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广告
  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863 个阅读者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windwithme 会员卡
个人头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社区建设奖

级别: 副版主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版区: 超频 & 开箱
推文 x239 鲜花 x210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推文 x0
[测试][主机板] BIOSTAR B760MZ-E PRO搭载Intel Core i5-14500实测与InWin F5白色机壳开箱
本篇影片与文章外观分享有许多不同的画面,并花费许多时间制作请订阅支持:
按这里检视影片,登入论坛可以直接观看
Intel于年初推出14代桌机板Non-K系列,主要定位在中低阶市场。
快速分析一下LGA 1700脚位支援12~14代这3个系列的差异:
12代最高时脉约为5.2~5.5G,首次于桌机上导入混合核心架构与Intel 7制程,也就是10nm SuperFIN。
13代采用新架构至少要到13600K等级以上,主要是提升L2快取容量与最高时脉可达5.8~6.0G;13600K以下沿用原12代架构,而中阶13500多了4颗E-Cores是较为超值的版本。
14代为Raptor Lake Refresh版本,简单说就是沿用13代系列,最大不同则是同级型号的最高时脉提升200MHz,对于采用正统13代架构则为14600以上,跟13600K相比有往下降一阶,但这部分对多数消费者来说影响不大。
另外14700系列也比上一代13700多了4颗E-Cores,是14代中唯一核心数增加的型号。


本篇主角为Intel 14代中阶平台,主机板采用BIOSTAR所推出的B760MZ-E PRO,尺寸为Micro ATX,属于产品线中Standard系列,支援DDR5。


定位为B760晶片组入门级主机板,仅有简易散热片,没有M.2专属散热片,市场上常见的入门主机板,优势在于价格可以再降低一点,规格对于预算有限的人来说也还算堪用。


B760MZ-E PRO左下:
1 x PCIe 4.0 x16(x16 mode)、1 x PCIe 3.0 x16(x4 mode) 、1 x PCIe 3.0 x16(x4 mode);
2 x M.2 PCIe 4.0 x4 (快拆扣具设计)、1 x M.2 (E Key)支援WiFi 6 & 6E无线网卡,无内建网卡。
有些中阶主机板分为有WiFi与无WiFi版本,两者差异造成些许的价差,常见无WiFi版本并没有扩充插槽设计,BIOSTAR此款提供扩充插槽还算不错。
音效采用Realtek ALC897晶片,有线网路则为Realtek RTL8125B晶片。


B760MZ-E PRO右下:
4 x SATA III, 内建简易除错灯号提升便利性。


B760MZ-E PRO右上:
4 x DIMM DDR5,支援4800与5000~6000+(OC),前置1 x USB-C 3.2 10Gbps、1 x USB 3.2 5Gbps。
1组12V RGB LED Header与2组5V ARGB LED Header。


B760MZ-E PRO左上:
Intel LGA1700脚位,采用共10相供电设计搭载散热片。
入门级主机板依规格、用料、散热模组不同,较适合搭配Core i5以下的CPU为主。


IO配置:
左起1 x VGA / 1 x DVI / 1 x DisplayPort / 1 x HDMI / 1 x PS/2(Keyboard / Mouse)
/ 2 x USB 2.0 / 3 x USB 3.2 (Gen2) / 1 x LAN / 3 x Audio Jack。
IO位置配置建议重新规划,将USB位置适当分流,让需要多款USB装置安装环境下不受干扰。


电脑市场开始流行白色零组件已有一段时间,举凡主机板、显示卡、记忆体、机壳、键盘、电源供应器都有,大概是这几年继电竞系列后另一种新趋势。
本篇PSU使用InWin P85 White Edition,第一眼最大特色当然是白色外观,采用全模组化扁平化线材,13.5公分风扇采用液态轴承(FDB),
20%负载以下开启零转速模式,关机后降温模式让风扇持续运转60秒,兼顾散热与静音的平衡。


InWin P Series具备5V和3.3V DC-DC设计,提供稳定电压输出;通过80 PLUS金牌认证让转换效率高达90%;采用100%全日系高可靠度105°C电解电容。
实际使用时有相当不错的稳定性,大瓦数也能预留未来的升级空间。


机壳同样采用InWin今年初推出的新型号F5,颜色有黑与白两种,照片中为白色款。
显示卡支援横竖两种方式安装,最高长度410-435mm;CPU散热器高度支援180mm,两边侧板使用免工具仅用手指即可拆便利设计。
同时也支援ASUS BTF 和MSI ATX 的背插式主机板。


前面板为标榜自由替换风格的设计,并搭配大范围散热网板;右侧、顶部皆有散热孔。


上方IO面板搭载1 x USB 3.2 Gen 2×2 Type-C 、2 x USB 3.2 Gen 1、1 x HD Audio Combo,旁边为白色电源按钮。


