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amlee9
&n ..
|
分享:
x0
|
[分享] 識心法要
識心法要 平常人* 學佛在於識心,真道不離心。 心法以無住為宗,無住即心體之本然故。 無住之心體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不為外境所礙。 本性蕩蕩無著,萬象森然,互不為礙。 含萬德之用,都攝內外,縱橫無礙,深廣無邊。 成住異滅、生老病死,四相不能易之,常不動故。 無所得、無所離,取不得、捨不得。 若迷本逐末,捨心求境,迷於眼前之現象,則枉受無量諸苦。⋯⋯ 若悟真性本然如是,虛空、光明、深廣無邊、亮潔透徹、含具萬德, 真心法行,豁然而契,即證知本然。 雖言證知,實無證無知,惟契真性,假言證知。 但若無證無知,則昏沉蒙昧真心。 惟當下不起雜心、不起淨心,不思前不思後, 惟存心照,亦無心照之有為心, 物我皆如如無礙,直契心體,無智無得,無取無捨,絕待無可修。 但迷悟互依,真妄相待,若求真去妄,真亦不可得,若悟妄即歸真, 或曰知妄就是離妄,妄無自性故,不復離妄,當體即無。 若忘心忘照,則煩惱本自無(煩惱無自性),煩惱即菩提故, 若任心隨緣放曠,無住無為而行,則眾行圓滿,功德齊備, 其心清淨,自現清涼、安靜、安穩、寂滅之本然。 語、默、動、靜不離清淨法界;止則無心無境, 觀則心境朗然,不相為礙。 此證不能示人,論理則非證者難以究竟。 體悟寂靜者無所寂,體悟真智者無所知, 惟悟寂不二,真智能泯所知故, 自然能契空、有相融之中道,無住無著,不拾起不放下, 是非無喧,能所雙泯,能泯亦泯,真心本寂,般若現前,體露真如。 般若既現,智慧圓滿,萬德莊嚴。 雖言真心本寂,般若現前,體露真如。 然本寂不能自見,惟般若能顯本寂; 般若不能自見,惟本寂能顯般若。 本寂、般若不二,號為本智。 然本智無始無終,悟入則即因即果,因果全收, 念念即心,心心作佛,一切心即佛心,一切境即佛境。
提供參考 平常人合十 雖立名解說,但隨即破除名相,
以期待觀者,能會其義,得其智(般若), 泯其識,得無所得,惟顯般若照耀本心。
平常人* 1、何謂[緣起]?何謂[法]?是有相,還是無相? 何謂[緣影][心][法身][五蘊][識][依他起]? 敬覆:[緣起]是指心的緣起,譬如我們看見或接觸外境時, 同時我們心裡也會生起外境的景物; 仔細觀察,我們內心生起的只是影攝外境景物的影像而已, 外境並沒有進入我們的心裡頭, 而且外境的景物依然在原地,供別人影攝。 譬如鏡子照物,鏡子裡只是外境的影像。 [心與境相緣而生起諸相]的現象,稱為[緣起], 這些境相(影像)是自心所生的, 心裡所生的[緣影]像稱為[法],也就是[萬法唯心所生]。 既然是緣影非物體,當然是無相、空, 故曰:萬法皆空、諸法空相。 心能生萬法,萬法皆緣影故,心不能生四大假合的物體, 心透過六根接觸外境,自然生諸萬法, 所以法界唯心,心即法界。 故法界唯心所生,而外境世界是四大假合。 既然萬法皆空,色即空,受、想、行、識亦空, 色受想行識就是[五蘊]。 心對影像的分別,稱為[識]。 又,[依他起性]即是[緣起性]。
2、[法界]與[世界]之別?[世間]與[世問]之別? 覆:法界唯心所生。世界是四大假合,四大者:地水火風。
3、如何斷煩惱?如何[了生死]?如何斷輪迴?
覆:一切法都是[緣起]的影像,非實有, 應如實知是[影像],影像是被動的, 只要不執著,煩惱境能奈你何?換句話說,煩惱境是被動的, 你若不接受它,他無奈於你。自然能令煩惱無生, 名為[究竟斷煩惱],以無斷而自斷。
如何了生死?想想看!不問你身,但問[汝心]今年幾歲? [汝心]今年已經無量壽了,因為四大之身非我, 不以四大之身的生死為自己的生死, 那麼汝心就是[無量壽],教上常說,我們無始劫來作業, 方生世間,若再犯五重罪, 就會墮阿鼻無間地獄,那麼試問你心的壽命有多久? 當然是無量壽,也就是不生不死,自然能了生死, 了生死是明白本無生死, 而自斷一切生死,故曰[了生死,脫輪迴]。 4、如何[斷貪瞋癡]?如何[八風吹不動]?
