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2549 個閱讀者
命理服務》 數位論命舘 | 免費排盤 | 星僑易學 | 五術書籍 | 線上論命 | 影音論命 | 八字命書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數 | 周公解夢 | fackbook 粉絲專頁 |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分享] 靜止的流水
阿姜查◎
    現在,請你用心聽,不要允許你的心追隨其他事物而迷失。想像這種感覺──
當你獨自地坐在山上或森林的某個地方,坐在這裏,當下,有什麼呢?只有身和心這兩樣東西,如此而已。
現在這個坐在這裏的外殼裏所含藏的一切叫做「身」。而在每一刻中覺知和思考的則是「心」。
這兩樣東西也叫做「名(nAma )」和「色( rUpa )」。「名」,意思是指沒有「色」或形體。
所有的念頭和感覺,或受、想、行、識四種精神上的蘊( khandha ), 都是「名」,它們沒有形體。
當眼睛見到形體時,那個形體叫做「色」,而那時的覺知叫做「名」。
它們總稱為「名」和「色」,簡單地說就是身和心。


要瞭解:當下這個時刻坐在這兒的,只有身和心。可是,我們常把這兩樣東西給互相混淆了。
如果你想得到平靜,就必須知道它們的真相。目前,心的狀態仍是未訓練的──污穢而不清明,
還不是清淨的心。我們必須透過修習禪坐來進一步訓練這顆心。

有些人認為, 禪坐的意思是以某些特殊的方法坐著,可是,事實上站著、走著和臥著都是禪修的工具,

你可以在一切時中修習。
「三摩地( samAdhi,定)」, 字面上的意思是「穩固地建立起心」。 要增長三摩地,並不必要去壓抑
心。有些人試圖以靜靜地坐著,完全不讓任何事物干擾他們,來得到平靜,但是,這就如死了一般。
修習「三摩地」是為了增長智慧和理解。「三摩地」是堅固的心──心一境性。它專住在那一境上呢?
它專住在平衡的一境上,那就是它的境。 但人們試圖以安靜他們的心來修習禪坐。
他們說:「我試圖禪坐,可是我的心連一分鐘都無法靜下來; 一下子飛到這兒,一下子又飛到其他地方
去......,我怎樣才能使它停止下來呢?」你不必去停止它,

重點也並不在這裏。有移動的地方就是理解生起的地方。 有些人抱怨說:「它跑掉了,我把它拉回來;

它又跑掉,我就再一次把它拉回來......」因此它們就坐在那兒拉來拉去。

他們以為自己的心在到處亂跑,實際上,它只是看起來好像在四處亂跑。舉個例子,看看這間講堂......,

你會說:「噢,好大啊!」事實上它根本不算大。 它看起來是大或小,都是憑著你對它的感覺。
實際上,這間講堂的大小只是它的大小,非大也非小,但人們總是跟隨他們的感覺跑。

以打坐來尋找平靜......,你必須瞭解平靜是什麼。 如果你不瞭解,就無法尋獲它。

例如:你帶枝非常昂貴的筆到寺院來,而在你來這兒的途中,你將筆擺在前面的口袋,但你拿出來後,
卻將它放在後面的口袋罷!現在,當你伸進前面的口袋時...... 筆不在那兒了!你嚇了一跳。
你會嚇一跳是因為你的誤解,

你沒見倒事情的真相,所以結果是苦。不論站、行、來和去,就是不能停止對遺失筆而產生的苦惱。

你錯誤的理解因而造成你受苦。
理解錯誤會造成苦...... 「真是太可惜了!我幾天前才買了那枝筆,現在遺失了。」

但後來你想起:「噢,當然啦!我去洗澡的時候,將筆放在後面的口袋了。」當你一記起這事時,

即使還沒看到筆,便已經覺得好多了。
你瞭解嗎?你快樂了,也可以停止對你的筆的耽憂。現在,你已經確定了,因此當走路時,
會將你的手伸進後面的口袋,而筆就在那兒。你的心一直在欺騙你,而憂慮來自你的無知。
現在,看到筆,疑惑也就消失了,憂慮也平息了下來了。這種平靜來自於看見問題的起因──
「苦的起因(samudaya,集諦)」;在你記憶中,筆就在你後面的口袋,那一刹那,就有了
「苦的息滅(nirodha,滅諦)」。

