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 1. 作品名称:禅定(20782) 创作者:王秀杞
海涛法师:禅,可分为两种,即:内心的自在安定与对外在世界的慈悲
我们对待一切生命的敏感度,也是一种禅的表现。
禅修,不一定是闭门自修,或者不管外在的世界、
不管众生的幸福安乐。禅,更积极而言,
是对一切生命真切、无私的关心与慈爱。所以,
对内而言, 禅称之为智慧;对外来说,禅则称之为慈悲。
心空及第归
唐‧庞蕴
个个学无为。
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
心空、无为,须按捺住期待,山一重又水一重,
终究会回到最初的感动,重逢最纯真的面目。这一次,
带着又一些些的苏醒,沈浸法宴的宿醉犹在,
从大梦中走下山,老和尚最后一刻的慈悲加被、
信心醍醐,绵绵密密的舒展在六根,离家了,落第了,人人犹微笑着,
因为生命的七缠缠绵绵于每一个当下,只待因缘果熟,
身心脱落、打破的刹那。
寂室禅师示学禅者应注意如下十事:
一者、须知生死事大,无常迅速,须臾不可忘失正念。
二者、须于行住坐卧,检束身心,任何时刻不犯律仪。
三者、须能不执空见,不夸自我,精进勇敢勿堕邪战。
四者、须摄六根正念,语默动静,远离妄想抛开烦恼。
五者、须有求道热忱,灵明不昧,魔外窟中施于教化。
六者、须能废寝忘食,壁立万仞,竖起脊梁勇往向前。
七者、须究西来佛意,念佛是谁,哪个是我本来面目。
八者、须参话头禅心,工夫绵密,不求速成任重道远。
九者、须要宁不发明,虽经万劫,不生二念绍隆如来。
十者、须能不退大心,洞然菩提,兴隆佛法续佛慧命。
寂室禅师的十事开示,岂止参禅者的座右铭,即任何修行均当如此。
作者:佚名
大唐元和年间(八○六~八二○年),襄州有位名叫庞蕴的居士,是佛教史上的有名人物,
有《庞居士语录》流传至今。庞居士字道玄,生于儒家书香门第,却自小感受世事尘劳,因而立志求真见性,
修行禅法。他曾以俗家弟子身分,先后参访着名禅师石头希迁、马祖道一,在希迁门下有所悟解,
在马祖门下终于顿悟,遂成了马祖的门徒,在马祖门下呆了两年有余。
庞居士并不是出家和尚,只是居士,他娶了妻,也生了子,有一儿一女。在居士的影响下,
妻子儿女们也都成了佛教的信奉者,对禅法的见地丝毫不比庞居士差。居士参访马祖道
一时曾作了一首颂说:「有男不婚,有女不嫁,大家团圆头,共说无生话。」
这话后来还真成了庞居士一家生活的写照。居士的儿子名叫庞大,长大之后只知躬耕陇亩,
从来想不到要娶个媳妇;居士的女儿名叫灵照,聪明机伶,每日编卖竹筐,补贴生活之用,
也从来想不到要嫁个如意郎君。真成了有男不婚,有女不嫁,一家四口过着诗一般的田园生活。
一家人中,女儿灵照的悟性较高,对禅法的理会也很深刻,并且能把活泼生动的禅体现到日常生活之中。
有一次,居士间灵照道:「古人之道明明白白,百草的根茎也明明白白,如何理解佛祖之意呢?」
灵照说:「老大不小的人了,怎么还问出这种话来!」居士问:「你这是什么意思?」
灵照回答:「百草根茎是明明白白的,佛祖之意也是明明白白的,用得着谁说吗?」
另有一次,居士走过一桥时被绊了一下,倒在地上。灵照一看,急忙走过来爬到居士身边。
居士问:「你这是干什么?」灵照回答:「见父亲摔倒,我特意来扶你。」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似乎只是倏忽之间,庞居士已成了一位百头老翁,步履蹦珊,弯腰隆背,
大限之日即将临近。庞居士不想把死的权力交给自然,他要自已把握自己的命运,
