生等是爲我所吾當安之;二曰、斯等貪財依怙身力以爲無雙,菩薩加哀施以所安,當計財業非是我侶,常畏五分侵奪無期;三曰、若多財寶,妻子熾盛眷屬豐饒,不以信樂不戀國土,何況他人望於衆生!四曰、志未曾求非業錢財行在諸俗。是爲四法,菩薩行是不失所願嚴淨佛土。”
  佛告舍利弗:“複有五法不失所願。何謂爲五?一曰、常樂經法勤求道義;二曰、知無數世所生往反;三曰、以聞經法,如諸佛行成就功勳;四曰、所從聽經每事問義,造立何行具足疾成;五曰、若聞經法尋能奉行。是爲五法,不失所願嚴淨佛土。”
  佛告舍利弗:“複有六法不失所願。何謂爲六?一曰、好喜布施心無悭嫉,以身施與不惜壽命,不愛妻子異女眷屬,心無希冀不懷妄想;二曰、菩薩在家若出行學,甯失身命不犯禁戒,謹慎守護常住梵行,興發衆生以戒勸助;三曰、知身假借諸法如幻,堅住忍力逆對不起,設遭毒害刀杖、加刑惡罵、咒咀愁惱之患,未曾起意而有恨心;四曰、奉行精進心無所著,深念非常如救頭燃,行止臥覺未曾懈廢,設火燒身心不退卻;五曰、專心守靜寂無他念,入無生寂伏想不起,心如灰滅形如枯朽;六曰、見正從谛滅除邪僞,曉了三界如響如幻,法無常名如水月形,愍哀一切勸誨衆生。是爲六法如願辄成,具足功德嚴淨佛國。”
  佛告舍利弗:“複有七法不失所願。何謂爲七?一曰、一切所有而以布施,所可施者亦無所獲;二曰、奉戒不虧不想所禁;三曰、勸於衆生不起法忍;四曰、以精進行不得身心;五曰、成就禅定一心攝念;六曰、具足智慧不懷希望;七曰、常志念佛舍衆希望。是爲七法,所行具足嚴淨佛土。”
  佛告舍利弗:“複有八法不失所願。何謂爲八?一曰、所宣不說無益之言,二曰、以布施事用爲莊嚴,三曰、其心柔和而無粗犷,四曰、恭敬法師不懷輕慢,五曰、常行謙恪下意順衆,六曰、性行清白而無沾汙,七曰、若不持戒知報應事,八曰、不自傷行不毀他人。是爲八法嚴淨佛土。”
  佛告舍利弗:“複有九法不失所願。何謂爲九?一曰、常護身行令不虧失,二曰、口言謹慎而無缺漏,三曰、將護其意使無邪想,四曰、棄去貪欲心無所著,五曰、刈除嗔恚心不起恨,六曰、滅愚冥業不爲闇昧,七曰、常行至誠而無欺惑,八曰、行慈堅固心不移易,九曰、依善知友未曾舍遠。是爲九法嚴淨佛土。”
  佛告舍利弗:“複有十法不失所願。何謂爲十?一曰、聞地獄苦心懷恐懼,奉修哀心;二曰、聞畜生苦亦複怖懅,興隨道哀;三曰、聞餓鬼苦亦複畏難,發起大慈;四曰、聞天上安亦複不喜,常興大哀;五曰、聞於人間谷米踴貴、弊惡加害而興慈仁;六曰、心自念言加勤精進悉忍衆苦,乃使佛土嚴淨無量;七曰、令無三苦衆惱之患;八曰、使其佛土豐饒平賤;九曰、人民安和壽命無限;十曰、皆自然生無所名屬,至成無上正真之道。是爲十法所願不失嚴淨佛土。”
  佛告舍利弗:“菩薩執華詣如來時,若詣塔寺,當作是念:‘願使衆生心意軟淨,顔貌和悅,如華軟妙形色香潔,見莫不歡愛之欣悅。願成佛時令我國中,香樹妙華周匝普遍,衣被、飲食、雜彩幡蓋、金銀珍寶皆自然生;其土人民禁戒清淨,心意柔軟和雅其性,逮深法忍神通無上。’又舍利弗,菩薩所爲先人後己,念安一切如父如母,見人得安欣然代喜:‘願成佛時生我國者,皆令安和無嫉妒疑,恬然入定心無念思。’又舍利弗,菩薩護口未曾犯失,不可之言不加人物,語常如法非義不出:‘願成佛時生我國者,言辭柔和無有不可,語聲八種出口和雅。’又舍利弗,菩薩戒淨身口意善,複勸他人使行己善,令轉相教普及一切:‘願成佛時生我國者,令身口意完淨無漏,神通具足在所至湊。’又舍利弗,菩薩所遊興隆道化,常以正真開度男女,未曾講論小乘之語:‘願成佛時生我國者,不聞聲聞、緣覺之行,轉不退輪逮最正覺,令純淑行流布無極。’又舍利弗,若有菩薩不嫉彼供,不斷他養,見人得供代之悅預:‘願成佛時生我國者,無貪嫉名皆獲法利。’又舍利弗,若有菩薩不自稱善,不說人短,不講衆僧比丘尼阙,聞見人論有如己犯:‘願成佛時生我國者,皆令清淨不聞罪名。’又舍利弗,若有菩薩慕求經道如渴欲飲,志存正真不好異法:‘願成佛時生我國者,皆樂經道慕求正法。’又舍利弗,若有菩薩常作音樂歌頌佛德,供養如來若塔形像,以是德本勸助學者:‘願成佛時,百千伎樂不鼓自鳴,演八法音聞皆欣悅,開發道心悉獲正真。’又舍利弗,若有菩薩見衆生心放逸馳騁,開視正要使不愦鬧:‘願成佛時生我國者,使無亂志,攝念入定以禅爲食,衆想寂滅皆至正覺。’”
  佛語舍利弗:“假使如來以劫之壽咨嗟佛土,成就功勳不可究盡,而譬喻之,今粗爲汝略舉之耳!若有聞是菩薩行德,思齊慕及逮志不疑,亦當成其嚴淨佛土。”
