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1710 個閱讀者
命理服務》 數位論命舘 | 免費排盤 | 星僑易學 | 五術書籍 | 線上論命 | 影音論命 | 八字命書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數 | 周公解夢 | fackbook 粉絲專頁 |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俊桐 會員卡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社區建設獎 特殊貢獻獎
小有名氣
級別: 小有名氣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89 鮮花 x1619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修行][分享] 法華宗要

                        法華宗要

元曉師撰


將欲解釋此經。略開六門分別(初述大意次辨經宗三明詮用四釋題名五顯教攝六消文義)。初述大意者。妙法蓮華經者。斯乃十方三世諸佛出世之大意。九道四生滅入一道之弘門也。文巧義深。無妙不極。辭敷理泰。無法不宣。文辭巧敷花而含實。義理深泰實而帶權。理深泰者。無二無別也。辭巧敷者。開權示實也。開權者。開門外三車是權。中途寶城是化。樹下成道非始。林間滅度非終。示實者。示□生並是吾子。二乘皆當作佛。算數不足量其命。劫火不能燒其立是謂文辭之巧妙也。言無二者。唯一大事。於佛知見開示悟入無上無異令知令證故。言無別者。三種平等。諸乘諸身皆同一揆。世間涅槃永離二際故。是謂義理之深妙也。斯則文理滅妙無非玄。則離麤之軌乃稱妙法。權華開敷實果泰彰。無染之美假喻蓮花。然妙法妙絕。何三何一至久至冥。誰短誰長茲□□總入之不易。諸子瀾漫出之良難。是如來引之□權羨□車。於鹿苑示有□之麤身。駕白牛於鷲岳顯無限之長命。斯迺□一以破三。三除一捨。假□以□短。短息而□忘。是法不可示。言辭相寂滅。蕩然靡據。肅焉離寄。不知何以言之強稱妙法蓮花。是以分坐令聞之者。當受輪王釋梵之座。逕耳一句之人。並得無上菩提之記。況乎受持演說之福。豈可思議所量乎哉。舉是大意以標題目。故言妙法蓮花經也