想学名僧大德那样自己选择入灭的时机,来个端坐而逝。他把入减的时间定在某天的正午,
让女儿灵照到室外观察,自己则早早端坐于蒲团之上,等着女儿报告正午时刻的到来。天将正午,
灵照入室对居士说:「天已正午,但有日蚀。」居士听说有日蚀,一时兴起,出去观看。
原来上了女儿的大当,根本没有日蚀。居士急忙返回室内,只见灵照己端坐在蒲团之上,
合掌入灭了。居士大笑,说:「我的女儿真够敏利。」于是决定推后七日入灭。
州牧于(由+页)听到居士要入灭的消息,急忙赶来问候,想要劝阻。居士说:
「我但愿空诸所有,不想实诸所无。人生世间,不过如水月空花、泡沫幻影,没什么可留恋的。
我死后,请将我焚化弃撒于江湖之中。」言罢,枕着于(由+页)●的大腿死了。
庞居士去世,儿子庞大正在田间劳作,庞婆婆急忙赶到田间对儿子说:「你爹死了。」
庞大一听,哈哈大笑,挂着锄头也死去了。
庞婆婆连丧三位亲人,一点也不悲伤,只说道:「你这小子更愚蠢了。」烧化了儿子之后,
庞婆婆向每一位乡亲告别,然后隐居起来,不知所终。
死亡是大自然赋与人的最终命运,人无论贵贱,最终都会与死神为伴,与死亡共舞。
长期以来,人类一直把死亡看作是生命的最大限制,一直在寻求克服死亡障碍的办法。
从中国古老的道教,到西方现代的哲学,死与生的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中心,
一直困扰着无数勤于思考;勇于关注人类未来命运的睿智之士。然而,死亡是人类的最终命运,
无论人们作出多大努力,终究难逃死神的一击。面对死亡,人们只好悲天叹命,徒唤奈何,
由此产生了痛苦、抑郁、迷茫和恐惧,被迫在瑟瑟发抖中迎接死神的到来。
这影响了人类生活的快乐,使人一生生活在恐惧的阴影中。
佛教反对这种对待生死的态度,把死亡看作生命的一个必要环节,看作极其自然的事。
因而,他们面对死亡,以自然之心待之。活着的时候便快乐地活着,死的时候则快乐地死亡,
其精神已超越了生死的限制,成了成功地把握自身命运的人。上面的故事便是佛教对待生死态度的反映,
实际上,它是要教导人们:以快乐的态度对待生死,过一种愉快的生活,莫要被死亡的恐惧打乱生活的节奏。
庞居士一家的生活作风当时便得到人们的赞赏,被人们看作是维摩诘大士的化身。
唐朝有一位伟大的居士庞蕴,他虽未出家,但后世禅宗却将他列为重要的地位。庞蕴居士家里相当富有,
他是石头希迁和马祖道一两 位禅师的弟子,在他学佛开悟后,有一天竟把家里面的金银财宝,
装在一条大船上,划到长江中心,把船砸沈,让财物全部沈到江底,什么也没有了。别人看到了,
问他:「既然你这些家产都不要,为什么不拿去做好事,救济别人?」
他只淡淡说了一句:「好事不如无事」,无事是真正的好事?这可真得让有智慧的人去参参 啰!
庞蕴全家都修禅宗,有一天,一家人在茅庐坐着,庞蕴突然说:「难!难!难!十斛芝麻树上摊!」
意思是说修行是非常的困难,就像要把十斛的芝麻,在树上全部摊开一样困难。
庞婆〈太太〉不以为然接着说:「易!易!易!如下眠床脚踏地!」
是说:「修行非常容易,就如同下床时,脚踏在地上一样!」
最后庞灵照〈女儿〉说:「不难也不易,百草头上祖师意。」她觉得修行不像父亲说的难,
也没母亲说的容易。如果能领会百草头上有祖师意,则一草一木都是妙法,不是很容易吗?
但不能从百草头上看见般若智慧的人,而只把它当成一般的草,那修行就很困难了。
后世禅学家都说,庞灵照说的最好,最能表达禅的修行与一种中道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