覆:一切法皆是影像而已,影像本空,何貪?何瞋?何癡? 貪瞋癡的對象既是空,自然貪瞋癡不起。是謂無生忍。
八風皆是緣影像而已,當然吹不動,譬如:颶風吹不動陽光。
5、何謂無業行?何謂自淨其意?何謂三昧? 6、何謂以無所受受諸受?
覆:既然一切都是緣起的影像,影像是空,所受即空, 雖受諸受,其心自然無所受, 心既然無受,自然不生諸業,故稱[以無所受, 受諸受]即是[無業行], 無業行則其心自淨,自能[自淨其意], 三昧是指正覺正受,若真正的覺悟到[萬法皆空]唯緣影像故, 自然能正受諸法, 諸法既然是緣影像,正受諸法即是無所受,故正受又名[無受]。
7、[脫落身心]與[無身心可脫落]之別?
覆:一開始修學時,眾生因為執著身心, 故須脫落身心,使心不執著[身心], 經久學成孰後,就發現[身心本非我], 身乃四大假合及依身所攀緣外境的緣心, 此兩者,本非我(人無我、法無我),我實無身心可脫落。
8、何謂[修行]?念彌陀聖號就是修行嗎?修行目的為何?
覆:以正知見去除妄想執著的心,稱名修行, 也就是去除過去[妄認]世界, 所生種種習性。 念彌陀聖號也是修行的一種方便法, 但必須了解自性即是彌陀,所以是彌陀念彌陀, 這樣的念佛,自然無能念亦無所念,能所俱無, 是真念佛,稱名為念佛三昧, 也就是第6問所說的[以無所受而受諸受], 即得[以無所念而念彌陀],自然十二時中不間斷。 修行的目的在於除妄,妄盡始知[眾生本來成佛]。
9、何謂[無生法忍]?並說明[斷滅無生]與[寂滅無生]之別? 覆:[無生法忍]請見第4問。 見其有生,而以滅止生,稱為斷滅無生。 知其有生因妄想執著所致,悟其本然無生, 本然無生故,亦無可滅,稱為寂滅無生。 10、如何[無我]?為何修習無我是謂顛倒? 覆:若無所執著,其心必無邊無際如虛空, 心若如是,本然無我, [有我]亦出至自我的執著,若無所執, 得見[心本然無我],非經修行而得。 不知心本然無我,而欲修習[無我]當然是顛倒, 因為[見有我]而欲令無我。 不管如何得修,都是[有我]的表現, 所以是顛倒見,永不得成就。
11、[小乘法]與[大乘法]主要的修行下手處差別在哪裡? 覆:小乘法是佛依眾生習性執著身心世界, 與眾生同立場所說的法門, 所以下手處是依[人無我][法無我],使眾生厭離世間有為法, 進而體悟[空、無相、無作]三解脫門, 方便迴入菩提法(大乘法或曰佛乘)。
大乘法門是究竟法義,也是如來真實義, 直接從心下手,[體悟身體是四大假合非我有, 緣心是執著世間所生的種種攀緣心非我真心], 進而不執著身心,即所謂脫落身心, 唯以意生身或曰法身修行[正知正見正念], [正知正見正念]皆為心裡境界, 是為無相法界,非有為、有相之身心世界。
12、[證五蘊皆空]與[滅五蘊成空]差別在哪裡]? 覆:如第1問所說,體悟五蘊皆為緣影,緣影空故,五蘊皆空。 稱為[證五蘊皆空]。 若不知五蘊皆緣影,將透過意想欲滅五蘊令空, 因為以[有]為基礎,而欲令滅, 故稱為[滅五蘊成空],永不得成就。
13、[了即業障本來空,不了仍須償宿業]? 覆:了就是[明白]之意,善惡業障的報應現前, 不過就是順境與逆境而已,如我意者就是順境, 不如我意者就是逆境, 如果體悟世間諸法(順逆諸境), 只是緣影而已,緣影不能動我心,如同颶風不能吹動陽光, 那麼這些順逆諸境,對明白的人起不了作用, 依然以[無所受而受諸受]的心,業障自然不能生諸苦, [有無]皆為空,所以說[了即業障本來空]。 若不明白的人,當然會被順逆諸境所苦,又產生另一種業障, 所以說[不了仍須償宿業]。
14、眾生本有的清淨覺地為何?是佛之果地或正因地? 覆:一切眾生的本心就是清淨覺地,覺地就是心地, 只因妄想與執著而被無明掩蓋, 去除妄想與執著,就能恢復清淨覺地。 眾生的清淨覺地,就是佛的本起因地, 依此清淨覺地故曰:[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此清淨覺地未經證明就是[因地],經證明後就是[果地], 因地、果地無別,佛就是證明清淨覺地者,故曰[證道]者, 惟因[本然如是],皆從心證心,非從外證, 故證道者隨即知[無證],因為[本自俱足]非從外得, 故得道者,無所得。 譬如千年暗室,一朝燈亮即見一切寶藏,寶藏本自具有, 非從外得,故曰無所得。所謂無證亦無得,。