所以,你必須思惟,為的是要找到平靜。一般人通常以為平靜就是指單單地使心平靜下來,

而不是使煩惱也一起平靜下來。煩惱只是暫時地被壓抑著而已,如同被一塊石頭壓著的小草,
三、四天之後,你將小草上的石頭移開,不就之後,它就會再長回來。小草並沒有真的死去,
它只是被壓制住而已。這跟禪坐時一樣:心是平靜的,然而,煩惱並沒有真的平定下來。
因此,「三摩地」並不是很確定的。要找到真正的平靜,就必須增長智慧。

三摩地是一種平靜,就如石頭壓著小草般......,幾天之後,將石頭移開,小草就會再長回來,

這只是一種暫時的平靜。智慧的平靜就好像將石頭放下後,就不去移開它,而讓它在原處。
小草不可能再長回來時,這才是真正的平靜──煩惱的平息,來自于智慧的穩定平靜。


我們說「智慧(般若,pan~n~A」和「三摩地」是分開來的東西。但是,本質上,它們是同一的,
相同的。智慧是三摩地活動的作用,三摩地是智慧不動的相貌,它們從同一個地方生起,
可是有不同的趨向、不同的功用。就如同此處這棵芒果樹一樣,小的芒果會愈長愈大,直到成熟;
雖然它們同是一個芒果,但卻有不同的情況。小芒果,大芒果和熟透的芒果都是同一顆芒果,
只是它的狀況改變而已。在佛法的修行裏,有一種情況稱做「三摩地」,而稍後的情況稱做「般若」。
但是,實際上,「屍羅(s { la,戒)」、「三摩地(定)」和「般若(慧)」都是一樣,就如芒果一般。

任何情況下,在我們的修行中,不論你是從什麼樣的角度來說,都必須從心開始。

你知道這顆心是什麼嗎?心是什麼樣子?它是什麼?它在那裏?沒有人知曉。

我們只知道我們想去這裏或那裏,想要這個,想要那個,我們覺得好或不好......,

可是心本身似乎不可能知道。心是什麼?心沒有任何形相。那個領受善和惡的法塵的,
我們稱做「心」。如同一間房子的主人,主人待在家裏,當客人來訪時,它就是接待客人的人。
是誰領受法塵的呢?那個知覺的是什麼呢?是誰放下法塵的呢?那就是我們所謂的「心」。
但是人們看不到,他們反覆地打轉:「心是什麼?心是什麼?」別把問題給搞混淆了。
那個領受法塵的是什麼?心喜歡某些法塵,而有些則不喜歡。那是誰?有一個喜歡和不喜歡的人嗎?
當然有,但是你看不到,那就是我們所謂的「心」。

在我們的修行中,並沒有必要談「奢摩他(samatha,止)」或「□婆奢那(vipassanA,觀)」

只要稱它做佛法的修習就夠了,然後從你的心著手。什麼是心?心就是那個領受和覺知法塵的。
有些法塵有喜歡的反應,有些法塵的反應則會是不喜歡的。那個接受法塵的人帶領我們進入快樂、
痛苦、對與錯之中。可是它沒有任何形相。我們認為它是我,但它實在只是「名法(nAmadhamma)」
而已。「善」有任何形相嗎?「惡」呢?「樂」與「苦」有任何形相嗎?
這些都是「名法」,不能拿來跟物質的東西比較,它們是沒有形相的......可是我們知道它們存在。

因此,我們說:要由平定心來開始修行。將覺醒放在心中,如果心是覺醒的話,它將安住于平靜之中,

有些人不去覺醒,而只想要平靜──一種空白, 所以他們永遠學不到任何東西。
假使我們沒有這個「覺知者」,我們的修行要以什麼做為根基呢?

如果沒有長,就不會有短;如果沒有對,就不會有錯。現代人一直在學息,尋求善和惡,

但他們對超越善和惡之外的,卻一無所知。他們知道的只是善和惡:「我只要取善的。關於惡的,
我都不想知道,我何必呢?」假如你只取善的,在短時間內,它會再犯錯。對會導致錯,
人們只是不斷地在對與錯之間尋找,而不試圖去尋求非對也非錯。他們學習對和錯,他們尋求功德,
但對於超越善、惡之外的, 卻一無所知,他們學習長和短,可是對於非長亦非短的,他們什麼也不知道。