第二辨經宗者。此經正以廣大甚深一乘實相為所詮宗。總說雖然。於中分別者。一乘實相略說有二。謂能乘人及所乘法。此經所說一乘人者。三乘行人。四種聲聞。三界所有四生眾生。並是能乘一佛乘人。皆為佛子。悉是菩薩。以皆有佛性當紹佛位故。乃至無性有情亦皆當作佛故。如寶雲經言。菩薩發心便作是念。一切世界中少智眾生愚癡瘖啞無涅槃分不生信心者。□□菩薩之所棄捨。如是眾生我皆調伏乃至坐於道場得阿耨菩提。發此心時。魔宮震動。又言。菩薩成佛眾願滿足。方便品說。三世諸佛但教化菩薩。譬喻品云。一切眾生皆是吾子故。又言。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佛子□道已。來世得作佛。斯則無一眾生而非佛子。所以廣大。此眾生界即涅槃界。是故甚深。如論說言。三界相者。謂眾生界即涅槃界。不離眾生界有如來藏故。是謂能乘一佛乘人也。此一乘人所乘之法。略而說之有四種。一謂一乘理及一乘教。一乘之因一乘之果。一乘理者。謂一法界。亦名法身。名如來藏。如薩遮尼揵子經云。文殊師利白佛言。若無三乘差別性者。何故如來說三乘法。佛言。諸佛如來說三乘者。示地差別。非乘差別。說人差別。非。乘差別諸佛如來說三乘者。示小功德知多功德。而佛法中無乘差別。何以故。以法界法無差別故。金光明經言。法界無分別。是故無異乘。為度眾生故分別說三乘。又此經言。諸佛如來能知彼法究竟實相。論釋此云。實相者。謂如來藏。法身之體。不變相故。又下文言。同者。示諸佛如來法身之性同諸凡夫聲聞辟支佛等。法身平等無有差別故。案云。如來法身如來藏性。一切眾生平等所有。能運一切同歸本原。由是道理無有異乘。故說此法為一乘性。如是名為一乘理也。一乘教者。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從初成道乃至涅槃。其間所說一切言教。莫不令至一切智地。是故皆名為一乘教。如方便品言。是諸佛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是諸眾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故。是教遍通十方三世。無量無邊。所以廣大。故一言一句皆為佛乘。一相一味。是故甚深。如是名為一乘教也。一乘因者。總說有二。一者性因。二者作因。言性因者。一切眾生所有佛性為三身果而作因故。如常不輕菩薩品云。我不輕汝。汝等皆當作佛。論釋此言。示諸眾生皆有佛性故。又言。決定增上慢二種聲聞。根未熟故。佛不與授記。菩薩與授記。菩薩與授記者。方便令發心故。當知依此經意而說趣寂二乘無性有情皆有佛性悉當作佛。言作因者。若聖若凡內道外道道分福分一切善根。莫不同至無上菩提。如下文言。或有人禮拜。或復但合掌。乃至舉一手。或復少傾頭。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無佛皆已成佛道乃至廣說。本乘經言。凡聖一切善不受有漏果。唯受常住之果。大悲經言。佛告阿難。若人樂著三有果報。於佛福田若行布施諸餘善根。願我世世莫入涅槃。以此善根不入涅槃。無有是處。是人雖不樂求涅槃。然於佛所種諸善根。我說是人必入涅槃。尼健子經一乘品言。佛語文殊。我佛國□所有僧伽尼乾子等。皆是如來住持力故方便示現此諸外道。善男子等。雖行種種諸異學相。皆同佛法一橋梁度。更無餘度故。案云。依此等文。當知佛法五乘諸善及與外道種種異善。如是一切皆是一乘。皆依佛性無異體故。如法花論顯此義。云何體法者。謂理無二體。無二體者。謂無量乘皆是一乘故。而下文言汝等所行是菩薩道者。謂發菩提心退已還發者前所修行善根不滅同後得果故。者為顯種子無上義故。旦約發心善根而說。非謂餘善不得佛果。是故□違前所引文。由是言之。若凡若聖一切眾生內道外道一切善根。皆出佛性同歸本原。如是本來唯佛所窮。以是義故廣大甚深。如是名為一乘因也。一乘果者。略說有二種。謂本有果及始起果。本有果者。謂法佛菩提。如壽量品云。如來如實知見。三界之相無有生死若退若出。亦無在世及滅度者。非實非虛非如非異。案云。此文就一法界顯一果體。非有體故非實。非無體故非虛。非真諦故非如。非俗諦故非異。如本乘經云。果體圓滿無德不備。無理不周。無名無相。非一切法可得。非有體非無體。乃至廣說。又言。二體之外獨在無二故。是明法佛菩提果體。始起果者。謂餘二身。如論說言。報佛菩提者。十地行滿足得常涅槃證故。如經言。我實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故。應化菩提者。隨所應見而為示現。謂出釋宮樹下成道及與十方分身諸佛。如寶塔品之所廣明。總而言之。一切眾生皆修萬行同得如是。□菩提果。是謂一乘一乘果也。如方便品云。舍利弗當知。我本立誓願。欲令一切眾如我等無異。如我昔所願。今者已滿足。化一切眾生皆令入佛道。案云。此文正明如來所願滿足。所以然者。遍化三世一切眾生。如應皆令得佛道故。如寶雲經云。譬如油鉢若已平滿更投一渧終不復受。菩薩成佛眾願滿足亦復如是。更無減少一塵之願。大雲密藏藏經云。大雲密藏菩薩曰言世尊。唯願如來。為未來世薄福眾生。演說如是深進大海水潮三昧。佛言。善男子。莫作是言。何以故。佛出世難。此大雲經聞者亦難。云何偏為未來之。吾當遍為三世眾生廣門分別。花嚴經云。如來轉法*。於三世無不至。依此等文。當知諸佛初成正覺。一念之頂遍化三世一切眾生。無一不成無上菩提。如昔所願已滿足故。設有一人不成菩提。如昔所願即不滿故。雖實皆度而無盡際。雖實無際而無不度。以無限智力度無限眾生故。而此經下文言。我本行菩薩道所成壽命。今猶未盡復倍上數。論釋此云。我本行菩薩道今猶未滿者。以本願故。眾生界未盡願非究竟。故言未滿。非謂菩提不滿足故。所成壽命復位上數者。示現如來常命方便。顯多過上數量不可數知故。此論意者。為明約今眾生未盡□如是時本願未滿。非謂菩提已滿。而其本願未滿亦非本願未滿。而說佛法已足。如花嚴經云。一切眾生未成菩提。佛法未足。本願未滿。是故當知願與菩提不滿。等則已滿則等滿。如是名為一乘果也。合而言之。理教因果如是四法。更互相應共運一人到薩婆若。故說此四名一乘法。猶如四馬更互相應共作一運故說四馬名為一乘。當知此中道理亦爾。問理教及因共運眾生到薩婆若。此事可爾。果既到究竟之處。云何與三共運眾生。解云。此有四義。一者由未來世有佛果力。冥資眾生令生善心。如是展轉令至佛地。如涅槃經云以現在世煩惱因緣能斷善根。未來佛性力因緣故還生善根故。二者當果報佛現諸應化化今眾生令得增進。如本乘經云。自見己身當果。諸佛摩頂說法身心別行不可思議故。三者此經六處授記。記當得成阿耨菩提。由得此記。[竺-二+宗]心進修當果屬彼□得運彼故。下文言。各賜諸子等一大車。四者此經中說一切種智。無□不盡。無德不備。一切眾生同到此果。眾生緣此能詮所詮發心。勝進逕四十心遊戲神通化四生類。故說眾生乘於果乘。乘乘能運因地眾生。如下頌諸子是時歡喜踊躍乘是寶車遊於四方。由方是四義當知果乘與餘三法共運一人。人人四法因緣和合遠離諸邊不可破壞。除此更無若過若增。如是名為廣大甚深究竟一乘真實相也。所詮之宗略述如是