  佛告舍利弗:“菩薩複有三法,疾逮正覺,不失所願如意即得。何謂爲三?一曰、所願特尊與衆不共,二曰、所行安谛而不放逸,三曰、如所聞法奉行不惓。是爲三。”
  舍利弗言:“善哉!至未曾有,如來善訓道品備悉,所願成就嚴淨佛土。”
  佛告舍利弗:“如是,如是,如爾所雲,如來作佛積行所致,不以飾辭巧言成道。放逸行者自誤入冥,墮四顛倒,沒生死河求出難得。若有菩薩聞是經者,願樂奉行立不放逸,必當成就如上所教。”
  於是會中,八萬四千菩薩即從坐起,叉手自歸,同發聲言:“我等世尊,願皆奉行如佛訓教,具足所願從行得道,除去飾辭放逸之巧,備悉弘誓戒德之要。願使一切悉行敏誨,以行自嚴去衆穢操。”
  時佛欣笑,口中五色光出照於十方,還繞身三匝從頂上入。賢者舍利弗,前白佛言:“何因緣笑?今佛既笑,必當有意。”
  佛告舍利弗:“汝甯見此諸族姓子師子吼不?”白言:“已見,世尊。”
  佛言:“是族姓子於後來世,竟百千劫皆當成佛,號曰淨願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爲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禦、天人師、爲佛世尊,國土嚴淨猶如西方安養之國,功勳嚴淨等無有異,其壽命等亦無差別。”又問雲:“何其壽命等亦無差別?”佛言:“各壽十劫。”
  爾時,師子步雷音菩薩即從坐起,偏袒右肩,長跪白佛言:“文殊師利童真,諸佛所歎咨嗟功德,今當久如成最正覺?”
  佛言:“汝自以是問文殊師利?”
  尋如佛教,前問文殊師利:“仁尊,久如當成無上正真之道逮最正覺?”
  文殊師利答曰:“當作是問,仁爲志學無上正真道乎?所以者何?假使吾身學佛道者,當作斯問。吾不求道,當何因成最正覺?”
  又問:“仁不以衆生求最正覺乎?”
  答曰:“不也。所以者何?衆生不可得故。假使吾得衆生處所,當爲衆生志求佛道。所以然者?無有吾我、人、壽命故,由是之故,身無志求亦無退轉。”
  又問:“仁不求佛慕佛法乎?”
  答曰:“不也。所以者何?一切諸法皆悉佛法。若使衆法無有衆漏無受因緣無想,是志佛道,解了若此逮一切法。又如仁問逮立佛法,隨仁意答,誰求志者?色志佛道乎?色志本淨志佛道乎?其色本無志佛道乎?色自然、色悉空、色恍忽、色本淨、色寂然,以此色法志求佛道成正覺乎?”
  答曰:“不也。色不志道本淨自然以空寂然,諸色法不志求道不成正覺法亦如是。”
  文殊師利又問曰:“痛想行識及與識法,志求佛道乎?”
  答曰:“不也。”
  文殊師利曰:“五陰識法不成正覺。於意雲何?其外五陰我、人、壽命,可言有處乎?”
  答曰:“不也。”
  文殊師利曰:“如是我當分別,以何等法志求佛道成最正覺?”
  又問文殊師利:“其阿夷怙新學菩薩,聞是教訓將無恐怖乎?所以者何?仁之名號一切導首,爲衆重任而今造證,爲諸菩薩頒宣諸法,不志求道不成正覺。”
  文殊師利答曰:“法界不恐,本際不懼,聞佛說法無所畏難。其恐懼者則懷憂戚,無憂戚者則離塵埃,彼則解脫,其以解脫則無所著,以無所著則無複轉,以無複轉則不複脫。其不脫者彼無從來,以無從來亦不從去,其無從去則無所願,其無所願則無志求,其無志求則無退轉,以無退轉,若不退轉便不退轉,空無不轉無想不願。斯本際者佛法不轉,佛法無作無有邊際,佛法無著則無所倚,佛法無行亦無精進,亦無所行無有教令,其諸佛法假有號耳!又計空法無所從生,無所從來,無所從去。又計佛法不離塵勞貪怒癡垢,佛法無染塵勞之行,無有吾我寂無所念,所行無念無盡不起,平等無邪,則諸佛法亦無非法。所以者何?無處所故,無可行者,是曰佛法。若有新學菩薩聞是說者,若恐怖者疾成正覺,若不恐怖不成正覺。”
  又問文殊:“爲誰說是?”
  文殊曰:“其恐怖者乃有妄想,以有妄想,心自念言:‘我身當得成最正覺。’緣是之故便起道意志存正覺。於意雲何?從來未曾有覺成空不?”
  答曰:“無也。”
  文殊又曰:“世尊不雲一切諸法等如虛空?”
  答曰:“有是。”
  文殊又曰:“道猶虛空等亦本無,虛空如道,道如虛空,空之與道則無有二不可分別。其解斯等,則無所知亦不無慧。”
  文殊師利說是語時,四千比丘漏盡意解,十二垓衆得法眼淨,九萬六千人從古以來未發道心皆發無上正真道意,四萬二千人逮得無所從生法忍。