這把刀子有刀鋒、刀背和刀柄。你可以只拿起刀鋒嗎?或只拿起刀背或刀柄?刀柄、

刀背和刀鋒這些部位都在同一把刀上;當你拿起刀時,這三個部份都同時被一齊拿起。

同樣的道理,你拿起善的,惡的就必定相隨。人們尋求善而試圖將惡給扔掉,

可是他們卻不學習非善與非惡,如果你不學習這點的話,就不會有圓滿。如果你取善,惡便隨至;
如果你取樂,苦必隨至。執取善而拒絕惡的修行,是小孩子的佛法,有如玩具一樣;肯定的,
這不會有什麼問題。可是,假使你握持善,惡將會隨至,這條路的尾端是混淆不清的,並不很好。

拿個簡單的比喻來說:現在,假使你有小孩子,而你只是希望去愛他們,卻永遠不經歷憎惡,

這是不懂的人性的人的想法。如果你握持愛,憎惡就會追隨。同樣的道理,
人們要隹決心要學習佛法以增長智慧,就會盡可能地仔細學習善與惡。現在,認識善與惡了,
他們做什麼呢?他們試圖去執著善,而苦亦隨至,他們不去學習超越善與惡之外的,
而這才是你們應該學習的。


「我要成為這樣子」、「我要成為那樣子」......,但是他們從不說:「我什麼都不做,
因為實際上根本沒有『我』」......,
他們不學習這點,而只扛想要善。如果他們達到善,他們就迷失在其中。如果事物太美好了,
它們就會開始敗壞。所以,他們最後就這樣反反覆覆地下去。

為了平定心和清楚知道領受法塵的人,我們必須去觀察,追隨「覺知者」,訓練心直到它清淨為止。

你應該使它清淨到什麼程度呢?假如是真正清猙的話,心應該超越善與惡,甚至超越清淨,這就結束了,
這就是修行結束的時後。


人們所謂的坐禪只是一個暫時性的平靜。可是,即使在這種的平靜之中仍是會有經驗產生的。
如果一個經驗生起,就必須要有人去覺知它,有人去洞查它、質問它和審視它;如果心只是空白一片,
那是沒什麼用處的。你也許會見到有些人看起來非常嚴謹,以至於會認為他們很平靜,但是,
真正的平靜並不只是心平靜而已,也並不是說:「願我快樂而絕不經驗任何痛苦」的那種平靜。
這種的平靜,最後連達到的喜悅都會變成不滿足───苦的結果。唯有當你能夠使你的心超越樂與苦時,
才會尋找到真實的平靜,那才是真正的平靜。這是絕大多數的人所不學習的學科,
他們從來沒有真正地看到這一點。訓練心的正確方法,是使心光明、增長智慧。
別認為只是靜靜地坐著就是訓練心,那就有如石頭壓住草一般。人們迷醉在這裏面,
認為「三摩地」就是坐。那只是「三摩地」的一個名詞,
但實際上,假使心有「三摩地」,那麼行就是三摩地,坐也是三摩地......。坐有三摩地、行有三摩地、
住有三摩地、臥也有三摩地,這些都是修行。

有些人抱怨說:「我無法禪坐,因為我太煩躁了,我只要一坐下來, 就想這想那......,

我辦不到。我的惡業太重了,應該先消完我的惡業後,再回來禪坐。」沒問題,去試試看,
去試圖消完你的惡業......。

這是一般人的想法。他們為何這麼認為呢?這些所謂障礙的東西,是我們所必須研究的。

只要我們一坐下來,心就立即向外跑。我們也去追隨它,試圖將它帶回來,再做審察......,然而,
它又跑走了;這才是你們應該學習的。絕大多數人都拒絕從自然中去學習......,
就如同一位拒絕作功課的頑皮學生。 他們不希望看到心的變遷,這樣你怎能增長智慧呢?
你必須和變遷同住。當我們知道心就是如此──不斷地變遷,一旦認識這是它的本性,我們就會明瞭。
我們必須知道那時後心在想善和那時後在想惡,它一直在變遷,我們必須認識這些事情。
假如我們瞭解這點,那麼,即使我們在想的時後,一樣能安住于平靜中。

譬如說:假設你家有只小寵物──猴子。猴子無法長時間靜止不動,它們喜歡到處亂跑亂跳、

抓東抓西的,猴子就是這樣的。
現在,你到寺院裏來,看見這裏的猴子,這只猴子一樣靜不下來,一樣到處亂跑。可是它干擾不到你,
對不對?它為何干擾不到你呢?因為你以前也養過猴子,所以瞭解猴子是什麼樣子的。
假使你認識一隻猴子,無論你走過多少省分、看過多少猴子,都不會被它們所干擾,對不對?
這就是一位瞭解猴子的人。

如果你瞭解猴子,那麼,你就不會變成一隻猴子;假使你不瞭解猴子,你自己可能就會變成一隻猴子!

