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5120 個閱讀者
命理服務》 數位論命舘 | 免費排盤 | 星僑易學 | 五術書籍 | 線上論命 | 影音論命 | 八字命書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數 | 周公解夢 | fackbook 粉絲專頁 |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毋戒行者 手機 會員卡 葫蘆墩家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社區建設獎
頭銜:     
版主
級別: 版主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版區: 紫圖閣-命理問答, 四柱八字, 姓名學
推文 x4 鮮花 x36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2
[修行][分享] 學佛理
下面這篇文章,很值得三寶弟子,或修佛的老參省思,因為我們也遇過念佛幾十年的佛教徒,為何其在臨終前,因身體病苦,或對人間、子女親情之貪愛,而頓失正念,因而死亡前的惡境現前。

又為什麼平時看起來,對佛法知見與常識,講得頭頭是道,而自己業障現前,或正處於逆境中,或遭逢生死關頭,死亡逼近時,而生退轉心呢?

下面這篇文章是大寂法師講述,我們是從網路文章中轉貼,期望能利益諸佛子。在看故事前,先想想這兩個問題,看完故事後再捫心答覆:(每個看故事的人都必須答覆!)
(1)佛法對您來說,是否只是日常休閒的一種興趣而已,只是把它當做一門學問在研讀?
((2)佛法有沒有深入您的內心,深入您的生命,有沒有成為您唯一信靠的明燈?
(1)學佛多年的居士為什麼會在重病下對佛法失去信心?
現在再來和大家談談另一個居士往生的真實故事。這是去年(民國七十四年)發生於台灣中部的實例,故事中的主角,是一位老修行者,而且是修持禪宗多年的資深居士,曾經度化過許多人學佛。他生前經常在佛教雜誌上投稿,寫得一手好散文,我也曾經拜讀過他的大作。在他發病期間,曾和別的居士去看過他數次,從接近他的居士口中,加上我親身的探訪,因此對於這位居士,由發病到往生這中間心態變化的過程,比較有深刻的了解。

這位居士患的是淋巴腺腫瘤,起先是脖子上不知什麼時候開始長了一個不起眼的小疙瘩,頸部稍稍有酸酸的感覺,也沒有特別去留意它。過了幾個月後,那個小疙瘩慢慢長大起來,影響到脖子的轉動,這個時候,才注意到那塊小凸點的動向。於是到醫院檢查,檢查的結果是淋巴腺腫瘤。這個突如其來的惡訊,猶如晴天霹靂般的震撼了全家的每一個人。為了保住寶貴的性命,這位居士便四處去求診,找遍了全省的名中西醫,也求遍全省顯、密的名山高僧。後來由於誤聽某中醫的診斷,服用秘方,拖了兩三個月,不但病情不見好轉,反而那個小凸點,越變越大,嚴重時,幾乎掩蓋了整個頸部,人也逐漸消瘦下來,最後只剩下一身皮包骨,隨時等待著死亡的來臨。

當這位居士費盡了所有的心力、錢財,而不見腫瘤好轉時,突然對佛菩薩失去信心。認為自己一生打坐修行,弘揚佛法,應該功德很大,消除了很多業障。但是在他最無助、最痛苦,對人生失去希望、失去信心的時候,全心全意的祈求佛菩薩,祈求出家僧眾用各種方式加持他,為他做一切的努力,絕症卻不見好轉,沒有達到他內心的願望,挽不回他寶貴的生命。照理來講,像他這種學佛多年,通達佛理的老居士,應該不會有這種對佛教、對佛菩薩失去信心的心理出現才對,而他為什麼曾在痛苦的時候,忽然對佛菩薩失去信心呢? 現在我們就來探討這個問題:

在他發病的時候才四十歲,還算年輕,強烈的求生意志,強過他對佛菩薩的信靠,所以才會在極端痛苦極端無助之下,失去理智,一心一意的求生存、求長壽,暫時忘失佛教的真理,對佛法的信心。而且在他知道自己患的是癌症之初,沒有冷靜下來,在惡因緣中得到佛法的啟示,一心求死,死心念佛,求生西方。他仍然盼望會有奇蹟出現,由於發心不正確,沒有依照佛陀告訴我們的方法,在那個時候,去正觀無常的人生,生命的緣起,把平常領悟修學的佛法,如實運用到病苦患難中來,因此才會有這種不應該有的心理出現,這也是一般的佛教徒常有的現象,也可以說一般人對佛法沒有深入去思惟,深入去體悟,才會有這種錯誤、矛盾的心態發生。

