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3453 個閱讀者
命理服務》 數位論命舘 | 免費排盤 | 星僑易學 | 五術書籍 | 線上論命 | 影音論命 | 八字命書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數 | 周公解夢 | fackbook 粉絲專頁 |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ck73421 手機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初露鋒芒
級別: 初露鋒芒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16 鮮花 x6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1
[武術][分享] 陳氏太極拳的五層功夫(陳式太極現任掌門 陳小旺)
陳氏太極拳的五層功夫


◎陳小旺


學習陳氏太極拳第一個動作開始,一直到成功,共分五層功夫。每層功夫標誌著練拳者功夫的深淺程度。第五層功夫即是到達爐火純青,成功的標準。練習太極拳必須循序漸進,一層深一層,由淺入深,如果違背了這個規律,無異是揠苗助長,結果是欲速不達。在陳氏太極拳的一些著作中,著重介紹高級的技擊方法,對初級和中級的介紹比較缺乏;讀者若有相當的太極拳水平,才能理解,對於初學者則難以理解和接受,而祇覺得高不可攀,無法入手。初學者如果按照成功的標準來學習,正如小學生讀大學課本,不僅不能正常練習,反而會受到束縛,或者顧此失彼,越練越糊塗,容易灰心。針對這個問題,現將初級的第一層功夫到成功的第五層功夫,每一層功夫在練習中要達到的標準,和技擊方面的表現,介紹出來,目的是使太極拳愛好者,明白自己現有的基礎,屬於那一層功夫,應該進一步掌握那些東西,以及技擊方面的表現和所起到的作用,這樣有了正確和全面的認識,方向明確,方法對頭,才能一步一步達到最終成功的目的。

第一層功夫的練習
第一層功夫是學習拳架第一個式子開始,一招一式按照要求的方向、角度、位置、手足運行等外形姿勢與動作進行練習,在練習時感覺到有內氣的活動為止。這是以外形引內氣的階段,該階段主要是學習頭套十三勢拳架。
練習太極拳要求立身中正,虛領頂勁,鬆肩沈肘,含胸塌腰,開髖屈膝,達到心氣下降,氣沈丹田的目的;而初練者怎麼也不會一下子就達到這些要求,因此也就不會使氣沈丹田。第一層功夫對身肢的要求比較簡單,如虛領頂勁只要求頭自然正;含胸塌腰,只要立身中正不前俯後仰,左歪右斜,兩腿分清虛實,儘管做的不夠標準,仍要按照要求練習;這和寫字一樣,只要筆劃對就行了。在練拳當中難免帶一些僵硬動作和一些凹凸缺陷之處,是屬於正常的現象。這些問題,在第一層功夫練習期間,不必過於計較,要求過高反被束縳。只能在第二層至第五層功夫期間逐步將它完全克服掉,所謂一層深一層,層層妙無窮,費一日功力,即得一日之功效,日積月累,水到渠成,道理正在於此。功到純熟,處處合度,自然周身內外,一氣貫通,如長江之水,滔滔不絕。
在意識指揮下,按照身法規矩和逐勢的動作要求,認真練習,每天保持練十趟拳,一般有半年時間,可以將拳架練熟,並且隨著鍛練質量的提高,逐漸引起內氣在肢 體內的活動,這就是以外形引內氣的過程,也是從第一層功夫進入第二層功夫的分界線,這就是由著熟而漸悟懂勁。
