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引用 MegaKing 于 2009-05-10 19:44 发表的 :
很想看看的说~~ 谢谢分享哦~~
最近我一直在想这个香格里拉~到底是什么的说~~呼呼~~
香格里拉的由来;"香格里拉"一词,源于藏经中的香巴拉王国,
在藏传佛教的发展史上,其一直作为"净王"的最高境界而被广泛提及,
在现代词汇中它又是"伊甸园、理想国、世外桃源、乌托邦"的代名词。
据藏经记载,其隐藏在青藏高原深处的某个隐秘地方,
整个王国被双层雪山环抱,由八个成莲花瓣状的区域组成,
中央耸立的同环雪山,初称为卡拉巴王宫,
宫内居住着香巴拉王国的最高领袖。
传说中的香格里拉中是具有最高智慧的圣人,
他们身材高大,拥有自然力量,
至今仍从人们看不到的地方借助于高度发达的文明通过一种名为
"地之肚脐"的隐秘通道与世界进行沟通和联系,
并牢牢地控制着世界。事实上长期以来,
这条"地之肚脐"的神秘通道,
一直作为到达香格里拉王国的唯一途径而成为寻找香格里拉的关键。
詹姆斯·希尔顿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记叙了康韦等四位西方人士,
在战时从南亚次大陆一个叫巴司库
(作者虚构的某国城市名字)的地方,在乘机转移去白沙瓦时,
被一个神秘的东方劫机者劫往香格里拉蓝月山谷的神奇经历。
在小说中所描写的整个香格里拉 ,各种信仰和平共存 ,
四处遍布着基督教堂、佛教寺庙、道观和儒教祠堂。
人们奉行适度的原则,对任何事情都保持一种适度的原则,
即使对待欢乐也不例外。香格里拉就是一个自然景色——
雪山、冰川、峡谷、森林、草甸、湖泊,财富——
那里富含金矿和纯净空气的荟萃地,是美丽、明朗、安然、
闲逸、悠远、知足 、宁静 、和谐等一切人类美好理想的归宿。
在这里,其实香格里拉已经是成为了一个理想中的国度了,
一种和谐、宁静充斥其间。
当1934年4月英国伦敦麦克米出版公司出版该小说时 ,
令出版商和作家始料不及地在欧洲引起了轰动,并很快畅销到美、
日等国。小说出版后,立刻被独具慧眼的好莱坞制片公司摄制成电影,
影片风靡全球,主题歌"香格里拉"唱遍全球。
后来,香格里拉一词被香港—新加坡企业家郭氏家族买断,
成为酒店的商号,进而风靡世界,成为世界酒店品牌的至高象征之一,
这从侧面印证了《消失的地平线》在人文学上的伟大意义。象征
《消失的地平线》成了西方人的《桃花源记》,
《消失的地平线》伟大的意义在于,为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念,
植入了人间乐土的意境。正如《不列颠文学家辞典》
在评述《消失的地平线》时所指出的:
它的功绩在于为英语词汇创造了"世外桃源"一词——香格里拉。
从此,这片想像中的人间乐土就成了"伊甸园"、"世外桃源"、"乌托邦"的代名词。
就这点在东西方上认识是大致一样的,
"世外桃源"、"乌托邦"在中国也同样是如此,
那都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的事物的追求,对一种宁静和谐的向往。
香格里拉最先兴起是在西方,首先值得注意的是 :
《消失的地平线》是在一战过后,二战待发的时候 ,
此时的西方经济不是很繁荣,人民普遍处在一种心灵迷漫的状态中,
这点可以从希特勒的上台得到社会背景方面的佐证。
人们普遍希望富强、繁荣,只是现实中 却还不能够得到这种的满足,
这是一种心灵的渴求。也正是《消失的地平线》
出现并引起轰动的深层次社会背景...
1973年由Charles Jarrott导演
PS.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
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佁然自乐。见渔人,
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
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
「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
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
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
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