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卷下


  於時,師子步雷音菩薩,複問文殊師利:“發意久如應發道心?”
  文殊答曰:“止!族姓子,勿懷妄想,一切諸法皆無所生。假使有說‘我發道心’、‘吾當行道’墮大邪見。所以者何?今觀察心,都永不見心發道意,亦複不觀彼發道心者也。吾亦不見道心所存,吾由是故不發道心。”
  又問:“仁者,以無所見,今何以故宣此章句?”
  文殊答曰:“無所見者乃爲等教,無所見趣,名是章句平等言辭。”
  又問:“何故言曰趣平等乎?”
  文殊答曰:“如族姓子所言等者,無若幹故。其平等者彼無行法,於其平等無有譬喻,不見諸法是乃平等。若宣斯訓則宣一業,若寂然業無有塵勞,不爲嗔恨而說經法,不有斷滅、不計有常,不起不滅,不有吾我亦無所受,不舉不下不高不卑;雖有所說,無有妄想亦無思求。若族姓子,有曉此法而奉行者,乃曰平等。又有菩薩廣入於法,不見若幹,亦複非一乃曰平等。其平等者則無偏黨,其無偏黨是甚清淨。”
  於時,師子步雷音菩薩,前白佛言:“唯然,世尊,文殊師利所說巍巍乃如是乎!發道心以來爲幾何耶?衆會思渴願樂欲聞。”
  佛言:“族姓子,文殊師利在深妙忍,所入深忍不逮得道,亦不得佛複不得心,以無所得故不說之,久如發心爲發道意,唯佛今當爲汝解說本初發心。乃往過去七千阿僧祇江河沙劫,乃爾世時有佛,號雷音響如來至真等正覺,乃在東方,去此七十二垓佛土世界名曰快成,其佛土在彼頒宣道教,弟子聲聞八十四億百千垓衆,諸菩薩等複倍是數。時有轉輪聖王,名曰安拔號爲法王,治以文法王四天下,王有七寶。聖王爾時往詣雷音響如來所,供養盡意八萬四千歲隨其所安。王心念言:‘我已積功德行難量,不用斯心,甯以德本並修勸助。’複更思惟:‘以德勸助當求何勸?天帝、梵王號、轉輪聖王、聲聞、緣覺耶?’適發是意,上虛空中演大音聲:‘大王,如是莫興賤意,當發無上正真道心!’王聞是言即時大悅,王弘慈心不轉道意。所以者何?用其天人開示意之故,知我心念。時,安拔王與大衆俱九十六億垓人,往詣雷音響如來稽首足下,右繞七匝退住一面,以偈歎曰:

  “欲問殊勝法, 以奇雅答我,
   雲何人在世, 而致最超異?
   以普俱供養, 自歸於世護,
   用無所著心, 永無所勸助。
   世尊察知之, 吾獨寂發心:
  ‘以興廣供養, 雲何勸助之?
   志天帝梵王, 爲四方之王,
   若求於聲聞, 當慕緣覺乘?’
   我適發是念, 空中宣洪音:
  ‘仁者慎莫得, 勸助下劣心。
   當爲一切故, 興發微妙心,
   開顯大道意, 饒益於世間!’
   今欲問於佛, 在諸法自由,
   雲何起發心, 不失於道意?
   唯說斯義趣, 何因逮是處?
   如我所像人, 而發菩提心,
   天中尊願說, 宣上妙章句。”

  “大王且聽之, 當宣以漸訓!
   愍哀於衆生, 樂住於法本,
   如所誓志願, 轉得成所趣。
   吾亦往宿世, 因發起道心,
   愍哀於衆生, 而興斯誓願。
   如本所志願, 亦若心所念,
   逮無動佛道, 在世寂上聖。
   大王當強志, 造立極上心,
   若修諸正行, 仁亦當成佛。”

   以聞是言教, 王意便欣然,
   在一切普世, 頒宣師子吼:
  “假使於本際, 不知生死元,
   爲一一人行, 如若幹衆生。
   今發於道心, 在一切世間,
   普請於衆生, 令不墮貧匮。
   從今日以往, 假使生欲心,
   辄當欺諸佛, 現在十方聖。
   若生嗔恨厭, 嫉妒及貪苦,
   未曾犯不可, 至成人中尊。
   常當修梵行, 棄欲舍穢惡,
   當學於諸佛, 戒禁調和性。
   不以斯四色, 疾成佛正覺,
   用心切之故, 當行於本際。
   常嚴淨佛土, 無限不可議,
   當宣傳名稱, 通徹於十方。
   唯聖見授慧, 成佛人中上,
   令其心清淨, 永無衆猶豫。
   常修治身行, 口言亦如是,
   亦當淨心念, 不犯衆瑕疵。
   假使我成佛, 在世人中尊,
   以是正真言, 地當六反動。
   設我言至誠, 真正不虛詐,
   由是見證明, 虛空宣伎樂。
   若實不谀谄, 無貪嫉不厭,
   以是誠信故, 雨清淨意花。”

