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达摩本是南印度香至王子,后弃位出家,从般若多罗学佛法。般若多罗临终前曾嘱咐他说:「我灭后六十年,你当往震旦行化,传播禅法。」
震旦是古印度对中国的称法。菩提达摩牢记先师遗训,待时机成熟,
便寄身商船,泛海东来,于梁大通元年(五二七年)抵达中国的广州。
刺史萧昂表奏朝廷,说有印度高僧泛海而至。梁武帝萧衍素信佛法,
得到萧昂的表奏,欣喜万分,立即诏见。
那梁武帝是中国佛教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在位期间,
利用自己皇帝的威势,建寺无数,写经无数,度僧也是无数。
他还几次舍身寺中,令王公大臣出钱赎买,以赎身钱为布施之财。
在梁武帝看来,自己如此扶持佛教,必然是功德无量,福报无穷。
所以,当菩提达摩一到,梁武帝便提出了这个话题。
他问菩提达摩说:「朕一生造寺、写经、度僧,其数难以计算。
朕这样做的功德如何?」武帝此问,实际上是向菩提达摩显示自己的功德,
很有一些邀功自赏的味道。岂知菩提达摩却对他说:「陛下如此做法,
所得功德只不过是小乘的天人果报而已,离大乘功德那就差得远了。」
梁武帝想不到达摩会如此回答,心中一楞,又问道:
「你所说的大乘功德是什么呢?」达摩回答:「净智妙明,体自空寂,
这才是大乘功德。这样的功德是人世难求的。」
梁武帝这下心中起了怀疑,他想,这位胡僧可能是位江湖骗子吧。
功德需由人造,这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可眼前这位却说功德非人世可求,
那不明摆着违背常理吗?
想到这里,梁武帝便欲考校一下菩提达摩的学问。他随即问道:
「佛法所谓的圣谛第一又是什么?」菩提达摩回答:「廓然无圣。」
梁武帝一听,心中暗自嘲笑,对方的狐狸尾巴终于露出来了。他想,
苦集灭道是佛教的圣谛,凡学佛法者谁人不知,哪个不晓,
梁武帝这下便收起了恭敬之心,厉声喝问:「在朕面前的这位是什么人?」
菩提达摩回答:「不知道。」于是,
梁武帝便令人送菩提达摩出宫,任其飘泊去了。
菩提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初祖,他对梁武帝的言词本来是处处机关,
暗隐禅机。但梁武帝毕竟只是位凡夫俗子,只知道修寺写经,建立功德,
对佛法的大道理未必能有多少领悟,更不用说是禅的奥义了。
修寺写经,可以为佛教创造一个较好的发展环境,论其功德,
自然不能一无所有。但对禅宗来说,因为每个人都是佛性的禀受者,
都有开悟的可能,所以,人如果只知道修寺写经,
那不过是为他人做嫁衣而已,对自己的开悟并没有什么好处。
因此,菩提达摩便对梁武帝的问题给了否定性的回答,
说他的功德仅为小乘而已。
至于他所说的「净智妙明,体自空寂」的大乘功德,
则是指禅者的开悟状态,意为每个人只有开发出自己的佛性,
自己开悟,那才是真正的功德。遗憾的是,
梁武帝是中国第一位与禅的精神发生接触的人,他还不明白禅的道理,
因而也不能在菩提达摩的禅关隐语中悟到什么,反而怀疑菩提达摩是骗子,
因而提出圣谛的问题加以考校。
按照禅的道理,真正开悟的人已经超出了一切差别,超出尊卑、
上下、好坏、荣辱、凡圣。一切差别都不过是名词概念的不同而已,
到了开悟的境界,那些差别便混同一物了。
所以,菩提达摩对圣谛的回答是「廓然无圣」。
这个道理梁武帝自然不懂,所以,菩提达摩便只好跨江北上,
入嵩山少林寺十年面壁去了。
据说,后来有人对梁武帝说,菩提达摩是观世音的化身,
是来中国传佛心印的。梁武帝大为后悔,三番五次降诏延请,
但缘分已尽,菩提达摩终未下嵩山一步。
这个故事在中国佛教史上是非常有名的,
被视作是禅法弘传中国的开始。自此之后,禅逐渐在中国大地上盛行起来。
到了唐代慧能的时候,禅宗便赫然发展成中国佛教中势力最大,
最富有生机的一支了。
作者: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