15、[一塵不染]與[無塵可染]之別? 覆:[一塵不染]是說,有塵可染,但勤拂拭令其一塵不染, 是有為法、相法。[無塵可染]是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不經拂拭,本自無塵可染。
16、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裡,因何而說[無所得]? 覆:請見第14問。
17、[十善]如何成就?[六度萬行、四無量心]如何成就? 覆:佛法中的十善,是無為善,非世間有為的好人好事, 十善者: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 不綺語、不惡口、不兩舌、不貪慾、 不嗔恚、不愚痴。是不須去造作,自然圓滿十善。 也就是我們不要去作,就是完成十善。
反之,十惡:殺生、偷盜、邪淫、妄語、 綺語、惡口、兩舌、貪慾、嗔恚、愚痴。 都是要辛苦地去作殺生、偷盜、邪淫、妄語、 綺語、惡口、兩舌、貪慾、嗔恚、愚痴。 所以十善無作,本來俱足的。 [六度萬行、四無量心]也都是本來俱足的。 只要不執著,則自性本不執取就是[俱捨], [俱捨]就是最究竟布施波羅蜜。只要不執著,則無犯自性戒, 戒無戒相,稱為[佛戒],[佛戒]就是最究竟持戒波羅蜜。 只要不執著,則自性無瞋本自無辱相可著, 是[諸辱無生],[諸辱無生]就是最究竟忍辱波羅蜜。 只要不執著,則自性只是秉性而為,故無勤無懈, [勿勤勿懈]就是最究竟精進波羅蜜。 只要不執著,則無亂自性定,是無為定,非作意使然, 故無出無入,[無出無入]之那伽定,就是最究竟禪定波羅蜜。 只要不執著,則自性本無癡, 無癡則本有智慧自然如湧泉不斷湧出, [本有智慧]或曰[本智][本覺]就是最究竟般若波羅蜜。 所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此心俱足六波羅蜜及一切善功德。
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以憐憫眾生故,自然流露。 若無所執著,其心就是無邊無際、即無量心, 此心即佛,而一切眾生[本來如是], 只因妄想與執著不能證得,所謂[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覺悟者以憐憫眾生故, 自然流露慈悲喜捨四無量心。 譬如:身繫無價之寶的乞兒,不自知, 知覺者自然會憐憫而告知。 所以慈悲喜捨之心為濟度眾生自然而出。
18、如何[供養]三世一切諸佛? 供養自性佛即是供養三世諸佛,三世諸佛即是自性佛。 供養自性佛即是供養恆河沙數佛。 他佛即他佛,不須要眾生的供養, 全部都是自性佛,有恆河沙數功德故,有恆河沙數佛名, 佛名皆以其自性功德而命名之。 是故,恆河沙數佛及三世諸佛即是一佛的百千億化身。 所以說[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如何供養? 圓覺經曰:末世諸眾生,心不生虛妄。 佛說如是人,現世即菩薩。 供養恒沙佛,功德已圓滿。雖有多方便,皆名隨順智。 也就是說,只要心不生虛妄,即是菩薩, 供養恒沙佛,功德已圓滿。
19、[善根][福德][因緣]如何成就? 心不生執著,即是善根。 心不貪不瞋不癡,即是福德。 [善因緣]自然成就。
20、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 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請問要[證]甚麼? 為何又說[無證]? 就是證本來具足的智慧德相,證得之後, 隨即得知本自有之,只是之前不覺不知, 而今覺知,故曰無證、無得。請參考第14問。
21、[唯識無境]之涵義?若無境會有識嗎? [唯識無境]不能拆開來講,要唯識無境一起講, 否則變成斷章取義。 其意義是說,一切境相皆是由心識生出的緣影, 以心的立場來看,即是[唯識無境], 或曰:唯心無外境界。 但若無境唯心,也不會有識,更不會有任何[緣起法]之說。
22、[本心不滅,本滅不生][本滅不生][不生不滅]? 本心本來就是不生不滅,但也沒有[不生不滅]的名稱, 但依於一切眾生執著世間而有世間的生滅觀,以應病與藥故, 而有[不生不滅]之名稱, 若眾生無[生滅]觀,則亦無有[不生不滅]可說。
