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广告
  加入我的最爱 设为首页 风格修改
首页 首尾
 手机版   订阅   地图  繁体 
您是第 1352 个阅读者
命理服务》 数位论命馆 | 免费排盘 | 星侨易学 | 五术书籍 | 线上论命 | 影音论命 | 八字命书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数 | 周公解梦 | fackbook 粉丝专页 |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为IE收藏   收藏主题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adamlee9 手机 会员卡
个人头像
个人文章 个人相簿 个人日记 个人地图
贴图天使奖 社区建设奖
头衔:                       &n ..                       &n ..
风云人物
级别: 风云人物 该用户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鲜花 x7456
分享: 转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复制连结到剪贴簿 转换为繁体 转换为简体 载入图片
推文 x0
[分享] 厦门大学问答如来藏存在否
所谓现空不二,「现」是指如来藏的光明分,「空」是指空性。对于识与如来藏的关系,
觉囊派一位大德曾以大海为喻:如来藏相当于大海的本体,阿赖耶识是大海的底层,
而其他心识则是上面的波涛。动荡的波涛,与相对平静的海底,其实都是以大海为本体。
同样,所有心识的本体,就是如来藏。

问:那识和智有什么差别?
索达吉堪布*
答:所谓识,就是各种分别或无分别的识聚;而所谓智,是指断除人我、
法我后证得的通达一切万法的有境。通过修行,识转依后就成了智。

(一) 问:在藏传佛教的五大门派里,有四派认同如来藏思想,只有格鲁派持中观应成派思想,反对如来藏存在,认为毕竟空,请问您对此有何看法?
答:其实,格鲁派并不排斥如来藏。
在章嘉国师、第五世达赖喇嘛、克珠杰等格鲁派大德的论着中,都描述了如来藏如何存在,以及如何现前的道理。只不过,在跟觉囊派辩论时,他们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而且语言也很犀利,但这些并不能说明他们不承认如来藏。
再说,就中观应成派本身来讲,他们是肯定承认如来藏的。像龙猛菩萨、月称论师,他们在抉择胜义谛时,一切万法都是空的,既然都是空的,如来藏空不空呢?当然也是空的。如《大乘入楞伽经》里说:「如来藏的本体空无相无愿、不生不灭……」[1]可见,如来藏也同样摄于三解脱门,也是离戏空性的。但是在空性的同时,是不是就不存在了呢?也不是。
如果按你说的,格鲁派认为「是」——因为是空的,所以如来藏不存在,那等于否认了所有本尊,以及密宗的各种修法。但他们怎么会这么承认呢?绝对不会。
问:在藏传佛教里,为什么要称红教、黄教、花教、白教呢?
答:这种说法,藏地没有。
藏地各教派的命名,有些是用时间,比如宁玛派是旧派,格鲁派是新派;有些是用地名,比如萨迦派,「萨迦」意为灰白色的土;而有些是用意义,比如噶当派,「噶当」的意思,就是将释迦牟尼佛的一切教言都当作修行的教授。
但在汉地某些信士、学者的说法中,好像红教就是穿红色衣服的,黄教就是穿黄色衣服的,那花教,是不是就要穿得花花绿绿了?
(二) 问:我是厦门大学哲学系的博士生,研究方向是佛教哲学。请问,空性和如来藏是什么关系?
答:这二者是不二的,也就是现空不二。
所谓现空不二,「现」是指如来藏的光明分,「空」是指空性。当一个人开悟时,一定会同时具有现与空两种境界。此时,因为他了达了空分,所以对任何法都不执着,也就是所谓的「看破了」;而因为同时也安住明分,所以会兴起大悲,修持善法、积累资粮。从一地到十地之间,都是如此。
开悟时既有智也有悲,这就是智悲双运;进入修道以后,随着明分越来越明清,功德也越来越增上;而这种不二的境界究竟了,就称为佛。
因此,如果分开理解,空性和光明可以说是两个,但从真实的层面上讲,二者是无别的。
(三) 问:我是法学院的硕士生。我听说藏传佛教中有吃肉的现象,但佛经里说「食肉者断大悲种」,请问师父,这个您怎么解释?
