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x0
|
不能不看的數碼相機曝光補償指南
在某討論區內找到以下文章,本人認為很實用,與大家分享!
不能不看的數碼相機曝光補償指南
不能不看的數碼相機曝光補償指南
一、曝光補償(EV)的概念
攝影其實就是攝影者運用自已掌握的攝影技術通過攝影器材對環境光線的計算、捕捉景物成像的過程。這個過程與設備的光圈值(控制單位時間進入相機的光通量)、快門速度(曝光時間)以及ISO(感光度,對光線的敏感程度)有關。
如今的傳統設備以及DC都會通過自己的內部程序,對環境光線進行計算,自動調整光圈、快門甚至ISO值。但在復雜的光線及強對比高反差環境下,P(程序自動曝光)擋拍出的照片往往差強人意,效果不是最佳。 這時就需要拍攝者手工對設備進行相應的曝光參數調整,這就是曝光補償EV(expose value)。
小知識:攝影設備的測光依據
人眼是通過對環境光線穩定值來調整瞳孔大小的,18%的中灰度是我們日常生活場景中的平均光線值,在人眼瞳孔調整範圍之內還無法達到這個穩定值的話,人眼就會降低對環境的正確判斷識別能力。
攝影設備就是依據這個原理來對環境光線進行計算的,相機在半按快門后即完成對光線的測定,經程序計算后自動調整光圈、快門、ISO值等待下一步操作。簡單地講:“程序自動曝光”拍攝出的照片上明亮物體、黑暗物體能表現出18%的中灰度色調。 同人眼一樣,在這個值之外的環境光線,相機就無法正確在底片/CCD上正確表達出來。
二、曝光補償的方法
曝光補償、調整的手段很多,一般的有閃光燈、攝影燈、反光板的外源光線補償;調整光圈值、曝光時間的光通量參數補償。上面這幾種補償的方法,從嚴格意義上講應該分類到“光線補償或曝光控制”的概念中去。還有就是EV的調整補償。
外源光線類的閃光燈光線補償,在缺乏其他補光光源情況下補光偏硬,往往會在被攝對象的背景上留下明顯的陰影,同時會使被攝主體高反射部分失去層次,失真嚴重,所以一般很少採用。
攝影燈可以營造出很好的拍攝效果,但由於條件的限制,往往局限於攝影棚之內。
補光效果柔和的反光板對於小場景人像類攝影應用廣泛,常用於主體面部補光,其局限性不言而喻。
光圈以及快門的光通量參數調整,往往由於拍攝過程中需要考慮景深,以及運動物體因素影響,實際運用中會有捉襟見肘的感覺。
對於現在普及設備來講,最常用到的手法是進行EV的調整,以期達到曝光補償的目的。
消費級數碼相機大多具備±2.0EV調節範圍,高檔些的DC可達可達±3.0EV。考驗一台DC的指標之一就是它的手動調節功能,而在EV調整中調整精度也是一個比較重要的因素,一般的以0.3或0.5為級別。級差越小越能滿足拍攝者的創作意圖。
小知識:包圍式測光模式
一些高檔的DC提供了新的測光模式:包圍式測光,所謂包圍式測光就是相機在計算正常曝光量后,分別以加減一個檔次的曝光量對被攝物體進行多張拍攝,以獲得不同曝光量的照片,這其實是對曝光補償EV進行了程序化的自動設置,精簡了手動功能,有利於即時抓拍。
三、曝光補償的正確使用
對於初學者來講,曝光補償一般用於靜物、景物拍攝的場合。這個場合適合你從容進行參數調整,用不同的補償值拍攝多張片子,從中選擇最佳作品出來。
正確調整EV值:在典型欠曝場景(物體亮部的區域較多,如逆光、強光下的水面、雪景、日出日落場景等)使用EV+,在典型過曝場景(物體暗部的區域較多,如密林、陰影中物體、黑色物體的特寫等)使用EV-。
簡單通俗地說就是“白加黑減、亮加暗減”。
需要注意的是DC無論在P擋還是S/A擋下,當對EV值進行調整時,相機的光圈/快門參數也會有相應的變化:P擋下EV調整時,相機光圈、快門都會做出自動調整;A擋下光圈固定、EV調整會聯動使快門的速度變化;S擋下快門固定、EV調整會聯動使光圈大小變化。但是這些光圈、快門的變化不會影響到最終成像后的曝光補償效果。
四、M擋下拍攝的特殊效果
在DC的M擋下,光圈和快門的速度都可以分別調整的,而對光圈/快門的配置進行相關設定后,DC的測光完成時,會根據對環境光線的計算自動給出一個EV補償參數,這個參數是無法手動調整的。 但是我們依然可以利用其補償極值外的“參數溢出”達到創作目的:即利用數碼相機無法達到的EV補償值之外的部分實現創作目的,這時的EV值在LCD的顯示上呈現紅色(參數溢出)。
五、拍攝后期的曝光補償處理
對於在特定場合下需要捕捉一瞬間的場景,而無法及時對相機進行EV調整的圖片,我們還可以在后期用PHOTOSHOP以及ACDSEE來處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