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性宗,简称性宗,汉传佛教术语,
为判教分类方法之一,
法性宗与法相宗构成了大乘佛教的两大主流。
传统上认为,法性宗即中观派,
但现代佛教研究学者认为,由宗义来看,⋯⋯
法性宗应是如来藏学派。
概论
法性,意指诸法的本性与实相[1],
研究诸法本性的学派,称为法性宗。
法相宗与法性宗的分类,起源于中国南北朝时代。
印度那烂陀寺中,戒贤、护法等人,
依《解深密经》与《瑜伽师地论》等经典,
建立法相宗;而清辩、智光等人,建立法性宗。
性、相二宗,形成那烂陀寺中的两大宗派,
这个分类随后传入中国[2]。
因为智光的传承来自清辩,远承龙树,
传统上将天台宗、三论宗,般若学派或中观学派,
都归于法性宗之下[3]。但事实上,
汉传佛教所理解的法性宗,其学说内容阐明法性是
「真如随缘为染净之本」,
根据现代佛教研究学者的见解,
其学说主要属如来藏学派。
华严宗很早就将法性宗归于如来藏学派,
如圭峰宗密将大乘佛教分为法相宗、破相宗与法性宗
三大流派,智光一派为破相宗,属于空宗[4],
认为法性宗并不属于空宗,或中观宗的范围,
并举出十种差异[5]。但是华严宗的见解,
在宋朝之后不被列为主流,
汉传佛教传统上仍然将法性宗等同于空宗,
或是中观学派[6]。
注释
1.^ 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
「法性者,诸法实相,除心中无明诸结使,
以清净实观,得诸法本性,名为法性,性名真实。」
2.^ 法云《翻译名义集》:「性相二宗,肇分于竺国。
南北之党,弥盛于齐朝。故西域那烂陀寺戒贤大德,
远承弥勒无着,近踵法护难陀,依《深密》等经,
《瑜伽》等论,立法相宗。言法相者,唯齐八识业相,
以为诸法生起之本,故法相宗,以识相行布为旨。
其寺同时智光大德,远禀文殊龙树,近遵青目清辩,
依《般若》等经,《中观》等论,立法性宗。
言法性者,以明真如随缘,为染净之本,故一性宗,
以真理融观为门。」
3.^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二宗〉:
「二宗,法相宗与法性宗也。此为大乘之宗别,
华严宗之所判。一、法相宗,略曰相宗。
以万法之生起归于阿赖耶识,
以阿赖耶识为一切染净因果之根本,就其所生之法,
广分别名义,故名法相宗。
如深密经唯识论之所明是也。华严之大乘始教,
天台之通教,八宗中之法相宗当之。二、法性宗,
略曰性宗。破前相宗所说之万法,
而显真性空寂之理,故名法性宗,如般若经,
四论等之所明是也。华严宗五教中之终教已上,
天台之四教中别圆二教,八宗中之三论宗当之。
在竺土称为龙树天亲之二宗,中观瑜伽之二宗,
护法戒贤之有相大乘,清辨智光之无相大乘者也。 」
4.^ 圭峰宗密《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注》:
「然大乘教总有三宗。谓法相、破相。二皆渐教之始。
即戒贤、智光二论师。各依一经。立三时教。
互相破斥。而传习者。皆认法性之经。成立自宗之义。
法性通于顿渐。渐即终教。终于始故。顿如后说。」
5.^ 圭峰宗密《禅源诸诠集都序》卷2:
「讲者禅者同迷,皆谓同是一宗一教,
皆以破相便为真性。故今广辨空宗性宗,有其十异:
一法义真俗异。二心性二名异。三性字二体异。
四真智真知异。五有我无我异。六遮诠表诠异。
七认名认体异。八二谛三谛异。九三性空有异。
十佛德空有异。」
6.^ 《宋高僧传》卷6:「昔佛灭度后,
十有三世至龙树,始用文字广第一义谛。
嗣其学者,号法性宗。」
维基百科*
法相宗的简称,在佛教的宗派中,以万法之生起,
归于阿赖耶识,因而就其所生之法,广为分别名相者,
名为相宗。 华严五教中的大乘始教,
