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 先前看了不少站上前辈改前打竿的经验, 发现除了手工之外, 最难以克服的部份就是导环的配置与吃角的关连性, 加上自己也缺把12尺的前打竿, 因此进行数值模拟
2. 使用材料 : 两光牌12尺3-7调软竿 x 1 (当初是看在只有98公克的份上买下去的), 750元
玻璃纤维竿尾 x 1(老板说是日本制的), 50元
卷线器座 x 1, 75元
太平洋尾一Top(一包5个), 40元
太平洋小U型导环(一包4个), 70元
FUJI高脚珠 x 1, 50元
好友提供的中医针炙用的针 x 8, 免费
两光牌快干胶 x 1, 15元
金葱线 x 1(一捆100m), 80元
800号水砂纸 x 2, 工厂干出来用的, 免费
游标卡尺 x 1, 工厂干出来先借用的, 免费
总费用1,130元
3. 研究内容 : 首先针对我手上的竿子做导环间距的分析, 很直接的可以看出来, 矶竿的配置会比前打竿好
整个曲线较为平滑, 于是我就针对预先要改的12尺竿子做间距排列,
基本上会比较倾向类似矶竿的排列
根据小弟N年以前念书险险被当的材料力学, 对于材料的弹性变形有这样的关系
这个意思就是说, 如果导环间距越大, 受力后弯曲的程度越大, 而竿子直径越粗, 就越不容易弯曲,这个符合一般的推测, 弹性力学够简单明了吧 !! 搞不懂当初怎么念书的……XD
于是乎, 先拿着游标卡尺开始量测一些基本资料, 如下图所示
比较要注意的是, 我的尾一是拿玻璃纤维磨出来的, 而玻璃纤维是实心的, 其他几节都是空心的, 而截面积的算法是要扣掉空心的部份, 才是有效受力面积, 这个大家都应该会, 我就不多叙述 !!
跟着套上刚刚材料力学的公式, 把导环间距除以截面积, 可预估的变形量就出来了, 表中的颜色区块表示为第几节(比如说橘色的部份是尾一, 黄色的就是尾二了, 以此类推 !)
画成大家容易看懂的图, 很清楚的可以知道, 比较会有吃角可能的位置出现在尾一/尾二, 尾二/尾三的交接处(就是图中蓝色线的那两个peak值), 尝试着做调整把位置往后挪动, 结果发现当我把尾一最后一个U型环往后推的时候, 麻烦出现了, 因为尾二的前端内径太小, 把第5点整个绑好后塞不进去, 只好调整回到先前的状态, 而且还有点卡卡的, 看起来已经到了极限了 !
前置作业不算, 光是绑导环就花了快5个小时吧, 绑的我头昏眼花, 手脚酸痛之后, 总算全部绑好而且上胶黏好之后, 才突然想到, 库巴了, 忘记调整尾二/尾三的那个第8个点的位置了…….只能用惨来形容 ~~~~
又过了40分钟总算等到胶都干了, 拿出我的两光牌前打轮把线穿过去, 吊上装满水的600c.c宝特瓶进行测试….
果不其然…….吃角明显的地方出现了, 而且就在我预估的位置上看到…….一边看一边谯, 喵的咧, 早知道估这么准, 就该好好调整一下导环的配置, 把玻璃纤维尾一多磨细一点, 不就放的进去了, 更蠢的是第8个点明明知道有问题, 还傻傻的绑下去黏死……..囧rz
4. 结论 : 经过这样的研究之后, 我们可以了解到, 吃角问题在一开始做导环配置时就可以避免的, 目前还没有办法将已经吃角的竿子改成不吃角, 等看看有没有其他前辈研究 !
容易吃角的位置都发生在较细的尾一尾二, 至于后面较粗的部份影响没那么大, 所以自改前打竿导环配置的重点就摆在尾一尾二上
外径不同粗细与长度的竿子, 导环配置不一定相同, 这点我们可以用材料力学加以验证
要我再绑一次测试的话, 等这把竿子操断再说啦, 喵的, 绑的头晕眼花四肢无力
5. 野场测试 : 这个要等到我老婆生完小孩, 做完月子之后才能出门测试, 谁叫我当初答应她生小孩前后一个月不钓鱼的, 没办法了 ~~~
6. 建议事项 : 建议大家拿着自己的竿子, 不管是买的还是改的, 验证一下小弟理论的正确性 !!
有人能提供磨玻璃纤维尾一的好方法吗 ?! 要磨的圆又要磨的平整(我指的是由粗到细的平滑度)实在很难, 小弟是先算好每隔多少距离该有多少外径, 然后拿着游标卡尺一边磨一边量直径, 光是磨尾一就用掉我3个小时, 真是够累的啦…..
买的U型环和自己折的U型环还是有些差距, 不用钱的会比较粗一点, 所以会卡卡的, 尾一第4/5点我用的是太牌的U型环, 这样勉强收的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