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廣告
  加入我的最愛 設為首頁 風格修改
首頁 首尾
 手機版   訂閱   地圖  簡體 
您是第 2469 個閱讀者
命理服務》 數位論命舘 | 免費排盤 | 星僑易學 | 五術書籍 | 線上論命 | 影音論命 | 八字命書 | 星座分析 | 孔明神數 | 周公解夢 | fackbook 粉絲專頁 |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可列印版   加為IE收藏   收藏主題   上一主題 | 下一主題   
adamlee9 手機 會員卡
個人頭像
個人文章 個人相簿 個人日記 個人地圖
貼圖天使獎 社區建設獎
頭銜:                       &n ..                       &n ..
風雲人物
級別: 風雲人物 該用戶目前不上站
推文 x6353 鮮花 x7456
分享: 轉寄此文章 Facebook Plurk Twitter 複製連結到剪貼簿 轉換為繁體 轉換為簡體 載入圖片
推文 x0
[分享] 著相修行百千劫,無相修行剎那間。

圖 1.



著相修行百千劫,無相修行剎那間。
慧律法師:心性不明,著相修行
修行的重點,就在離相。沒有心性功夫,不但無法斷煩惱,
甚至,愈精進卻離佛愈遠。
時下有一些修行人,以自己認為精進的方式用功,
諸如:打餓七、搞神通、長坐不臥、不吃不睡......花樣繁多。
在外表上看似乎令人激賞,實則難免譁眾取寵,
沽名釣譽之嫌。觀照、斷煩惱、徹底放下貪嗔癡,
方名之為修行。只要善用心法,不著相,行住坐臥皆是修行。
梁武帝問達磨祖師:“朕一生造寺供僧布施設齋,
有何功德?”達磨言:“實無功德。”何以故?
功德鬚髮自本性、清淨心、無所著心,
倘若布施可積功累德,成佛豈非變為買賣交易?
本性不增不減,功德若能累積,則已落入數量觀,
此是福德而非功德。更有人拜佛求消災,念佛求見佛,
而不知自性即是佛。未悟到平等圓滿的覺性,
用妄想修行,境界現前,無明必定一馬當先。
許多初學者急於成就,經教不通,功夫不到,名堂卻很多,
或負重拜山,或練不倒單,或勉強靜坐,
誤認以此方式可即刻開悟,
彼將開悟視為一種境界在追求,認為可修出某物,
如是有所求之著相而行,不僅背離清淨無為的本性,
尚且容易退失道心,更有甚者,走火入魔亦時有所聞。
此即是:“無端起知見,著相求菩提。情存一念悟,
寧越昔時迷?”在色身上用功,其實是“一具臭骨頭,
何為立功課?” 萬法本不可得,道在心悟,豈在坐耶?
在假相上做工夫,猶如未打地基而建高樓。心外求法,
恰似新手駕駛,超速疾馳,未達目的即車毀人亡。
切記!著相修行百千劫,無相修行剎那間。
精進應當具正知見,不起妄念即名真精進。◎
求神通感應,勝過求解脫真理
前已言及,今之諸多學人弊病,乃在誤把方便當究竟。
方便法門已將佛教正法帶往可怕、危險之邊緣地帶。
求感應多過求真理。講經弘法往往門可羅雀;邪說異端,
神通感應則每每門庭若市。若做一切佛事,
以聞香、見光、見佛、治病等感應為訴求,
只為消災解厄、現世福報,則佛教與神道有何差別?
神通感應作為增強信念之增上緣原是無可厚非,
然並非萬能之利器,若以此度眾,絕非長久之計,
蓋個人宿業有別,佛力固有不可思議之處,
仍須視個人是否能虔誠求懺,及罪障輕重而定。
八正道中未列“正神通”,
《阿含經》亦告以:“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
”吾人所應依者,乃是自心、真理,而非神通。
蓋神通非究竟解脫之道,由身口意造作之業力,
因緣果報之法則,並非神通所能抵制。
神通第一之目犍連尊 者亦難挽釋迦族滅亡之定業,
即可見一斑。末法時期,學道者難以成就即在“求”、“著”二病。