我們通常說,緣起時就是修行時,尤其在一個修行者痛苦的時候,旁人更容易清楚地看出他平日修行的功力,對佛法的認識,真理的瞭解,到底到達什麼程度? 觀念是否正確?是否從初發心學佛時,就踏上對佛法初步聞思的過程?是否經常去親近善知識?在一人獨處時,在夜闌人靜時,在讀經閱藏時,靜靜的正確的去思惟、去研究經裡深遠的涵意?佛陀為什麼要從這個角度告訴我們世間的真相?佛陀又為什麼要從另一個觀點闡釋念佛往生的重要?佛的用意何在?我們真正學佛修行的目的又何在?什麼時候才能考驗出我們對佛法的認識與信心,是迷信還是智信?

像前面說的這位居士,在還沒有得病的時候,自以為對佛教是智慧的信仰,自以為對佛法、對真理有很深的認識、很深的了解。結果忽然患了無藥可醫的絕症,居然對佛法失去信心,居然那麼不堪考驗!

可想而知,佛法對他來說,只是日常休閒的一種興趣而已,他只是把它當做一門學問在研讀,佛法並沒有深入他的內心,深入他的生命,並沒有成為他唯一信靠的明燈。

(2)聞而不思的學佛經不起任何逆境的衝擊與刺激

一個在家居士,於他的生活圈子裡,因為事業、妻子、兒女以及許許多多接觸的人事物,繁雜的瑣事,不停地環繞在四周,因此很少有機會能夠在閱讀經典後,抽空去深入思惟佛法,探討宇宙人生的真義。只是知道佛經上有這樣的記載;某位祖師說過這段話,某位禪師叫我們如何去修行,卻從來沒有用心去體會過真理、發現過問題,參訪過善知識,永遠停留在聞而不思的階段。這種聞而不思的學佛,是禁不起任何逆境的衝擊與刺激的。

從發生在這個居士的真實故事中,我深深地有一個感觸,就是--沒有經過對佛法聞思的過程,對人生聞思的體認,禁不起緣起時的磨練,沒有經過種種人情、病苦、環境的變故與打擊,是測驗不出他對真理的認識與信心。可以說都是迷信的信仰,是十分靠不住的,不會堅固的,而且這種信仰是非常危險的。

在這個苦痛的人生中,一切的困擾,固然是我們踏上解脫之道最大的障礙,然而也是我們最好的「逆增上緣」。像前篇提到的那位居士(另外一位念佛往生的居士)就是在妻兒反目的逆境中,力爭上游,反而看破人生,死心念佛,得到佛法的利益。而現在所說的這位居士,雖然在得病之初,是個很虔誠的佛教徒,而且是個多年學佛的老居士,但是由於一念之間,求生存的意志而將佛法置之腦外,遺忘了他以前所花多年心血學習的佛法,實在十分的可惜!後來聽說他在死亡的前一個星期,神智比較清醒,得到一位上師的加持,安祥往生了。這兩位居士生病期間心態的變化,在一轉念之間所得的啟示與執著,真是千差萬別,所謂失之毫釐,差之千里,這種微細念頭的轉機,是值得我們藉鏡與深思的!

