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菩萨(梵文:अवलोकितेश्वर,Avalokiteśvara),又译为光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汉语音译「啊那婆娄吉低输」、「阿缚卢极低湿伐罗」,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萨,同大势至菩萨一起,为阿弥陀佛的左、右胁侍菩萨,并称「西方三圣」。同时祂也是四大菩萨之一。
观世音菩萨是东亚民间普遍敬仰崇拜的菩萨,在各种佛教图像或造像中观世音菩萨像也最为常见,而且种类繁多,变化极大,佛教的经典上说观世音菩萨的悲心广大,世间众生无论遭遇何种灾难,若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菩萨即时寻声赴感,使之离苦得乐,故又称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为佛教中知名度最高的大菩萨,有「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的赞誉。
在早期的佛经中,观世音菩萨多直接音译为「啊那婆娄吉低输」、「阿缚卢极低湿伐罗」,竺法护译为光世音,南北朝姚秦鸠摩罗什意译为「观世音菩萨」。唐代玄奘法师则译为「观自在菩萨」。传统上认为,因唐太宗李世民的名字当中有个「世」字,为了避讳,故当时将「观世音菩萨」改称为「观音菩萨」。
观自在菩萨,梵语为「阿缚卢枳帝湿伐逻」(Avalokiteśvara)。Avalokita意为观,自在,梵文为伊醯伐罗(iśvara),意为众生所见之主,故玄奘译为观自在菩萨,并认为鸠摩罗什的旧译「观世音菩萨」是不正确的[1]。
但清凉澄观法师指出在梵文古本中存在两种不同的名称。1927年新疆出土的古抄本中,以Avalokitasvara为观音菩萨的名称,证实了他的说法。娑伐罗(svara),意思为声音,Avalokitasvara可意译为观音,鸠摩罗什出生在西域地区,所见的应该就是这个版本。因此,观音菩萨也并非是因为避讳而出现的名词。根据宋代玄应的说法,这可能是来自于不同地区方言所导致的[2]。
「观世音菩萨」从字面解释就是「观察世间声音」的菩萨,出自《妙法莲华经》之《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又说:「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瞋。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
另一重意思则出自《楞严经》。观世音菩萨以听音方法契入法性,证得耳根圆通,修成正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