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4956 個閱讀者
觀星資訊》 觀星氣象 | 全天星圖及月相 | 即時影像 | 每月星象 | 台北星空 | 晴天鐘 | 親子觀星會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sisay 手機
數位造型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初露鋒芒
級別: 初露鋒芒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0 鮮花 x2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自然科學] 諾貝爾化學獎 - 美教授摘諾貝爾化學獎 破解基因轉錄過程 47年前父也獲殊榮
美教授摘諾貝爾化學獎 破解基因轉錄過程 47年前父也獲殊榮
 
【劉怡女╱綜合外電報導】本屆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昨出爐,美國科學家羅傑孔伯格(Roger D. Kornberg)以「真核轉錄的分子化學基礎」研究獨得化學獎,研究可促進對人體致病原因的了解。這是連續第三天由美國人抱走諾貝爾獎,孔伯格為本屆諾貝爾獎第五位美國得主。得知獲獎後,孔伯格說:「這消息對我太震撼了……我還沒回過神來。」

諾貝爾評審團認為孔伯格的研究在醫學上深具意義,因為他揭露儲存在基因內的訊息,是如何被複製、傳遞到細胞內專責製造蛋白質的其他部分。孔伯格的研究可促進對人體致病原因的了解,進而將他的發現運用在幹細胞研究上,藉此找出更有效的醫療方法。

促進了解人體病因

孔伯格的研究重點在於細胞如何取得基因訊息,進而根據訊息的指示製造蛋白質,蛋白質正是構成生物正常運作的基本物質。上述過程需要先複製基因訊息,然後將複製訊息傳送到細胞外部,複製訊息會進而指示蛋白質的生產,這種複製基因訊息的過程便稱為基因轉錄(Transcription)。孔伯格是科學界第一位找出基因轉錄過程的詳細機制,讓科學界得以了解如何控制、調節基因轉錄過程。

評審團也指出孔伯格的基因轉錄研究重要性在於,因為如果基因轉錄停止,基因訊息就不能傳送到身體各部分,身體組織會因此無法更新而在數天內死亡。此外,如果人體基因轉錄過程受到干擾,便會導致癌症、心臟病、以及各種發炎症狀。

59歲的孔伯格在哈佛大學攻讀化學,畢業後轉往史丹福大學取得博士學位,之後到英國劍橋大學完成博士後研究。結束學業後,他在哈佛大學醫學院生物化學系任教,接著回史丹福擔任結構生物學系主任。

居禮一家獲獎最多

另外,孔伯格的父親是1959年以基因研究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的亞瑟孔伯格,被視為生技產業先驅。孔伯格12歲那年陪父親領諾貝爾獎,此後一直以父親為榜樣,沒想到47年後自己也獲獎。

諾貝爾獎從1901年創立以來,已有八對親子檔、四對夫妻檔和兩對兄弟檔先後得獎,其中以居禮夫婦一家成就最為顯赫,除了居禮夫婦同獲1903年的物理獎、居禮夫人在1911年單獨獲得化學獎,居禮夫人的女兒艾琳與夫婿裘力特,也在1935年因放射性物質研究同獲化學獎。



化學獎得主羅傑孔伯格
年齡:59歲
國籍:美國
學歷:史丹福大學化學系博士
現職:史丹福大學醫學院結構生物學系教授
得獎:
.1997年以色列海法理工學院哈維獎(Harvey Prize)
.2002年巴薩羅醫學獎(Pasarow Award)
.2005年通用汽車癌症研究中心獎(Alfred P. Sloan Jr. Prize)
.2006年諾貝爾化學獎
資料來源:綜合外電



亞瑟孔伯格小檔案
年齡:88歲
國籍:美國
學歷:美國羅徹斯特大學醫學博士
現職:史丹福大學實驗室研究員
得獎紀錄:1959年諾貝爾醫學獎
得獎原因:發現去氧核糖核酸(DNA)的複製方式



諾貝爾獎得主親子檔
母女檔:
.瑪麗居禮(1903)物理獎
.艾琳裘力特居禮(1935)化學獎

父女檔:
.皮耶居禮(1903)物理獎
.艾琳裘力特居禮(1935)化學獎

父子檔:
.傑湯姆生(1906)物理獎
.喬治派吉湯姆生(1937)物理獎

◎威廉布拉格(1915)
◎勞倫斯布拉格(1915)同獲物理獎

.奈爾斯波爾(1922)物理獎
.艾吉波爾(1975)物理獎

◎麥寧西格班(1924)物理獎
◎凱曼西格班(1981)物理獎

.漢斯文奧伊勒(1929)化學獎
.尤福文奧伊勒(1970)物理獎

◎亞瑟孔伯格(1959)醫學獎
◎羅傑孔伯格(2006)化學獎

註:括號為得獎年份。
資料來源:http://nobelp....org



諾貝爾化學獎近四年得主

2005
得主:法國蕭文(Yves Chauvin)、美國葛魯比斯(Robert Grubbs)和夏洛克(Richard Schrock)
主要成就:透過「交換反應」創造的有機合成物,有助減少有毒化學分子產生。
2004
得主:以色列切哈諾沃(Aaron Ciechanover)、赫什科(Avram Hershko)和美國羅斯(Irwin Rose)
主要成就:發現泛素調節的蛋白質降解,有助瞭解細胞如何消滅不想要的蛋白質,預防疾病。
2003
得主:美國艾格瑞(Peter Agre)、麥基農(Roderick MacKinnon)
主要成就:細胞膜通道研究。
2002
得主:美國芬恩(John Fenn)、日本田中耕一、瑞士余特里希(Kurt Wuethrich)
主要成就:發展生物巨分子的鑑定與結構分析方法。

註:我國李遠哲博士在1986年獲諾貝爾化學獎資料來源:法新社

資料來源:<蘋果>資料室


【心得感想】

生醫獎和化學獎其實到後來都是相輔相成的,近幾年化學獎都是跟生化有關.想必這方面的研究會越來越多人相繼投入.目前國內最有機會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下屆中研院院長翁啟惠,想必也快成功了!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台灣中華電信 | Posted:2006-10-05 15:42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52882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