太極拳要求身法嚴密,不倚不偏,八面支撐,周身相隨,舍己從人,隨機應變;這些要求只能循序漸進,不可躐等。在第一層功夫期間,對每勢的技擊含義不必追求,因為身法的要求尚未做到,便去結合技擊方法,不但不能配合恰當,反而會出現顧上顧不了下,顧左顧不了右。本應逐步化去僵勁,這樣卻適得其反,越練越僵,影響功夫的進步。
在練第一層功夫期間,因為有缺點,在風格上達不到外柔內剛,輕而不浮,沈而不僵等,而是外剛內空,有猛打、猛沖、猛起、猛發、有斷勁、頂勁,不能圓滿順 隨,(不從練功角度出發,而為療病保健,是要輕靈自然,但屬於浮飄,華而不實;任其自然,不必按照要求練習)。

第一層功夫的技擊表現
練習完成第一層功夫,在技擊方面的作用是很有限的。由於第一層功夫的身法達不到標準,存在著一些僵勁,斷勁、丟勁、頂勁,在練習拳架時有凹凸缺陷之處,內氣僅僅有感覺,不能一氣貫通,發出來的勁,不是勁起腳跟行於腿,主宰於腰,而是一節飛躍到另一節的零斷勁,如因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由於存在著這些問題,所以在技擊方面,不能引進落空,避實擊虛,指揮如意;往往自己掌握不住自己的重心,漏洞百出。對抗性的比賽和博擊,乃是雙方當場不讓步,舉手不留情,見縫插針,乘虛而入,所以完成第一層功夫是經不起這種實戰考驗的。不過與不練拳的人相比,還是強一些,有一定的靈活性,知道引進落空,有時也偶然把對方發出去,但自己也難以保持身體的平衡,容易失去重心,站不住腳,所以稱為,一陰九陽根頭棍。
何為陰陽?按太極拳來說:虛為陰,實為陽;合為陰,開為陽;柔為陰,剛為陽,是相對的,缺一不可,二者又可以相互轉化。練太極拳練到陰陽相等,就是五陰五 陽,是成功的標準。第一層功夫是一陰九陽,剛多柔少,懸殊過甚,陰陽很不平衡,所以不能做到剛柔相濟,運用自如。

第二層功夫的練習
第二層功夫的要務,是進一步去掉在練拳時身手內外產生的僵勁和拙力,使身手內外協調一致,達到周身相隨,節節貫串,內氣按拳架姿勢的要求有規律地在身體內裡運行,達到一氣貫通。
完成第一層功夫,已經能夠熟練地按逐勢動作初步要求來練習,並且對內氣的活動已有明顯的感覺,但是還不能進一步掌握住內氣;這是因為在練拳過程中,身手內外不夠協調,某一部位產生不配合,使內氣不能貫通,意氣不能合一。那就是在練拳當中,肢體某部份帶有僵勁和用有拙力,動作較快或較慢,不協調而有偏倚、凹凸、缺陷之處。這些不配合不協調的毛病,祇有作進一步的研究,細心捉摸,才能逐步解決。身手內外不經過長時間的練習,雖然懂了要領練習往往顧此失彼。這時練者一定要注意,嚴格掌握自已的身肢各部位,使之恰當。例如含胸塌腰,含胸過度則成彎腿弓背,塌腰過度則成挺胸扛肚。所以要把身肢各個部位的要求,掌握適當,並掌握放鬆的質量,使周身相合。
周身相合分為內合和外合。外合:即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髖合:左手與右足相合;左肘與右膝相合;右邊亦如此;手與身相合,頭與手相合,身與步相合。內合:即筋與骨相合;氣與力合;心與意合;肝與筋合;脾與肉合;肺與身合;腎與骨合;心意一合,周身內外一齊合住;心意一開,內外俱開;同時開中寓合,合中寓開,一開連一合,開合遞相承。(按一般所謂之外三合為: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內三合為: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又有所謂精氣神之內三合,手眼身之外三合。
