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士毛河光 榮獲巴仁獎
中研院院士毛河光最近連獲國際三項大獎。他說廿一世紀是鑽石的年代,鑽石具有硬度最高、耐高溫也耐低溫、導熱散熱佳、是很好的絕緣體等優點,比矽好一千倍,未來可以取代矽。
【記者李名揚/台北報導】
中央研究院院士毛河光和研究夥伴赫姆利,最近以建立「探測物質在超高壓力下性質變化」的研究方法,並分析出物質在不同的高壓下相變及電性、磁性的變化,榮獲巴仁獎(Balzan Prize),並獲頒一百萬瑞士法郎獎金(約合新台幣兩千六百廿四萬元)。
巴仁獎是由義大利記者巴仁的家族設立,每年由廿位歐洲的科學家和學者負責評選、頒獎,先前的得獎者包括:諾貝爾基金會、已故教宗約翰十三世、德蕾莎修女、台灣中央研究院生物組院士李文雄。
毛河光還因在礦物科學方面的成就,同時獲得瑞典皇家科學院愛明諾夫獎(Gregori Aminoff Prize)和美國礦物學會羅勃林獎(Roebling Medal)兩項國際大獎,他也是這兩項大獎的第一個得獎華人。
毛河光目前是美國卡內基研究院地球物理實驗室的負責人,為了解各種物質在不同高壓下,會有何變化,他使用硬度最高的鑽石,做成針尖只有零點幾毫米的壓砧(因接觸面積愈小,壓力愈大,例如高跟鞋跟踩人,比皮鞋鞋跟踩人還痛),壓在受測物質上,並施加超過一噸的力量,再以X光、雷射、中子束等各種方式,觀察受測物質的變化。
毛河光已可做到三百萬大氣壓的壓力(地表為一大氣壓,一百公尺深的海底為十一大氣壓),相當於地下五千公里深的壓力,他發現各種物質(包括氣體)在這種壓力下都可被壓成固體;連不能導電的非金屬硫也能變成金屬,再加壓會成為無電阻的超導體。
毛河光研究團隊還研究出製造鑽石的方法,他說鑽石是碳元素在地底超高壓下形成,可利用高壓方式,讓高純度甲烷中與鑽石一樣的碳分子累積到原鑽石上,讓鑽石長大,他認為這些人工鑽石未來可能取代半導體產業中的矽,做出更小、更快、更省電、更耐熱的晶片,把電腦主機縮小幾百倍。
毛河光最近更跨入能源及生命科學領域研究,像氫氣燃燒會變成水,是完全無汙染燃料,但氫氣要變成液體,須在攝氏零下兩百五十三度,難攜帶,毛河光研究發現,在兩千大氣壓下,水和氫氣可結合為「水化物」,若加入一些特殊物質,可將這種水化物分解溫度提高到攝氏五度,往後只要用冰箱就可攜帶,對能源短缺危機,將是一大福音。
【2005/10/30 聯合報】 @
http://ud...om http://www.udn.com/2005/10/30/NEW.../298029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