   適宣斯言已, 至誠言無異,
   十方億萬國, 則六反震動;
   於上虛空中, 有巨億音樂;
   天雨雜意華, 積地四丈九。
   其王以學是, 二十億衆人,
   口宣柔和音, 必成佛上道。
   二十億衆等, 一切建佛道,
   見王發大道, 亦效學洪業。

  佛語師子步雷音菩薩:“欲知爾時安拔王乎?”
  答曰:“不及也。”
  佛言:“則今文殊師利身是也。發道心已來,如七千阿僧祇江河沙劫佛土滿中塵;逮無所從生法忍已,過六十四江河沙劫。於彼世等則具十住,成就十力,普備一切諸佛道地辨諸佛法,從初以來未曾一反生心而有發意也,皆以逮致無上正真之道爲最正覺,我亦不念言當雲何成最正覺。其二十億人,在往古雷音響如來所發道心者,悉已逮致無上正真之道,成最正覺已轉法*,爲諸衆生興立佛事,滅度去已;悉是文殊師利之所勸發,皆悉供養勤修衆行,六度無極,普以執持傳宣正法,於今現在適有一佛說法未滅度耳!下方界分,去是四十四江河沙等佛土,有世界名地底,其佛號持地如來至真等正覺,今現在說法,與無央數諸聲聞俱,其壽無限。”佛說是往古喻時,七千人皆發無上正真道意。
  於是師子步雷音菩薩,問文殊師利:“仁者在往古佛,具一切法如來十力,已備十地,用何等故不成正覺?”
  文殊師利答曰:“不以往古過去諸佛一切諸法成最正覺。所以然者?此言得道則爲不得,亦無所逮。”
  又問:“雲何具足佛法?”
  答曰:“具本無故。”
  又問:“雲何具足本無?”
  答曰:“備悉虛空乃具本無,曉了虛空及諸佛法本無之義,等無有二不可分別。”
  又問:“雲何以具一切諸法?”
  答曰:“具足五陰,乃能具三界一切,普備十方諸佛之法。”
  又問:“雲何具足諸色?”
  答曰:“仁等見色,色有常乎?若無常耶?”
  答曰:“不也。”
  曰:“諸法有常、若無常乎?又彼五陰有增、有減耶?”
  答曰:“不也。”
  文殊師利曰:“是故族姓子,若於諸法不增不減,故曰具足。”
  曰:“何以具足?”
  答曰:“備諸法慧不所解,亦如如慧不轉,爾乃不知諸妄想處,以無妄想不造具損,其不具損乃曰平等。是故族姓子,等見諸色爾乃等見一切諸法,痛想行識亦複如是等無有異。”
  於是師子步雷音菩薩,問文殊師利:“又察仁者逮得法忍以來,久遠懸絕迥邈巍巍,如是不一發心‘吾當得道’,仁者雲何勸化衆生使發道心?”
  答曰:“吾不勸衆生令發道心?”
  又問:“何故?”
  答曰:“衆生不實,衆生寂寞所在顛倒,故勸化之令發道心。假使衆生不處顛倒,則無有道,何所發乎?吾以是故,不勸衆生使發道心,亦不化之令悉求道。所以然者?無所想者乃曰平等,其平等義無所志求亦不退轉,是故名曰無所歸趣、無所從來。當觀生死,所謂平等斯章句空,空無志求。又族姓子,向者所問逮得法忍以來,久遠懸絕迥邈巍巍,如是不一發心‘吾當得佛’?卿甯見心,以何等心得成佛道?”
  答曰:“不也。所以者何?心者無形,不可睹見。”
  “道亦複然,亦無形色複不可見。所以道者?假有號耳!所曰言心及與佛道是悉假托。是故,族姓子,吾宣斯辭,不一發心‘吾當得佛’。其無發心無所生亦無所毀,以無所生無所毀者,乃名曰逮。”
  又問:“何所是時曰約時,乃曰爲時耶?”
  答曰:“族姓子,所雲時者暢平等覺,所可覺者不增不損,永不起想亦無所滅,爾乃名曰隨其等時,其不妄想本無本,是則名曰隨等時也。若逮正見,等於平等達於諸法,都無所獲則不造計,若幹種品一無所念,爾乃名曰隨等時也。若身證明一切諸法,諸所相者皆爲法相,曉了如是故有心著;若無有相則無所倚,爾乃名曰等隨時矣!”
  又問:“何謂爲逮?”
  文殊師利答曰:“無所行也,謂名所迹故曰爲逮。而於三界悉無所行,假有斯辭其得塵勞則不能逮。所以然者?意無所存斯法無言,以是之故不可逮得。又族姓子,無所得者乃曰爲逮,其無所言則不逮法便無所住,若不得法乃曰爲逮。”
  於時,師子步雷音菩薩前白佛言:“善哉!善哉!世尊,唯如來說,文殊師利成佛道時國土何類?”
  佛告之曰:“汝以是語問於文殊師利?”
  即受佛教問文殊師利曰:“仁成佛時國土何類?”
  文殊師利答曰:“族姓子,若仁好樂佛道者,當問成佛國土何類?”
  又問文殊師利:“仁者,不樂佛國土乎?”
  答曰:“不也。”
  又問:“何故?”
  答曰:“其有所樂則爲樂欲,其樂欲者則有恩愛,其恩愛者則有所受,若有所受則有苦患,其苦患者則無有護,是故吾身不成正覺。所以者何?無所得故,若不得道是故無樂。又如向者仁之所言,國土何類說其本末?吾不堪任自虧其身。所以者何?若有菩薩用歎己故,便自虧滅佛及國土功勳嚴淨面見如來無極法藏。”
  時佛告曰:“文殊師利,宜用時說成己佛土功勳嚴淨,以何志願如來聽之。或有從仁聞說所願,諸余菩薩緣是發意具足斯業。”