第二層功夫當中對身體各部位的要求比較嚴格,處處要求配合,力求內氣貫通,有時某個部位稍微動一點,內氣馬上順下去,的確是差之毫厘,謬之千里。練拳者的 身手內外,若有合不住的感覺,身體某個部份必然用了僵勁,不能配合;將部位調整恰當,氣能順自然就能合住。
陳氏太極拳要求一拳一動都不離纏絲勁。拳論中說:「纏絲勁發源於腎,處處皆有,無時不然」。在運動中嚴格掌握纏絲法(即纏繞螺旋的運動方法),和纏絲勁(即用纏絲法練出來的勁),這是陳氏太極拳中的精華所在。纏絲法要求在鬆肩沈肘,含胸塌腰,開髖屈膝,以腰為軸,一動全動,掌心內外翻轉,手往裏轉,以手領肘,以肘領肩,以肩領腰(指的是該側的腰,實質上還是以腰為軸),手往外轉,以腰摧肩,以肩摧肘,以肘領手。表現在上肢是旋腕轉膀,在下肢是旋踝轉腿,在身軀是旋腰轉背(脊),三者結合起來,形成一條根在腳,主宰于腰而形于手指的空間旋轉曲線。在練拳時,如果感到某一動作有不得勢式,不得勁處,就可以依據纏絲的順遂處挪動一下腰腿,以求得順遂,這樣可使姿勢得到糾正,所以在注意身肢各部位的要求,使周身相合的同時,掌握纏絲法的運動規律,是在第二層功夫練習當中自我糾正的方法。
人體的內氣,在經絡中運行,好比灌溉田地,人身的經絡,好像農田的溝渠,經絡不閉則氣通,溝渠不塞而水行。練拳時如果身肢產生了矛盾,內氣就會受阻而中斷,行不到稍節(兩手兩足尖端),只有經過練習,使周身各部位符合拳架的要求,就能解決矛盾,達到節節貫串,恰如疏通了被堵塞的水渠,水自然能流到畦子裡一樣,使內氣暢通,發于丹田,達到稍節,因此練拳時要力求順隨,動作協調。
在第一層功夫期間,開始學拳架,架子練熟就感覺到內氣在身肢內活動,於是很感興趣,不會有厭倦之感。進入第二層功夫,卻感覺不到有什麼新鮮之處,在這一段時期中,會出現許多走彎路和反復的現象。所謂走彎路,就是練拳者對太極拳的要領產生誤解,或是掌握不準確,產生片面的認識,因而在練拳當中出現了錯誤,練一段時間自己就會感到彆扭,不得勁,或者老師會指出其錯誤。所謂反復,就是有時練得非常順遂,好像有很大進步,但又練一段時間,不僅感覺不到什麼進步,反而渾身彆扭,怎麼練都不得勁,還有時候練得非常順遂,發勁也是呼呼帶風,推手時卻用不上。所以在第二層功夫當中,練拳者往往會產生煩悶情緒,或者懷疑老師保守,不傳訣竅,或者是因為自己身體素質差,耐力不夠,雖然對內氣有一些感覺,但要貫通卻不容易。拳論中說:「人人各具一太極,但看用功不用功」。又說:「只要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矣」一般情況,需四年時間,即可完成第二層功夫,達到一氣貫通,便會恍然大悟了。此時自然信心百倍,越練興趣越高,功夫蒸蒸日上,練拳欲罷不能。「練者千萬人,成者一二人」,這種說法,雖然有些誇張,事實上半途而廢的卻佔多數,這主要是在第二層功夫期間經不起考驗,失去信心而中斷。克服這個難關,沒有什麼訣竅,只有以百折不撓的精神,在練習中處處循規蹈矩,刻苦盤架子,把周身練成一家,一動全動,但成一個完整的體系,這樣才能達到在運動中不丟不頂,任其變化,圓轉自如。常言道:理不明,延明師,路不清,訪良友,理明路清,再加上乾乾之功,持之以恆,終將成功。

