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amlee9
&n ..
|
分享:
▼
x0
|
[分享] 唯识无境
《佛学常见辞汇》唯识无境 谓唯有心识,心识之外无一切物质现象,即今所谓之唯心论。 佛光电子大辞典 指万法唯识所现,识外无真实之境。 唯识,梵语 vijñapti-mātratā,音译作毗若底摩呾喇多; 无境,梵语 an-artha,又作无外境。 意谓唯有识而无外在之对象,系唯识学派之根本学说。 vijñapti 为由 vi-jñā(知)之「催起相」语基 vijñapaya 衍生之语, 系唯识学派之术语,指识之显现。 唯识二十论记以「唯」即是否定外境, 故「唯识」一语意谓无境。 盖识之显现乃阿赖耶识由无始以来分别薰习所致, 由此显现所取之外境与能取之我, 故大乘庄严经论求法品述及唯心者有二种显现,即所取与能取之显现。 又摄大乘论本所知相分说依他起相为十一识, 然皆不过是阿赖耶识所显现,并无实在之外境与认识外境之主观。 是故,三界诸法皆唯识,离识并无实在之外境。 即世界一切现象皆为内心所变现,心外无独立之客观存在。 成唯识论卷一载,外境随缘而施设,故非有如识,内识必依因缘生, 故非无如境,即指诸法随人之情识设置而非实有, 所缘之境,唯识所现,诸法皆不离心。 自唯识现观之次第而言,首于暖、顶之位了知唯有识而无外境; 其次,于世第一法位亦了断识之判别作用, 于见道通达无所判别会得之法界。 又由摄大乘论本卷中论述四种理由,可了解一切识为无境之理: (一)成就相违识相智,如饿鬼、傍生及诸天、 人同于一事,所见有种种差别故。 (二)成就无所缘识现可得智,如于过去、未来、梦、影像有所得故。 (三)成就应离功用无颠倒智,若有境,于其中能缘义,识无颠倒, 不由用功即得真实智故。 (四)成就三种胜智随转妙智,此三种即: (1)得心自在一切菩萨、得静虑者,随胜解力诸境显现。 (2)得奢摩他、修法观者,唯作意诸境显现。 (3)已得无分别智者,无分别智现前时,一切诸境皆不显现。 此外,唯识学派归纳「有外境论」为三种,而加以批判, 据玄奘译之观所缘缘论载,第一宗说诸极微为境;对此,极微为实体, 故为生识之因,然识无极微之形相,故极微非境。 第二宗说诸极微之和合为境;对此,识上虽有极微和合之形相, 然和合者并无实体,不能成为识之生因,因此和合为境不成立。 第三宗说诸极微之和集为实体且有粗(粗)大相,可成为识之境; 对此,若和集有实体,则一一析除其构成部分,应现同一相状, 但如瓶则非然,故和集非实体。以上批判三宗,否定有外境论, 而确立唯识无境之理。 〔摄大乘论、成唯识论、辩中边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论颂、 印度哲学研究卷六(宇井伯寿)、中边分别论释疏译注(山口益)〕 Page: p4428 朱芾煌《法相辞典》字库 唯识无境===摄论二卷二页云:又此诸识,皆唯有识。都无义故。 此中以何为喻显示?应知梦等为喻显示。 谓如梦中,都无其义;独唯有识。 虽种种色声香味触舍林地山,似义影现;而于此中,都无有义。 由此喻显,应随了知一切时处,皆唯有识。由此等言、 应知复有幻诳鹿爱翳眩等喻。 若于觉时,一切时处、皆如梦等,唯有识者; 如从梦觉,便觉梦中皆唯有识。觉时何故不如是转? 真智觉时,亦如是转。如在梦中,此觉不转;从梦觉时,此觉乃转。 如是未得真智觉时,此觉不转;得真智觉、此觉乃转。 其有未得真智觉者,于唯识中,云何比知?由教及理,应可比知。 此中教者:如十地经薄伽梵说:如是三界,皆唯有心。 又薄伽梵解深密经亦如是说:谓彼经中、慈氏菩萨问世尊言: 诸三摩地所行影像,彼与此心,当言有异?当言无异? 佛告慈氏:当言无异。何以故?由彼影像、唯是识故。 我说识所缘,唯识所现故。 世尊!若三摩地所行影像,即与此心无有异者; 云何此心还取此心?慈氏!无有少法、能取少法。 然即此心如是生时,即有如是影像显现。如质为缘,还见本质; 而谓我今见于影像,及谓离质,别有所见影像显现。 此心、亦尔。如是生时,相似有异所见影现, 即由此教,理亦显现。所以者何?于定心中, 随所观见诸青瘀等所知影像,一切无别青瘀等事; 但见自心。由此道理,菩萨于其一切识中, 应可比知皆唯有识;无有境界。又于如是青瘀等中,非忆持识。 见所缘境,现前住故。闻思所成二忆持识,亦以过去为所缘故; 所现影像,得成唯识。由此比量,菩萨虽未得真智觉; 于唯识中,应可比知。二解唯识二十论一页云: 安立大乘三界唯识。以契经说三界唯心。心意识了,名之差别。 此中说心,意兼心所。唯遮外境,不遣相应。 内识生时,似外境现。如有眩翳,见发蝇等;此中都无少分实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