(3)任何修行法門都以世間正見若入門

因此,對一個學佛者來說,「正見」的培養,非常重要。佛說無論各種修行法門,倘若沒有正見作依據、作嚮導,那麼所行持的其餘七個正道,就好像沒有雙眼為指引一樣,極可能會脫離正軌,偏離佛法,或者是停留在某種相似淺見的起步修學中。像前篇所說的那位居士,便因為在生病期間的逆增上緣,體悟到人生無常,獲得世間正見,又得到善友的鼓勵,對極樂世界生起嚮往之心,心有所託,才能夠在短短的 一兩 年間腳踏實地的死心念佛,蒙受觀世音菩薩的慈悲接引而往生西方! 可以說是他的妻兒、絕症救了他的慧命,也是他前世有善根,才能夠在最危險的患難中,徹底地拋棄情愛,一心向佛。而這位染患淋巴腺腫瘤的居士,雖然平日專研佛法,即因為在日常生活中,忽略了隨時培養正觀大苦聚集的幻相人生,時刻警惕佛陀開示我們無常苦空的真諦,將生死置之度外,唯佛是賴,念佛為樂。因此一旦面臨生死大關,不能坦然自在,身心放下,仍然懷著僥倖的心理,認為只要有一線生機,也要和死神拚鬥到底,這樣貪生的學佛與一般沒有學佛者求生的心態有什麼差別呢?

話又說回來,如果這個活生生的現實病例,發生在我們自己身上,平常自己學佛的知見又不深入,不知道培養正見,就很難說有前篇那位居士的善根,覺悟人生,捨棄情愛,死心念佛了。倘若我們平日不知道用功念佛,到了被病魔折磨時的極端痛苦中想要提起正念來念佛,是相當不容易的。

一個學佛者,如果平常沒有正知正見,沒有緣起正見作基礎,不從聞思下手去專研佛法、探究人生。等到病苦時,宿業現前,想要再振作精神,重新研究佛法,探討佛法的真諦,已經太晚了,來不及了! 就是連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念頭恐怕也因宿業的牽纏,提不起信心,終於像這位居士一樣的臨陣失智,貪生怕死,迷失佛道了。

誰敢‘往生極樂,自由自在’?

有一句很流行的話叫作‘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這一句話相當無奈,但可以說是一般人生活的寫照。顯示大多數人都很無奈,糊里糊塗跟著世俗潮流過日子,活得很冤枉,這樣下去顯然會枉死娑婆!說真的,很少人有智慧有勇氣敢往生極樂自由自在,大多甘心‘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寧願‘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枉死?

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如果好好反省,相信大部份人都會覺得:追求更多的名利並沒有真正使自己或是使別人更快樂,但是即使如此他也身不由己,很冤柱地把青春都用來為名利奔波,直到有一天病倒,一旦病倒了就會發現,名利根本不可能減輕痛苦,到死亡的時候,名利也派不上用場。

一般人冷靜想想也知道搞感情並不會更快樂,但是常常身不由己地追求名利感情而死,死得很冤枉!

明明大家都知道太忙又沒有規律的生活對健康不好,但是也身不由己地忙得累出一身的疾病,到頭來沒辦法醫治,又沒有人可以代替,只好冤枉地死。

冤枉啊!

一念迷糊—糊里糊塗,跟著別人亂生亂死

為什麼說這叫冤枉死呢?因為本來是可以看清人生的真相意義好好過生活,但是卻沒有看清楚,就糊里糊塗跟著別人亂生亂死,這就是冤枉!本來可以活得清淨自在,又死得快樂莊嚴,但是一念迷糊就會活得很苦,活得身不由己,又死得不明不白,恐怖驚慌,這就是冤枉!本來可以開發佛性邁向成佛快樂無憂,卻忙了一輩子,苦了一輩子,又創造出下輩子輪迴的痛苦,這就是冤枉! 苦得毫无价值,白白错过了本来该有的清净快乐。 苦得毫無價值,白白錯過了本來該有的清淨快樂。

別製造枉死條件

到底您願意往生極樂,還是枉死娑婆呢?

這樣問,我想理智的人是不會選擇要枉死娑婆的。問題是雖然不想枉死娑婆,但是如果每天都身不由己一直在製造枉死的條件,當然因緣具足之下,雖然不想枉死也會身不由己。那怎麼辦呢?那非痛下決心,有勇氣、智慧往生極樂不可!

