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3818 個閱讀者
命理服務》 數位論命舘 | 免費排盤 | 星僑易學 | 五術書籍 | 線上論命 | 影音論命 | 八字命書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數 | 周公解夢 | fackbook 粉絲專頁 |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分享] 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淨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道源法師講述
基隆市海會寺能仁佛學院
己四、修因無住 昭明太子分這一科文,也說得很清楚,
我們很容易了解,說你發這個「清淨心」來修行,
這個「善法」,叫做「淨心行善」。
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
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
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復次:須菩提!」佛再次重複叫一聲當機者,
前面說過佛所證的果,叫做「無上正等正覺」。
佛教我們要發心,就要發這個求證「無上正等正覺」
的「心」,因為有這個「發心」的「因」,
才能證得「無上菩提」佛果。為什麼又說結果的時候,是「無有少法可得」呢?
下面就解釋這個道理。第二十二分已說過:「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為什麼呢?「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法」就是「無上正等正覺」之法,他是個實相般若平等的理體。
怎樣的平等呢?他沒有「高」,也沒有「下」,所以平等。你成了佛,
這個「菩提法」沒有「高」,你當「九法界」的眾生,這個法也沒有「下」。
這段經文的道理就與第十七分所講的「無實無虛」的道理是一樣的,
這裏只是換了個字眼來解釋而已。前面的「無實無虛」也是解釋這個平等的理體。
他要是「有實」他就「高」了,他要是「有虛」他就「下」了。
是故「無實無虛」才「無高無下」;「無實無虛」才叫「平等」;
「無高無下」才叫「平等」。按「世俗諦」的差別假相上來講,
佛比我們「九法界」「高」;但是在這個「平等理體」上,是「無高無下」的。
成了佛,就是他完全證得了,本來具有的「平等理體」。在我們這個「九法界」的眾生來講,
這個「平等理體」,我們本來就具有,而且無欠無缺,沒有少一點點。
不過我們六道的凡夫,被無明、煩惱所障蔽著,所以完全不知道,
自己本來就有一個「平等」的「理體」。修到了三乘聖人的位子,他雖然是知道了,
但是他還沒有完全知道;因為他還沒有完全證得。
所以才有「聲聞」、「緣覺」、「菩薩」之差別。這要等到,他完全證入了這個「平等理體」,
那時他就成佛了。成了佛,這個「平等理體」並沒有增加一部份,不過這時他是完全發現了,
原來這個「平等理體」,還是自己本來所具有的。你現在雖然知道了,明白了這個道理,
但是在你還沒有證得以前,你還是要依著道理,依著法去修行,
這樣你才能證得這個自己本來具有的「平等理體」。「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才名為「無上正等正覺」。他既然「無高無下」就是證得了也是本來具有的,
所以並沒有另外一個「平等理體」讓我們得到。因為「有所得」的定義是這樣的,
以前失掉了,現在又得到了,這才叫「有所得」。而這個「平等理體」不是失掉的,
是本來具有的,只不過給無明煩惱所障蔽,你只要去修行,去斷煩惱、破無明,
把內心的妄想執著都空掉,這本來具有的「平等理體」就完全發現了,
所以不能說「有所得」,他是本來具有的,這就是解釋「無有少法可得」。
「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正宗分分四大科。這是第三大科,是講「究竟降住起修分」的道理。
告訴你:修行要怎麼樣去起修,叫你必須依著前面所「解悟」的道理來修。現在正是要修的時候了,
還是要依著你所「悟得」的道理來修。就如前面所講的「遠離我等四相」,來修「一切善法」,
這樣子修就對了。正宗分的科文,是通理大師的科判,分為信、解、修、證四大科,
在通理大師的「新眼疏」上,有引出經文來證明,信、解、修、證的分科範圍。
在第二十三分這個地方有修行的明文:「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是叫我們起修了,不是只停在發信心的階段;也不是叫你悟理,而是叫你腳踏實地的去修行了。
要怎麼樣修呢?遠離「我等四相」,不住「我等四相」,去修「一切善法」,
這就與經文的「義趣」相應了。現在是真正要起修了,就要把前面發「信心」,「解悟」的過程,
通通把他歸結起來。最初是叫我們「要生信心」,第四分上是教我們「無住行施」,
就是行布施不要住相,一有住相,就會落入「我等四相」的執著中,這樣你就不叫做「菩薩」了。
你能這樣的「生起信心」,「解悟」到這個道理以後,接著就叫你起修了。要怎樣修呢?
還是要照著遠離「我等四相」的道理,去「修一切善法」。
有些人學金剛經,領會不出他的綱要在那裏,不曉得金剛經修行方法在那裏,
我(道源長老自稱)研究金剛經時,就很注意這個關鍵。經典第四分教我們「無住行施」;
一切布施總括為三個綱要:財施、法施、無畏施,三種布施。把他延伸開來,就是「六度」,
「六度」再延伸開來,就成為萬種行門。現在叫我們修「一切善法」,
這「一切善法」又是什麼「善法」呢?「六度萬行」就叫「一切善法」。
有一點你們要注意到,這個「善法」不只是三界以內的「十善法」,
三界以內所修的「十善法」,你只能升天,不能成佛。一定要依著「六度萬行」,
這種「無漏善法」來修,你才能成佛,才能證得「無漏」的「善法果」。
地藏經上一再的說,你在佛法之中去修行,一毛一滴,一沙一塵,那個功德,都是無量無邊。
地藏經說了很多段,都是要行者,不離佛法而去修善。你要注意這個道理,如
果離開了佛法,你修的「善法」,都是「世間善法」。何以故?
因為只有佛法才有這種無漏的「般若智慧」,
也只有這個「般若智慧」才能引導你修一切無漏「善法」,這樣你修的「善法」,
才不會落在有漏的「世間善法」上,這樣將來果報也不會只限於人天福報了。
我們現在學金剛經,就要依著經上的「般若智慧」作引導,來修一切善法。
一切善法不離「六度萬行」,「六度」中「三檀」是善法之首,三種「檀那」,
就是三種布施——財施、法施、無畏施。眾生有貧病須要救濟,
就給他們送衣服、米飯、醫藥,幫助他們脫離苦境,行這種財布施;眾生有災難,
就要去救他們,行無畏施;然後給他們講說佛法,讓他們得到佛法的智慧,
以佛法的智慧去啟導他們,得到究竟的解脫,使他們遠離妄想執著,出離三界,
六道輪迴之苦。這種法布施是無有窮盡的。一切眾生,要離一切苦,得到究竟的安樂,
只有依著佛法來修行,才能達到的。為什麼呢?因為佛法是諸佛所走過的解脫過程,
他是諸佛已實證過的真實智慧。由這種真實不虛的佛法智慧做為引導,
你才能夠究竟的出離生死苦海。所以我們要多多的去行法布施。這個法布施,才是究竟的,
才是無限量的。因此你發心學佛法,學了佛法,你就要去宏揚開來,這就叫法布施。
法施是無窮盡的,但是你不可以著相。所以前面稱為「法無住」。
你弘法利生,行法布施,也要遠離「我等四相」的「住著」。
你這樣子的修「一切善法」,就是修無漏的因,將來決定「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金剛經一時說「沒有得」,一時又說「有得」,這是什麼原因呢?金剛經一時說「有得」,
一時說「無得」,那是對我們凡夫的方便引導,因為如果說「無所得」,怕你落空,失去把握。
說「有所得」,但是不許你「著相」,要你遠離「我等四相」的執著,這樣子去修「一切善法」,
你才能「真得」,所以這個「得」就是「無得」。假使你有個「能得」之心,
就有了「我」,這樣你又怎麼能夠得到「無漏功德」呢?你執著,
我在說法度眾生,這就有「我相」、「人相」;「我」「人」的差別相,就成「眾生相」;
你執著不捨,就成「壽者相」。最初一念,就起了「我執」,有了「我執」,
你說法時再起「法執」,「人我執」,「法我執」都不空,
你怎麼樣也得不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你要遠離「我等四相」,
修「一切善法」,你天天行法布施,在講經說法,但是你不著相,這樣的功德,
你一定「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因為你「不著相」,而得到的。
「得」即「無得」,「得」則不捨離「修一切善法」;「無得」則離「我等四相」,
不生執著。你了解這個道理後,你就會明白,為什麼釋迦佛一時說「有得」,
一時說「無得」的究竟真相。這樣,你就會徹底的明白,這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
是在「不著相」的智慧裏修「一切善法」而得到的。
「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說過了,
「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後佛又恐怕我們著了這個「善法的相」,
就告訴我們說:如來所說的善法,「即非善法」。按「世俗諦」講是有個「善法」,
按「真諦」講,「善法」都是因緣所生的法,沒有自性,當體即空,
「即非善法」那裏有一個「善法可得」呢?你要是能會歸中道,就是「即有即空」「是名善法」。
這就是要我們處處修「善法」,但是處處不「著相」,這才是「真實無漏」的「善法」。
這一科告訴我們修行的方法竟。



