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案:
嵩嶽元珪禪師卜盧於嶽之龐塢。
一日有異人者,峨冠褲褶而至。從者極多,輕步舒徐,稱謁大師,
乃嶽神者也。師睹其形貌奇偉非常,乃諭之。
禪師曰:「善來,仁者,胡為而至?」
彼曰:「師寧識我耶?」
禪師曰:「吾觀佛與眾生等,吾一目之,豈分別耶?」
彼曰:「我此嶽神也,能生死於人,師安得一目我哉!」
禪師曰:「吾本不生,汝焉能死?吾視身與空等,視吾與汝等,汝能壞空與汝乎?茍能壞空及壞汝,吾則不生不滅也。汝尚不能如是,又焉能生死吾耶?」
嶽神見師有廣大智辯,乃稽首乞受五戒。
--------------------------------------------------------------------------------------------------------------------------
太虛大師的唯識思想
From:
http://phil.arts.cuhk.edu.hk/~ccultur...g/200009-003.htm----------------------------------------------------------------------------------------------------------------------------
唯心所現 唯識所變
/作者:陳宏
朋友問:佛家說「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唯心所現好懂,一切唯心造嘛。但唯識所變就難些了,既然有所「現」,怎麼還「變」呢?
其實這八個字出自《華嚴經》,應連起來念,不能分割。因為佛家認為,所有眾生,無不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
佛說「觀心無常」,究竟無常到什麼程度?可能大家從來沒有想過。但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一彈指有六十剎那,一剎那有九百個生滅,起心動念是如此頻繁,當然這裡面有真、有妄、有善、有不善。如說唯心所現,這個心就是真心;如說唯識所變,識也是從心想生,但識心是妄心,不是真心。
講到識,就不能不談到智,智是清淨的,識是有染有淨的。
或者有人說:「既然識有染,乾脆把它滅了,來個滅識存智,不也是很好嗎?」要知道,識不可滅,可轉,所謂轉識成智。
什麼是識,什麼是智,都是從心想生,是識是智,端視一念間,差之毫釐,失之千里。
心有所住,是識;心無所住,是智。住在這裡當固執講,指先入為主,自以為是的堅持。佛門要求的是柔軟,進而做到恆順眾生,隨喜功德。
心取相,是識;心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是智。相是外貌,也就是不要受塵境影響,所謂百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
心知法,是識;知法不住法,是智。
分別一切法,是識;不作分別想,是智。
處在世間,知道了一切法,不生貪瞋癡,就是轉識成智。在世間,辦一切事情,不生煩惱,就是轉識成智。知道一切法,有善有惡有是有非,心無所住,就轉識成智。
中國佛教各大宗,皆有共同之處,都歸入一心。一心生萬法,萬法歸於一心。
萬法是識,是了別;一心是智,是清淨。
說到了真、妄,識、智,千萬不要把它看成兩組對立的結構,佛家不講鬥爭,只求圓融,所以有「真妄不二」的說法。
學佛以來,我得到的最大利益,就是轉化。正跟轉識為智一樣方便,僅是一念間事。
第二個心得是:有感就有應,確有其事。
因此,在聽說有位大夜班的護士,近感身心不爽,欲採取民間傳統方式調適時,我就建議她不如以虔誠心,常念「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如果不方便念,就用想,功夫得力了,必然會得到觀世音菩薩的加持。醫護工作本是菩薩事業,當會加倍感通。
(劉學慧/整理)
From:
http://www.merit-times.com.tw...x?unid=93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