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 先前看了不少站上前輩改前打竿的經驗, 發現除了手工之外, 最難以克服的部份就是導環的配置與吃角的關連性, 加上自己也缺把12呎的前打竿, 因此進行數值模擬
2. 使用材料 : 兩光牌12呎3-7調軟竿 x 1 (當初是看在只有98公克的份上買下去的), 750元
玻璃纖維竿尾 x 1(老闆說是日本製的), 50元
捲線器座 x 1, 75元
太平洋尾一Top(一包5個), 40元
太平洋小U型導環(一包4個), 70元
FUJI高腳珠 x 1, 50元
好友提供的中醫針炙用的針 x 8, 免費
兩光牌快乾膠 x 1, 15元
金蔥線 x 1(一捆100m), 80元
800號水砂紙 x 2, 工廠幹出來用的, 免費
游標卡尺 x 1, 工廠幹出來先借用的, 免費
總費用1,130元
3. 研究內容 : 首先針對我手上的竿子做導環間距的分析, 很直接的可以看出來, 磯竿的配置會比前打竿好
整個曲線較為平滑, 於是我就針對預先要改的12尺竿子做間距排列,
基本上會比較傾向類似磯竿的排列
根據小弟N年以前唸書險險被當的材料力學, 對於材料的彈性變形有這樣的關係
![切應變說明圖形](attach/Fid_475/475_226584.jpg)
這個意思就是說, 如果導環間距越大, 受力後彎曲的程度越大, 而竿子直徑越粗, 就越不容易彎曲,這個符合一般的推測, 彈性力學夠簡單明瞭吧 !! 搞不懂當初怎麼唸書的……XD
於是乎, 先拿著游標卡尺開始量測一些基本資料, 如下圖所示
比較要注意的是, 我的尾一是拿玻璃纖維磨出來的, 而玻璃纖維是實心的, 其他幾節都是空心的, 而截面積的算法是要扣掉空心的部份, 才是有效受力面積, 這個大家都應該會, 我就不多敘述 !!
跟著套上剛剛材料力學的公式, 把導環間距除以截面積, 可預估的變形量就出來了, 表中的顏色區塊表示為第幾節(比如說橘色的部份是尾一, 黃色的就是尾二了, 以此類推 !)
畫成大家容易看懂的圖, 很清楚的可以知道, 比較會有吃角可能的位置出現在尾一/尾二, 尾二/尾三的交接處(就是圖中藍色線的那兩個peak值), 嘗試著做調整把位置往後挪動, 結果發現當我把尾一最後一個U型環往後推的時候, 麻煩出現了, 因為尾二的前端內徑太小, 把第5點整個綁好後塞不進去, 只好調整回到先前的狀態, 而且還有點卡卡的, 看起來已經到了極限了 !
前置作業不算, 光是綁導環就花了快5個小時吧, 綁的我頭昏眼花, 手腳酸痛之後, 總算全部綁好而且上膠黏好之後, 才突然想到, 庫巴了, 忘記調整尾二/尾三的那個第8個點的位置了…….只能用慘來形容 ~~~~
又過了40分鐘總算等到膠都乾了, 拿出我的兩光牌前打輪把線穿過去, 吊上裝滿水的600c.c寶特瓶進行測試….
果不其然…….吃角明顯的地方出現了, 而且就在我預估的位置上看到…….一邊看一邊譙, 喵的咧, 早知道估這麼準, 就該好好調整一下導環的配置, 把玻璃纖維尾一多磨細一點, 不就放的進去了, 更蠢的是第8個點明明知道有問題, 還傻傻的綁下去黏死……..囧rz
4. 結論 : 經過這樣的研究之後, 我們可以了解到, 吃角問題在一開始做導環配置時就可以避免的, 目前還沒有辦法將已經吃角的竿子改成不吃角, 等看看有沒有其他前輩研究 !
容易吃角的位置都發生在較細的尾一尾二, 至於後面較粗的部份影響沒那麼大, 所以自改前打竿導環配置的重點就擺在尾一尾二上
外徑不同粗細與長度的竿子, 導環配置不一定相同, 這點我們可以用材料力學加以驗證
要我再綁一次測試的話, 等這把竿子操斷再說啦, 喵的, 綁的頭暈眼花四肢無力
5. 野場測試 : 這個要等到我老婆生完小孩, 做完月子之後才能出門測試, 誰叫我當初答應她生小孩前後一個月不釣魚的, 沒辦法了 ~~~
6. 建議事項 : 建議大家拿著自己的竿子, 不管是買的還是改的, 驗證一下小弟理論的正確性 !!
有人能提供磨玻璃纖維尾一的好方法嗎 ?! 要磨的圓又要磨的平整(我指的是由粗到細的平滑度)實在很難, 小弟是先算好每隔多少距離該有多少外徑, 然後拿著游標卡尺一邊磨一邊量直徑, 光是磨尾一就用掉我3個小時, 真是夠累的啦…..
買的U型環和自己折的U型環還是有些差距, 不用錢的會比較粗一點, 所以會卡卡的, 尾一第4/5點我用的是太牌的U型環, 這樣勉強收的進去.....
![自己折的U型環](attach/Fid_475/475_22659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