灌頂求消災、持咒求解難、拜佛求見光、靜坐求開悟、
喝符水求病癒,凡有神奇靈異每每趨之若騖。殊不知,
佛法乃是心法,修習密宗而欲成就佛道,亦當斷煩惱,
方可證果位。身染疾患,不就醫求診,
而堅信持咒即可治百病。諸如此類,著相而求,
比比皆是。卻不知病有二種,一為生理疾病,如頭痛、
感冒等。一為業障病,即群醫束手,藥石罔效之病。
色身乃四大假合,本有生滅,難免不調,自當求醫服藥。
至於四處求醫仍無起色者,或恐為業力所感之病,
此種病情則當求助於佛法,一心懺悔往昔過愆,
真誠改過,禮佛誦經,多做功德,以期能解怨釋結。
眾生著相,尤好光怪陸離之異象,舉凡放光、分身、
飛天、遁地......往往窮追不捨。以此求著之心,
極易為談玄說怪者誤導,或為神棍所騙,終至傾家蕩產,
身敗名裂。實則,縱有通天之能,若煩惱不斷,
貪嗔癡不除,輪迴之苦,在所難免,於生死有何益哉?
切不可求見瑞相,當以降伏自我為修行本分。
若由心性下手,把煩惱弄通,方可名為真神通。
◎ 錯誤的持戒觀念
“戒為無上菩提本,應當一心持淨戒。”戒為行者所應持,
亦甚值稱許。然對“持戒”無正確認知,
則往往流於死執相上之戒。以日中一食而言,
每有學人未加判別自身條件,而堅持行之,
三餐份量作一餐解決,導致胃下垂,健康狀況惡化,
仍死命堅持,彼以為如是即為修行,
复又以此自傲,輕視未持戒者。
學者應知,戒之梵文為:波羅提木叉,意指“別別解脫”。
由是可知,持戒之目的即在解脫。堅持戒律者,
煩惱未除,一味盲目精進,自視持戒修行,
卻只落得一身病苦,猶沾沾自喜,自翎為修苦行。
此乃誤解苦行之真諦,以色身受苦即為苦行,
斯乃膚淺之見。所謂苦行者,無分別心是也,
不執著心是也,慈悲喜捨是也。豈可以挨餓、病苦錯解!
日中一食乃佛世時,僧眾之生活方式。
今日時空變易,是否能持,當視個人情況而定。
首要者,當知持午之目的在去貪,若心未解脫,
云何曰持戒?修行宜中道,
不為受人讚嘆而修(此亦是依慾望而行)法無定法,
切莫將修行固定於某一形相,所謂聖人的標準
,即是沒有標準。一切法無常,如何訂出持戒之準的?
若強言之,則不外:心安、放下、解脫即是。
學者但能搭衣、持缽,威儀具足,然則心能如如不動否?
色身乃緣起之假相,心性方是真實工夫。持戒之人,
當以戒為檢束自己身心之準繩,而非僅憑勇猛之心,
不觀時節因緣而死執戒相,此乃為戒所縛,非是持戒。
再者,不應以戒為尺,作為衡量他人,譏評他人之利器,
六祖惠能大師即曾教示:“心地無非自性戒。
”何謂真持戒?徹底見性,身心不二,外現威儀,
如如不動,是乃真持戒人。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云:“戒無持犯。
”不落入二元對立,達到空性之真平等,方為真正持戒人。

著相修行百千劫,無相修行剎那間。
若能萬法盡捨卻,頓悟入道須臾間。
無說無示無來去,生死涅槃無距離。
菩提由來無一物,只在當下一念間。
無聖無凡無眾生,即心即佛彈指成。
若問祖師西來意,傾聽恒河無生曲。
眾生若欲識佛境,當淨其意如虛空。
妄念雖是生死因,不著一物盡菩提。

按這裡檢視影片,登入論壇可以直接觀看



虛擬的世界虛擬的心年輕的宇宙年輕的人@
獻花 x0 回到頂端 [樓 主] From:臺灣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 | Posted:2014-05-31 20:12 |

首頁  發表文章 發表投票 回覆文章
Powered by PHPWind v1.3.6
Copyright © 2003-04 PHPWind
Processed in 0.055209 second(s),query:15 Gzip disabled
本站由 瀛睿律師事務所 擔任常年法律顧問 | 免責聲明 | 本網站已依台灣網站內容分級規定處理 | 連絡我們 | 訪客留言