瞭解嗎?當你看到它伸手抓這抓那時,會喊:「嘿!」你很生氣......,「那只該死的猴子!」
這是一位不瞭解猴子的人,知道家裏的猴子和寺院裏的猴子都是一樣的,你為何要受它們干擾呢?
一旦認識猴子是如何的時候,那就夠了, 你便可以安住于平靜。

平靜就像這樣。我們必須去認識感覺,有些感覺是愉快的,有是不愉快的,但那樣不重要,

那是它們的事,就如猴子一樣,所有的猴子都是一樣的。我們明瞭感覺有時是愉快的,
有時則否──那是它們的本然。 我們應該瞭解它們,並知道如何放下它們。
感覺是不穩定的,它們是變異(無常)、不圓滿(苦)和無主(無我)的。一切我們所知覺的,
都是如此。當眼、耳、鼻、舌、身和意(心)領受感覺時,我們知道它們,亦如認識猴子一般。
如此一來,我們便可以安住于平靜。
當感覺生起時,覺知它們。你為何去追逐它們呢?感覺是不穩定的,一下子這樣,ㄧ下子那樣,
它們是依賴變異而存在的。我們這裏所有的人,一樣都是依賴變異而存在。氣呼出之後就必然會再吸進,
它勢必要有這樣的改變。試著只吸,你做得到嗎?或者只試著呼出而沒有吸進......,
你辦得到嗎?假使沒有這樣的變更,你可以活多久?吸進與呼出必須一定都有。

感覺也是一樣。這些東西都必定要有。如果沒有感覺,你就無法增長智慧;如果沒有錯,

也就沒有對可言了,在你可以看見什麼是錯的時候,你必須要先看見正確的; 你要正確之前,
必須先瞭解錯,事情就是如此。


對一位真誠修行的學生而言,感覺越多越好。但有很多禪修者卻逃避感覺,不想要解決它們,
這就好像不去上學、不聽老師的話的頑皮學生。這些感覺正在教導我們,當我們認識感覺的時候,
我們才算是在修習佛法。在感覺中能保持平靜就如同瞭解這裏的猴子一樣──
一旦你瞭解猴子是如何時,你便不會再被它們所煩惱了。

佛法的修習也是如此。佛法並非遙不可及,而是與我們同在的。佛法不是關於天上的天使或這類東西,

而只是很單純地關係著我們,關係我們當下的所做所為。觀照你自己,有時快樂,有時痛苦,有時舒適,
有時悲痛,有時愛,有時恨......,這就是佛法。你看到了嗎?你應該認識這個「法」,
你們必須閱讀自己的經驗。

在你能夠放下感覺之前,你必須先認識它們才行。當你看清感覺都是無常的時候,就不會被它們所干擾。

只要感覺一生起,只需告訴自己:「嗯...... 不穩定。」你可以與這些感覺在一起,而住于平靜,
就如同看見猴子,就不被它所干擾一樣。假如你知道感覺的真相,那就是知道佛法。
你放下感覺,並且看清它們都絕對是不穩定的。

我們在這裏所說的不穩定,就是佛陀。 佛即是法,法即是無常性。不論誰見到事物的無常,

就是見到它們不變的真理。這就是法,而這也就是佛。如果你見到了法,你就見到了佛;
見到了佛,你就見到了法。如果你見到「無常(aniccam)」,就會去放下事物,而不去執著它們。

你說:「別打破我的杯子!」你能夠阻止會破碎的東西不破嗎?如果它現在沒有破,它未來也會破;

如果你不去打破它,別人也許會;如果別人不打破它的話,也許雞會啊!佛陀說,去接受這個事實,
他洞澈了這些事物的真相,視這個杯子如已破碎了。不論你何時使用這個杯子,都應該反觀它已經破碎了。
你瞭解這點嗎?