  文殊師利答曰:“唯然!不敢違教。”即從坐起,偏袒右臂,右膝著地,叉手白佛:“唯承聖旨今當宣之!若族姓子及族姓女,求佛道者且共聽之,聞已具得行是所願。”應時十方各如江河沙諸佛國土六反震動。
  時,文殊師利複白佛言:“唯然,世尊,我之本願如佛所言,從如七千阿僧祇江河沙劫行菩薩業,不成道場不致正覺,道眼徹視光睹十方悉見諸佛,普勸化一切衆生悉成佛道,吾心堅住鹹開化之,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而勸助之,皆是吾身之所勸化。唯然,大聖,今觀十方以無挂礙清淨明眼所見,諸佛皆以勸助建立無上正真之道,斯等皆辦,乃吾成無上正真之道,爲最正覺也。雖有是言故爾續立不成正覺,假使所願若具足者乃成佛耳!”
  時,彼衆會諸菩薩等各心念言:“文殊師利前後所見諸佛世尊爲幾何?”
  於時,佛即知諸菩薩衆心之所念,告師子步雷音菩薩曰:“猶如,族姓子,有一丈夫出現於世,取是三千大千佛土滿其中塵取破碎之,一一諸塵各各碎之,各如一佛國滿中諸塵。族姓子,所趣雲何?豈甯有人知是塵數多少者不?”
  答曰:“無能知者,天中之天。”
  佛言:“假使族姓子,悉能曉了知是塵數佛國多少,不足言也。文殊師利明眼所睹,十方佛土所見,過是塵數之國,百倍、千倍、萬倍、億倍、巨億萬倍、兆載劫數不可限,無量無邊,所願如是不成正覺。正使佛國如江河沙,周匝十方滿中佛樹,一一樹下有坐菩薩,須臾一時皆成無上正覺之道,逮最正覺,臨滅度時,不須佛樹道場起焉普爲一切。複過十方不可計量諸佛國土,化於衆生說法使度,所願巍巍致此佛國乃成佛道,使其國中無有聲聞、緣覺之名,純諸菩薩滅除疲厭嗔恨之難,淨修梵行周遍佛土,悉複不聞女人之名,使諸菩薩皆得化生,身被法服跏趺而坐,佛國嚴淨純諸菩薩,熾盛巍巍除小乘法。”
  於是師子步雷音菩薩前白佛言:“成佛之時所號雲何?”
  佛言:“名曰普現如來至真等正覺。所以號曰普現者何?其佛功德普現十方無限國土,其有得見普現如來,若睹光明皆當得莂逮成無上正真之道。於今若佛滅度之後,得聞將來普現佛名,亦當得決,然後成無上正真之道,除入滅志得道迹者。”
  文殊師利複白佛言:“唯然,世尊,我所誓願得成佛時生我國者,令無饑渴飲食之想,衆味馔具自然滿缽在於右掌,適在掌中心則發念:‘不先供養十方諸佛、聲聞、緣覺及諸貧匮、危厄乞丐、下劣衆生,先自食者則爲不宜!先飽一切然後乃食。’尋如所念神通備足,在所至湊無有挂礙,行疾如風,所念即到十方供養諸佛、下遍衆生,寶衣法服俱亦複然。先供養諸佛,次及所尊、窮賤下劣皆先使安,無有八難衆苦惱患,語則可意不聞惡言,學無禁戒是非之音。無尊無卑,無富無貧,其生我國皆同一倫。”
  於時,師子步雷音菩薩前白佛言:“爾時彼土無名號字?”
  佛言:“如本誓願所志具足,世界名曰離塵垢心。”
  複白佛言:“在於何方?”
  佛言:“在於南方,去是忍界極在其邊,衆妙寶摩尼明珠合成佛土,十方一切未曾見聞,奇珍衆寶流布遍現,未曾朽敗而有減損。菩薩所作欲令其地化成衆寶,如念即成在作何寶。衆妙香華所欲備有,亦無日月明、冥晝夜。若菩薩身光所照隨意,唯華開合別晝異夜,無有寒暑老病死事,唯行菩薩便成正覺。若生他方亦無異業,天上世間悉行菩薩,臨命終沒皆成正覺,無有終沒,無中滅度。虛空之中不見伎樂悲和之音,自然而作其音,不宣愛欲之辭,恒出佛法六度無極菩薩箧藏經法之音,隨意所好聞經法音,如念即解皆發正覺。見佛疑滅,聞經解達。於時會中有無央數諸菩薩衆,同時舉聲謦揚大音,佛聞是號適得其宜,名曰普現無違道教。若有衆生聞普現名,乃獲快利無極之慶,況生其國得見普現,值遇神化法則其行!若有聞是所說決者,則爲見佛,聞經入心藏之不忘。但逮得聞文殊師利成佛名德,巍巍乃爾,何況目見!”
  時,佛告是諸菩薩曰:“若有得聞百千億佛名號功稱,利益衆生開化度人,不如文殊師利一一劫中化導衆生永安無患,何況得遇普現如來,其慶無喻誠如所雲!”
  於是衆會,聞佛贊是諸菩薩言,應時座中諸天神王,及世間人各萬億垓,俱時稽首禮文殊師利,同發聲言:“今自歸命普現如來!”自歸適訖,便有八萬四千垓衆皆發無上正真道意,余無量人積衆德本立不退轉。
  時,文殊師利複白佛言:“今我願是諸不可計無量佛土,功勳嚴淨目之所睹,由從所願瑞應處所,皆使合並成一佛土。不計聲聞、緣覺,嚴淨五濁惡世發意之頃。正使我身江河沙劫稱歎諸國功勳嚴淨,無有限量不得其底;我所誓願複過越彼,無能究竟證明我者,獨佛縷練明知我耳!”
  佛言:“善哉!誠如仁言。如來通慧三達無礙,真爾真爾等無有異。”
  爾時,會中諸菩薩衆又心念言:“如佛咨嗟文殊師利成佛國時功勳嚴淨,何如西方安養世界無量壽佛嚴淨等不?”
  時佛即知諸菩薩心,便告師子步雷音菩薩:“欲知西方安養世界無量壽佛功勳嚴淨,比於文殊師利,難以喻哉!假譬言之,如取一毛破爲百分,以一分毛取海水一渧,無量壽佛如一分毛水一渧耳!文殊師利成佛汪洋如海,巍巍蕩蕩不可思議。”