弄清條件—別盡搞些不必要的行李

要往生極樂一定要弄清楚真正必要的條件是什麼?而且要時常檢查自己是不是符合條件,才不會嘴裡說要往生極樂,但是辛苦忙了一輩子,結果還是枉死娑婆。打個比方說:比如有一個人,天天都說他要去美國,天天看他都準備行李,裝了大包小包,大家看他是一副要出國旅行的樣子。結果時間一到竟然不能上飛機。

另外有個人,看起來並沒有天天整理行李,也沒有到處說他要去美國,但是結果時間一到,他就搭上了飛機到了美國。

這樣的事您是否覺得奇怪呢?其實一點兒也不奇怪,因為本來就沒有人規定,去美國要準備很多行李啊!天天準備行李並不是能去美國的條件。要去美國的條件是要辦好護照、簽證、買好機票。一個外表看起來並沒有準備行李,而能夠去美國的人,是因為該辦的他都辦好了,當然就能去。而另一個人天天嘴裡說要去美國,但沒搞清楚去美國的條件—沒有真正辦好護照、簽證、也沒買機票,只是天天整理行李,把牙膏、牙刷、衣服、毛巾打包裝箱,使人覺得他好像要出國,結果呢?不能去是理所當然的,這一點兒也不奇怪,因為該辦的他沒有辦嘛!

往生條件—‘信’和‘願’—只在一念之間,不必外求

往生極樂世界也一樣必須弄清楚條件。蕅益大師告訴我們,能不能往生極樂決定的條件在信和願,要有信心和願力,這該辦的條件不辦好的話,搞再多的外表形式和數目都是不相干的。如果該有的條件有,就必定能往生極樂。信和願都不是外在的條件,不必去求別人,只是自己內心的問題而已,只是觀念問題,一念之間而已。

往生極樂—容易? 困难? 困難?
到底往生極樂是容易還是困難呢?

常常有學佛已經二、三十年的老菩薩問我這個問題,他們有疑問—為什麼有人平常外表看來也沒有很用功念佛的樣子,而臨終的時候是很有瑞相笑嘻嘻的走了,看這一種人就覺得往生極樂很容易;而另外有一些人看起來整天都很用功,總是拿著念珠或是念佛記數器拼命地按,早晚也都做功課拜佛,也時常去參加法會聽經,但是他平常憂愁煩惱還是很多,到臨終又顛倒又不愛念佛,甚至出現種種不好的現象,還有人聽到念佛反而生氣 ,看到這樣的人就會覺得往生極樂很困難。

往生’比‘枉死’,簡單又輕鬆
關鍵—願意快樂,願丟垃圾之決心
到底往生極樂是容易還是困難呢?

說實在,心中具足信心,真的願意往生的人,往生極樂是很容易的,只是一念之間而已,實在比枉死娑婆簡單而且快樂。但是如果條件沒有弄清楚,或是心中沒有真信、真願的人,往生極樂就很難了,這樣的人很可能只是常常在佛教圈中活動,跟著別人買念珠、買法器、買居士服,就好像前面的比方所說的,嘴裡說要去美國,天天都在整理行李,買旅行箱,但是都沒有辦好簽證等等必要的條件,他是外表看起來很像要出國,但是沒有辦好必要的條件,實在是去不成的。他是有拿念珠、按記數器念佛的外表形式。但是沒有真正以信心念佛,也缺乏願意丟掉心中的垃圾,缺乏真正‘願意快樂’的決心、願力。缺乏這一份真信、真願,當然是免不了枉死娑婆的。這一生辛苦弄來的行李,就只好留著在娑婆世界輪迴用了。

日常生活,皆是往生的信願考題—每一考都重要
有信就不怕!(會怕就是沒信)
有願就不憂! (會憂就是沒願)

我們既然決定要往生,那麼日常生活大大小小的事,每一件都是考題,都在考驗我們的信心和願力是不是具足了。每一個考試都是重要的關鍵,都在決定我們是往生極樂還是枉死娑婆。舉個例來說:我們曾經講過,有一天有一位新聞記者去向上廣下欽老和尚勒索,他伸手向老和尚說:‘把錢拿出來,如果不給錢,我的筆是很厲害的,明天把你寫一篇登報,保證你全山沒人要來! ’而廣欽老和尚是決心願意往生極樂的人,是個具足信願的人,有信心就沒有恐怖擔憂,有信心就不怕了!(會怕就是沒有信心!)老和尚一心願意往生極樂,根本不在乎明天報紙上是說我好,還是說我壞。他也根本不在乎寺廟有沒有人要來,所以他只向來勒索的人說:‘拜託你登報寫得越壞越好,因為大家恭敬我,求我加持,我得天天念大悲咒、持大悲水,如果大家都說我壞不恭敬我,沒人來找我,我才好靜靜的念“阿彌陀佛”。 ’