第三明能詮用者。如法師品云。一切菩薩阿耨菩提皆屬此經。開方便門示真實相。此文正明是經勝用。用有二種。謂開及示。開者開於三乘方便之門。示者示於一乘真實之相。總說雖然。於中有三。先開次示。第三合明開示之用。先明開義即有二種。謂所開之門及能開之用。所開之門即三乘教。此名方便略有四義。一者佛方便智之所說教。依主立名名方便教。二者即三乘教巧順三機。持乘作名名方便教。三者為一乘教作前方便。因是後說一乘正教。對後正教名為方便。四者於一乘理權說方便非真實說。是方便義對真實說名為方便。依此四義故名方便。此名為門。有其二義。一者出義。諸子依此出三界故。二者入義。又依此教入一乘故。然門有二名。若言佛門人門。則門非佛人。若言板門竹門。則門是板竹。今三乘教名方便門者。同板竹門。門即方便。是故名為方便門也。開方便門。方便有其二義。若望出義說三乘時。開而不閉。望其入義說三之時。閉而不開。雖出三界未入一乘故。今說一乘教言。三是方便。方開方便門令入一乘故。如下文言。當知諸佛方便力故。於一佛乘分別說三。此言正開方便之門。諸餘言語例此可知。次明示用。於中亦二。先明所示。次明能示。所示之真實相。謂如前說。一乘人法。法相常住。道理究竟。天魔外道所不能破。三世諸佛所不能易。以是義故名真實相。而非三非一。無人無法。都無所得。如是正觀乃名真實究竟一乘。所以然者。諸有所得無道無果不動不出。故知如前非三是一。能乘所乘人法之相不出四句。是有所得。云何說此為真實相。解云。此言不然。所以者何。若言非三是一不出四句故是有所得非究竟者。是則有得為非無得為是亦入四句故是有所得亦非正觀。若言寄言說無所得而非如言取於無得是故無得不入四句者。他亦寄言假說一乘而非如言取於一乘所以一乘亦出四句。是故當知遂言俱非。不如言取二說無異


問。若不取言皆為實者。彼三乘教亦應是實


答。通義皆許。而有別義。以三乘教下都無三理一乘教下不無一理故。三是權。一乘是實。雖不無一而非有一。是故亦非有所得也。所示真實其相如是。能示□用有其二種。一者則開之示。如前開三是方便時。即知一乘是真實故。如開門時即見內物。二者異開之示。異前開三別說一乘。聞之得悟一乘義故。如以手□方見內物。如下文言。諸佛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如是等言是示真實相也。第三合明開示用者。一開示中合有四義。一者用前三為一用。前三乘之教即為一乘教故。二者將三致一。將彼三乘之人同致一乘果故。三者會三歸一。會昔所說三乘因果還歸於本一乘理故。四者破三立一。破彼所執三乘別趣以立同歸一乘義故。此經具有如是四種勝用。故言開方便門示真實相