答:《楞伽经》里说「不戒肉则断慈悲种子」[2],这一点,藏传佛教是完全承认的。而且,根据《大般涅槃经》[3]的观点,藏传佛教也认为:如果是大乘佛教,就应断绝肉食,所谓「食三清净肉无过」,只是小乘的说法而已。所以,很多大德也造了论典劝人吃素。
但从历史上看,为什么藏地就没有汉地那样的吃素传统呢?这个原因,我在其他论典中讲过,希望你能够理解。不过,对于你们的传统,我们都特别随喜赞叹,如今很多寺院也基本是素食了。
问:有人说,藏传佛教的乐空双运是受了印度性力派的影响,请问您怎么看?
答:乐空双运,不是从印度性力派传来的,它是密宗《时轮金刚》的最高修持方法,但这种修法,在寺院中一般没有人行持。
不过,它的理论基础,显宗的经论中也处处都有,像六祖的「烦恼即菩提」——贪、嗔、痴是菩提,这就是乐空双运的观点;而如果能落实到修持上,到了最高境界时,的确是转烦恼为菩提。所以,不要说密宗,显宗也成立这一点。
当然,对此不太了解的人,也许会从自己的文化背景出发,轻易评判这些高深的教义,但这样做,其实是很不妥当的。你们可以去藏地的寺院看看,看看他们在做些什么,在怎样地守护戒律,也看看密续是怎么说的,和显宗有何差别……
二十多年了,在我潜心研究藏、汉这两种不同传承教义的过程中,可以说,没有发现一处相违的地方。如果真的有,那我也不会执迷不悟,一味袒护自宗的观点,这又何必呢?我也知道什么是公正。
因此,大家一定要擦亮慧眼!
问:我看过师父讲的《弟子规》,知道您也在弘扬传统的儒家文化,请问当时您这样做,是出于什么样的发心呢?
答:我对儒家思想,一向都有很大的兴趣。
不仅是《弟子规》,这几年以来,我还学习了《论语》、《中庸》、《大学》、《三字经》,并将个别论典译成了藏文。我非常欣赏儒家的理念,比如,怎么为人处事、怎么孝顺、怎么恭敬……不过可惜的是,这些传统现在基本都没有了。
为什么要讲《弟子规》呢?也许你们觉得,由其他民族的人来弘扬你们的文化,有些不合理,但是当时我学了以后,感觉非常欢喜,觉得这里面讲的和佛教的意思很相顺,很值得学习。尤其是年轻的佛教徒,不从这些方面有个约束的话,在以后的生活中,可能会给自己带来一些不便。
当然,对里面的个别理念,我是有看法的。但这个不要紧,就算是人和人接触,也难免有看法,何况是不同的思想?所以,重要的是,让自他都学到一些有用的东西。
(四) 问:我是学自然科学的。佛教认为生命有轮回,但在自然科学看来,这是比较难以接受的,请问,有什么方法能证实轮回呢?
答:一个学自然科学的人,不接受轮回的说法,这一点我非常理解。
因为它关系到心的问题。但在现在的课程里,这方面仍是空白,自然科学的方向不是研究心,那些仪器也触及不到心的本源。所以,到目前为止,他们在心的领域内并无突破性进展,这是西方科学界所公认的。
不过,对于轮回的案例,许多科学家是承认的。像哈佛、耶鲁等的英美学者,他们在长期观察、审慎研究之后,从不同角度给出了结论。这类文章,我们「智悲翻译中心」最近翻译了许多,你们可以去看看。
当然,不仅是他们,像爱因斯坦、牛顿等这样的科学先驱,其实也相信轮回。这一点,从他们的传记、讲话中不难看出。既然如此,如果你只承认牛顿的部分学说——他在自然科学方面的理论,而否认他对生命延续的认识,恐怕是说不过去的。
所以,我们说有来世,你们不接受可以,但是科学家也说有轮回,是不是值得深思呢?
问:对于如来藏,我们怎样才能利用它的一些功能呢?