信願具足—當下消災免難,彼此極樂

老和尚這幾句話,就是信願具足一心念佛的話,那位新聞記者聽了楞住,說跑遍大江南北沒有見過這樣的老和尚,再也不敢勒索他了。老和尚就憑著信心和願意往生極樂的願力,當下就把勒索的災難解脫了,也同時降伏了對方的噁心念,彼此都當下往生極樂了,這就是通過了日常生活中信和願的考題。

越怕,越在乎,麻煩越多

如果老和尚沒有真想往生極樂的願,他就會放不下這一個世界,就會很在乎報紙上對他的批評,就會很在乎寺廟有沒有人要來,他就會怕這一個來勒索的新聞記者,會怕給了錢就要常被勒索,而不給錢,就要被登報名聲破裂。心中如果越怕他,越放不下,越在乎,一定就有越多麻煩,那就得天天擔憂受苦,不可能‘無有眾苦但受諸樂’,那就注定要枉死娑婆,不可能往生極樂。

《 ‘枉死’變‘往生’ 》------- 道證法師講述

來源:中台山月刊72期 作者:文/普廣精舍住持 見憨法師

學習說愛語要從內心做起,心中有慈悲喜捨,所說的話便是慈悲喜捨!

  口業如山,苦難擔

  當今社會人們對口業的觀念愈趨薄弱,有些媒體充斥著不實的消息、互罵攻訐的言語,這些現象皆由於心中的嗔恨,挑撥離間的惡念,因而造下兩舌、惡口、妄言、綺語等口業。有些人不僅自己喜歡動口造業,還樂於邀約大眾一起討論。如此,僅因好奇、無聊,而讓是是非非佔據己心,不僅紛擾心念,不得自在,甚至動之於口舌,造下口業,實在是得不償失的事。因此,若週遭友人喜好談論是非,自己應當保持正念、覺性,不隨之附和,否則同流合污,造了口業,將來就要承受苦果。

  內觀自省,口業清淨

  所謂「守口攝意身莫犯」,在修行中,口業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如十善中身業──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口業 ──不兩舌、不惡口、不妄言、不綺語;意業──不貪、不嗔、不癡,其中口業即佔了十分之四。身欲造殺盜淫時,警覺性高者,一察覺馬上就避免。可是在口業當中,有時我們不會馬上看到言語對別人的傷害、影響,乃至未來的果報;反而容易輕忽而犯罪。古德云:「眾生自無始以來,口業過惡,積如山海。」因此,千萬不要忽略自己脫口而出的任何一句話,不要逞口舌之快,因為「口」具有傳播及造惡的力量,其影響所及實不容輕忽。

  收攝口業,可以令心保持正念及清淨。清淨口業的方法很多,例如在行住坐臥中,口念一句佛號或持咒,取代喜說是非、八卦、綺語的習慣,且誦念佛號及持咒,感得的即是清淨的法界。此外,更要時時反省檢討──每天在睡前回想自己這一天說了那些話,是否犯了兩舌、惡口、妄言、綺語的過失?是否真心讚歎別人?說話的目的及動機,是否都是為了利益大眾?透過反省檢討,會讓我們在下一次講話時,更能提高覺性,注意講話的內容、善加觀察是否適時、適地、適人。如此,知時、知地、知人,說話得宜,不僅能令口業清淨,更能讓人際關係更和諧。

  水能載舟也能覆舟

  說話,是一種藝術,也是一種智慧,水能載舟也能覆舟,短短的一句話,能令大眾和合,也能令彼此的關係破裂。曾有一對夫婦準備從高雄開車到台北,當太太一上車,看到車窗上厚厚的一層灰塵,便說道:「咦!玻璃很久沒擦了!」先生立刻回道:「對呀!可是沒有人幫我擦!」於是兩人開始責怪對方,為了車窗的不乾淨,兩人一路上足足吵了四小時。類似這樣的情況,其實只要先生或太太說一句:「我們改天找個時間再一起清理吧!」則一切相安無事,但卻沒有一人願意先退讓一步。

