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性宗,簡稱性宗,漢傳佛教術語,
為判教分類方法之一,
法性宗與法相宗構成了大乘佛教的兩大主流。
傳統上認為,法性宗即中觀派,
但現代佛教研究學者認為,由宗義來看,⋯⋯
法性宗應是如來藏學派。
概論
法性,意指諸法的本性與實相[1],
研究諸法本性的學派,稱為法性宗。
法相宗與法性宗的分類,起源於中國南北朝時代。
印度那爛陀寺中,戒賢、護法等人,
依《解深密經》與《瑜伽師地論》等經典,
建立法相宗;而清辯、智光等人,建立法性宗。
性、相二宗,形成那爛陀寺中的兩大宗派,
這個分類隨後傳入中國[2]。
因為智光的傳承來自清辯,遠承龍樹,
傳統上將天台宗、三論宗,般若學派或中觀學派,
都歸於法性宗之下[3]。但事實上,
漢傳佛教所理解的法性宗,其學說內容闡明法性是
「真如隨緣為染淨之本」,
根據現代佛教研究學者的見解,
其學說主要屬如來藏學派。
華嚴宗很早就將法性宗歸於如來藏學派,
如圭峰宗密將大乘佛教分為法相宗、破相宗與法性宗
三大流派,智光一派為破相宗,屬於空宗[4],
認為法性宗並不屬於空宗,或中觀宗的範圍,
並舉出十種差異[5]。但是華嚴宗的見解,
在宋朝之後不被列為主流,
漢傳佛教傳統上仍然將法性宗等同於空宗,
或是中觀學派[6]。
註釋
1.^ 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
「法性者,諸法實相,除心中無明諸結使,
以清淨實觀,得諸法本性,名為法性,性名真實。」
2.^ 法雲《翻譯名義集》:「性相二宗,肇分於竺國。
南北之黨,彌盛於齊朝。故西域那爛陀寺戒賢大德,
遠承彌勒無著,近踵法護難陀,依《深密》等經,
《瑜伽》等論,立法相宗。言法相者,唯齊八識業相,
以為諸法生起之本,故法相宗,以識相行布為旨。
其寺同時智光大德,遠稟文殊龍樹,近遵青目清辯,
依《般若》等經,《中觀》等論,立法性宗。
言法性者,以明真如隨緣,為染淨之本,故一性宗,
以真理融觀為門。」
3.^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二宗〉:
「二宗,法相宗與法性宗也。此為大乘之宗別,
華嚴宗之所判。一、法相宗,略曰相宗。
以萬法之生起歸於阿賴耶識,
以阿賴耶識為一切染淨因果之根本,就其所生之法,
廣分別名義,故名法相宗。
如深密經唯識論之所明是也。華嚴之大乘始教,
天台之通教,八宗中之法相宗當之。二、法性宗,
略曰性宗。破前相宗所說之萬法,
而顯真性空寂之理,故名法性宗,如般若經,
四論等之所明是也。華嚴宗五教中之終教已上,
天台之四教中別圓二教,八宗中之三論宗當之。
在竺土稱為龍樹天親之二宗,中觀瑜伽之二宗,
護法戒賢之有相大乘,清辨智光之無相大乘者也。 」
4.^ 圭峰宗密《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略疏註》:
「然大乘教總有三宗。謂法相、破相。二皆漸教之始。
即戒賢、智光二論師。各依一經。立三時教。
互相破斥。而傳習者。皆認法性之經。成立自宗之義。
法性通於頓漸。漸即終教。終於始故。頓如後說。」
5.^ 圭峰宗密《禪源諸詮集都序》卷2:
「講者禪者同迷,皆謂同是一宗一教,
皆以破相便為真性。故今廣辨空宗性宗,有其十異:
一法義真俗異。二心性二名異。三性字二體異。
四真智真知異。五有我無我異。六遮詮表詮異。
七認名認體異。八二諦三諦異。九三性空有異。
十佛德空有異。」
6.^ 《宋高僧傳》卷6:「昔佛滅度後,
十有三世至龍樹,始用文字廣第一義諦。
嗣其學者,號法性宗。」
維基百科*
法相宗的簡稱,在佛教的宗派中,以萬法之生起,
