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 1.
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
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
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
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
【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
〔无上菩提〕是觉悟的自性,
要直接了当地去认识自己的本心,
见到自己的本性是不生不灭的。
这段话原则上是没办法解释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佛经中讲自性的地方你看不懂不要紧张,
但是你要看懂佛告诉我们的理论跟方法,
明白理论跟方法,你才能解行并进,才能契入这个境界。
这个部分只能勉强说,就是相似,
但是不要抓着我的话不放。〔识自本心〕,
识就是认识;本心,可以从真心、妄心的角度来看。
没有学佛的人你跟他讲真心、妄心,他完全听不懂,
他说心就是心,分什么真、妄!事实上「性」是体,
「心」就是它的作用,真心、妄心都有作用,
分别在于:妄心是烦恼的心,真心是清净的心。
换句话说,妄心就是乱用,真心是善用。
我上课时常有人问我慧星什么时候撞地球?
外星人什么时候来地球?这就是自寻烦恼,
不该烦恼的时候乱烦恼,经常处在妄心的状态。
所以〔识自本心〕是说,如果你真的认识你的心,
当下你就知道什么叫真心;如果你不认识,就停留在妄心。
《金刚经》讲:「如来说诸心(这是大家所说的心),
皆为非心
(事实上并没有一颗心,只是缘起的作用而产生的),
是名为心(假名为心)。」
这段话就是形容真心和妄心的关系。
「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这两句话就叫真心,
以真实的现象来说,并没有一颗心,这就是真心的真相。
佛法讲「一切由心生」,当单独谈一个「心」,
就是包括「性」和「心」。分开谈,
就是谈体和用:「性」是体,「心」就是它的作用。
六祖说:「若言着心,心原是妄,
知心如幻,故无所着也。」
事实上没有一颗真实的心,那是作用。
什么叫作用呢?举例来说,假设这是个镜子,
你只要把一瓶花拿来它面前,它就呈现出一瓶花,
叫缘生;如果拿开就没有了,叫缘灭。
镜子里面本来无一物,照到外面的物相,
它就会呈现一个相,所以影像是有生有灭,
但是镜子本身是不生不灭。作用是缘起而产生的,
假如没有缘起就没有作用,所以物来则应,物去不留。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来,这个镜子就是本性,
就是你的自性。
但是我们错把镜中的影像当成镜子本身。
烦恼就像镜子当中的相,你一直被这些相所困扰,
因为一照到相,你就以为那是你的心,
这叫做不识本心。现在你不要把镜中的影像当镜子,
也不要把心中的投射当成你的心,
你要察觉到你的真心,还是要回归到性,
如果你真的见到性,你的心就叫真心,
真心是不生不灭的。至于相是短暂的、不实的,
心念也是短暂的、虚幻的,都是有生有灭的,
所以照见「五蕴皆空」
是观照到原来我身体的现象、外界的现象、
内在的心念都是生灭的、都是不实的、都是空性。
佛经里面常常用虚空代表自性,
虚空里面有太阳,日升日落,是生灭;也有云,
云变化不定,也是生灭;但虚空本身是不生不灭,
不论现象怎么变,甚至用墨水往它身上泼,
也没有办法污染它,我们的自性亦复如是。
你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就是凡夫,
你虽然明白这个道理,但也只是停留在概念上,
潜意识里根本没有办法活在「自性」中,
而是习惯性的活在「现象」上,
所以要「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由勤修戒定慧来息灭贪嗔痴。
【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
在一切时间中,都能念念自见自性,
了知万法皆从心生,心无所住,随处解脱,本无障碍。
如果能这样,无论处在哪个时空,
你每个念头都不会执着。
【一真一切真,】,〔一真〕是指悟到真空、见到绝对的真理了,
华严宗讲「一真法界」,天台宗讲「诸法实相」,
唯识宗讲「胜义谛」说的都是「真如自性」,
如果你已经悟到你的空性,你是什么境界,
你看这个世界一定是跟它一样的,就像戴墨镜时,
你看出去一切都是黑色的一样,
所以说〔一真一切真〕。
但是这个空不是什么都没有,所以叫真空;
如果什么都没有,就叫顽空,断灭空。
【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
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
上一个「如」字是「如是的如」,
下一个「如」是「真如的如」,
〔如如〕是不动、寂静、平等不二的意思。
如果明白了一切现象的本质都是空相,
那么看一切境界自如真如,
看这个世界都是平等无二,
所以悟到空性的禅师会说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因为空,所以平等;因为平等,所以不二。
它是绝对的真理,不是分别对待的。
汝且去一两日思惟,更作一偈,将来吾看;
汝偈若入得门,付汝衣法。神秀作礼而出,
又经数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
犹如梦中,行坐不乐。
老和尚慈悲,为神秀开示「无上菩提之自性」后,
要他「思惟一两天、再作一偈看看」,
是要教他思惟自性、亲证自性,
而不是去思惟怎样作偈。
但神秀作礼退出之后神思不安,行坐不乐,
为作偈不成而烦恼。
我们看得出神秀他放不下,但放下谈何容易,
我们学佛的人就是要学放下。
很多人被我问过问题之后就不敢来听课了,
因为答不出来不好意思。
今天又不是来这里拼谁比较优秀,
来上课就是来学习放下,损之又损才是学佛的目的,
修行会的先做,简单的先修,不会的不要高谈阔论,
不要流于口头禅,不要口说般若,不识般若。
要怎么学放下呢?学放下之前要先学习谦卑,
能放下之后才谈得上见性。怎么样才能够谦卑?
首先是「请问」,再来「倾听」,接着是「去做」。
孔子的学问虽然很好,但是入大庙也是每事必问。
依我的观察很少人有「请问」的习惯,
聊天时各聊各的,遇到长辈也不见得会请问,
只会在旁边听,因为连怎么问都不知道,
这不是愚痴吗?或者你认为没有什么好问的,
因为你傲慢,认为这个问题不重要,也不愿意问,
我们心中不是愚痴就是傲慢,
这让你不能够通达一切。我从以前就很喜欢问,
出家之前我会去逛街,各行各业都会进去看看,
因为我都不懂,卖茶叶的、送瓦斯的、卖棺材的…,
我都会进去问问,我的世间法就是这么问来的。
谦卑的人有一个特质,
就是把他自己的概念暂时放下,当你请问别人时,
同时要恭敬地「倾听」。但有的人只是随口问问,
当对方诚心地告诉你时,你却不愿意接受,
这是什么心态?你心中必有一物在障碍你,
这一物很大,大得像喜马拉雅山。
常常有人问我怎么修行,我说了两个小时,
他说:「师父,我业障深重,我做不到。」
我才业障深重呢!白说了两小时。
所以你要谦卑的「请问」、「倾听」,
接着是切实「去做」,不断的突破既有的概念,
不断的放下自己的主观和执着,
你才能得到真实的利益,才有可能见到自性。
作者 释达观 / 讲述 无念斋 / 整理
http://zensoul.org/index.php/%E9%81%94%E8%A7%80%E4%BD%9C%E5%93%81/%E8%AA%B2%E7%A8%8B%E8%AC%9B%E8%A8%98/%E5%85%AD%E7%A5%96%E...5%96%E5%A3%87%E7%B6%93%E8%AC%9B%E8%A8%98%EF%BC%888%EF%BC%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