佛陀所瞭解是:他在尚未破碎的杯子中,看見已破碎的杯子,一旦它的時間到了,就會破碎。

增長這種的瞭解,利用這個杯子,好好照顧它,直到有一天它從你手中脫掉...... 「碎了」,沒事。
為什麼沒事呢?因為在它還沒破碎之前,你已看到它碎了。

可是,通常人們會說:「我很喜歡這個杯子,希望它永遠不會破。」後來狗把它打破了,

「我要殺了那只瘋狗!」你恨那只狗打碎你的杯子。
如果你的小孩打碎了它,你也會憎恨他。為什麼會這樣子呢?因為你將自己給堵起來了,
所以水無法流出去。你建了一個沒有疏水道的堤,堤只會暴裂開來,對不對?當你築堤的同時,
也要造一個疏水道,當水漲得過高時,水才能安全地流出去。當水漲到邊緣的時候,就打開你的疏水道,
你必須要有一道類似這種的安全措施。「無常」就是聖者們的安全措施,如果你有這道「安全措施」,
你就能安住于平靜。行、住、坐、臥,不斷地修行,以「念」來觀照和守護心,這就是「三摩地」和智慧。
它們兩者是同一個東西,可是卻有不同的相貌。

如果我們真正清楚地洞察無常,就會見到所謂的常。所謂的常是事物不可避免的,都必定會如此,

不可能有例外,你瞭解嗎?只要知道這麼多,你就能夠認識佛,就能夠真誠地恭敬他。

只要你不要將佛陀拋掉,就不會痛苦。一旦你拋掉佛陀之後,你就會經驗到苦;一旦你丟棄對無常、

苦和無我的反觀,就會有苦。假使你能夠修行這麼多,那就夠了,苦就不會生起;或者,如果它升起,
你也可以輕而易舉地平定它,並且,它將是在未來不會升起的原因。這就是我們修行的終點──
苦不會再升起的境地。而為何苦不再升起呢?因為我們已經找出苦因了(samudaya,集)。

比方說,如果這個杯子破了,通常你會經驗到苦。我們知道這個杯子將會是苦的起因,

所以我們要從「因」中解脫出來。所有的法(此指六塵中的法塵)的生起,是因為「因」的原故,
而它們也必定會因為「因」而消滅。現在,假使「苦」是因為這個杯子的緣故,我們就應該放下這「因」。
如果我們事前就能反觀這個杯子已經破了,即使它還沒破,「因」已經熄滅了。 一旦不再有任何「因」時,
苦也就不能再生存,因為它熄滅了。這就是「滅」。

你不需要再超越這點,只要這樣就夠了,在你自己的心理思惟這點。基本上你們都應該持五戒,

以做為一個行為的基礎。首先不必要去研究三藏,只要先專心在五戒上就可以了。剛開始你會犯戒,
但當你覺察到時,馬上停止,再回來建立起你的戒,也許你又會脫離軌道,以致於再犯另一個錯。
當你覺察到時,將自己從新再建立起來。

修行是這樣子的:你的「念」會增進而變得更持續,就如同壺裏滴出來的水滴一樣。

如果我們將水壺傾斜一點點,水滴會慢慢地滴出來,...... 滴!...... 滴!......滴!如果我們將水壺再傾斜一點,
水滴會滴得更快,滴!滴!滴!如果將水壺再傾斜的話,「水滴」消失了,而水會像穩定的河水般流出。
「水滴到那裏去了?」它們那裏也沒去,只是改變成為一條穩定的流水罷了。

我們必須藉由譬喻來談佛法,因為佛法沒有任何形相。它是方的還是圓的?你說不上來,

唯一的方法就是透過譬喻來說明。不要以為佛法離你很遠,它到處都與你同在。仔細看......,
一下子快樂,一下子悲傷,一下子又生氣......,這都是佛法,去觀察和理解它。
無論是什麼造成苦你都應該去對治,如果苦還存在的話,就是因為你還沒清楚地瞭解它,所以再觀察一下。
如果你能夠清楚地瞭解,就不會痛苦,因為「因」不再存在了。如果苦還存在,如果你還必須忍耐,
那麼,那麼,你還沒有上軌道。不論你卡在那裏,不論你那時候有多麼痛苦,當下你就錯了;
不論你何時多快樂,你飄浮在雲端......,你看......,又錯了。

