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2085 個閱讀者
命理服務》 數位論命舘 | 免費排盤 | 星僑易學 | 五術書籍 | 線上論命 | 影音論命 | 八字命書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數 | 周公解夢 | fackbook 粉絲專頁 |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分享] 藏、通、別、圓四教&【五教】
天台宗的智者大師
把佛法的內容分成
藏、通、別、圓四教:
(一)藏教:這是小乘教,小乘教為何說是藏教?
《法華經》說小乘教是三藏教,經、律、論三藏的法義區分明顯,
不像大乘佛法的戒律中有教理,教理中也有戒律,
所以三藏教是根據《法華經》而安立,它屬於小乘聲聞法。
(二)通教:通教的義理類屬於中觀的學者,
中觀為何說是「通」呢?智者大師說,「通」是指通前通後,
通前藏教,通後別圓。佛法不論修大乘或小乘,
內心皆以空為基礎,「三乘共坐解脫床」,
所以空義的教理是大、小乘皆要學習的,故稱為「通」。
(三)別教:別教是類似唯識學者,以阿賴耶識的受熏,
界定整個染淨因果。阿賴耶識的緣起思想,
為何稱為「別」呢?「別」是指別前別後,別前藏教,
別後通圓,它是發明諸法的差別,故稱為別。
(四)圓教:智者大師認為《法華經》、
《涅槃經》及天台宗的思想,皆屬於圓教,
因為它可以把前面藏、通、別的種種差別相,
會歸到現前一念心性,
融通了理性的空義與種種事相的修持,故稱為「圓」,
圓是指圓融無礙。以上的通教、別教、
圓教是大乘的三系,藏教是小乘的教法。
佛學大辭典
【五教】
(術語)華嚴宗之教判也。有二種:
(一)始於杜順,成於賢首,是唯就出世間之一教判定之。
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大乘終教,四頓教,五圓教也。
五教章冠註上一曰:「至相智儼大師,親承於杜順和尚,
顯揚宗旨,弘傳一乘。搜玄、十玄、孔目、問答、
章疏非一,約就五教廣立清範。
(中略)賢首親於智儼造此五教。」
同上三曰:「聖教萬差,要唯有五:
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終教,四頓教,五圓教。」
小乘教於四部之阿含經、發智、婆娑論等,說灰身滅智之涅槃法者。
大乘始教為大乘之初門,有相始教空始教二種。
深密經、唯識論等,分別五性,建立依他之萬法者為相始教。
般若經、三論等,說諸法皆空,顯無所得平等者,為空始教。
此二教皆不開示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之義,故貶為始教。
大乘終教於楞伽經起信論等說真如緣起之理,唱一切皆成佛者。
頓教對於一類之頓機,不依言句,不設位次,
以頓徹理性為教者。是既絕言句,故為別部之經。
以楞伽經四,有鏡像頓現之譬;寶積經論一,
有頓教修多羅之名而立之。如以維摩之默而顯不二,
以達磨之心而印於心,為得此旨者。圓教於華嚴經法華經等,
明圓融具德之一乘者。此分別教一乘同教一乘二種。
華嚴經直開示圓融不思議之法門,遠異於彼之三乘教,
故名別教一乘;法華經為開會二乘,其說相同於三乘教,
故名同教一乘。圓教之名,八十華嚴經謂為圓滿修多羅。
華嚴玄談五曰:「教類有五,即賢首所立,廣有別章,
大同天台,但加頓教。」又曰:「不同前漸次位修行,
不同於彼圓融具德,故立名頓,頓詮此理,故名頓教。
天台所以不立者以四教中皆有一絕言故。
今乃開者頓顯絕言為一類,離念機故,即順禪宗。」
開此五教而為十宗。(參見:宗)。
(二)為同宗圭峰所立,此統收世間出世間之二教:
一、人天教,以持提謂經等五戒而生於人間,
行十善而生於天上為教者。
二、小乘教,如前。三、大乘法相教,前始教中之相始教也。
四、大乘破相教,前始教中之空始教也。
五、一乘顯性教,前終頓圓之三教也。見原人論。
前法相破相之二教,別立聲緣菩之三乘,
故為大乘,今為一佛乘,故曰一乘。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未知地址 | Posted:2020-10-28 09:00 |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賢首五教儀》裡面講:法界性就是眾生性,
眾生性就是佛性。何以故?法界性不增不減,
佛性不增不減,眾生性不增不減,
有增有減就不是佛的究竟處、究竟之道。
諸位!法界性不增不減,佛性不增不減,眾生性不增不減,
是故法界性即是佛性,佛性即是眾生性,眾生性即是法界性,
諸法沒有增減,相不可得,沒有增減;性絕待不可得,沒有增減。
按這裡檢視影片,登入論壇可以直接觀看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0 回到頂端 [1 樓] From:未知地址 | Posted:2020-10-28 09:03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62392 second(s),query:16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