歸於阿賴耶識,因而就其所生之法,廣為分別名相者,
名為相宗。 華嚴五教中的大乘始教,
天台四教中的通教,八宗中的唯識宗皆是。
佛教中有些宗派,
規定自己只遵守印度的宗教和哲學傳統,
而與中國的不發生接觸。
相宗,又稱唯識宗,就是一個例子。
相宗是著名的到印度取經的玄奘 (596-664)
引進中國的。 像相宗這樣的宗派,
都只能叫做“在中國的佛學”。 因為它們的局限性,
就沒有進入廣大知識界的思想中,
所以在中國人精神的發展中,幾乎沒有什麼影響。
而“中國的佛學”則不然,它是另一種形式的佛學 ,
它已經與中國的思想結合,
它是聯繫中國的傳統哲學發展起來的。
法相宗是中國眾多佛教派系中
以法相立宗的大乘佛法派系,
也是直接修證和修煉佛法的融理論與實踐
於一體的最高佛學宗派。
法相宗源起於到印度遊學18年
而後回國的唐代高僧陳玄奘,
是陳玄奘全面學習印度佛教理論和全程考察如來佛業跡、
了悟佛及佛法之後而創立的有益於修行、修煉、
修持的方便之門。 法相宗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非專業人士難以窺其奧妙,而真正懂佛法、知佛性、
明佛理的人則可以由此踏上坦途。
與著眼於佛性的禪宗不同,法相宗著眼於佛法,
是研究佛法和實踐佛法的佛學宗派。 所謂法相,
在實踐上是指攝受一切的形式及方式方法,
在理論上是指法的宗旨、核心要義,
法的淵源、流派、變化等,以及方法論。
在這裡,法相宗的“法”,在狹義上是指佛法的“法”,
而“佛門”又稱為“法門”。 法相宗的“相”,
在狹義上是指法的形式,法的源流變遷,
以及法的程式、結構、體制等。
整個“法相”這個詞就是內容與形式的高度統一,
是法與相的辯證統一。 而在事實層面上,
法相是指佛的法相。
法相宗是一個極具先鋒作用的佛學宗派。
它在理論創新上富有睿智,
蘊含著依法而治的法治思想,在實踐拓展上具足功效,
表現出法如利劍的威力及鋒芒,敢破敢立,
能破能立,不懼邪魔與妖孽。
陳玄奘當年本是想到印度去搞清楚
在當時糾結不清的唯識理論,
結果卻是利用身在印度這個難得的機會,
實地考察瞭如來佛的事蹟及留存下來的遺跡,
全面學習和了解了印度佛教修行的理論及實踐方法。
這就像一個人去尋找銀子,結果卻發現了金子一樣,
陳玄奘由追究唯識論的真諦而涉足到佛法,
並在理論和實踐上形成了“法相”這個極具核心
作用的辯證觀念,其影響和意義極其深遠,
特別是在修證佛法的實踐問題上具有風向標的指導作用。
在中國佛學歷史上有兩個來自於印度的真實:
一個真實是達摩祖師來自於印度的佛門,
其源流由下而上地追溯可以上溯到如來
拈花微笑傳法於摩訶迦葉。 這是“明心見性、
直指人心”的中國禪宗的源頭,其核心概念是“佛性”。
另一個真實是陳玄奘在印度遊學18年,
來來回回地行走在印度大地上,
流連忘返於如來佛的遺跡前,
學習研究於印度當時最高的佛學殿堂,
師從於印度當時最權威的佛學大師,
並就佛學問題在印度各地進行了廣泛深入的
學術交流和學術探討活動,
在印度佛學界贏得了“解脫天”和“大乘天”的讚譽。
陳玄奘回國後致力於佛教經書的翻譯工作,
其翻譯活動達到了相當於國家編譯局的規模,
翻譯了數千卷的經書,並被譽為“正遍知”和“法門領袖”,
被當時的最高統治者視為“國寶”。
撇開數以千卷的經書譯作不談,
陳玄奘留給後來人的核心概念就是“法相”,
而“法相”在修煉佛法的實踐中具有核心指導作用,
是無字真經。
http://l.facebook.com/l.php?u=http%3A%2F%2Fbaike...02578.htm&h=UAQHKDeM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