  佛法常說:「功德歸三寶,好事歸他人,壞事自己反省檢討。」遇到事情,如何解決問題才是重點,更何況多做一點並不吃虧,因為吃虧就是佔便宜──佔到的是平靜、自在,寬大的心懷。所謂「施比受更有福」,佈施的人總是為他人的利益著想,無形中人際關係更加和諧;而自私的人總是想到自己,在斤斤計較中,與他人之間的衝突日益加深。

  所謂「未成佛道,先結人緣。」學佛,就是學佛的身、口、意,學習佛菩薩的廣大心量,以種種愛語,讚歎、包容大眾。言語,同時是心念的反射,當心中充滿讚歎及愛語,心則光明;若是心中懷著嫉妒排斥,則墮入黑暗。因此,若能學習每天發願,願口中所說出的言語,皆是正語、讚歎三寶,藉著不斷地薰修與發願,即能「生處轉熟,熟處轉生」,將原來不習慣以愛語讚歎、關懷他人的心,轉成喜說愛語、柔軟慈悲的心。所以,當心念不同時,所說的話也隨之不同。

  常說愛語攝眾生

  愛語,令聞者生起信心,讚歎與鼓勵有著一股積極的作用。因為眾生都有我執,皆希望別人對自己是讚歎、鼓勵與肯定。愛語,便是因應眾生的心,所講出柔軟、讚歎、鼓勵的言語,令眾生聞言心生歡喜,充滿信心、希望。事實上,一般人聽到責難時容易失去信心,而真正能夠接受大眾批評,且聽聞批評後還能如飲甘露者,可說是少之又少。因為,對眾生而言,要放下我執,畢竟是件不容易的事。例如有一位居士初次到精舍上禪修課,穿著時髦,如果當下就直接指責她的穿著不適合道場,不僅令對方難堪、不安,也枉費她對打點自己的用心;反之,若先讚歎她對衣著的別出心裁、品味獨到,進而令其瞭解在道場簡樸的衣著,更能讓自己收攝六根,專注用功。如此一來,居士感受到道場對她的肯定及善意,即能產生信賴與好感,因而更喜親近佛法。

  心直口快,缺乏對他人的關照及體諒,說出來的話反而會有反效果。我們總以為直言進諫便是真心的表現,尤其看到他人種種的習氣、煩惱時,總想勸諫對方,甚至不吐不快。其實,如此直接的指責,未必會達到預想效果。佛法是一種教育,其目的無非是希望對方接受佛法的教化,進而改變自己,開創積極、光明的人生。但在勸諫的過程中,常常不自覺的也混雜著個人的感受與情緒,因此尺度常拿捏不當,結果往往沒有解決對方的問題,反而又令對方重增一層煩惱。

  佛法中觀世音菩薩有三十二應身──「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所以,勸諫他人時,如能善加觀察,因應根機,採取對方最能接受的方式,如此流露的言語便是充滿慈悲、包容與智慧。

  真誠湧出的愛語

  人與人真正的溝通是在於心,但是心念無形無相,感受不出來,則需透過語言文字來表示,這都是心的作用,也就是溝通的方式。語言當中有著許多不同的相狀,或疾言厲色,或雄辯滔滔,或能言善道,或沉默寡言;有人說話結巴,但予人誠懇樸實的感受;有人講話天花亂墜,卻予人油腔滑調的感受;而當人們為令大眾和合,或為鼓勵他人用功而讚歎,或因恭敬心而由衷讚歎三寶,這些都是一種善法。反之,若為求自己的私利、陞官發財、攀附關係而去讚歎,則是巧言令色。因此,語言的善惡,並非從話的表相來決定,而是要省視說話時的因心,是善、是惡。

  學習說愛語要從內心做起,心中有慈悲喜捨,所說的話便是慈悲喜捨;反之,內心充斥憤恨鬥爭,說出口的話,便充滿憤恨鬥爭。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起心動念,透過聽經聞法,反覆薰修,心中具有正知正見,則說出來的話就是善語、淨語,如此即能將眾生心慢慢轉成菩薩心、佛心。所謂「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持守清淨口業,除了消極的不說兩舌、惡口、妄言、綺語之外,更要積極的隨喜讚歎,在合時宜的因緣下,自心中湧出真誠的愛語,能讓聞者如沐春風,令週遭充滿歡喜。

