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行为乃环境影响或基因注定?
人类行为的源起究竟是「天生如此」还是「后天使然」,是自古以来争论不休的话题。
撰文/潘震泽,阳明大学生理研究所教授
人类行为的源起,究竟是「天生如此」,还是「后天使然」,可是自古以来争论不休的话题;以此为题的着作,也不知凡几。《本性难移》这本书详述了近几十年来,行为学研究的「基因学派」与「环境学派」,也就是强调先天与后天的两大心理学流派,激烈交手的经过。对局外人来说,那可能是心理学界茶杯里的风暴,但其议题之切身,风浪之险恶,连旁观者亦难以身免,卷入其中;无论生物学家、演化学家、人类学家,以及教育界、医界、政界人士,更包括媒体,都不免一淌混水。
针对人类行为的观察,自古有之,多少哲人遗留下来对人性的洞见,大家也多能琅琅上口。然而,人类行为之复杂、之变化多端,以及之不可预期,也不断困扰每一个时代的人;好比人性本善或本恶之争,在中国就讨论了2000多年,也没个结论。然而,自19世纪中叶以降,达尔文及孟德尔相继发表以天择为机制的演化论,以及生物性状的遗传理论,给人类行为学研究建立了生物的基础;也造成了「优生学」理论的出现。
「优生」一词对国人来说,不算什么坏字眼,因为几乎每个人都相信自己的「种」大抵不差,如能找对配偶,截长补短,也就更臻于完美。美国在1910~44年间,有「优生记录所」的设立,收集各类人等的特征,希望藉由生育控制,排除「不良」基因。该机构后来与另一实验单位合并,变成了目前知名的「冷泉港实验室」。然而,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纳粹以优生为名,屠杀犹太人的残暴举动,使得优生学一词在西方成了肮脏的名词(政治不正确),至今没有人敢公开谈论或使用。
因此,自1950年代起,行为学派就以后天制约及学习为主的环境论当道,绝口不提先天基因的影响。根据这派人士的说法,人生来都像张白纸,每个人在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环境的成长经验,也就塑造了成年后的一切个性、能力,甚至精神的健康。当年盛行的佛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更是提供了各种精神疾病的理论基础;好比说童年经验能深入人的潜在心灵,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人体生理反射可受制约的现象,原本由俄国生理学者巴佛洛夫所发现;美国心理学者华森及史金纳等人进一步将其发扬光大,摒除了传统内省的心理学理论,建立了以实验为主的行为学派。史金纳更提出了操作型行为理论,以正向或负面的报偿来解释学习的动机。
因此,行为学派的心理学研究其实是相当科学的,与生物学也有密切的关联;晚近许多神经科学在细胞分子层面的研究,也证实了一些早先行为观察的结果,只不过从行为学派衍生出来的环境论者,就嫌过了头。环境论者认定人类行为全由后天环境所决定,对于任何指出人类行为有先天因素参与的研究结果,都严辞批评;至于「某些种族可能天生高(或低)人一等」的说法,更是天大的禁忌,提都不用提。这些人当中,不乏博学聪明之辈,但可能也因此不能接受自己引以为傲的自由意志,存在受基因支配的可能。
自1953年遗传物质DNA的结构确定以来,生物学家才真正有能力探索「基因到底是什么」的问题。早些年的基因研究,都在细菌及病毒一类的简单生物中打转,高等生物(尤其是人类)的基因学研究一直要到1980年代基因工程的技术成熟以后,追猎基因的工作才有所进展。随着「疾病基因」的陆续发现,甚至有人提出「行为基因」的存在。其间,更有人类基因组计画轰轰烈烈的展开,看来,行为基因学派似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基因出了问题可能致病的观念,已为多数人接受,虽然其中机制尚未能尽知;至于基因与行为的关联,解释起来就困难多了。其实,真正在体内做事的不是基因,而是基因的产物──蛋白质;无论蛋白质扮演的角色是酵素、受体、传讯分子,还是单纯的细胞建材,它们离真正行为的产生还远得很;这也是为什么在人类基因组计画已经告一段落之际,还是有人坚持:行为控制「不在我们的基因」!
行为基因学派真正有力的证据,来自分离双生子的研究,那也是本书的重心,占了三分之一以上的篇幅。简单地说,该类型研究是检视在出生后不久就分开扶养的同卵双胞胎,成年后他们可有多少的相似性。由于同卵双生子的基因组成完全相同,所以他们在各项外貌(包括声音)上彼此形似,不足为奇,但他们在智力、个性、爱好、习惯等一般认为深受环境影响及塑造的特质上,也都表现出超出异卵双生子或一般手足间的近似性,就不得不让人惊讶先天基因的影响力,竟可以超越相当不同的成长环境。
一般学术期刊的报告,只会列出基因与环境对各项特质影响力所占的百分比,而不会提到个别双生子之间让人想像不到的相同点;本书则列出了许多穿着打扮、生活习惯上的细节,不由得不让人寻思:我们自以为傲的自由意志,到底有几分真正的自由在?
其实,真的认为基因就可决定一切的「天真」科学家,大概不多;真是那样的话,我们也就不用谈什么教育了。反之,完全不认为先天扮演任何角色的环境论者,大概也绝无仅有。基因与环境的复杂互动关系,有时是超乎想像的;就算在同样的大环境下,还可能存在许多非共享环境,由个人天生的性格所主导。至于环境因子,好比光照、压力、饮食等,更可以经由神经内分泌系统,对身体(包括基因在内)造成改变。
因此,以人类长达10数年的发育成长时间来看,要厘清基因与环境之间的互动是不容易的,但也给人类带来希望:纵使人类天性中有许多「兽性」的存在,「理性」的出头还是有机会的。【本文转载自2002年10月号】
来自
http://www.sciam.com.tw/book/bo...cNo=130&CL=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