問。用三為一。將三致一。是二未知以何為證


答。方便品言。佛以無數方便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此文正是用三為一之證也。又言。是諸眾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此言正是將三致一之證也


問。會三因果歸本一者。為當三皆非實故歸於一實耶。為當唯二非實故歸於一實耶。若如後者。何故經言。我有方便力開示三乘法。若如前者。云何復言。唯是一事實餘二則非真


答。或有說者。三皆非實。如前文說。而言一實二非真者。三中之一與無三之一俱。是佛乘。通說是實。餘二不用開別言非實。由是義故二文不違。或有說者。唯二非實。如後文故。而說三乘皆方便者。於一實中加二非實合說為三。是三非實。如人手內實有一果方便言三。三非是實無三果故。考而論之。一果是實。二是方便。有一果故。如智度論云。於一佛乘開為三分。如人分一斗米以為三聚亦得言會三聚歸一亦得言會二聚歸。會三會二猶是一義不相違也。或有說者。前後二文各有異意。不可一會。所以然者。三乘之教有其二種。一者別教。二通教。別教三乘三皆非實。皆是方便。以彼教說三僧祇劫唯修四度。百劫之中修相好業。最後身中修於定惠。菩提樹下成無上覺。如是因果以為佛乘。是故佛乘亦是方便。若論通教所說三乘。佛乘是實。定餘二非真。以彼教說於十地中具修六度萬行圓滿致薩婆若。此薩婆若果不與三世合。如是因果究竟真實此為佛乘。豈是方便。是故當知二文意異。我有方便力開示三乘法者。是顯別教所說三乘也。唯是一事實餘二則非真者。是對通教所說三乘。其餘諸文皆作是通


問。若說別教三乘因果皆是方便故歸一者。為歸一因為歸一果


答。於一佛乘分別說三故。隨其本歸因歸果。是義□何聲聞緣覺若因若果皆於一因分別為二。如經說言。聲聞緣覺若智若斷。皆是菩薩無生法忍。當知此二皆歸一因。歸一因故終致一果。彼教中說。佛乘因果分別佛地化身少分。如經說言。我實成佛已來。百千萬億那由他劫故。當知彼說佛乘因果同歸於此一乘果內。若有菩薩依彼教故望樹下佛發心修行。如是願行歸於一因。同彼二乘未至果故。通而言之。應作四句。一以方便因歸真實因。謂菩薩因及二乘因。二以方便果歸真實果。謂於樹下成無上覺。三以方便因歸真實果。謂樹下佛前菩薩行。四以方便果歸真實因。謂二乘人之無學果。總攝如是四句。以說會三歸一


問。方便教中有人天乘。何故不會此二唯會彼三


答。會三之言亦攝此二。所以然者。法花教中說。三乘有二。一者三車所譬。出喻品。二者三草所咒。出藥草品。此義云何。人天二乘合為小乘。如小藥草。聲聞緣覺名為中乘。如中藥草。依彼別教發心菩薩。說名為大乘。如大藥草。會此三乘即攝五乘。然彼人天會因而不會果。果是無記。不作一因故。彼因善法有二功能。報因功能亦不會之。有受盡故。等流因用是今所會。無受盡故。會此因義入第一句