  於時,師子步雷音菩薩前白佛言:“曾頗有余方如來國土嚴淨如是者不?”
  佛言:“有!東方去是百億江河沙界,名曰超立願,其佛號名普照常明德海王如來至真等正覺,與諸菩薩眷屬圍繞而說法經,興演以來江河沙劫。其佛壽命亦無有限,比普現國嚴淨正等。有四菩薩被弘誓铠得不可議。”
  又白佛言:“唯願加哀宣布未聞,具說普照常明德海王如來其土嚴淨。又四菩薩名號何等,在於何方遊何佛土,淨德普備能具斯處?”
  佛言:“第一菩薩名曰光英,遊於東方無憂首如來佛土。第二菩薩名曰慧上,在於南方慧王如來佛土。第三菩薩名曰寂根,在於西方智積如來佛土。第四菩薩名曰意願,在於北方鈎鎖如來佛土。”
  於時,世尊即如其像三昧正受,其三昧名悉現嚴淨,應時見東方普照常明德海王如來佛土,及諸菩薩功勳嚴淨,自昔以來所希見聞。譬如掌中視寶珠耳,如普現佛國土無異。衆會睹之莫不欣喜:“誠如世尊所言,無有異也。”
  世尊即便告諸菩薩:“當如文殊師利所行爲法。”
  諸菩薩衆同發聲曰:“唯然,受教,當學文殊師利本發心行,成就嚴淨不敢懈廢。”
  於時,世尊尋便欣笑光從口出,五色晃昱,普照十方掩覆日月,繞身三匝還從頂入。彌勒菩薩即從坐起,長跪叉手前問佛言:“佛不妄笑,笑必有意,是何因緣願佛說之?”
  佛言:“彌勒,向佛說法現三昧力,皆見東方普照佛國,具足備悉嚴淨功德,衆會欣悅誓願志學,今現八萬四千菩薩鹹共發心成嚴淨國,複有菩薩八萬四千十六正士發仁慈心,性弱和雅所願具足,斯等如是當逮文殊師利。其余菩薩不能若斯,雖爾緣是功德福,疾成無上正真之道爲最正覺,國土成就不及文殊師利嚴淨之德。”
  佛言:“彌勒,若有菩薩心性至真,口宣誓願不犯本心,亦當具足如文殊師利身。其心怯弱而有信樂,緣是口勇宣辭誓願,轉得超越六十萬億垓劫終始之難,六度無極則以具足。”
  時,四菩薩各從其方化作重閣衆寶校絡,各從諸天無數百千,雨衆天華鼓衆音樂,神足威變地爲動震,四面俱進來趣世尊,光照衆會見莫不欣。
  彌勒長跪而白佛言:“今地大動天華紛紛,重閣晃曜四方來臻,鼓樂弦歌天香苾芬,此何瑞應?誰之威神?”
  佛言:“彌勒,是四菩薩即來見佛,用自神力感動衆會,故現此瑞勸化於法。”
  時四菩薩即進詣佛,稽首禮足繞佛三匝,佛命使坐退而就榻。時佛宣告諸會菩薩:“此四正士多所勸發,興建誓願不可稱計。設族姓子,謙敬渴仰於此正士,因問法義疑網永止,行菩薩業滅除終始,必逮無上正真之道,超二十億劫周旋之惱,普具諸法六度無極。若有女人聞是正士名號之稱,速轉女身疾解正覺。”
  爾時,世尊斂複威神,一切衆會還自如故,彼佛國土忽然不現。
  於是文殊師利前白佛言:“唯然,世尊,一切諸法猶若如幻!幻師所作適起尋滅,諸法展轉亦複如是。其不起滅乃曰平等,平等學者必逮正覺,逮正覺已度脫一切。”
  慧上菩薩問文殊師利曰:“菩薩何行而成正覺?”
  文殊師利答曰:“無逮無失是曰正覺。”
  慧上又問:“甯可複得不可逮乎?亦複無乎?若不逮有,則無有衆不可逮衆。”
  文殊師利答曰:“亦不可逮,亦複不無。所以不逮?是諸法過悉無所生,初無所有,非方當有不懷無得。”
  文殊師利又複問慧上曰:“何所一業敷演經法?”
  於是慧上答曰:“其無所生亦無所壞,不造異住,是曰一業敷演經法。”
  光英菩薩曰:“其無來無往,是曰一業敷演經法。”
  寂根菩薩曰:“其無所得亦無所等,亦不造證,亦不寂然,亦無淡怕,無去來今,是曰一業敷演經法。”
  意願菩薩曰:“其不妄想佛法聖衆,不念菩薩,無國土想,無地獄念,不斷章句,不倚有常,是曰一業敷演經法。”
  彌勒菩薩曰:“不見五陰衰入諸種,不視不盲無妄想法,不暢入法不積不舍,是曰一業敷演經法。”
  師子步雷音菩薩曰:“其於亂法而無所亂,不造若幹是凡夫法。斯習學法此諸佛法,不懷妄想不受一法,其業寂寞,是曰一業敷演經法。”
  愛見菩薩曰:“其逮本無不想今無,斯深妙法悉無妄想,是曰一業敷演經法。”
  無礙辯菩薩曰:“諸法皆盡究竟盡者,乃曰無盡。演一切法不可盡者,是曰一業敷演經法。”
  善心念菩薩曰:“其於諸念而無所思,若有所入亦不無心,不得不失,是曰一業敷演經法。”
  覺離塵菩薩曰:“於諸塵法而無所染亦無不染,不著不憂,不忘不念,不作無不作,不取不舍,是曰一業敷演經法。”
  海底菩薩曰:“其志如海永難得底,深入法要不見妄想,如所應行而頒宣法不我無彼,是曰一業敷演經法。”
  十上月童真菩薩曰:“普等衆生若如月滿,心不見等無所等,是曰一業敷演經法。”
  消諸憂冥菩薩曰:“其能休息一切憂瘡不憂不戚,以能割除衆愦諸本。何所是本?吾我之本。其有等住於吾我行而說法者,是曰一業敷演經法。”
  鈎鎖菩薩曰:“若說於法,其不倚著欲界、色界及無色界,不著聲聞、緣覺之法,不慕佛道,是曰不業敷演經法。”
  普現菩薩曰:“等宣諸法等於空無,不念於空不得平等,所說如是,是曰一業敷演經法。”