第二層功夫的技擊表現
從第一層功夫末期感覺到有內氣活動時開始,到第三層功夫初期為止,這一段時間為第二層功夫。第二層功夫所需要的時間最長,初期與末期的功夫懸殊很大。第二層初期的技擊表現與第一層功夫一樣實用價值不大;第二層末期已經接近第三層功夫,可有相當的技擊作用。各層的情形大都如此,所以談到各層的技擊表現,是以各層的中期階段的表現來作標準。
談到第二層功夫的表現,先要知道推手和練架是分不開的,練架時有什麼問題,在推手時就會出現什麼破綻,給對方有可乘之機。所以要求周身相隨,切勿妄動。第二層功夫是調整身法,解決矛盾,達到節節貫串的階段,在練習當中身肢產生了矛盾,需要挪動腰腿,作一些自我糾正,產生矛盾,本身就違背了周身相隨和節節貫串的原則,而調整身法的過程,就是妄動。所以在第二層功夫期間存在著這些問題,並且是不可避免的,因而在推手時還無法指揮如意,對抗性的推手,對方會專門尋找這些弱點,或者故意引誘你出現這些問題來取勝。因此在第二層功夫期間雖然比第一層的內勁要充足一些,也有調整自己重心的能力,腳步也比較穩,可是對抗性的推手,對方的進攻,不會給你調整身法的機會,而利用你的缺漏,乘虛而入,必然會使你受力,使你很勉強地去化,往往帶些頂,匾,丟,抗的毛病,就會使你自己控制不住重心,被迫退步;但此階段也不會輕易被對方打倒,因為是在引動對方的同時受力的,對方雖然沒有完全被引空,往往也會被牽動重心。如果對方進攻速度較慢,勁力短,進逼不緊,給了你調整身法的餘地,也能化掉對方的進攻。
在此第二層功夫,主動進攻對方時,也容易帶些僵勁,用些拙力,只能用一些簡單的手法,有時也能僥幸將對方發出,對方倘若覺察到了,識破了,不等到被你拿住撇住,一晃而過,你就要落空了,或者對方也用僵勁,不讓撇住,就會出現拼力氣,牛頂頭的情形,於是雙方都亂了手腳,把沾連粘隨都拋到腦後去了。總之第二層功夫期間.無論進攻和走化都是比較勉強,尚不能完全做到舍己從人,隨機應變,雖能走化,還容易出現丟匾頂抗等毛病,因此一推手就亂了,不能按擠掤攄捺的方法進行,所以說:「二陰八陽是散手」。

第三層功夫的練習
練習太極拳的步驟,由大圈到中圈,由中圈到小圈,小圈而無圈;這裡指的圈,並非是指手腳的運行範圍,乃是指內氣貫通的運行圈。第二層功夫與第三層功夫的交接時,內氣貫通為大圈,所謂大圈,由於內氣薄弱,需要動作幅度大。第三層功夫就是由大圈而中圈的階段,所謂中圈,內氣比較充足,動作比較自如,動作幅度適中,也能使內氣與動作配合一致。在進入第三層功夫的初期,雖然內氣可以貫通,但是還很薄弱,在練拳時,稍微不注意,或者有時疲勞些,動作不夠協調,都會影響內氣的貫通和運行。在第二層功夫階段,身手內外產生了矛盾,可以調整身法解決矛盾,使姿勢順隨,內氣貫通。到了第三層功夫,就不允許產生矛盾,再調整身法,要求周身相隨,切無妄動。在練習時每一著,每一勢,舉手投足,都要意到氣到,以內氣催外形;內氣不動,外形寂然不動,內氣一動,外形隨氣而動;以心行氣,以氣運身。
內氣發於丹田,運於骨縫之內,再由骨縫運於肌膚,貫注於四稍(兩手指,兩足尖端),復歸丹田,纏繞往來,輕靈圓轉,不丟不頂,輕輕運動,圓轉自如。
