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2437 個閱讀者
命理服務》 數位論命舘 | 免費排盤 | 星僑易學 | 五術書籍 | 線上論命 | 影音論命 | 八字命書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數 | 周公解夢 | fackbook 粉絲專頁 |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修行][分享] 感受(Vedana)在內觀的重要姓
葛印卡老師

感受(Vedana)不僅有許多不同的形式(vividha),而且隨時都能在身體內經驗到。
概括來說,感受可以分為三種:樂受(sukha)、苦受(dukkha) 及不苦不樂(adukkhamasukha)
,而身體上所有的受都因觸(phassa)而生起,並且終將滅去。
當身體上經驗到令人不適的接觸時,會產生討厭、苦惱、痛苦、悲傷、折磨等不愉快的感受。
一般人在面對這種經驗時,會變得憂傷、煩躁與錯亂。而當痛苦加劇時,就會哀嚎痛哭、
沮喪不已,並且感到迷惘。所以一旦經驗到不愉快的感受,總是拼命地設法擺脫它,
並奮力不懈地讓自己儘快從中掙脫出來。由於身體上的疼痛,使人變得不悅、焦躁、
不安及憂愁苦惱,因此身與心都會陷入悲慘混亂的狀況,就像是同時被兩枝箭刺穿一樣,
這是由於執著感受所造成的。而且因為無明,不明瞭感受的真實本質,
因此無法冷靜地面對它們,只是想竭盡所能去排拒造成他痛苦的原因。
人所以會如此,正是因為長久以來所累積的厭惡習性(patighanusaya)已深植內心的緣故。
他不瞭解此種習性反應就是不淨染污,還不斷地助長它、延續它,
終使自己深陷束縛,而任其擺佈。

然而,就在人極力想擺脫不愉悅感受的同時,卻又渴望著一個沒有不愉悅感受的幻境,
他沉醉在這樣的幻境中,並因此越陷越深。愚者一方面為各種不愉悅感受所苦,
另一方面對心中生起的種種感官欲望,卻又如此愛樂與飢渴,這是多麼的可憐啊!
當人經驗到不愉悅感受時,為何會無法保持平穩冷靜的心?
那是因為他已經黏著於感受,並已被它制伏。由於無明的緣故,
人並不瞭解感受的無常本質,也不實知感受的生起(samudaya)、
滅去(atthangama)、滋味(assada)、危險(adinava),以及出離(nissarana)。
更因為無明,故對厭惡的潛在習性毫無警覺,並不斷地增長它。像這樣愚癡的人,
不僅執著於不愉悅的感受,也被其它各種感受所牢牢繫縛。
世間的生、老、病、死等種種痛苦都因此緊緊地纏縛著他。
當一個樂觸在身體上生起時,正如樂受表面上的特性,這會使愚者感到愉悅。
但由於不明瞭感受的真實本質,他被感受捲入且變得執著,並開始沉醉其中。
他並不瞭解身體因接觸所緣而產生的愉悅感受只是短暫的、瞬間的、無常的,
且遲早都會滅去的。然而由於無明的緣故,人總是渴求樂受的延續,
而且對這種潛在的貪愛習性(raganusaya),這種深植於內心的不淨染污渾然不知。

因為執取,他不斷地增長貪愛,並沉溺於貪愛。由於不如實知愉悅感受的生起(samudaya)、
滅去(atthangama)、滋味(assada)、危險(adinava),以及出離(nissarana),
他對其產生執著,並因此將遭受種種的哀慟與憂傷。
此外,一般人還會經驗到另一種感受,那就是不苦不樂受,並對這種感受感到愉快及滿意。
這種態度其實正顯示出人的無明,因為他不瞭解此種經驗也是身心範圍內所生起的短暫、
無常現象。由於無法覺察到內在潛藏的無明習性(avijjanusaya),
他不斷地增長它,任其擺佈,變得越來越愚癡,並因此陷入絕望及不幸之中。

不論是一般人或受過良好訓練已臻於純淨的內觀修行者,
他們可能在身體上會經驗到相同的感受,但對此感受的理解與觀點卻有著極大的差異。
如前所述,由於愚癡凡夫(puthujjana)乃是自身習性反應的受害者,
當他經驗到身體所生起的任何感受時,只會立即盲目地反應,
卻對感受的真實本質毫無所知,也因而執著於這些感受。相反的,
聖弟子(ariyasavaka) 時時刻刻保持著觀察感受的無常、消失。
他不執取感受,只是觀察感受的滅盡,因此能從感受中掙脫出來。
這樣地修習,他根除了所有的習性反應,永遠不會再受其染污。

在經驗到不愉悅的感受時,他不會受到干擾,只是把它當成身上的傷口一般,
冷靜超然地去觀察它。他始終保持內心的安定平衡,心中不起任何波瀾。
即使經驗到樂受,他也不會樂在其中。他徹底明瞭無常的本質,
故不再「對樂受生起貪愛」-那終將導致痛苦,也因此得以從感受中超脫出來。
他如實了知任何感受終將滅去,不會生起貪愛的習性反應。
在經驗到內心的安祥與寧靜等中性的感受時,不但不會為其所惑,
相反的還能使自己保持超然。一位善修內觀的學員,
充分了知內心的寧靜與安祥並不是最終的目標。因為這仍舊是無常,
而且與其他感受一樣,都不離身心的範疇。因此他不會對其生起貪愛,
並能保持內心的平衡與冷靜。他始終以警覺專注(sato)的心,
時時徹知感受的無常(sampajano)。也因無明的習性被摧毀了,
他如實了知感受的生起(samudaya)、滅去(atthangama)、
滋味(assada)與危險(adinava),以及它的出離(nissarana)。
 
經云:

ahito sampajano, sato Buddhassa savako;
vedana ca pajanati, vedanananca sambhavam.
Yattha ceta nirujjhanti, magganca khayagaminam;
vedananam khaya bhikkhu, nicchato parinibbuto'ti.


一位專注、警覺並時時徹知無常的佛陀追隨者,以智慧了知感受(受)、感受的起因(受集)、
感受的滅去(受滅)與感受的止息之道(受滅道跡)。而那已到達感受盡頭,
徹知感受所有層面並超越它們的禪修者,他遠離了一切渴愛,獲得了完全的解脫。
這就是修習內觀的主要目的與最終目標,就是圓滿梵行(真實之道)。
這樣一位能完全了知感受實相,且毫不執著感受的善修行者,也為佛陀所稱道。

祂說:
vedanam vedayati sapanno,
sukham pi dukkham pi bahussuto pi;
ayam ca, dhirassa puthujjanena,
maha viseso kusalassa hoti.
Sankhatadhammassa bahussutassa,
vipassato lokamimam param ca;
itthassa dhamma na mathenti cittam,
anitthato na patighatameti.


有智慧且受過良好訓練的修行者,他的內心不會被所經驗到的愉悅、
不愉悅或其它感受所苦,這就是一般凡夫與善巧的智者最大的差別所在。
由於智者已掌握了真理實相,並妥善地修習,且能正確地審視此世及他世,
因此不再為可喜可愛之法擾動內心,也不會被不可喜不可愛之法所害。
修行者唯有完全體認到感受的無常本質,並始終以專注警覺的心,
時時徹知無常,才是圓滿的內觀修行。
這就是修習內觀的最終目標,也是這個修行方法的關鍵所在。

台灣內觀中心 獻給愛法者 尋法者 修法者
http://www.udaya...a.org/


[ 此文章被adamlee9在2009-01-25 22:59重新編輯 ]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歐洲 | Posted:2009-01-25 22:28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64072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