如果你如此修行的話,在任何時間、任何姿勢裏,你都有「念」。有了正念和正知,你會知道對和錯,

樂和苦。知道這些以後,你就會知道該如何去對治它們了。

我是這樣教坐禪的:是坐禪的時候,就去坐。這並沒有錯,你也應該修習坐禪,可是,

禪坐並非只是坐而已,你必須允許你的心去經驗感覺,隨它們去流動並思考它們的本然。
你應該如何去看待它們呢?視它們如無常、苦和無我,一切都是不穩定的。「這美啊!我一定要擁有它。」
那是不穩定的東西。「我一點也不喜歡這個」......,當下就告訴自己:「不問定。」這是真的嗎?
完全正確,毫無疑問但是試試將事物拿來當真.「我一定要得到這個東西。」你已經脫離正軌了,別這麼做。
無論你有多喜歡某件東西,你都應該反觀它是不穩定的。

有某些食物看起來似乎很可口,但是,你依然應該反觀它是不穩定的事。也許能確定,它很好吃,

可是你仍然必須告訴自己:「不穩定!」假使你想測驗一下確定與否,嘗試每天去吃你最喜愛的食物。
每天吃,想想看,最後你會抱怨說:「這道食物不再那麼好吃了!」
最後你會認為:「實際上,我比較喜歡那道食物。」那也是不穩定的啊!你必須讓事物隨它去,
就如出入息一樣,吸入與呼出一定都要有,呼吸依賴於交替;而一切的事物也依賴於這樣的交替變化。

這些事物就與我們同在,沒別的地方了。如果,無論行、住、坐或臥,我們都不再疑惑,

我們將會安住于平靜中。「三摩地」不是只坐著,有些人坐到他們掉進昏迷的狀態中,分不清南和北,
倒不如死了算了。別這麼極端!如果你覺得昏昏欲睡,就經行,改變一下你的姿勢。增長一些智慧吧!
如果你真的很累,那就去休息一下,只要你一起床,就繼續修行。別使自己掉進昏沉裏。
你必須這樣修行,有理性、智慧、謹慎。


修行,從你自己的心和身開始,視它們如無常,其他的一切事物也都如此。當你認為食物可口時,
就記住這點,你必須告訴自己:「不穩定的事!」你必須先打擊它才行。 可是,通常每次都是它打擊你,
是不是?如果你什麼都不喜歡,你會因此受苦,事物就是這樣來打擊你的。「如果她喜歡我,我也喜她。」
它們又再次打擊我們,我們從來沒機會反擊回去。你必須這樣來看待它:不論你何時喜歡任何東西,
只要告訴你自己:「這不是穩定的事!」為了真正地見到佛法,你必須違反自己的意願。

在一切的姿勢中修行。行、住、坐、臥......。你在任何姿勢中都可以經驗到嗔怒,對不對?你在走的時候、

坐的時候、臥的時候,都可以生氣;在任何姿勢中都可以經驗欲望。
因此,我們的修行必須擴大到所有的姿勢──行、住、坐和臥,而且必須定期的做。
別光做表面工夫,真實地去做!

坐禪的時候,有些事物可能會生起,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不論這些東西何時升起,只需告訴自己:

「不是確實的,不是確定的。」在它抓著機會打擊你之前,先打擊它。

現在,這一點是相當重要的。如果你知道所有的事物都是無常的,你的一切思想,就會逐漸清晰,

當你反觀一切流失的事物的不穩定時,你會明瞭一切事物都是一樣的。無論任何東西何時升起,
你只需要說:「噢!又來了一個!」

你曾看過流動的水嗎?你曾看過靜止的水嗎?如果你的心是平靜的,它會猶如靜止的流水。

你曾經看過靜止的流水嗎?你看!你只見過流動的水和靜止的水,對不對?可是,
你從未見過靜止的流水。它就在那兒,就在你的思想無法帶你到達的地方;即使心是平靜的,
你仍然可以增長智慧。你的心將如流動的水,但卻是靜止的。
心幾乎完全靜止,不過卻依然在流動。因此,我稱它做「靜止的流水」。智慧可由此生起。


《阿姜查 簡介》

阿姜查,泰國東北著名法師.生於西元一九一八年,一九九二年元月圓寂.幼年入道,年輕時研究過基礎佛法,

戒律, 以及經典,後隨當地禪定大師修習.他依苦行僧的傳統方式生活數年,曾和本世紀偉大的禪師阿姜 滿
度過一段開悟性的時光.他的教導方式簡明,
涵意卻深遠.他善用日常周遭事物引出佛法實意,令弟子們開解;也因此,吸引了不少的西方人從他受教.

http://dcph.myweb.hin...ah05.htm


[ 此文章被adamlee9在2008-05-09 08:05重新編輯 ]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臺灣中華HiNet | Posted:2008-05-06 18:44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86889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