第三層功夫掌握了練習太極拳的內外要求和運動規律,有了自我糾正的能力,就可以脫離外在的指導,自己深入研究鍛煉,走向成功的道路。
在第三層功夫練習當中,應能夠做到不犯思索,不犯疑遲,不期而然,承上啟下,接骨鬥榫,有了對動作的熟練掌握,然後進一步追求技擊方法,明瞭逐勢的技擊含義,同時還要多練推手。推手是實踐,是檢驗拳架的唯一方法。練拳當中,存在的問題,一經對抗性的推手,就能很明顯地表現出來。練拳當中產生了偏倚和丟勁,在推手時就容易出現背勢;自己勢背,就是對方進攻的機會,並且容易受力,而不利走化。練拳當中產生了頂勁,在推手時,往往與對方頂抗,容易出現牛頂頭的比力情形,不易做到舍己從人,因勢利導,引進落空。練習拳架初期少推手,或不推手,如果推手可以採取推手的初步方法「挽花」(是兩人搭手轉圈而己)。到了相當程度,練習對抗性推手,可以證實拳架的準確程度,使拳架得到檢驗和練習知彼功夫,同時檢驗內勁和發勁,以及化勁的質量。總之用推手的方法來校正架子,檢驗架子,是最客觀的辦法。因為練習拳架的目的,就是為了適應技擊;如果拳架能夠適應對抗性的推手,也就證明架子練習的準確,自己進一步下功夫,就會更加充滿信心。
拳論說:「意氣君來骨肉臣」。可見在練拳時,要著重用意;而對姿勢和動作的要求甚為嚴格,姿勢不準確,內氣難通行,意識就指揮不靈,就不能以心行氣,所以姿勢和動作也是很重要的。因此二者必須配合起來;單純為了療病保健,逐勢動作未能嚴格要求,開始練拳就要求用意不用力,好像在做意識體操,練習起來也很舒服,表面上看起來也是輕鬆柔和,其實是華而不實,屬於浮飄。正規練習太極拳,要求輕而不浮,沈而不僵,外似處女,內似金剛,也就是外柔內剛(有充沛的內勁),柔中寓剛。祇求輕鬆柔和,用意不用力,沒有內含的剛勁是不行的。所以在第一層功夫中,思想注意力主要是學習和掌握頭套十三勢的外形姿勢;第二層注意力主要是發現運動中身手內外產生的矛盾,調整身法,達到內氣通行;完成第二層功夫,進入第三層功夫,已經疏通了內氣,才能夠著重用意,用意不用力,一舉一動,先意而後動形,也就是在大腦支配下,進行意氣的運動。在練拳時,肢體動作是意的外部表現,隱於內的是內氣活動的過程,顯於外的是神態和外氣的動盪表現,內氣可由內發之于外,也可以由外斂之于內。在運動中必須做到圓滿順隨,在意識指揮下,不丟不頂,圓轉自如,並且要把意注于動作之中,千萬不可只顧想氣在體內如何運行,而忽視動作;否則就會產生神態呆滯,氣不僅不能暢通,反而會造成氣勢散漫的病象。所以說;在神不在氣,在氣則滯。
進入第三層功夫,己有相當的水平,同時體質也練強壯,可以加大運動量,每天練習十五趟拳(其三至四趟二套砲捶),還要抖大杆子,練習力、槍、劍、棍等器械和單勢發勁動作。這樣練習,一般有兩年時間,就可以進入第四層功夫。那麼單練頭套十三勢,不練其他行不行呢?只練頭套也可以,不過經不起大戰,單憑觸覺靈敏,沒有充沛的內勁,不易引動對方和放勁乾脆,相反地易被對方所引動。所以在第三層功夫期間,能夠做到周身相隨,不用僵勁,再加上練習第二層砲捶和抖杆子等,加強耐力和爆發力,功夫更加扎實,才能戰勝強敵。