答:如来藏,也就是我们的真心。对于这个真心,首先要从理论上了解,了解以后,当你真正有所开悟时,它的部分功能就现前了。像禅宗大德所具有的超凡智慧,就是从这里来的;现在人在禅修以后,调节了身心、对治了烦恼,也是从这里来的。
所以,你想利用它的功能,就要学着修心。修心,是对心的一种训练,这和锻炼身体不一样。身体锻炼好了,人会健康,而心一旦训练到位了,种种功德便会纷至沓来。
(五) 问:我是中国哲学的博士生。请问,阿赖耶识与如来藏有什么差别?
答:阿赖耶识,是具有微细分别的心识;而如来藏是众生的佛性,远离分别,不能与识混为一谈。
对于识与如来藏的关系,觉囊派一位大德曾以大海为喻:如来藏相当于大海的本体,阿赖耶识是大海的底层,而其他心识[4]则是上面的波涛。动荡的波涛,与相对平静的海底,其实都是以大海为本体。同样,所有心识的本体,就是如来藏。
问:那识和智有什么差别?
答:所谓识,就是各种分别或无分别的识聚;而所谓智,是指断除人我、法我后证得的通达一切万法的有境[5]。通过修行,识转依后就成了智。
问:请问如何观心?
答:观心的方法很多,禅宗、净土、华严、密宗……各个宗派都有自己的观心方法,但在所有的观法中,我自己修持的就两种:一是有相禅定:直接观想释迦牟尼佛;二是无相禅定:什么都不缘,就在明空无别的心的本体中稍许安住。
这两种方法包括了一切修法,也是我结合经典、论典的教义,自己常常观修的方法。
(六) 问:我是学筑装材的本科生。佛教讲「有生必有灭」,那人类将来的走向是什么呢?
答:今年是2012,很多人认为,人类在不久的将来就会走向灭亡。(众笑)
有生必有灭,这是佛教对于生命最透彻的理解。其实地球也是一样,它有「成、住、坏、空」的不同阶段,现在是存在的状态,到了最后坏灭的时候,它就消失了。这和科学的认识一致。
那人类呢?人类那时候也会消失。不过,生命还是延续的,到其他的世界里继续「有生有灭」,流转不息。
问:我对地藏菩萨稍有了解,他的大愿是「众生度尽,方证菩提」,但我想问的是,地狱能度空吗?
答:地藏菩萨的大愿,是说明他要度化一切众生的伟大精神。
在大乘经典的教义里,地狱是不会空的。为什么呢?因为众生是无量的,就像虚空一样,没有边际。如果众生有边际,那菩萨一个一个地度下去,地狱一定有空的时候。但实际上,众生是无量无边的,所以地狱也不会空。
那地藏菩萨发了这样的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是不是永远成不了佛呢?也不是。就像世人在做某件事情时,为了表明坚定、长远的心,也会发下大愿,有了大愿,事情很快就成办了。菩萨也是一样,在广大愿力的推动下,反而迅速成佛了。
他的愿和文殊菩萨一样,是利根者的发愿,代表了佛教最高尚的精神。
(七) 问:我是厦大中文系的学生。您刚才说到观修释迦牟尼佛,请问该如何观呢?
答:在我译的《释尊广传》的后面,就有释迦牟尼佛的观修方法,还有仪轨,最好按仪轨和修行教言去观。
问:那是不是把佛当作一个可以学习的对象?
答:对!佛陀的事迹,可以从他的传记中了解。
而且,释迦牟尼佛是一切寂猛本尊[6]的根本,当你这么观的时候,你的上师、本尊、空行、护法等,实际也都包括在里面了。因为在法界当中,所有的佛都是一味一体的,虽然你观的是一尊,但其他的佛与这尊佛的本体无二无别。
当然,你观阿弥陀佛或别的任何本尊时,也都是这个道理。而我们观修佛,就是要和佛相应,不仅是向他学习,而且要和他一模一样。
(八) 问:我是哲学系的教师。能否请您介绍一下,您对我们汉传佛教《六祖坛经》的看法?
答:我对《六祖坛经》的信心非常大!