佛學大辭典/無諍三昧
(術語)故住於空理與他無諍之禪定也。
金剛經曰:「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
是離欲阿羅漢。」同略疏中曰:
「無諍三昧者,以其解空,則彼我俱忘。
能不惱眾生,亦能令眾生不起煩惱故也。」
智度論十一曰:「舍利弗,佛弟子中智慧第一。
須菩提,於弟子中得無諍三昧最第一,無諍三昧相,
常觀眾生不令心惱,多行憐愍。」
註維摩經三曰:「肇曰:善吉於五百弟子中解空第一,
常善順法相,無違無諍。內既無諍,外亦善順群心,
令無諍訟,得此定名無諍三昧也。」
南嶽著有無諍三昧法門二卷。



金剛經句解: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神會禪師 實相無相
夫真如無念,非想念而能知實相,
無生豈色心而能見?
真如即真空,也即是實相,
因為真空的智慧,能知實相,真空與實相,
一個是體,一個是用。真空是用,
實相是體,體、用又是什麼呢?以毛巾為例,
毛巾本身是體;毛巾能擦汗,能吸水,
能清潔,都是用。而真如是什麼呢?
在《起信論》裡,將心分作兩門:
一個是生滅門,一個是真如門。
生滅的心就是妄念、妄想
我們平常所體驗到的心理活動、
心念的現象,都是妄想心。
真如心是不生不滅的,是智慧的功能所依。
因此,所謂真如無念,
不是說一個人開悟成佛之後,
他的心沒有作用、沒有功能;
大徹大悟以後的祖師,
他們能夠應機說法、觀機逗教,
隨著眾生的需要,
而恰到好處的給他們開示,
這不是虛妄的生滅心,而是智慧。
所以真如可以說是智慧心的所依,
智慧是真如的能依,
這「心」跟我有見、我執的煩惱心不一樣,
是無我的智慧所依,這叫做真如心。











[ 此文章被adamlee9在2017-12-12 22:52重新編輯 ]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臺灣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7-12-11 20:56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94182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