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1656 個閱讀者
命理服務》 數位論命舘 | 免費排盤 | 星僑易學 | 五術書籍 | 線上論命 | 影音論命 | 八字命書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數 | 周公解夢 | fackbook 粉絲專頁 |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分享] 唯識無境
《佛學常見辭彙》唯識無境
謂唯有心識,心識之外無一切物質現象,即今所謂之唯心論。
佛光電子大辭典
指萬法唯識所現,識外無真實之境。
唯識,梵語 vijñapti-mātratā,音譯作毘若底摩呾喇多;
無境,梵語 an-artha,又作無外境。
意謂唯有識而無外在之對象,係唯識學派之根本學說。

vijñapti 為由 vi-jñā(知)之「催起相」語基 vijñapaya 衍生之語,
係唯識學派之術語,指識之顯現。
唯識二十論記以「唯」即是否定外境,
故「唯識」一語意謂無境。
蓋識之顯現乃阿賴耶識由無始以來分別薰習所致,
由此顯現所取之外境與能取之我,
故大乘莊嚴經論求法品述及唯心者有二種顯現,即所取與能取之顯現。
又攝大乘論本所知相分說依他起相為十一識,
然皆不過是阿賴耶識所顯現,並無實在之外境與認識外境之主觀。

是故,三界諸法皆唯識,離識並無實在之外境。
即世界一切現象皆為內心所變現,心外無獨立之客觀存在。
成唯識論卷一載,外境隨緣而施設,故非有如識,內識必依因緣生,
故非無如境,即指諸法隨人之情識設置而非實有,
所緣之境,唯識所現,諸法皆不離心。

自唯識現觀之次第而言,首於煖、頂之位了知唯有識而無外境;
其次,於世第一法位亦了斷識之判別作用,
於見道通達無所判別會得之法界。
又由攝大乘論本卷中論述四種理由,可了解一切識為無境之理:
(一)成就相違識相智,如餓鬼、傍生及諸天、
人同於一事,所見有種種差別故。

(二)成就無所緣識現可得智,如於過去、未來、夢、影像有所得故。
(三)成就應離功用無顛倒智,若有境,於其中能緣義,識無顛倒,
不由用功即得真實智故。
(四)成就三種勝智隨轉妙智,此三種即:
(1)得心自在一切菩薩、得靜慮者,隨勝解力諸境顯現。
(2)得奢摩他、修法觀者,唯作意諸境顯現。
(3)已得無分別智者,無分別智現前時,一切諸境皆不顯現。

此外,唯識學派歸納「有外境論」為三種,而加以批判,
據玄奘譯之觀所緣緣論載,第一宗說諸極微為境;對此,極微為實體,
故為生識之因,然識無極微之形相,故極微非境。
第二宗說諸極微之和合為境;對此,識上雖有極微和合之形相,
然和合者並無實體,不能成為識之生因,因此和合為境不成立。
第三宗說諸極微之和集為實體且有麤(粗)大相,可成為識之境;
對此,若和集有實體,則一一析除其構成部分,應現同一相狀,
但如瓶則非然,故和集非實體。以上批判三宗,否定有外境論,
而確立唯識無境之理。
〔攝大乘論、成唯識論、辯中邊論、唯識二十論、唯識三十論頌、
印度哲學研究卷六(宇井伯壽)、中邊分別論釋疏譯註(山口益)〕
Page: p4428
朱芾煌《法相辭典》字庫
唯識無境===攝論二卷二頁云:又此諸識,皆唯有識。都無義故。
此中以何為喻顯示?應知夢等為喻顯示。
謂如夢中,都無其義;獨唯有識。
雖種種色聲香味觸舍林地山,似義影現;而於此中,都無有義。
由此喻顯,應隨了知一切時處,皆唯有識。由此等言、
應知復有幻誑鹿愛翳眩等喻。
若於覺時,一切時處、皆如夢等,唯有識者;
如從夢覺,便覺夢中皆唯有識。覺時何故不如是轉?
真智覺時,亦如是轉。如在夢中,此覺不轉;從夢覺時,此覺乃轉。
如是未得真智覺時,此覺不轉;得真智覺、此覺乃轉。
其有未得真智覺者,於唯識中,云何比知?由教及理,應可比知。
此中教者:如十地經薄伽梵說:如是三界,皆唯有心。

