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大乘菩薩學要—五 海濤 輯 1.佛言:「譬如世間若王、王臣欲餉一切城邑人民,集已棄捨,若飲若食不為辦設。於諸人民則為虛誑,而於飲食少不可得,高聲呵責,忿恚而出。 2.是菩薩亦復如是:於諸眾生未度者令度,不應但修捷語利辯,乃至而不勤修多聞、積集諸善菩提分法,彼菩薩者則為虛誑諸天、世人。如先佛說,是聖所呵厭,於智、大智、無上勝智俱極難得。 3.是故當知:菩薩不應但以語言虛誑一切天、人世間。復次或有人來勸請說法、施作義利時,彼菩薩隨言為說,乃至棄捨己身修菩薩行,不復虛誑一切眾生。當如是知!」《海意菩薩所問淨印法門經》 4.《阿閦如來本願授決經》云:「彼阿閦如來往昔為菩薩時,作如是說:『若我生生世世不出家者,是則虛誑一切諸佛.如來。』如是菩薩於阿閦如來亦應隨學。 5.又諸菩薩摩訶薩生生出家,或諸如來出世,或不出世,畢竟捨家出家,亦如是學。所以者何?若謂菩薩捨家出家是為最上,乃至男女眷屬不生愛著,如我生時無諸過失。」 6.時文殊師利語寂音天子言:「菩薩具足此五無間,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何等為五? 一、菩薩深固作意,求無上道,發心不墮聲聞、緣覺之地,是初無間發心; 二、自捨一切所有,於慳吝心而不共住,是二無間; 三、我應救度一切眾生,於中不起懈退之心,是三無間; 四、了一切法非空、非有,無生無滅,於中不墮諸見,是四無間; 五、於諸法智和合一相,如是發心中無所住,由無所住於一切智悉無所得,是五無間。」《文殊清淨律》 7.《虛空藏經》云:「名、聞、利、養,是諸罪本。」 8.善男子!有四法障礙大乘。何等為四?一者,貪欲。二者,瞋恚。三者,愚癡。四者,不樂求法。《大集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