問。會三歸一其義已顯。破三立一云何可知


答。欲知此義。有廣有略。略而言之。破四種三。一執三教定非方便。二執三人定是別趣。三執三因別感。四執三果別極。破此四種所執之相。遣其四種能執之見。是故建立一乘真實。謂立一教故則破三教。立一人故則破三人。立一因故則破三因。立一果故則破三果。立一理性通破四三。以四一皆同一乘理故。略說如是。廣而論之。為破十種凡聖執故。說七種譬及三平等。此義至彼第六門釋。第三明詮用竟也。第四釋題名者。具存梵音。應云薩達摩分陀利修多羅。此云妙法蓮華經。言妙法者略有四義。一者巧妙。二者勝妙。三者微妙。四者絕妙。言巧妙者。此經巧開方便之門。巧滅執三之見。巧示真實之相。巧生已一之惠。以是四義而作真軌故。言妙法言勝妙者。此經能宣一切佛法。能示一切神力。能顯一切祕藏。能說一切深事。以此四義最為勝妙故名妙法。如神力品云。以要言之。如來一切所有之法。如來一切自在神力。如來一切祕密之藏。如來一切甚深之事。皆於此經宣示顯示顯說。故言妙法。言微妙者。此經所說一乘之果。無妙德而不圓。無雜染而不淨。無義理而不窮。無世間而不度。以是四義故名微妙之法。如譬喻品云。是乘微妙清淨第一出諸世間為無有上。故言妙法。言絕妙者。此經所說一乘法相。廣大甚深離言絕慮。以是四義故為絕妙之法。如方便品云。是法不可示。言辭相寂滅。諸餘眾生類無有能得解故。此四義中。巧妙勝妙之法當能詮用立名。微妙絕妙之義從所詮宗作目。合而言之。具含如是。巧勝微絕十有六種極妙之義十方三世無二之軌以是義故名為妙法。妙法之名略釋如是。蓮花之喻有別有通。通者。此華必具華鬚臺實四種。合成殊為美妙。喻於此經具四妙義合成一經。故名妙法。別而言之。即有四義。一者。蓮花之類有四種。中分陀利者是白蓮花。鮮白分明花開實顯。喻於此經了了分明開權顯實之巧妙也。二者。此花凡有三名。未敷之時名屈摩羅。將落之時名迦摩羅。已敷未衰處中之時開榮勝盛稱分陀利。喻於此經大機正發之盛時宣示顯說之勝妙也。三者。此花非直出離泥水。亦乃圓之香潔眾美具足。喻於此經所說佛乘出煩惱濁離生死海眾德圓滿之微妙也。四者。此花非直荷廣[卄/禍]深。亦乃不著水渧不染塵垢。喻於此經所說一乘法門廣大道理甚深離言絕慮之絕妙也。由是四義有同妙法故。寄是喻以立題名也


第五明教攝門者。是法華經何教所攝。為是了義為不了義。有說。此經是不了義。所以然者。大分佛教有三法*。一者有相法*。唯為發趣聲聞乘者。依四諦相轉法*故。如阿含經等。二者無相法*。唯為發趣菩薩乘者。依法空性轉法*故。如般若經等。三者無相無上法*。普為發趣三乘者依諸法空


無自性性而轉法*無上無容故。如解深密經等。此中前二是不了義。第三法*是真了義。是義具如彼論廣說。此法華經是第二攝。如偈說言。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佛子行道已。來世得作佛故。是故當知第二無相法*所攝。既屬第二。是不了義。此義即以二文為證。一者即彼解深密經云。一向趣寂聲聞種性補特伽羅。雖蒙諸佛施設種種勇猛加行方便化道。終不能令當坐道場證得無上正等菩提何以故。由彼本來唯有下劣種性故。一向慈悲薄弱故。一向怖畏眾苦故。乃至廣說。二者對法論言。眾生意樂。樂樂者。如為不定種性者捨離下劣意樂故。記大聲聞當得作佛。又說一乘。更無第二。案云。彼經既是究竟真實了義說。說言聲聞永不成佛。是知法花說諸聲聞當得作佛。是方便語不了義說。是故阿毘達磨□云。是隨眾生意樂而說。非是直說真實道理。修多羅者。以文為勝阿毘達磨以理為勝。由有如是二種明證。當知法花一乘之教定非究竟了義說也。或有說者。法花經是究竟了義。所以然者。如來一代所說教門。略攝不出三種法*。何者為三。一者根本法*。二枝末法*。三者攝末歸本法*。根本法*者。謂佛初成道花嚴之會□為菩薩廣開一因一果法門謂根本之教也。但薄福鈍根之流深不堪聞一因一果故。於一佛乘分別說三。謂枝末之教也。四十餘年說三乘之教陶練其心。今至法花之會始得會三歸一。即攝末歸本教也。如信解品明。長者居師子坐眷屬圍遶羅列寶物。即指花嚴根本教也。喚子不得故密遣二人。脫珍御服著弊垢衣。謂隱一說三枝末教也。如富長者知悉下劣□伏其心乃教大智。謂攝末歸本教也。是□諸門處處有文。當知此中初後二教同是究竟了義之說。第二教者。於一說三。皆是方便不了義說。為成此義。明證有二。一者修多羅。二者阿毘達磨。修多羅者。略引三文一者如安樂行品云。此法花經能令眾生至一切智。一切世間多怨難信。先所未說而今說之。是諸如來第一之說。於諸說中最為甚深。末後賜與如彼強力之王久護明珠今乃與之。二者化城品云。是諸佛方便分別說三乘。唯有一佛乘□處故說二。三者勝鬘經云。阿羅漢辟支佛。四智究竟得蘇息處。亦是如來是方便有餘不了義說。如是等文不可具陳。阿毘達磨者略引三處文。法花論云。決定增上慢二種聲聞。根未熟故佛不與授記菩薩與授記。菩薩與記者。方便令發心故。二者智度論說