23、[心]與[性]之差別?或是沒有差別,請說明之。 [性]是本體,本體應用於諸境界而成[心]。 若單純的應諸境界,無染無淨就是本心, 但若集六塵緣影,而取相分別,就是緣心,亦稱為意識心。
24、為何[取與捨]皆是妄想?為何佛菩薩[取與捨]皆無礙? 眾生因為誤認緣影為實有,對緣影取捨,當然是妄取妄捨, 故曰:[取與捨]皆是妄想, 緣影本空故。譬如有人對虛空又取又捨,當然是妄想使然。 佛菩薩知緣影非實有, 故能[以無所受而受諸受],是故[取捨皆無礙]。
25、[緣影]與[空花]之別? 26、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國土,是[緣影]或是[空花]? 為何亂起亂滅?[緣影]與[空花]此兩者都是形容詞, 單純的見諸外境相, 內心必然生諸影像, 此影像稱為[緣影],若在影像中加入愛、憎、取、捨後, 所產生的一切境界,不管是好的或不好的,都稱為[空花], 所以貪憎癡慢疑及一切諸煩惱, 乃至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國土等等, 皆為[空花],都是從自心生起的境界, 也會從自心消彌,故稱亂起亂滅, 包括貪憎癡慢疑及一切諸煩惱, 也是亂起亂滅, 因為真實世界沒有這些影像,皆從妄想而生。當妄想消彌後, 此地全體即是佛國淨土,實無世界, 世界是之前誤認四大之身為我身、 誤認攀緣心為我心,而幻生諸世界, 今覺悟即恢復全體是佛國淨土, 實無諸世界及六道輪迴,故曰枉受輪迴。
27、[業從心生,病從業生。][業]是指甚麼? 業就是攀緣心所生的心業,簡單的說就是[煩惱業], 有煩惱必定會傷害健康, 所以說[業從心生,病從業生。]
28、[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裡,無緣是何意? 無緣就是不須有任何原因,自然對眾生發慈悲心。
29、神通用在萬法中?或萬物(世間)中? 神通必定是在法界裡,法界就是自己的心裡境界, 所以法界神通並不會影響他人的[定業]。 若神通用在世間萬物中,則會改變[定業],[定業]是不能改變的, [定業]若能改變,天下必有私,而諸佛不仁, 為何不改變一切眾生的[定業],讓眾生也與佛一樣, 不必受諸苦厄,也不會有天災人禍。 是故,佛也不能改變[定業]。因為神通不能用在世間萬物中。
30、為何能所對待是虛妄?請說明之。 因為一切法唯心所生,眾生唯此一心, 一切的修行盡是自心對自心的修習, 當然沒有能所,譬如:沒有人會左手搶右手的東西, 或雙手搶來搶去,因為唯是一心故。又, 修行的對象正是修行的本身,故無能所。 所以能所對待是虛妄,不識自心故。
31、[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之義? 一切佛國淨土唯心所生,故曰:唯心淨土,離心無淨土。 阿彌陀佛就是[無量壽佛]之義,自性不生不滅, 就是無量壽佛,稱為[自性彌陀]。
32、[色即空、空即色]之義? 一切色相皆須由心攝受,始能生諸境相, 心生諸境相皆是緣影故空。稱為[色即是空]; 心能生諸緣影境相必有其外色相,故影像雖空, 但即是有色相在,故曰:[空即是色]。
33、[生滅滅已,寂滅為樂]之義? 世間盡是生滅法,有生必有滅,當體悟到不生不滅的心性後, 即不執著世間諸有為相法, 此時稱為出世間心,即是[生滅]泯滅了,不再有生滅了, 沒有生滅就是[寂滅],故曰:[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34、[幻滅法寂][緣滅法寂]之義? 諸緣即幻故,[幻滅法寂][緣滅法寂]同義。 所謂法仗緣而起,緣滅法寂,也就是說, 不管能緣的心或所緣的境泯滅了, 皆稱名為[緣滅],萬法都是仗緣而起,故緣滅當然法亦不起, 故曰:[緣滅法寂]。幻滅了,法自然不起,故曰:[幻滅法寂]。
103年元月3日寫於台灣台南。.
[ 此文章被adamlee9在2014-01-10 22:14重新編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