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广告
  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24927 个阅读者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huckhuck
数位造型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小人物
级别: 小人物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鲜花 x0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推文 x0
[原创]孔子的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谈到孔子的教育思想,我们要先回到当时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在当时,教育是贵族才能享受到的特权,因为孔子之前,奴隶社会的教育机构,是「家有塾,党有序,术有库,国有学」,这种塾、序、庠、学都是官办学校,收教限于贵族子弟,目的是强化统治机器对劳动人民的统治权力。所谓: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礼记.学记》

在贵族阶级来看来,奴隶不过是会说话的工具,永远被他们所奴役、支使,当然就不能收教奴隶阶级的弟子。 而孔子是第一位提倡平民教育,把教育从贵族带到平民之中,就是孔子所说的「有教无类」,意思是说,人无论贵贱、贫富、智愚、善恶,都是教育的对象。不要说那时是春秋末的封建时代,即使在今天,仍不能不承认,在教育上是一个十分伟大的观念,在现实上,没有一个人可以百分之百做到,孔子也不例外。「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17.20) 。然而「有教无类」运用在教学、讲授上,意谓教育应当随所教者的智慧与性情、运用各类不同的方法,不应以一类方法为限。 也就是所谓的「因材施教」。这种方式的教学方法是十分自然的,学生的素质不尽相同,当然就要用不同的方法来教育每一位学生。学生的家庭背景、性格和资质,都不一样,所以「因材施教」就变成了「有教无类」的一种教学实行的原则。

  孔子这种因材施教的主张,可以分为二类:一为对于某类人的因材施教,二为对于某人的因材施教。先说对于某类人的因材施教。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

从上述第一则所引的言论中,就可以知道,资质在中人以上的人,就可以教一些高深的道理,资质在中人以下的人,就不可以教一些高深的道理,以免事倍功半。至于中人,虽然孔子没有说明,但是从文意就可以推知,中人应该教一些不过于高深也不过于卑浅的理论。从上述第二则所引的言论中,正好可以与第一则的相呼应,有中人以上的资质,可以谈论一些高深的道理,却没有,正是「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就埋没了好的人才,不是「失人」吗?而没有中人的资质,却跟他长篇大论谈论高深的道理,正是「不可与言而与之言」,浪费了时间,不正是「失言」吗?所以,一位好的老师,一定先要了解学生的资质,依学生的条件而教授道理。所以,依孔子所言,分为三类而教授道理。有教无类,从字面上的解释,就是我对人,无分贫富、贵贱等的类别,都加以教育。就是教育的对像是不分类别的,但是不代表对不同类的人,就用同一种教育的方式,这就是因材施教。我们可以从下面的一段话可知: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日:『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

从上述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知道孔子很注意观察学生的秉性特征,并重视依据秉性特征采取不同的教导方法,就是「因材施教」。

  「有教无类」是孔子从仁的观念出发,直接体现了「仁者爱人」、「泛爱众」的具体实践。 从孔子的一句话可知: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

只要「自行束脩以上」,通常都是来者不拒,无论身分地位、智愚年龄,或是国籍的不同,从来不会后悔。这为平民提供了一个「学而优则仕」的管道。打破了贵族阶级的制度,也符合当时时代的潮流。特别是孔子的一些弟子,如颜回、子路、闵子骞、曾参等人,孔子把他们培育成为一流的人才。例如孔子的弟子冉雍(字仲弓)的父亲,就是一个身份很卑贱的人,孔子不但照样教育他,使他成为孔门十哲之一,而且怕一般人因为他的父亲的关系瞧不起冉雍,特别替他辩护说:

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论语.雍也》

这段话正是在说明冉雍的父亲虽然不是很好,但是对于冉雍的前途,确没有什么阻碍。所以孔子对于学生的家世高低,是丝毫不加注意了。这正是说明了卑贱者的才智,并不会比高贵的人差,也鼓舞了当时的平民或地位低下的人。

  在论语上还有一个故事,更可以显示孔子这种「有教无类」的伟大精神。当时有一乡,名叫互乡。这乡的风俗,是非常鄙固的,一般人都不屑跟这一乡的人谈话,认为他们不会接受别人意见。有一天,互乡的一个青年人,来求见孔子,孔子接见了他,一般学人对于孔子肯接见这个青年人,都有点不同意,孔子便对他们说:

   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论语.述而》

这种与人为善的精神,更是一种大教育家所特有的「有教无类」的精神 。所以,后来「布衣乡相」之局,实际上就是起源于教育的开放。他这种教育观念,不但是后来学术平民化的开端,同时也是开自由民主共和的先锋。

引用:
史义军、张荣庆、孟建华《论语仁者无敌的62个智略》,台北县:正展出版公司,民国九十三年三月初版,页268。
韦政通《孔子》,台北市: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民国八十五年十月初版,页219。
陈大齐《孔子学说》,台北市:国立政治大学出版社,民国五十三年六月初版,页287。
姚式川着《论语体认》,台北市: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民国八十二年十一月初版,页253
《孔子研究集》: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民国四十九年九月一日初版,页407。
东方桥《读论语的方法学》,台北市:玄同文化事业有限公司,民国九十三年七月二版,页18。

[huckhuck] 摆了个POSE道:你、你、你没我酷..
动作

[huckhuck] 摆了个POSE道:你、你、你没我酷..
动作



献花 x0 回到顶端 [楼 主] From:台湾数位联合 | Posted:2005-12-22 19:01 |

首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12528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