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x0
|
[修行] 現代佛教的生態實踐
從漫長的歷史發展中,佛教發展出一系列獨特的生活方式,以今天的環保眼光來看,不失其價值。
例如:素食、放生、不殺生等諸多的行為。
素食是以食用植物為主體的飲食方式,為漢傳佛教所遵守,是落實不 殺生戒的有力保證。 《大乘入楞伽經》卷六說:「凡殺生者多為人食 ,人若不食,亦無殺事,是故食肉與殺同罪。」
捨肉味者,聞正法味,於菩薩地, 如實修行,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梵網經》菩薩心地戒品說 :「一切肉不得食,斷大慈悲佛性種子,一切眾生見而捨去。是故一 切菩薩不得食一切眾生肉。食肉者得無量罪,若故食者,犯輕垢罪。 」
對生態問題而言,素食具有極大的積極作用。今天,野生動物資源日益受到破壞,動物種類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亡,其中很重要的一個 原因,就是被人類吃掉了,這在中國表現得最為明顯。
各種媒體經常 報導在餐館中吞食珍稀保護動物的新聞。可以毫不猶豫地說,素食對保護動物的多樣性具有直接的積極作用。
「自古名山僧占多」...佛教徒的辛勤創造,美化了地球的面貌。佛以解脫為主的,修行為教徒所必須。
為此,佛教徒喜歡在青山綠水間築庵建廟,為清修創造良好的環境。 而每一寺廟建立之後,佛教徒必本著莊嚴佛土利樂有情的宗教精神,栽花種樹,美化自身及周圍環境 。 今天,無論深山僻壤,或城廓鬧市,舉凡佛教活動場所,無不樹木 蔥蘢,鳥語花香,在環境污染日益深重的今天,許多寺廟堪稱綠色孤 島。
佛教徒的環境建設,有其獨特的理論指導,這就是佛教的淨土理想。
「寺廟園林環境是描繪天國的特殊手段」,佛教徒依據佛經關於極樂世界的描述,順應自然,融入自然,點染自然,昇華自然,建設自己 的生存環境。他們從視覺、聽覺、嗅覺諸多方面,自覺地佛化自然, 使自然界最大程度上與其宗教理念、生命感覺相和諧,成為其解脫成 佛的理想道場。
台灣的法鼓山在環保方面,堪稱大眾楷模。
他們以「提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上」為理念,以「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的精神,創 造性地將環保事業融入信徒的日常生活,以宗教的願力落實生活環保 ,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法鼓山聖嚴法師將環保解剖成兩個層面,一 是物質環保,一是心靈環保。所謂物質環保,就是將環保落實到物質 生活的每個層面,將人的日常行為變成環保行為,包括禮儀環保、生 活環保、自然環保、身體環保、社會環保等等,所謂心靈環保,是從人的心靈出發,建立環保意識,進而自覺地將意識轉變為行動。聖嚴 法師認為,心靈環保是本,物質環保是表,兩者具有相互促進的關係 。
通過物質環保,不僅可以改善生態,更重要的,可以增強人們的環 保意識,助益心靈環保;有了心靈環保,物質環保則有了自覺性、能動性,有了精神理想和動力。兩者結合、互動,即可建設人間淨土。
聖嚴法師說:「我們可以從兩方面著手環保,一是物質環境的環保, 一是正本清源,從人心淨化做起,前者治標、後者治本,環保清潔日 不僅是號召每個人在這一天內將環境打掃清潔,更是希望將這種精神 帶到心中,從心靈自律自發,每個人在生活習慣上做到環保。
心靈環 保講求的是由內而外的發展,如果從心靈做起,人們就會心甘情願、 自發性地減少浪費自然資源,並且覺得這是一種享受而不是犧牲,從 佛教觀點來看,就是惜福!從心靈淨化做起,自然做到禮儀環保、生 活環保、自然環保,才能建立人間淨土。」
法鼓山的環保方式很多。在生活環保方面,他們提倡用不銹鋼飯碗,喝水自帶容器。不用一次性快餐碗和紙杯,這樣雖然增加了清洗的工 作,但天長日久,人人堅持,就會大量減少一次性餐具的用量。洗碗 不用化學洗潔劑,而是用純黃豆製成的清洗劑,以利溶解。實行垃圾分類,動員流浪動物認養,為貓犬結紮,在身體環保方面,以「養生 護生」為飲食原則,提倡「無污染飲食」。在禮儀環保方面,供佛時 不提倡燒香、燒冥紙;供品用花果、清水。
為了在全社會擴大法鼓山的環保理念 ,他們時常組織一些社會性的環保活動,如法鼓山社區關懷環保日
當日法鼓山文教基金會從早上八時起,在台灣廿五個地區同步舉辦活動,有兩百多個社區和機構參加,內容包括惜福市場、資源回收、淨灘、淨山、植 樹、環境清潔、省水、廚餘堆肥等。
惜福市場是用跳蚤市場的方式, 將物品廉價賣給需要的人,物盡其用,減少垃圾,節省資源。
聖嚴法師認為,如何建設人間淨上,關鍵就在如何改造心靈。人間淨 上在每個人的心中,心中有淨上,我們生活的環境中就出現淨上。
為此,要愛護自己的環境,把環境當作自己的臉。我們要像吸塵器一樣 ,那裡髒就把那裡吸乾淨,時時乾淨處處乾淨,生活環境的品質提升 ,就是淨上。
聖嚴法師的實踐,不僅為佛教徒的自我完善提供了現代方式,更為佛教參與當代社會,指明了一個重要方向。在未來的世紀,發揚佛教優良因 素,致力全球環境的改善,對全球生態平衡,對佛教自身發展,都是天經地義的事。
對生態問題而言,佛教的作用也是如此。僅憑佛教,不可能解決生態危機,但佛教的確為生態危機的解決展開了一條有益的思路。
在精神實質上,佛教是後現代的。珍視、借鑑、發揚佛教生態理念中 的優秀因素,避免現代化過程的彎路,這對中國人應當具有更大的可 能性與現實性。
[ 此文章被joery520在2005-11-18 17:36重新編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