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yond1024
|
分享:
x0
|
[] 一幅画逼死大将军──于禁的下场
根据《三国志》记载,刘备和刘璋交战,张飞俘获刘璋部将严颜时,呵责严颜说:「我大军攻来,你为什么不投降,还斗敢抗拒?」
严颜回说:「本州只有断头将军,没有投降将军。」
张飞大怒,下令斩首,却见严颜面不改色,态度从容,回说:「砍头便砍头,发什么火?」张飞和他英雄相惜,竟放了他,奉为上宾。
是的,海明威的名言:「人为胜利而生」,在军人身上尤其适用。士可杀,不可辱;只能战胜,不许兵败,一旦兵败,没有投降,只有殉难。战争的残酷,不仅在战场你死我活的拚斗,也在于兵败之后面对军法处置的无情。
投降的将军更不用说了,受到重用也就罢了,怕的是苟活于世,却遭人鄙弃,情何以堪?三国时曹操阵营的大将于禁就是一例。于禁跟随曹操南征北讨,屡建大功,勇猛不阿,颇受曹操赏识。他最大的缺点在于个性耿介,执法严格而不近人情,和部属的关系并不融洽。
这样的性格,很难想像会成为投降的将军。然而当关羽进军曹仁苦守的樊城,于禁和庞德奉命支援。不料洪水暴涨,于禁大军惨遭淹没,于禁退无死守,竟然投降,庞德则不屈而死。
曹操闻讯,感叹良久,无法相信认识了于禁三十年,一直欣赏他的忠贞义胆,没想到临危处难,竟变节投降,反而不如庞德。
孙权后来杀了关羽,并俘虏了关羽阵营的官兵,投降关羽的于禁,也被送到吴国。有一天,孙权带着于禁骑马同行,吴国有个脾气很冲的虞翻,便呵责于禁说:「 你这个投降的俘虏,怎么配跟我主公齐马并行呢?」说完就想用马鞭打于禁,幸好孙权喝阻。后来,孙权大宴宾客,于禁听到音乐,有感而发,泪流满面,虞翻看得很不高兴,就骂说:「你想故作伤悲,来获得释放吗?」总之,在吴国,于禁说有多瘪就有多瘪。
更瘪的还在后头。当曹丕称帝,孙权称臣示好,遣送于禁回魏国。于禁须发尽白,形容憔悴,向曹丕嗑头请罪。曹丕故示大方,用春秋时代荀林父和孟明视的故事劝勉他。荀林父和孟明视是秦、晋两国的大将,虽曾兵败,但未受处罚,后来将功折罪,立下大功。曹丕不念旧恶,拜于禁为安远将军。
好有气度的君王,对不对?且慢,曹丕后来派于禁出使吴国,先命他北上拜谒曹操的陵寝。曹丕事先派人在陵寝的堂屋上画了关羽战胜,庞德愤怒、于禁投降的图像。于禁一看,羞愧万分,不久发病而死。
投降一时,羞惭一世,这是降将于禁的悲哀,也可见曹丕杀人不见血,骂人不带脏字的高明谋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