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yond1024
|
分享:
x0
|
[] 以心战为舌战基础
说某人口才很好,指的不外乎口语表达能力不错,口齿清晰,思路清楚。但口才好,不见得有具说服力。要说动对方改变主意,不能光靠嘴皮,还得懂得心理战术,了解对方要的是什么,不要的是什么;了解对方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了解对方怕什么,不怕什么。以理性分析为包装,以感性诉求为卖点,动之以情,说之以理,才能说服成功。
《三国演义》好看也在这里,透过小说家的想像,把历史学者无法现场转播的,加以渲染铺陈。就以张辽劝说关羽投降来看,可以观察如何说服一个人,去做原本不可能的事。
劝降关羽
《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写曹操击败刘备、张飞,只留关羽保护刘备的妻小,死守下邳,张辽自愿前往,说服关羽降曹。
于是程昱献计,以送回的刘备降兵为内应,并诱使关羽出城,内外切断,将关羽困于土山。此时张辽凭着和关羽的旧识,来到土山。
关羽问清张辽的来意,发现既不是来决战,也不是来说服,更不是来助阵。那来做什么?
张辽表示,他只是来做战况报导,告诉关羽,刘备、张飞生死不明,曹操已攻破下邳,并派人护卫备家眷。
关羽一听,这不是来说服我,是什么?当下大怒,表明下山冲杀、视死如归的决心。
张辽大笑说:「你说这种话,岂不为天下所嘲笑?」
「我以忠义而死,怎会为天下所笑?」关羽不解。
这一问一答,关羽已经堕入张辽的设计当中。这是张辽的计策,用超乎逻辑的反话,让关羽大惑不解,在关羽主动提问下,步步说动关羽。
张辽说:「大兄今天若这么死了,有三大罪状。」
关羽更加疑惑,问有哪三罪。
张辽说,这三个罪名是:
1、当初刘关张结义,誓同生死。如今关羽战死,设若刘备复出,求关羽相助而不可复得,有违盟誓,其罪一也。 2、关羽一死,刘备所付托的家眷无所依赖,有违所托,其罪二也。 3、关羽求死,以匹夫之勇,置匡扶汉室的大任不顾,其罪三也。 到此为止,关羽已经落于下风。他自以为殉难是义,不料取义不成,反而有罪。原来的求死意志动摇,此时茫然不知下一步该当如何,给予张辽游说的最大空间。
关羽问张辽,该如何是好?张辽说,如今四面都是曹操兵力,你若不投降,必死无疑,不如投降,再设法打听刘备音信,打听到了,再去投靠,一来可以保护二位夫人,二来不违背桃园结义的盟约,三来可留着有用之身,再做打算。
关羽的原则也很明确,愿和曹操约法三章,如果曹操不答应,宁可犯下以上三项罪名而死:
1、只降汉帝,不降曹操。 2、两位刘夫人给与俸禄养赡,不许干扰。 3、探知刘备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 三个原则,把君臣之分、男女之别、兄弟之义,区分得清清楚楚。
曹操对第三个条件难免有挣扎,但后来还是答应,并且赠袍、赠金、赠马,施厚恩,希望收买关羽的心。而张辽也达成游说的使命。
张辽毕竟了解关羽,知道关羽义薄云天,视死如归,要劝服他不但不能以死相逼,反倒必须点明赴死就义的不是,软化关羽宁死不屈的决心。
劝降马超
如果对象换成马超,在张鲁手下很不得志的马超,所要采取的说服策略,就完全不一样了。
《三国演义》第六十五回,写李恢说服马超归降。
当时马超投靠张鲁,帮助刘璋,对抗来犯的刘备军队。刘备知道马超骁勇善战,硬取不易,最好招降。这事由李恢负责。
李恢来到马超帐下。马超研判李恢这名辩士要来游说,便派二十名刀斧手埋伏,伺机砍杀。
一般说客和推销员一样,通常会稍加包装,包藏游说的企图。但是李恢开门见山,直接表明来意,就是要来当说客。
马超虽不客气,但还是给李恢机会,明白告诉李恢,有本事来游说没关系,如果说得不合意,不中听,格杀勿论。
李恢笑着曰:「将军的祸害不远了!」
一句话激起马超的危机意识,忙问:「我有什么祸害?」
李恢分析马超的处境。马超的窘态在于,四面楚歌,无路进退。先是起兵反抗曹操,连累父亲致死;后又用兵陇西,妻小尽遭杀害;而今,投靠张鲁,却遭张鲁手下杨松屡进谗言,正是「四海难容,一身无主」。
李恢推荐马超投奔刘备,可以「上报父仇,下立功名。」
须知马超当时已如惊弓之鸟,一点风吹草动,都会紧张,因此李恢以祸不远矣来刺激马超,让马超疑惧,进而分析祸害临头的理由,以及避凶趋吉之道。避凶趋吉之道,当然就是改投刘备。马超颇多跳槽纪录,和关云长忠诚不二的作风恰好相反。李恢掌握马超这项特性,采用和张辽说服关羽相反的技巧,就这样成功的劝降马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