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广告
  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5595 个阅读者
命理服务》 数位论命馆 | 免费排盘 | 星侨易学 | 五术书籍 | 线上论命 | 影音论命 | 八字命书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数 | 周公解梦 | fackbook 粉丝专页 |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icesea0605
数位造型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路人甲
级别: 路人甲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鲜花 x2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版主评分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推文 x0
[针灸经络] 气功与蟠龙针的渊源-不舌顶上颚的气功
一、宇宙天地与人体的物理关系
孔子在《易。系辞下》中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这说明八卦是根据天象和自然界事物而创造出来的。「远取诸物」一句,本本人认为应改为「远取诸天地万物」较为贴切。大家都知道,「人体本身就像个小宇宙」的比喻。其道理就和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Know yourself」是一理的。
古科技的老祖宗,就是因为担忧地球自身转轴的偏向,造成人类文明的毁灭。故将一切天地之间的事理,予以「类化」引喻在人体上,好让后世子孙,永远享用无穷,不致于造成断层。然而;无奈人类的「记忆无法遗传」。而出现「三代」轮回的天道现象。使得人类必须「自以为,人定胜天」的一切重新来过,让「天人地」三才,永恒共存。
因此;古科技乃将人体的腧穴,依据:
1.天体地貌订名;如上星、日月、太乙、璇玑、承山、商丘、合谷、曲池、血海、涌泉……等。
2.建筑结构;如神阙、印堂、志室、内关、神庭、中枢、灵台、命门、紫宫、陶道……等。
3.动物植物;如櫕竹、鸠尾、犊鼻……等。
4.人体部位;如腕骨、乳根、脊中……等。
5.医学理论;如阳溪、阳池、神堂、三阴交……等
6.治疗作用;水分、水道、心俞、肝俞、睛明、光明……等。
六大类赋予命名。然而;经由仔细观察后,实际上还是以「远取之天地万物」聚于「人体小宇宙」的命名为大部分。由此可知古人之「用心良苦」啊!
二、气与物质和人体的关系
古今中外,众所周知:人体是经由肺部吸入氧帮助血液循环,排出二氧化碳的常识。而水是由氢与氧合成的。更不用去谈到尿液具有氨摩尼亚,或更多的酸碱化学变化所生成的众多气化物,不断在人体中产生着。为甚么有人(外国人)就是不相信有「气」呢?
或许古人将「超距」的「磁场」现象,定位在人体的「气场」里,令人疑惑。但是在所有的研究证明里,明确的告诉大家:宇宙、地球、人类、动物及花草树木、矿石都存在着「磁场」,是不用质疑辩解的。也许是古人祈望后世子孙,勿将饮食五谷杂粮所产生的「气」和与生俱来「磁场」的「气」混淆不清,造成困扰的忧心之处罢!
自古至今,古人即以将观天所得的宝贵资讯,以地球的经纬度、二十四节气(立春、雨水、春分、清明、夏至、秋分、冬至、、、等)配合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融合在人体的呼吸气息经络、五脏六腑及脉象里。又是一项后世子孙,即将失落的古科技文教贡献。
三、伏羲九观天道气功之简介
万物离水不能活,无水不成「功」。因此;欲求得真「气」功,必须先熟谙下列口诀:
「赤龙往后探,对准天河口,两眼口微闭,津液自然生。」
在运用上,为避免「走火及中风」必须牢记:
「老天公要你舌后探,偏偏你顶到上颚风。」
在进行本气功研习的所有各关过程里,一律都得配合「吞津法」,进而达到各关之「吞津守窍」功法,发挥储存「磁场」与「气场」的功能。功法另文撰述
【一】地部
一 曰 吐纳
八十一难经之四难曰:脉有阴阳之法何谓也然呼出心肺之间脾受谷味也其脉在中气有呼吸脉有阴阳夫人有气而后有脉也故言脉之阴阳者先言气之呼吸心肺浮而在上浮者主出故呼出心与肺焉肝肾沉而在下沉者主入故吸入肾与肝焉脾位居中寄主四季不专主呼吸受纳谷味灌溉各脏其脉在于呼吸之中故素问曰人一呼再动一吸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也互动者心肝脾肺肾也
本法主要在唤醒人类与生俱来的基本呼吸能力,予以爱护自我的行动,敦促其迈向康庄大道的最初入道法门。
二 曰 数息
八十一难经之一难曰: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于身漏水下百刻荣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为一周也故五十度复会于手太阴寸口者五脏六府之所终始故法取于寸口也
本法主要在调息,知己之气息与一吐一吸之间的速度和节奏,结合吐纳与脉动的关系,达到静心定性的境界。
三 曰 观息
身脉贯串于经中呼行三寸吸行三寸呼吸毕谓定息一息之间脉行六吋人身脉度手足三阴三阳两跷脉并督任脉共计一十六丈二尺黄帝曰跷脉有阴阳何脉当其数岐伯曰男子数其阳女子数其阴水下一刻计一百三十五息脉行八丈一尺二刻计二百七十息脉行一十六丈二尺为一周一时八刻有奇脉行四周有奇也自寅时注肺初行一时呼吸气计一千一百二十五息脉行计六十七丈五尺至卯时计二千二百五十息脉行一百四十四丈以次相传至丑时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八百一十丈已毕自平旦寅时起于手太阴肺经水初下漏至丑时终于厥阴肝经漏下百刻尽矣二刻一周五十度周身荣者血也卫者气也血为气之配气升血亦升气降血亦降二者不得相离但昼则行阳气得令于血夜则行阴气得令于气
  经由吐纳、数息的研练过程后。开始启发学习者「定、静、安、虑、得」的潜能及特性。引导研习者对「游丝之气」的体认,以及「任督二脉」气息循行技巧的差异体验。进而实践「顺周天」与「倒周天」的功法。
 