資料來源:http://destiny.xfiles.to/ubbthreads/ubbth...186228#Post1186228


[ 此文章被毋戒行者在2009-05-08 11:38重新編輯 ]



紫氣騰昇財神臨 乾坤運籌接喜神 三才鼎立旺家宅 神龍達圖福祿興
紫竹林中自在觀 雲遊十方甘露施 法由心轉邪魔避 福田勤耕極樂園
仙胎凡身入世修 道身佛心人間法 天人地界三才通 醒靈開悟唯心皈
天地宿命恆久遠 萬年孤靈再現世 累世因果終須了 世音如來已自在
世音法門自在觀 玄元聖主令我執 鬼谷仙師吾門宗 現世道法人間修

若有須要服務諮詢與座談請洽詢紫圖閣辦公室或給私人訊息
http://destiny.xfiles.to/ubbthreads/ubbthreads.php/forum_summary
http://mychat.to/login.php?ID=ncc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臺灣中華HiNet | Posted:2009-05-08 11:28 |
毋戒行者 手機 會員卡 葫蘆墩家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社區建設獎
頭銜:     
版主
級別: 版主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版區: 紫圖閣-命理問答, 四柱八字, 姓名學
推文 x4 鮮花 x36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1.人之所以痛苦,在於追求錯誤的東西。
2.如果你不給自己煩惱,別人也永遠不可能給你煩惱。 因為你自己的內心,你放不下。
3.你永遠要感謝給你逆境的眾生。
4.你永遠要寬恕眾生,不論他有多壞,甚至他傷害過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
5.當你快樂時,你要想這快樂不是永恆的。 當你痛苦時,你要想這痛苦也不是永恆的。
6.今曰的執著,會造成明曰的後悔。
7.你可以擁有愛,但不要執著,因為分離是必然的。
8.不要浪費你的生命在你一定會後悔的地方上。
9.你什麼時候放下,什麼時候就沒有煩惱。
10.每一種創傷,都是一種成熟。
11.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沒有救,認識自己,降伏自己,改變自己,才能改變別人。
12.你不要一直不滿人家,你應該一直檢討自己才對。 不滿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13.一個人如果不能從內心去原諒別人,那他就永遠不會心安理得。
14.心中裝滿著自己的看法與想法的人,永遠聽不見別人的心聲。
15.毀滅人只要一句話,培植一個人卻要千句話,請你多口下留情。
16.根本不必回頭去看咒罵你的人是誰? 如果有一條瘋狗咬你一口,難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嗎?
17.永遠不要浪費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歡的人。
18.請你用慈悲心和溫和的態度,把你的不滿與委屈說出來,別人就容易接受。
19.同樣的瓶子,你為什麼要裝毒藥呢?同樣的心裡,你為什麼要充滿著煩惱呢?
20.得不到的東西,我們會一直以為他是美好的,那是因為你對他了解太少,沒有時間與他相處在一起。 當有一天,你深入了解後,你會發現原不是你想像中的那麼美好。
21.活著一天,就是有福氣,就該珍惜。當我哭泣我沒有鞋子穿的時候,我發現有人卻沒有腳。
22.多一分心力去注意別人,就少一分心力反省自己,你懂嗎?
23.憎恨別人對自己是一種很大的損失。
24.每一個人都擁有生命,但並非每個人都懂得生命,乃至於珍惜生命。 不了解生命的人,生命對他來說,是一種懲罰。
25.情執是苦惱的原因,放下情執,你才能得到自在
26.不要太肯定自己的看法,這樣子比較少後悔。
27.當你對自己誠實的時候,世界上沒有人能夠欺騙得了你。
28.用傷害別人的手段來掩飾自己缺點的人,是可恥的。
29.默默的關懷與祝福別人,那是一種無形的布施。
30.不要刻意去猜測他人的想法,如果你沒有智慧與經驗的正確判斷,通常都會有錯誤的。
31.要了解一個人,只需要看他的出發點與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的。