  三品淨菩薩曰:“其講說法淨三品場。何謂三場?不得吾我,不想法會,不倚諸法,是曰三場清淨之業宣布法訓。如斯說者,是曰一業敷演經法。”
  在所吉菩薩曰:“知一切法歸於平等,若曉了斯,而爲分別不宣文字,以無所宣一切諸法,是曰一業敷演經法。”
  深行菩薩曰:“若有睹見一切諸法,亦無所見,若講如是言辭,是曰一業敷演經法。”
  如是要言,一切菩薩各言其志,說是一業經典法時,七千億菩薩逮得無所從生法忍,八十萬四千垓人皆發無上正真道意,七千比丘漏盡意解,九十六載諸天世人遠塵離垢諸法眼生。
  於是師子步雷音菩薩前白佛言:“文殊師利成普現佛時,諸菩薩能有幾所?其壽久如?何時成佛?”
  佛言:“卿自以是問於文殊師利?”
  即如佛教,問文殊師利曰:“仁當久如成最正覺?”
  文殊師利答曰:“虛空有形乃成正覺!假使幻人成佛道者,我身爾乃無著漏盡成最正覺!若呼有形,而響有影,月能晝明,日而夜照,爾乃我身成最正覺!志求道者,乃當問之成佛之期。”
  又問:“仁者爲不志求道?”
  答曰:“不也。”
  曰:“何以故?”
  答曰:“道是文殊,文殊是道。所以者何?假有號耳!文殊及道其名寂寞,了無解空空則曰道。”
  佛告師子步雷音菩薩言:“甯曾見聞無量壽佛國中菩薩、聲聞衆不?”
  答曰:“唯然,亦見亦聞。”
  佛言:“爲多少乎?”
  答曰:“不可思議,不能稱限。”
  佛言:“普現佛國菩薩之數,喻如積塵滿十方界,無量壽佛菩薩、聲聞比數多少如一塵耳!又普現佛壽命無限,取譬言之,破碎十方三千世界皆使作塵,布散此塵過千佛國乃著一塵,周匝十方而盡其塵,於族姓子甯能計知此塵數不?”
  答曰:“無能限焉!”
  佛言:“普現如來以劫之壽當一塵耳!計塵之喻尚不足言,欲知其要如虛空無邊,年壽劫數無以比焉!”
  於時,彌勒菩薩前白佛言:“假使有人學於大乘,爲是大智無極之慧,當忍勤苦無央數劫,自歸普現行菩薩法,如斯大道不當懈廢。”
  佛言:“如是,彌勒,誠如所雲。誰有聞是無極大慧,不發道意愛樂之乎?唯有懈廢小節之類,不解正真不樂之耳!”
  佛說是時,十千衆人發大道心。
  爾時,世尊告師子步雷音菩薩言:“今歎文殊師利自昔所行本心志願,度佛無量菩薩無數,道慧高德不可思議,周匝十方諸得道者不能究盡。”
  爲作譬喻時,師子步雷音菩薩前白佛言:“假使有人立弘誓願無極之行,當如文殊師利志願等不?忍勤苦行,於無數劫而無懈厭,不發勞想?”
  佛言:“族姓子,意趣雲何?虛空甯念‘我行晝夜、日月時節、年限劫數’不?”
  答曰:“不也。”
  曰:“如是,族姓子,曉了諸法亦如虛空。虛空寂定,不念晝夜日月時節、年限劫數也。所以者何?空無念思,豈有勞想?過江河沙劫亦無增損,不衰不盛,不壞不毀,不生不老,不病不死,不去不來。所以然者?虛空與有假有號耳!文殊師利名號如是,其能曉了如虛空者,悉知諸法一切無辭皆無所有,便無恐怖不以爲勞!文殊師利成佛久遠乃爾志同,文殊師利等亦如是。”
  於時,海底菩薩謂文殊師利:“所被弘誓不可比喻,若有學者當雲何進?”
  文殊師利答曰:“若有學我弘誓铠者,志存誓願若如幻化,則無所有亦無所爲。”
  佛說是經時,四大天王、天帝釋、梵天王,及余尊大神妙諸天,佥然同音,俱共歎曰:“唯然,世尊,其聞是經,爲得善利無極之慶,何況受持諷誦學者!我當受持諷誦修學,廣爲人說普令流布,將護行者使法久存。”
  於時,師子步雷音菩薩前白佛言:“唯然,世尊,若有受持諷誦斯經得何福慶?若有聞者,即便發心追慕志學文殊師利竟則複雲何乎?”
  佛言:“若有菩薩學是法者,猶如如來已無挂礙。若於將來最後末世,則以七寶積滿十方諸佛之國,則貢上佛供養一切,等心衆生曆劫不廢,又兼法施備具六德,此之功德又不足計!不如聞是嚴淨經法,發心慕學文殊師利,模式諷誦經行七步之內,德過於彼巨億萬倍,無以爲喻不可稱計。”
  時,彌勒菩薩前白佛言:“是經所名?雲何奉持?”
  佛語彌勒:“斯經典者,號曰《娛樂所願殊特》,當奉持之。又名《文殊師利佛土功勳嚴淨》,亦複名曰《其發道心志懷悅豫》,當堅持之。”
  爾時,十方諸來菩薩,皆散天華供養是法,咨嗟文殊師利無量之德,法澤普潤弘覆三界,開心受者皆逮正覺,前禮佛足繞佛三匝,忽然不現各還本國。佛說是時,化江河沙諸菩薩等立不退轉,信是菩薩具成德本。
  於是文殊師利有三昧,名光普照辭訓如幻,以斯定意而行正受。適三昧已,一切衆會皆見文殊師利,普在十方不可稱計諸佛之國,各各佛前文殊師利住立,咨嗟己國嚴淨之德。衆會見已歎未曾有:“文殊師利所願無盡,道德巍巍超絕無比,乃使其身遍顯十方,端坐在此而不轉移,威神功德堂堂不訾。”
  佛說如是,諸菩薩衆,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諸天、龍、神、阿須倫、世間人,皆大歡喜,稽首佛足,作禮而去。


