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x3
|
[分享] 鮮花供佛
鮮花供佛 出處:中國佛教文化網
因爲撰寫一篇關於佛教建築方面的文章,我在一座山中古寺裏住了一段時間。古寺因爲藏在深山中的緣故,文革中沒有遭到太多人爲的破壞,文物建築得以較完整地保存下來。也因爲山深路遠,雲遮霧罩,所以這裏在過去的許多年裏,沒有一般寺院那般的熱鬧,香火也不及其他寺院那麽好。一般寺院進去都售門票的,這裏卻堅持不售門票。香客遊人,以及周圍小村莊裏的山民,都可以在白天的任何時候隨便進去散步遊轉。
古寺的方丈很年輕,才三十多歲。他是大學畢業後出的家,不久就去南方的一個佛學研究所深造,又去斯裏蘭卡等上座部佛教國家參學數年,直到他師父圓寂後,當地有關部門及四衆弟子禮請,他才留下來接過師父的衣缽,升座當了方丈。我們的相識是在他出家之前,頗有交情。知道我要寫東西,他就安排我住在寺院最後面的藏經樓旁,說那裏既安靜又可以方便查閱佛教典籍。但幾天後,我就要他給我換個地方,原因是那裏太靜了,靜得有點怕人。方丈讓我住到了大雄寶殿一邊的一間廂房裏。於是,我認識了雲居士。
每天,大約是上午九點左右,便有一個年紀六十多歲,穿著與附近山民樣樸素但卻幹淨整潔的女人,到大雄寶殿裏去。但她卻不像其他香客那樣燒香叩頭,而是將一束鮮花貢獻在佛像面前,合掌禮拜,然後退出。她在寺院裏走走看看,或小坐一會兒,然後便離去了。我在窗前每天見她如此來去,時間一久,便不禁好奇,就問方丈。方丈說,你說的是那個優婆夷(佛經裏指在家修行的女衆)吧,她叫磬雲,原是鎮上學校的教師,退體後去年皈依了佛教。她家就在寺院邊上的村子裏。我對方丈說,這位居士很獨特,與別的居士不一樣啊!方丈笑起來,說,是不一樣啊,但她這樣是符合佛法精神的麽。我便故意問,何以見得?方丈說,你一定讀過一些佛教經論吧,像《蘇悉地羯羅經·供花品》、《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及《大智度論》裏面,有關香花供養的文字都不少,而燒香叩頭不過是咱們漢傳佛教結合了道教和民間習俗的“中國特色”而已。在如今的東南亞上座部佛教寺院還是鮮花供佛的。
我和方丈正說話的時候,恰巧那位磬雲居土又手持一束鮮花,到大雄寶殿去供佛,方丈便在她出來時叫住了她,招手讓她過來。磬雲過來了,於是我和這位鮮花供佛的優婆夷聊了起來。她原名叫李慶雲。是當地鎮中學的英語教師。早在皈依佛門之前,她就讀了不少佛教方面的書,甚至還找了英文版的進行對比。皈依之後,與師父十分投緣,就從鎮上搬回老家的房子裏住。她說她房前的院子很大,就種了許多的花草樹木。一年之中,幾乎每個季節都有花開,她就采了鮮花來供佛,也送給師父。她說著笑起來,問我,你要不要鮮花,要的話,我也可以送些給你啊。我說我當然想要,但你要供佛的鮮花,我怎麽敢領受?她又笑起來,像一個小女孩一樣,連臉上的皺紋都在笑聲中平展了起來。她說,你還迷信啊?佛經上不是說了麽,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是自性真佛麽?哦,別擔心,我當然是先供佛,然後才送師父你們,既合情又合理,行吧?
此後,磐雲果然每天都帶一些鮮花,先送一束到大殿供佛,然後把另外的鮮花,有時給我,有時給方丈,有時又給隨便碰到的師父。漸漸地,我發現不但她,而且別的居土,甚至寺院裏的僧人們也都到山間或自家院落裏采了鮮花供佛,焚香化紙的反而少了起來。山中古寺,在這個秋天花香彌漫,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離開那座古寺後,我常常會想到磬雲和她的鮮花供佛。後來,我閱讀一些佛經和資料,知道鮮花供佛,是佛教一個十分久遠的傳統。據佛經記載,可以供佛的物品計有五十二種,其中以香花供養最爲普遍,也最爲高貴。在南傳佛教裏,信徒們每天都采摘鮮花供佛。如在斯裏蘭卡,每日清晨,稀疏的晨星還在天邊閃爍,信徒們便紛紛起床,手提花籃,去采鮮花供佛了。我國西雙版納的上座部佛教,也和斯裏蘭卡、泰國、緬甸、老撾、柬埔寨等南傳佛教地區的情況基本一樣,信徒們不燒香,而以香花供佛。
我常想,我們的漢傳佛教也應該實行鮮花供佛,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現在我們的生括中,鮮花並不難得,主要是看我們是否有心。磬雲居士能做到的,其實大多數人也都能做到。更重要的是鮮花供佛潔淨莊嚴,還可以消除佛教寺院中普遍存在的因焚燒香燭而發生火災的隱患。
當然,鮮花供佛,還有更多的好處。鮮花不僅僅馨香悅目,還可以讓人通過觀想,從中體味出人生的諸多道理。因爲鮮花的美麗,人們會想象到許多美好的事物,希望生活如同晨露中的鮮花一樣美好,馨香純潔,又因爲鮮花的脆弱嬌嫩,朝開夕落,會令人想到生命的短暫無常,更加珍惜生命的分分秒秒,去爲自己的事業努力;更因爲鮮花的馨香彌漫,令人想到做一個有道德的人,會像鮮花一樣令人感到喜悅和敬愛,從而獲得永恒的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