主机板最大支援尺寸可达E-ATX,当然向下标准ATX与 Micro-ATX也都有支援。
内建3颗AN140P静压风扇,最高可扩充至9颗散热风扇,强调多重散热宇宙并有效提升散热能力。
上方左侧宽广的电源配置空间 、下方黑色防尘滤网,中央线材为黑色,若能白化会更有整体性。


测试平台
CPU: Intel Core i5-14500
MB: BIOSTAR B760MZ-E PRO
DRAM: TeamGroup DDR5 6000 16GX2
VGA: Intel Arc A750 Limited Edition 8GB
SSD: ZADAK TWSG4S 512GB
POWER: InWin P85 White Edition
Cooler: Intel Laminar RM1
OS: Windows 11 23H2
* 效能分数表现会因使用情境、配置及其他因素而异,仅供参考。
CPU使用Intel Core i5-14500,由开头说明可了解是沿用12代架构,采用混合核心架构,由6 P-cores+8 E-cores组成,实体为14核心,其中P-core支援HT技术,简称14核20执行绪。
基础时脉P-core 2.6G、E-core 1.9G,Max Turbo最高分别达5G与3.7G,
Intel Smart Cache 24MB、Total L2 11.5MB、PL1=65W、PL2=154W。

以14500预设值搭配DDR5 6000做测试,后方括号对比先前测试过7600X预设值搭载360一体式水冷与DDR5 6000。
CPUZ:单线执行绪 => 762.2 (742.7);多工执行绪 => 8781.5 (5795.2);
CINEBENCH R23:
CPU (Multi Core) => 18589 (14261) pts;
CPU (Single Core) => 1816 (1943) pts


Geekbench 6:
Single-Core Score => 2633 (2882);
Multi-Core Score => 15404 (13422)


FRYRENDER:
Running Time => 1m 20s (1m 41s);
x264 FHD Benchmark => 89.9 (72.4)


CrossMark:
14500总体得分2184 / 生产率2014 / 创造性2369 / 反应能力 2182;
7600X总体得分2067 / 生产率1963 / 创造性2292 / 反应能力 1771


PCMARK 10 => 7106 (8026)


14500 P-Core单核最高可达5GHz,而7600X最高可达5.3G,若以同时脉来看效能互有高下,也就是AMD 7000系列IPC表现约等同于12代P-Core效能。
以上单核测试7600X较占有优势,全核多工效能则是14500较有优势,主要在于两款CPU最高单核时脉不同与核心数多寡而定。
由于7600X时脉拉得比较高,温度表现与所需散热器等级也比14500要高,另外每款软体对Intel混合核心架构的优化程度不一,两款CPU效能各有优劣势,这部分就看个人喜好与使用环境而定。

DRAM时脉与频宽效能:
DDR5 6000 开启XMP CL38 38-38-78 2T 1.300V,
AIDA64 Memory Read – 84230 MB/s、Write – 77609 MB/s。


BIOS开启进阶选项提升Latency与频宽,
AIDA64 Memory Read – 93696 MB/s、Write – 85407 MB/s。


目前Intel在记忆体频宽表现会比AMD较佳,虽然AM5平台先前优化过可提升时脉到DDR5 8000,但频宽增幅没有预料中的高,且极限时脉还是较为落后。
不过Latency表现目前是AMD平台表现普遍较佳。
测试中BIOS开启Enhanced Memory Latency选项,搭配XMP预设参数与电压,在运行少数测试项目时无法通过,这点就需要使用者多花些时间做参数微调或提高电压再试试。
毕竟每款DRAM体质不一,提升效能虽有开启功能选项之外,不同的设定与体质的搭配才能达到更稳定的状态。

3D效能测试采用Intel Arc A750 8GB公版卡, Intel公版在设计有别于市场上许多显卡品牌的设计,让外观具有Intel自家特色。
3DMARK Time Spy score => 13062


3DMARK Intel XeSS feature test 1080p=> XeSS mode Performance
XeSS off 28.12FPS、XeSS on 69.48FPS、Performance difference 147.1%。


Intel XeSS技术标榜可实现高效能或高真度视觉的效果,类似nVIDIA DLSS或AMD FSR,透过硬体加速与AI演算化技术用以提升效能与更高画质的视觉效果。
提供Ultra Quality、Quality、Balanced、Performance等4种设定模式,看过有无开启的对比照片,可让3D贴图更为细致,同时效能再提升,增加游戏顺畅度。