在第一、二兩層功夫當中,雖然己掌握了外形動作,但是身手內外,尚未能完全合度。在練拳時,有時應該吸氣,由於動作僵滯,吸不滿,應該呼氣,由於內外不合,呼不淨。如果硬要按拳勢的呼吸機械地去硬配,不僅得不到效果,反而徒勞無益,或且有害。所以在第一、二兩層功夫期間,練習時一定要用自然呼吸;千萬不要以不標準的動作,按拳勢的呼吸往上套。進入第三層功夫,隨著練習質量的提高,動作比較協調,內外基本上能夠合一,在練習時,一般的動作也會自然地與呼吸準確的配合起來。同時對一些比較細緻,複雜,疾速的動作,還需要有意識細心地加以配合準確的呼吸,進一步使動作與呼吸,完全配合一致,逐步達到順其自然,調息綿綿,操固內守,注意轉換,輕輕運行,默默停止,以意運行,開則俱開,合則俱合,順隨自然。(按陳氏太極拳的拳勢呼吸原則:「起吸落呼,合吸開呼」。

第三層功夫的技擊表現
太極拳練到最高級境界,一處動全體皆動,一處靜全體皆靜,以腰為軸,節節貫串,周身上下,纏繞螺旋,沒有抽扯之形,沒有提拔之意,撞之而不開。破之而不散,混然一圓,方為合格。太極拳練到高級境界,是把周身練成一個能適應客觀條件變化的完整而堅固的體系。
第三層功夫雖然達到內氣貫通,動作比較協調,僅在不受外界干擾,自己練習時,身手內外能夠組成這種完整而堅固的體系。因為內氣雖然貫通,還是比較薄弱,肌肉的活動與內臟器官之間,建立的協調關係,不夠穩固。因此在對抗性推手和技擊時,遇到一般比較輕緩的進攻,能夠舍己從人,隨機應變,因勢利導,引進落空,避實擊虛,運化自如。一遇勁敵,進攻速度較快,力量較強,就會感到掤勁不足,有欲要恃身法壓逼之意(有可能要破壞不倚不偏,八面支撐,立於不敗之地的身法),在這種情況下,尚未能隨心所欲,亦不能如拳論中所說的那樣:「出手不見手,見手不能走」。是要帶些生硬,將對方發出去(就是沒有完全引進落空,對方雖落在被動局面,但還有點反抗能力而被發出去的),所以往往不夠乾脆,拖泥帶水,對方雖然失敗,內心不服。對於一般推手,也是先化掉對方進攻的來勁,使對方撲空,或者封住對方,換過勁來,再把對方發出去;如果對方技高一籌,你欲封住,就一晃而過,不等封死,或者在進勁時,是帶試探地進勁,就不容易將對方發出去,或者反被對方發出了。在這樣情況下,就要快封,快引,使對方完全處於被動或失勢,但是自己也感到慌張,沒有十分把握去發放對方,所以把對方雖然發出去,也難使對方心悅誠服。
由於在第三層功夫當中,雖然能將對方發出,但因自己內氣不夠充足,周身組成的體系不夠鞏固,引進和發出對方都帶著生硬和勉強,所以說:「三陰七陽猶覺硬」。

第四層功夫的練習
第四層功夫是由中圈而小圈階段。練到第四層已經進入高級境界,接近成功,對於練習的方法,動作要領,逐勢的技擊含義,注意事項,以及逐勢的內氣運行,呼吸與動作配合等,皆能完全掌握。在練拳時,舉手投足,不僅做到意到氣到,並且要帶有實戰的意識,像在戰場上和敵人作戰一樣,一式一勢,連綿貫串,周身相隨,承上啟下。
拳勢的技擊方法,雖是各有用法,又是千變萬化,整打散用,因勢利導,隨機應變。主要說明在第四層功夫當中,需有臨敵之意,在練拳時假設周圍都是敵人,在意的指揮下,皆有中氣吸放,宰乎其中,對周圍假設的敵人,進行激烈的戰鬥。所以說:「練拳時無人如有人」;真正遇敵交戰,要做到膽愈大,心愈細,「有人如無人」。
第四層功夫的練習項目和第三層相同(如拳,器械等)。一般需要三年可達第五層功夫。

第四層功夫的技擊表現