天台四教中的通教,八宗中的唯识宗皆是。
佛教中有些宗派,
规定自己只遵守印度的宗教和哲学传统,
而与中国的不发生接触。
相宗,又称唯识宗,就是一个例子。
相宗是着名的到印度取经的玄奘 (596-664)
引进中国的。 像相宗这样的宗派,
都只能叫做“在中国的佛学”。 因为它们的局限性,
就没有进入广大知识界的思想中,
所以在中国人精神的发展中,几乎没有什么影响。
而“中国的佛学”则不然,它是另一种形式的佛学 ,
它已经与中国的思想结合,
它是联系中国的传统哲学发展起来的。
法相宗是中国众多佛教派系中
以法相立宗的大乘佛法派系,
也是直接修证和修炼佛法的融理论与实践
于一体的最高佛学宗派。
法相宗源起于到印度游学18年
而后回国的唐代高僧陈玄奘,
是陈玄奘全面学习印度佛教理论和全程考察如来佛业迹、
了悟佛及佛法之后而创立的有益于修行、修炼、
修持的方便之门。 法相宗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非专业人士难以窥其奥妙,而真正懂佛法、知佛性、
明佛理的人则可以由此踏上坦途。
与着眼于佛性的禅宗不同,法相宗着眼于佛法,
是研究佛法和实践佛法的佛学宗派。 所谓法相,
在实践上是指摄受一切的形式及方式方法,
在理论上是指法的宗旨、核心要义,
法的渊源、流派、变化等,以及方法论。
在这里,法相宗的“法”,在狭义上是指佛法的“法”,
而“佛门”又称为“法门”。 法相宗的“相”,
在狭义上是指法的形式,法的源流变迁,
以及法的程式、结构、体制等。
整个“法相”这个词就是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
是法与相的辩证统一。 而在事实层面上,
法相是指佛的法相。
法相宗是一个极具先锋作用的佛学宗派。
它在理论创新上富有睿智,
蕴含着依法而治的法治思想,在实践拓展上具足功效,
表现出法如利剑的威力及锋芒,敢破敢立,
能破能立,不惧邪魔与妖孽。
陈玄奘当年本是想到印度去搞清楚
在当时纠结不清的唯识理论,
结果却是利用身在印度这个难得的机会,
实地考察了如来佛的事迹及留存下来的遗迹,
全面学习和了解了印度佛教修行的理论及实践方法。
这就像一个人去寻找银子,结果却发现了金子一样,
陈玄奘由追究唯识论的真谛而涉足到佛法,
并在理论和实践上形成了“法相”这个极具核心
作用的辩证观念,其影响和意义极其深远,
特别是在修证佛法的实践问题上具有风向标的指导作用。
在中国佛学历史上有两个来自于印度的真实:
一个真实是达摩祖师来自于印度的佛门,
其源流由下而上地追溯可以上溯到如来
拈花微笑传法于摩诃迦叶。 这是“明心见性、
直指人心”的中国禅宗的源头,其核心概念是“佛性”。
另一个真实是陈玄奘在印度游学18年,
来来回回地行走在印度大地上,
流连忘返于如来佛的遗迹前,
学习研究于印度当时最高的佛学殿堂,
师从于印度当时最权威的佛学大师,
并就佛学问题在印度各地进行了广泛深入的
学术交流和学术探讨活动,
在印度佛学界赢得了“解脱天”和“大乘天”的赞誉。
陈玄奘回国后致力于佛教经书的翻译工作,
其翻译活动达到了相当于国家编译局的规模,
翻译了数千卷的经书,并被誉为“正遍知”和“法门领袖”,
被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视为“国宝”。
撇开数以千卷的经书译作不谈,
陈玄奘留给后来人的核心概念就是“法相”,
而“法相”在修炼佛法的实践中具有核心指导作用,
是无字真经。
http://l.facebook.com/l.php?u=http%3A%2F%2Fbaike...02578.htm&h=UAQHKDeM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