八年前,我有幸得到这个法本,反覆读了几遍之后,发愿以后一定要讲,但一直没讲成。今年我又发愿了,一定要开讲[7]。
你们也知道,在佛教的历史上,大德的作品一般都叫「论」,不叫「经」。但六祖的这部「论」,因为后人极为尊崇,所以就叫「经」了。这部经里的思想,我对比过了,和密宗大手印、大圆满的教言是一致的。
可见,一个证悟者从自性中流露的文字,总是有着非同一般的价值。
(九) 问:我是厦大哲学系的研究生。对我来讲,中观他空见是非常难的一个思想,能否请您略略地讲一下?
答:他空见是显宗经典的究竟意义,也是《时轮金刚》、《密集金刚》等密宗经典的真实意趣,要想深入了解的话,我建议你看一下麦彭仁波切的《他空狮吼论》。
简单地讲,他空见认为:从凡夫到佛之间,如来藏的光明分都是存在的。这种存在,听上去是「常有」的意思,但这种「常有」,并不是因明里讲的观待的、暂时的常有。观待的「常」或「无常」,实际上是分别念的对境,属于有为法范畴,而他空见所谓的「常有」,是指如来藏的本体恒常,而它上面的所知法,也就是「客尘」,这些是不存在的。这就是「他空」的意思。
麦彭仁波切还有一部《如来藏大纲狮吼论》,也是讲他空的。所谓「狮吼」,是说这个他空见就像狮子的吼声一样,能遣除各种邪说。觉囊派也有一个《山法论》,不知道现在有没有汉译本?
(十) 问:我是哲学系的硕士研究生。现在我还是想问,如来藏到底是个什么?
答:如来藏有光明的一分,但它不像明灯一样有实在的体性,是远离四边八戏的。虽然每一个众生都有如来藏,但我们现在还见不到它。
问:那是不是我们的欲望、烦恼,把它给包住了呢?
答:也可以这么说吧,就像刚才讲的九种比喻一样。
这九种比喻是佛经里讲的,弥勒菩萨的《宝性论》引用了,无垢光尊者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也引用了,而且也作了对应:从初学者一直到十地菩萨之间[8]。但这其中的道理是很深的,再怎么讲,可能也还是比较神秘。
(十一) 问:在您刚才讲的那个比喻当中,如来藏和阿赖耶识是不同的,如来藏是大海,那阿赖耶识是什么呢?
答:阿赖耶识是大海的底层。
问:那从作为其他识的本体的角度,它跟如来藏有何区别呢?
答:眼耳鼻舌等这些识,既以阿赖耶识为本体,也以如来藏为本体。但在如来藏这一层面,它就像大海的水;而其他的识,也包括阿赖耶识,可以从水的不同颜色这一侧面来理解。
问:那如来藏它是动还是不动呢?
答:你说大海是动还是不动?
问:既算是动,也算是不动。
答:那如来藏也是一样,可以算是动,也可以算是不动。
[1] 《大乘入楞伽经》云:「佛言。大慧。我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大慧。如来应正等觉。以性空实际涅盘不生无相无愿等诸句义。说如来藏。为令愚夫离无我怖。说无分别无影像处如来藏门。未来现在诸菩萨摩诃萨。不应于此执着于我。……」
[2] 《楞伽经》云:「佛告大慧。有无量因缘不应食肉。然我今当为汝略说。谓一切众生从本以来展转因缘常为六亲。以亲想故。不应食肉。」
[3] 《大般涅槃经》云:「迦叶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云何如来不听食肉。善男子。夫食肉者断大慈种。迦叶又言。如来何故。先听比丘食三种净肉。迦叶。是三种净肉随事渐制……迦叶。我从今日制诸弟子。不得复食一切肉也。迦叶。其食肉者。若行若住若坐若卧。一切众生闻其肉气悉生恐怖。」
[4] 指前七识。
[5] 有境:从了达对境的角度称有境。
[6] 寂静本尊和忿怒本尊。
[7] 堪布于2012年底开讲《坛经》。
[8] 凡夫四种、声缘阿罗汉一种、见道菩萨二种、修道菩萨二种。



虚拟的世界虚拟的心年轻的宇宙年轻的人@
献花 x0 回到顶端 [楼 主] From:台湾中华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3-12-06 13:43 |

首页  发表文章 发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67705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师事务所 担任常年法律顾问 |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已依台湾网站内容分级规定处理 | 连络我们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