此文章被評分,最近評分記錄
財富:50 (by abinistyle) | 理由: 發文獎勵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獻花 x2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雲南 | Posted:2009-04-23 20:30 |
是泰 手機 會員卡 葫蘆墩家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社區建設獎 優秀管理員勳章
頭銜:阿泰朝山如是也阿泰朝山如是也
版主
級別: 版主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版區: 紫微斗數, 易經占卜, 五術哈啦
推文 x41 鮮花 x1748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梓桐從 ..

訪客只能看到部份內容,免費 加入會員 或由臉書 Google 可以看到全部內容



一事多占亂爻象,預見不準費周章
取臨未臻隔日晴,妄測忌卜瀆卦威
獻花 x0 回到頂端 [1 樓] From:臺灣 | Posted:2009-04-23 20:33 |
俊桐 會員卡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社區建設獎 特殊貢獻獎
小有名氣
級別: 小有名氣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89 鮮花 x1619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初識《嚴淨經》的因緣是看松下幸之助的創業書籍,裏面有提到松下先生請了一個叫加藤大觀的佛 ..

訪客只能看到部份內容,免費 加入會員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獻花 x0 回到頂端 [2 樓] From:雲南 | Posted:2009-04-23 20:36 |
俊桐 會員卡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社區建設獎 特殊貢獻獎
小有名氣
級別: 小有名氣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89 鮮花 x1619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下面是引用 abinistyle 於 2009-04- ..

訪客只能看到部份內容,免費 加入會員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獻花 x1 回到頂端 [3 樓] From:雲南 | Posted:2009-04-23 20:37 |
hsujungzung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路人甲
級別: 路人甲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22 鮮花 x59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禮 ..

訪客只能看到部份內容,免費 加入會員


此文章被評分,最近評分記錄
財富:20 (by abinistyle) | 理由: 心誠則靈


獻花 x2 回到頂端 [4 樓] From:臺灣和信超媒體寬帶網 | Posted:2009-04-24 01:02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80309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