【二】人部
四 曰 守丹
人体共分为「上、中、下」三个「丹炉」,意即头下项上为上丹田、项下横膈上为中丹田、横膈下会阴上为下丹田,是为三个「丹田」。
当地部之三关熟悉得定后,方可进入本阶段研习。即先练胸式、腹式之吐纳至胸腹部的中、下丹田。熟谙后。再进行研练项上至头部的上丹田。
如是再上、中、下三丹田一起交互轮练即可。
五 曰 观想
古人将人体之脏腑绘成图像,名为「内照图」。其目的即在让后世子孙「了解自我」的身体脏腑结构。然后配合气功之「观想法」,熟谙自身脏腑及气血循行的相互关系,藉此达到「知己知彼」的疗病功能。功法另文撰述
六 曰 导引
人体穴位的数目,实际上将近有八百个。但是因为要配合一年365天(古代以阴历360天计之)的关系,故将人体选订365个穴位,以利后人记忆。同时;为了熟谙辨穴及认穴,更以气功搭配「守窍」及「导引」研习。增强正确的穴位及疗效功能,以利日后「自疗疗他」的「蟠龙针」神技,畅行无阻。功法另文撰述
 
【三】天部
七 曰 引津
本关「引津」的研习,主要在将「满口的津液」源远不断的引注至各窍,营养各窍。彻底达到本关「引津守窍」功法。并开始强化储存「磁场」与「气场」的功能。功法另文撰述
八 曰 吞津
进入本关时,即为「吞津守窍」,意即进入「忘息」之境界。完全仅以「吞津」替代「吐纳」及「导引」的动作,达到「守窍」的功效。同时;可以此法进入「净身」的七日滴水不沾「断食」境界,增强人体的「气」场。功法另文撰述
九 曰 意念
是谓到达「意到气到」的「超距」穿墙「气功」,可以施展「阴阳大法」,隔山打牛,隔空点穴。
 
四、气功与人体的关系
  整部「八十一难经」的图解论述里,从第一难至第八十一难。大至人体经络与地球物理的天候节气,细至一呼一吸的息脉与地球时间数理的融合。以及将各个脏腑与经络及息脉的关系,无一不在提醒后世子孙,时时刻刻都要与天地共处,千万不可以任意破坏周遭的环境。
 
 
  尤其现代人类漫无目的的盲目发展「自以为是」的短视科技。造成大气中的臭氧层遭到破坏,大批雨林区的乱垦,废弃物的环境污染、、、等等。一再的告诫我们,必须正视这些问题,赶紧觉醒,共同协商,明定方向,才是人类的一大福祉。
学习气功的主要目的,不是只拘限于个人的强健体魄,而是希望能够将经由各个阶段研习的过程中,所获得相关的气血循行,以及各个穴道的正确位置和功效。在日后可以帮助自己或他人调理病症,使得人人能够将「推己及人」的仁爱精神,广被在日常生活里。
 
五、气功与蟠龙针的关系
  经由伏羲九观天道气功的按步就般的研练,到达第六关时。所执行的「蟠龙针」,可以明显的发现,能把储存在自身体内的「气」,藉由针体传递至患者体脉里内。此即古人流传的「飞经走气」、「飞经走穴」、「烧山火」、「透天凉」、、、等「人针合一」的最高针刺医疗技术。然而;因为近代针具器材的短细及针柄难施。加上执针者甚少练功,急于出师执针调理病患。往往会出现效果不彰,解释不一,胡乱施针,造成许多患者在针灸调理后,产生事故和误解,甚为可惜。
  各位必须要了解,当研制「蟠龙针」时,历经忍痛及耐热的拉丝(金属)织针过程,除了是为日后扎针时,能精确的掌握针体长短粗细及劲道以外。其真正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将本身「吞津」习功所储存的「气」场,与针体合而为一,为患者调理,是谓「功针合一」的最高境界。

此文章被评分,最近评分记录
财富:5 (by youcome99) | 理由: 我喜欢您的文章_谢谢分享



伏羲女娲第e代 http://www.god198765432.com.tw 蟠龙针介绍
献花 x2 回到顶端 [楼 主] From:台湾中华电信 | Posted:2009-11-26 12:24 |

首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94504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