問。阿羅漢先世因緣之所受身必應當滅。住在何處而具足佛道


答。得阿羅漢時。三界諸漏因緣盡故。更不復生三界。有淨佛立出於三界。乃至無有煩惱之名。於是國立佛所聞法花經具足佛道。三者寶性論云。問。說闡提無涅槃性常不入涅槃者。此義云何。為欲示顯謗大乘因故。此明何義。為欲迴轉誹謗大乘心不求大乘心。依無量時。故作是說。以彼實有清淨性故。依是等文。當知諸教說有二乘定不成佛。及說無性有情等言。皆是方便不了義說。若說一乘更無第二一切眾生皆當作佛。如是經典是真了義。問若立初師義者。後師所引文云何和會。彼師通曰。諸一乘教所說諸文。皆為護彼不定性者。皆是方便。故不相違。法花論文及寶性論。亦為述後方便教意。智度論文說阿羅漢生淨土者。是約不定種性聲聞。由是道理亦不相違。問。若立後師義者。前所引證云何得通。彼師通云。深密經說終不能令當坐道場證得無上正等菩提者。是明決定當入無餘永不能令不入無餘直證無上正等菩提。是故說為一向趣寂。然彼聲聞入無餘時。住八萬劫或住六萬四萬二萬。然後起心即入大生於淨土具足佛道。若論不定種性人者。唯住有餘依地入大。如瑜伽論分明說故。是故彼經亦不相違。對法論文說一乘教為方便者。是述三乘權教之意而非究竟道理之說。如彼執三乘者說云。十五有漏□無記者。是約麤相境界而說。非是究竟真實道理。是故當知彼對法論或有述於方便教文。由是道理不相違也


問。二師所通一據相違。何者為實何者為勝


答。皆是經論。有何不實。所以然者。為護一向趣寂者意。則如初師所通為實。為護不定種姓人意。則如後師所說為實。皆當物機各得和通故。若就道理判其勝負者。彼師義狹而且短。彼說佛□不遍一切故。又說二□竟斷滅故。第二師義寬而復長。返前短狹其義可知斯則以短狹義會寬長文。文傷□□會。用寬長義容短狹文。文狹則無傷義。則易會。由是道理後說為勝。是故當知此法花經乃是究竟了義之教也。今依是義以通諸文。諸文相違皆得善通。所以然者。以諸了義究竟教內不無方便不了之言。如解深密經中說言。一切聲聞緣覺菩薩同皆共一此妙清淨道。皆同是一究竟清淨如。□是道理為彼經宗。所以彼經是真了義。而彼經說寂趣聲聞終不能得坐於道場。如是等文是方便說。為護決定二乘意故。作是方便不了義說。由是道理夫人性等說彼以為不了義說。如是二文不相違也。又此法花經中說言。為□□故。化作寶城。更止息已終引佛果。依是道理以說一乘。是為經究竟了義。此經亦有不了義語□直說言唯有□□無二無三是文為□□定□□說無趣寂二乘之行。而實不無趣寂二乘之行。是故說無是方便語。由是道理對法論說為方便者。亦有道理也


法花宗要   弘安六年八月十七日相承之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歐洲 | Posted:2009-05-08 09:23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61466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