又薄伽梵解深密經亦如是說:謂彼經中、慈氏菩薩問世尊言:
諸三摩地所行影像,彼與此心,當言有異?當言無異?
佛告慈氏:當言無異。何以故?由彼影像、唯是識故。
我說識所緣,唯識所現故。
世尊!若三摩地所行影像,即與此心無有異者;
云何此心還取此心?慈氏!無有少法、能取少法。
然即此心如是生時,即有如是影像顯現。如質為緣,還見本質;
而謂我今見於影像,及謂離質,別有所見影像顯現。
此心、亦爾。如是生時,相似有異所見影現,
即由此教,理亦顯現。所以者何?於定心中,
隨所觀見諸青瘀等所知影像,一切無別青瘀等事;
但見自心。由此道理,菩薩於其一切識中,
應可比知皆唯有識;無有境界。又於如是青瘀等中,非憶持識。
見所緣境,現前住故。聞思所成二憶持識,亦以過去為所緣故;
所現影像,得成唯識。由此比量,菩薩雖未得真智覺;
於唯識中,應可比知。二解唯識二十論一頁云:
安立大乘三界唯識。以契經說三界唯心。心意識了,名之差別。
此中說心,意兼心所。唯遮外境,不遣相應。
內識生時,似外境現。如有眩翳,見髮蠅等;此中都無少分實義。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臺灣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5-01-02 13:16 |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法相宗,又名唯識宗、慈恩宗,屬於瑜伽行唯識學派
(Yogācāra或Vijñāptimātratā),為漢傳佛教宗派之一,
由玄奘三藏自印度傳入中國,
承傳彌勒菩薩所創唯識無境的宗師依次為無著、
世親、陳那、護法、戒賢、玄奘、窺基、慧沼、智周。

古印度有法性宗與法相宗,這裡的「相」為「行相」(ākāra),
法相宗屬於瑜伽行唯識學派,認為諸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
以描述宇宙何以森羅萬象的心識理論為主要課題;法性宗為傳承自龍樹、
青目、清辨、智光的「明真如隨緣為染淨之本」之宗派;
同時還有與法相宗進行「勝義有與畢竟空」
諍論的中觀學派,古稱「真空無相宗」或「破相宗」。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0 回到頂端 [1 樓] From:臺灣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5-01-02 13:16 |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唯識無境
又用唯識所現來解釋世界,
認為世界現象都由有情各自本具之第八識即
「阿賴耶識--一切種子識」所變現,
而前七種識再根據第八識所變現外境影像,
緣慮執取,以為實在。
又認為在阿賴耶識中蘊藏著變現世界的潛在功能,即所謂種子。
其性質有染有淨,即有漏無漏兩類。
有漏種子為世間諸法之因,無漏種子為出世間諸法之因。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3%95%E7%9B%B8%E5%AE%97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0 回到頂端 [2 樓] From:臺灣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5-01-02 13:17 |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佛學大辭典【唯識無境】
(術語)言唯有內心,心外無境也。
楞伽經唯識論曰:「唯識無境界,以無塵妄見。」
秘藏寶鑰上曰:「幻影觀心,唯識遮境。」

法相宗屬於瑜伽行唯識學派,
認為諸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0 回到頂端 [3 樓] From:臺灣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5-01-02 13:18 |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唯識相與唯識性的分別?
《唯識學》在解釋諸法實相分成唯識相和唯識性兩部分。
唯識相是講世俗諦,它講到隨順於雜染緣起的生死法,
也說明了隨順于清淨因緣的涅槃的功德,這個都屬於唯識相。
那麼因為不管是雜染的生死,不管是清淨的涅槃,
都不離開我們一念的心識。
唯識性,就是這一切法,不管是雜染,不管是清淨,
它的體性都是我空、法空的真理。換句話說,從我空、
法空的真理來觀察,這個雜染的法不可得,
清淨的法也不可得,這個是唯識性。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0 回到頂端 [4 樓] From:臺灣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5-01-04 13:31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65528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