第四層功夫在技擊方面與第三層功夫差別很大。第三層功夫是先化掉對方進攻的來勁,同時解除本身的矛盾,達到已順人背,然後換過勁來,才能反擊,謂之一般水平;第四層功夫可以連化帶發,進入高級境界。其原因是:功夫到此階段,內勁已經非常充足,意氣變換靈,周身組成的體系比較鞏固;在推手時,對方的進攻對自己的威脅不大,觸著即能變換身法,很容易地將對方的勁化空,表現出神以知來,智以藏往的特點(「神似知來,智以藏往」兩句見易經繫辭上傳第十一章,此處形容內勁的是有知來鑒往之神妙。)隱於內而不顯于外,隨人之動而不斷改變方向,不丟不頂,內部調整,變化不令人知,處處意在人先,能夠做到舍己從人,隨機應變,避實擊虛,而且動作小,落點準,威力大,化勁容易,發勁乾脆,遇人交手時只見將人發出去,看不見有多大動作,好像站著沒有動一樣,而且重心穩定。所以說:「四陰六陽類好手」,遇敵以得人為準,接觸對方,從不見形為妙。

第五層功夫的練習
第五層功夫是由小圈而無圈,也就是有形歸無?的階段。練到第五層功夫的初期,基本上已經成功,在技擊方面達到剛柔相濟,鬆活彈抖的高級境界。(按鬆活彈抖是陳氏發勁的術語,「鬆活」是身體鬆活,是筋肉關節柔活鬆開;「彈抖」是一氣彈抖,是一氣貫通身震勁發。)但是還應繼續深造,要志不可滿,要繼續下功夫,愈練愈精,仍然是費一日之功,即可得一日之效。第五層功夫達到剛柔相濟,但是剛柔相濟的質量又有不同。一般說來:柔能克剛,但是如果質量懸殊過大,就不一定了;再說柔化得再好,仍然是與人交手而己,如果是槍膛裡射出來子彈的那種剛勁,柔化的水平再高,也難以化掉,恐怕要被子彈打中了,這就不是柔克剛,而是剛要克了柔。所以說,柔能克剛,剛能克柔,剛能克剛,柔能克柔,道理正在於此。否則只要練幾天太極拳,都能知道柔能克剛,避實擊虛,不與對方頂勁,難道就能夠立於不敗之地了!絕對不是這樣。拳論中所說:「出手不見手,見手不能走」。又說:「若是功夫純熟,由大無外之圈,造到小無內之境,不遇勁敵則己,如遇勁敵,則內勁猝發,如迅雷烈風之摧枯拉朽,熟能當之?」凡是此類,不僅是一方功夫純,水平相差很大。乃能柔能克剛,剛還能克柔,反之棋逢敵手,將遇良才,乃是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沒有。所以練到第五層功夫,仍不能自滿,還要刻苦鍛煉,精益求精。
完成了第五層功夫,內勁十分充足,動作又非常活順,內有虛實變換,外面看不見,全體空靈,變化無端,隨心所欲。

第五層功夫的技擊表現
完成第五層功夫,達到爐火純青,登峰造極。周身處處皆太極,一動一靜俱渾然。周身協調,剛柔相濟,沾粘連隨,蓄發相變。大腦皮層中興奮和抑制過程,肌肉收縮和放鬆,即或偶然受到突然刺激,也不令使這種協調動作受到損害。肌肉的活動與內臟器官之間已建立了鞏固的協調關係,一舉一動,陰陽皆能調解平衡,八面支撐。所以說:「惟有五陰并五陽,陰陽不偏稱妙手,妙手一運一太極,太極一運化烏有,遭著何處何處擊,我亦不知玄又玄」。但是科學發展是永無止境的,太極拳的鍛煉,也是如此,終身不可盡其妙。
                    陳小旺73.10.06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台灣新世紀資通 | Posted:2010-05-15 18:50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69259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