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x0
|
【转贴】卫署字号 不能挂保证
陷阱一:夸大效用
专家指出,就算有品牌,也不一定能挂保证,有些产品虽然是卫生署核准的健康食品,仍不免夸大效用。卫生署就发现,有产品核准时只对化学性肝脏损伤有效,而且还是动物实验结果,但产品在媒体上广告时,却宣称可以降低肝脏发炎指数,明显超过许可范围。
中原大学教授蔡敬民建议,除了可以先考虑卫生署核准的健康食品外,最实际的做法是,选购时切记仔细阅读产品标示,「因为产品上头所写的都须经卫生署审核,不致于无中生有,或有夸大的情事,相较之下较有保障」。
陷阱二:不要轻信名人
运用名人来增加可信度、权威感,以及使用者见证也是业者常用的方式之一,可以增加消费者的信任感。蔡敬民认为,要通过政府健康食品认证,并不算很严苛,与其相信名人代言或使用者见证,不如看业者拿出什么证据来,他认为,有证据的业者没道理不申请政府健康食品审核。
陷阱三:用高科技字眼包装
董氏基金会指出,有些业者会以眩目的高科技用语来包装,像是奈米、负离子、自由基等,或标榜是某博士监制,或是那位高科技人员推荐。以高科技形象加以包装后的产品,就算是寻常的辣椒水或花草茶,都可以高价卖出。
陷阱四:卫生署字号非挂保证
今年起,只有产品原料有疑虑时,才会发给食品字号公文,且四月一日起,所有产品、包装和广告上都不能再出现卫署食字号。
目前市面上有许多产品以卫署食字号误导民众。但实际上,只要产品的原料是食品,卫生署就会发给食字号。卫生署食品卫生处处长陈陆宏解释,食字号只是卫生署回覆业者的公文字号,有了它,只能代表产品的原料是食品,而非药品。由于业者鱼目混珠的情况实在太严重了,卫生署才决定改变做法,不再以食字号为厂商背书。
专家提醒,选购不熟悉的保健食品时,不妨先谘询专业人士。另外,健康或保健食品,就是补充营养或增进健康的,最基本的营养素还是要靠均衡的饮食取得,才能达到拥有健康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