32.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平淡無味之中。
33.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會香的。 名聲與尊貴,是來自於真才實學的。 有德自然香。
34.時間總會過去的,讓時間流走你的煩惱吧!
35.你硬要把單純的事情看得很嚴重,那樣子你會很痛苦。
36.永遠扭曲別人善意的人,無藥可救。
37.說一句謊話,要編造十句謊話來彌補,何苦呢?
38.白白的過一天,無所事事,就像犯了竊盜罪一樣
39.廣結眾緣,就是不要去傷害任何一個人。
40.沉默是毀謗最好的答覆。
41.對人恭敬,就是在莊嚴你自己。
42.擁有一顆無私的愛心,便擁有了一切。
43.來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所以你必須,隨緣不變,不變隨緣。
44.慈悲是你最好的武器。
45.只要面對現實,你才能超越現實。
46.良心是每一個人最公正的審判官,你騙得了別人,卻永遠騙不了你自己的良心。
47.不懂得自愛的人,是沒有能力去愛別人的。
48.有時候我們要冷靜問問自已,我們在追求什麼? 我們活著為了什麼?
49.不要因為小小的爭執,遠離了你至親的好友,也不要因為小小的怨恨,忘記了別人的大恩。
50.感謝上蒼我所擁有的,感謝上蒼我所沒有的。
51.凡是能站在別人的角度為他人著想,這個就是慈悲。
52.說話不要有攻擊性,不要有殺傷力,不誇已能,不揚人惡,自然能化敵為友。
53.誠實的面對你內心的矛盾和污點,不要欺騙你自己。
54.因果不曾虧欠過我們什麼,所以請不要抱怨。
55.大多數的人一輩子只做了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
56.心是最大的騙子,別人能騙你一時,而它卻會騙你一輩子
57.只要自覺心安,東西南北都好。 如有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
58.當你手中抓住一件東西不放時,你只能擁有這件東西,如果你肯放手,你就有機會選擇別的。 人的心若死執自己的觀念,不肯放下,那麼他的智慧也只能達到某種程度而已
59.如果你能夠平平安安的渡過一天,那就是一種福氣了。多少人在今天已經見不到明天的太陽,多少人在今天已經成了殘廢,多少人在今天已經失去了自由,多少人在今天已經家破人亡。
60.你有你的生命觀,我有我的生命觀,我不干涉你。 只要我能,我就感化你。 如果不能,那我就認命。
61.你希望掌握永恆,那你必須控制現在。
62.惡口永遠不要出自於我們的口中,不管他有多壞,有多惡。 你愈罵他,你的心就被污染了,你要想,他就是你的善知識。
63.別人可以違背因果,別人可以害我們,打我們,毀謗我們。 可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憎恨别人,可是我們不能因此而憎恨別人,為什麼? 我們一定要保有一顆完整的本性和一顆清淨的心。
64.如果一個人沒有苦難的感受,就不容易對他人給予同情。你要學救苦救難的精神,就得先受苦受難。
65.世界原本就不是屬於你,因此你用不著拋棄,要拋棄的是一切的執著。 萬物皆為我所用,但非我所屬。
66.雖然我們不能改變周遭的世界,我們就只好改變自己,用慈悲心和智慧心來面對這一切。
表情


紫氣騰昇財神臨 乾坤運籌接喜神 三才鼎立旺家宅 神龍達圖福祿興
紫竹林中自在觀 雲遊十方甘露施 法由心轉邪魔避 福田勤耕極樂園
仙胎凡身入世修 道身佛心人間法 天人地界三才通 醒靈開悟唯心皈
天地宿命恆久遠 萬年孤靈再現世 累世因果終須了 世音如來已自在
世音法門自在觀 玄元聖主令我執 鬼谷仙師吾門宗 現世道法人間修

若有須要服務諮詢與座談請洽詢紫圖閣辦公室或給私人訊息
http://destiny.xfiles.to/ubbthreads/ubbthreads.php/forum_summary
http://mychat.to/login.php?ID=ncc
獻花 x0 回到頂端 [1 樓] From:臺灣中華HiNet | Posted:2009-05-08 11:32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98895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