Cyberpunk 2077 电驭叛客2077,画质设定Ultra –
XeSS开启Performance 1440p=> Average FPS 78.70


Call of Duty 决胜时刻:现代战争II 2022 –
XeSS开启效能 1440p=> 平均帧数 85


以上A750安装5382版本驱动做测试,从去年开始Intel在Arc驱动程式做更新优化,每月都有提供驱动更新,对于多款游戏有显着的效能提升。
Arc A750初期标榜接近RTX 3060效能,如今3D效能对于更多游戏应能有优势,除了1080p在多数游戏开启最高特效拥有很不错的帧数表现之外, 1440p在多数游戏特效开到高以上还是可以胜任。
此外专属软体与稳定度也有明显进步,不过对于VRAM使用率偏高还有优化空间。
若游戏支援XeSS开放技术将会有更高的效能表现,也希望未来能继续推广XeSS技术应用到更多款游戏。

最后测试部分是将上述平台装入InWin F5机壳中,因为是尺寸比较小的平台,安装过程算是相当顺利,打开侧版的内部一览。


烧机温度与耗电量表现,室温约27度盖起侧板进行烧机测试:
14500预设值搭载风冷Intel Laminar RM1散热器。
AIDA64 Stress CPU、FPU全速时:
AIDA 64显示CPU电压约1.232V;CPUID HWMonitor显示CPU功率115.21W。
P-core约92~100度,时脉约4~4.3GHz;E-core约83~88度,时脉约3.2~3.4GHz。


左思右想还是花了些时间,将B760 ATX主机板、白色240一体式水冷与GIGABYTE 4070 Ti SUPER都拿出来安装。
除了搭较大型的零组件来观看内部空间之外,同时也让水冷呈现更多白色元素。


更换完成后进行烧机测试,14500预设值搭载CoolerMaster MasterLiquid ML240 Illusion一体式水冷。
AIDA64 Stress CPU、FPU全速时:
AIDA 64显示CPU电压约1.282V;CPUID HWMonitor显示CPU功率105.9W。
P-core约64~81度,时脉约4589MHz;E-core约64~66度,时脉约3691MHz。
对比先前7600X预设电压搭载360一体式水冷,AIDA64烧机时CPU电压1.353V,功率108.5W,全速时约93度,最高约95度。


14500换上240一体式水冷,散热能力约等同于双塔空冷散热器,不免好奇对比Intel Laminar RM1和7600X搭载360一体式水冷相比如何?
CPUZ:单线执行绪 => 14500 786.4(240水冷)、762.2(RM1)、7600X 742.7(360水冷);
多工执行绪 => 14500 8815.6(240水冷)、8781.5(RM1)、7600X 5795.2(360水冷);
CINEBENCH R23:
CPU (Multi Core) => 14500 21011(240水冷)、18589(RM1)、7600X 14261(360水冷) pts;
CPU (Single Core) => 14500 1867(240水冷)、1816(RM1)、7600X 1943(360水冷) pts


以上对比可以很明显看出来,在高负载较长时间烧机环境改用240一体式水冷,P-Core时脉提升到4.6G,E-Core也同样有提升,温度明显也降低许多,居然连功耗也能降低,感觉好像换了更高阶的散热器让考试都一百分了..XD
上面14500跟7600X相比,虽然用了较低一阶的240水冷,不过温度跟效能表现都较佳,估计14500在一般使用环境若用品质不错的单塔散热器就能有很不错的表现,此外14500在CPUZ单线程效能超越7950X让人有点惊讶。
随着Intel与AMD这几年将核心数与时脉越拉越高,也伴随着温度与功耗的提升,一般使用环境虽然不会像烧机程式那样高负载,但还是建议搭配相对应的空水冷散热器,除了让CPU拥有更好的效能与稳定度,温度表现也能看起来相对舒适。

效能与数据表格:


去年已经分享过13500完整效能,市场上价位差不多的7600X评测也曾分享过两次。
有关7600X一次是预设值效能,另一次则是降压分享,运用BIOS做适当的降压会有较佳的表现,透过电压降低也可让原本需要360一体式水冷才能压制也能降为双塔空冷足够胜任。

回到14500身上,优势在于P-Core效能等同12代水准,也与7600X互有高低,多工则是要看软体需求跟支援度,理论上总核心数达14核心多工会较佳许多。
DRAM有DDR4选择与频宽较高也是Intel平台优势,虽然AM5平台后续将DRAM频宽优化提高,但还是略低一些。
未来支援度这部分当然是AM5比较吃香,毕竟Intel 1700脚位仅推出到14代,未来将推出下一代新脚位。
最后主机配置还是要看每个人的预算、喜好、使用软体或环境而定,挑选出最适合自己的平台或零组件。


以上是windwithme先前就想分享的Intel中阶定位较高CP值的Core i5-14500效能、Arc A750新版驱动表现与感想、InWin推出外型简约搭配散热出色的F5白色机壳,将手边硬体组装起来放入机壳来完成这篇测试,提供给有兴趣的网友做为参考,觉得有帮助的也请订阅Youtube频道,接着是即将到来的Computex 2024新品分享,敬请期待😊



献花 x0 回到顶端 [楼 主] From:台湾中华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24-05-24 21:51 |

首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27544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